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考教育心理學知識點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學科。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碜钥冀逃睦韺W知識點,歡迎大家閱讀。
自考教育心理學知識點1
0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它包括:心理過程、個性心理。
02.心理過程:(1)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2)情緒、情感過程;(3)意志過程。
03.個性心理:(1)個性心理動力(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信念、世界觀等;(2)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04.心理是人腦的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實質: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映象。
05.神經系統(tǒng)的基本活動方式——反射。
06.意識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識的基本特性:自覺的目的性、主觀能動性、社會制約性、以第二信號系統(tǒng)為主的兩種信號系統(tǒng)的協(xié)同性。
07.心理學科的性質:心理學是一門介于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
08.需要的種類:(1)根據起源分:生理需要、社會需要;(2)根據對象分:物質需要、精神需要。
09.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稱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10.動機產生的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刺激誘因。
11.興趣是指個體積極認識、探究事物、從事活動的心理傾向。
12.興趣的品質特性:傾向性(又稱指向性)、廣博性、穩(wěn)定性(又稱持久性)、效能性。
13.學習動機的激發(fā):(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2)根據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有效進行獎懲。(4)合理設置課堂結構,妥善組織學習競賽。(5)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水平適中,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15.成就結構理論認為:有三種現實的課堂結構:合作型、競爭型、個別化型。合作型目標結構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16.成敗歸因理論認為,學生常將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四個方面:能力、努力、運氣、任務難度。
17.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理論基礎是成就動機理論。
18.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綜合整體的反映。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整合。
19.生物鐘現象:人體內的一切物理變化和化學都是有節(jié)律的,這些節(jié)律性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生物鐘”的機制。
20.知覺的特性: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動的組織特性。
22.注意的種類:不隨意注意(無意注意)、隨意注意(有意注意)、隨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guī)律的間接、概括的反映。間接性與概括性是思維的兩大基本特征。
24.思維的種類:(1)根據憑借物與思維形態(tài)劃分: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25.根據是否遵循邏輯規(guī)則分:非形式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3)根據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維、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
26.思維的過程:分析與綜合、比較、抽象與概括、系統(tǒng)化與具體化。
27.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
28.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1)提出問題(發(fā)現矛盾的過程)。(2)明確問題(找出主要矛盾的過程)。(3)提出假設(以假設形式找到解決問題方案)。(4)檢驗假設(通過理論和實踐形式檢驗假設)。
29.啟發(fā)是從其它事物能夠看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對解決問題起到啟發(fā)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30.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tài)(心理傾向亢又稱心向。
31.遷移是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對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影響。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促進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是正遷移,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反之為負遷移。
32.理解是學生對教材中有關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理解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33.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面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礎,實踐活動是推動想象的原因和動力。
34.想象的種類:
(1)根據想象時有無目的意圖分:有意想象、無意想象:
(2)在有間想象中,根據內容的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分: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
(3)根據想象活動與現實的關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35.良好思維品質的特性:(1)廣闊性與深刻性。(2)獨立性與批判性。(3)邏輯性。(4)靈活性和敏捷性。(5)創(chuàng)造性。
36.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從信息加工況來看,即對輸入住處的編碼、儲存、提取的過程。
37.記憶的分類:(”根據內容與對象分: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動作記憶。(2)根據信息加工與記憶階段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38、保持是鞏固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過程。保持是記憶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39.遺忘: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再認與回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guī)律:遺忘進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點。
40.聯(lián)想的種類與規(guī)律:接近性聯(lián)想(空間、時間上的接近)、相似性聯(lián)想(性質上相似)、對比律(性質上、特點上形成對比)、因果律(因果關系)。
41.良好的記憶品質有: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準備性(指能否及時地從記憶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識,是提取的應用特性)。
42.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練習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
43.知識為活動提供定向依據,而技能控制活動的執(zhí)行。
44.高原現象:在操作技能練習到中期,會出現成績進步的暫停頓現象。
45.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特征。知識、技能達到遷移程度,能“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進能力的發(fā)展。
46.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創(chuàng)造力是智力的高級表現形式。
47.超常兒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兒童:智商在70以下。
48.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lián)系的;情感是與社會性
49.相聯(lián)系的;厩榫w分為:快樂、悲哀、恐懼;情緒按強度的持續(xù)時間可分為:心境、激情與應激。
50.克服內外困難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51.意志行動的目的沖突有四種形式:雙趨式沖突、雙避式沖突、趨避式沖突、多重趨避式沖突。
52.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經活動分成許多類型,其中有四種典型類型與氣質類型刑·應:強、不均衡型為膽汁質;強、均衡、靈活型為多血質;強、均衡、不靈活型為粘液質;弱型為抑郁質。
53.性格是一個對現實的穩(wěn)固態(tài)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氣質形成得早,表現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現在后。性格是個性中的核心部分。
54.心理健康的現實標準: 自我意識正確;人際關系協(xié)調;性別角色分化;社會適應良好;情緒積極穩(wěn)定;人格結構完整。其它標準還有: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標準、“未來新人類”標準。
55.心理咨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為矯正法——華生;人本主義y:f法——羅杰斯;理性情緒療法——艾利斯。
56.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原則:自然、適度。
自考教育心理學知識點2
第一章、心理學的概念
[識記]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的科學。(是一門以解釋、預測和調控人的行為為目的,通過研究分析人的行為,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
[領會]
心理學的基本性質
科學的標準:客觀性、準確性、可檢驗性。心理學獨特的性質: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
心理學誕生的標志
馮特于1879在德國萊錫比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各種最基本的心理現象。感覺。這一行動使心理學開始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馮特因此被稱為心理學的始祖。
第二章、意識與注意
一、意識的概念
[識記]
意識
意識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高水平的心理活動,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內在的身心狀態(tài)和環(huán)境中外在的人、事、物變化的覺知。具體說來,意識活動的內容包括:對外部事物的覺知、對內部刺激的覺知、對自身的覺知。
無意識
指的是個體不能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前意識:指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過渡層面
[領會]
意識的四種不同狀態(tài)
(1)可控制的意識狀態(tài):在這個狀態(tài)里,人的意識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夠有意識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動化的意識狀態(tài):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礙同時進行的其他活動。
(3)白日夢狀態(tài):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識努力