- 相關(guān)推薦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jīng)》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zé)o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并沒有想取回什么報(bào)酬。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么意思,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詞語釋義
芻狗【chúɡǒu】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義:"結(jié)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yùn)》:"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將萬物看作芻狗,用時尊榮,用后即棄之如弊屣,順其榮華至衰敗的發(fā)展過程。這自然是不講仁恩了。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動物。隨著社會風(fēng)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來代替(就相當(dāng)于后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后,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詞語來源
出自《道德經(jīng)》老子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品一樣平等;圣人也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fēng)箱嗎?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yùn)動起來,就會運(yùn)轉(zhuǎn)不息,永遠(yuǎn)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nèi)心的虛靜。
出處考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傳說中的河上公(有人以為是漢文帝時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zé)望其報(bào)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說天地不講仁恩,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通惠)由己樹,未足任也。"(據(jù)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萬物各自有所用,如獸吃草,人吃狗之類。
解釋:
解釋1
胡適《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卷上)》(商務(wù)印書館1919年初版)中,有對《老子》這句話的解釋,提出了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王弼說,那就是將仁解釋為慈愛;第二種,則作了哲理上的推闡,說:
仁即是"人"的意思!吨杏埂氛f:"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
接著,胡適又說:"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遍,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zé)o有恩意。"這就把兩種不同的說法統(tǒng)一起來了。最后,胡適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這個觀念,說:"老子這一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后來自然科學(xué)的基礎(chǔ)。"
1922年,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論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錄二"天道觀念之歷史的變遷"中,也認(rèn)為老子的話表現(xiàn)了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開啟了后來荀子的天論思想。
解釋2
鐘泰先生的《中國哲學(xué)史》第一編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商務(wù)印書館1929年初版),對此有所駁正。云:"吾統(tǒng)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于穿鑿,未足據(jù)為定論也。"其下就從三方面來闡述:首先,從語言上來看,所謂"仁者,人也"的說法,是求其語源,不是等義。"'人'字乃抽象名詞,非具體名詞也。故以人為仁之訓(xùn)則可,而以人易仁則不可。"而且依胡適之說,也只能說"非仁",不能說"不仁"。何況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語,總不能理解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從《老子》全書來看,"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認(rèn)定老子打破天人同類的謬說,證據(jù)是不足的。再次,胡適之誤,是信了王弼關(guān)于"芻狗"的誤說。王弼之說,分芻與狗為二物,說天不為獸生草,而獸吃草;天不為人生狗,而人吃狗。這里含有天以萬物為草芥之意。實(shí)則芻狗是一物!肚f子·天運(yùn)篇》載師金之言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芻狗扎成而未祭獻(xiàn)時,用盒子盛著,上面用精美的繡巾覆蓋著,尸祝齋戒了來送它到祭壇上。等到祭獻(xiàn)以后,就廢棄了,走路的人就踐踏著它的頭顱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撿起來燒火)"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將萬物看作芻狗,用時尊榮,用后即棄之如弊屣,順其榮華至衰敗的發(fā)展過程。這自然是不講仁恩了。
"芻狗"就是扎草為狗形,疾疫時用于求福禳災(zāi),此時要文飾妝扮一番。祈禱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芻狗即便棄置,人踏車轢,隨后就將它當(dāng)做柴草,一燒了事。我們看漢、魏、晉文獻(xiàn)中的記載,就可以明白!痘茨献印R俗篇》說芻狗和土龍剛剛做好的時候,用青黃色來文飾,蒙上綺繡,纏著紅線,尸祝穿著純黑色的祭服,大夫戴著禮帽來迎送它們。等到用完之后,土龍不過成了一堆土壤,芻狗不過成了一堆草芥罷了,有誰看重它們呢?許慎在其下注:"芻狗,束芻為狗,以謝過求福。土龍,以請雨。"很顯然,芻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樣子,土龍就是用泥土做成龍的模樣。芻狗是用來謝過求福的,土龍是用來求雨的。《說山篇》也說"芻狗待之而求福"。《說林篇》又說:"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為帝者也。"這就說得更清楚了,芻狗的一個大用處,是瘟疫流行之時,用來祭神求福的。這時,它的位置,儼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芻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極盡榮華,祭祀之后,立即廢棄,車轢火燒,已如上述。而《三國志·魏志·周宣傳》說三夢來展現(xiàn)芻狗祭祀后的三個過程,也很有意思。說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來考考他,說是夢見芻狗了,周宣說將會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豐膳。后來又說,又夢見芻狗了,周宣說:"你要小心,會墮車折腳。"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說夢見芻狗,周宣說:"特別要注意呀,你家將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災(zāi)。問的人后來說:"其實(shí)我三次都沒有夢到芻狗,為什么這么靈驗(yàn)?zāi)?"周宣說:"這是神靈讓你說的,和真夢沒什么不同。"問的人說:"我三次都說夢見芻狗,為什么結(jié)果很不同呢?"周宣說:"芻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畢,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結(jié)束,芻狗為車所碾壓,所以會墮車折腳。這之后,就要將殘碎的芻狗拿去燒火了,所以會失火。"(宣曰:"芻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夢,當(dāng)?shù)糜嗍骋病<漓爰扔,則芻狗為車所轢,故中夢當(dāng)墮車折腳也。芻狗既車轢之后,必載以為樵,故后夢憂失火也。")
這些材料,將芻狗的形狀,所用的材料,用途和使用過程說得很清楚了。這個過程,是自然的過程。用時顯貴,用后廢棄,天地萬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讓萬物如芻狗那樣走完自己由榮華到廢棄的過程而已。
解釋3
另無名氏注曰:挫其銳,解其紛,是謂天地不仁;銳不挫,紛不解,是謂圣人不仁。
解釋4
在現(xiàn)在大量的網(wǎng)絡(luò)小說中引用這句話,同時又賦予了一些新的意思。
解釋5
既然眾生平等,又何來低賤卑微的"芻狗"?天地沒有仁愛,把萬物當(dāng)作草扎成的祭品。芻狗非活祭品那樣,在祭祀的時候,當(dāng)場宰殺,而是祭祀完畢,將其丟棄或焚毀,F(xiàn)在引申為:事物失去了利用的價值,便如廢品一樣任意丟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真的是眾生平等嗎?即便是宣稱"眾生平等"的佛教,也未曾實(shí)現(xiàn)過真正的平等。
社會上有人富貴騰達(dá),有人低賤卑微;有人聰明絕頂,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殘疾,難道有些人生來就是花朵,而另一群人天生就是那花朵腳下的一塊泥巴,他們的存在是為了襯托花朵的美麗?
天地本就是無愛無憎,無欲無求的,給予萬物繁華并不是因?yàn)樘斓叵矏塾谒鼈儯谷f物蕭條也并不是因?yàn)樵骱抻谒鼈儭?/p>
生命便如芻狗一樣,當(dāng)祭祀完畢之時,芻狗的使命也隨之結(jié)束了。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會中充當(dāng)著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就像萬物的枯榮,天地的運(yùn)轉(zhuǎn),誰也沒有辦法將其破壞,最終還是要選擇不加以干預(yù)的"無為"的態(tài)度。
作者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人。 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我國最偉大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xué)說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nèi)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xué)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xué)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也有人認(rèn)為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rèn)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dāng)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盎蛟唬豪先R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當(dāng)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并不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么意思】相關(guān)文章:
不足為訓(xùn)的意思是什么04-06
IT是什么意思?04-24
冬至的意思是什么03-07
應(yīng)屆的意思是什么?02-18
猶豫的意思是什么04-20
余悸的意思是什么04-24
札記的意思是什么04-21
摘要的意思是什么04-08
at是什么意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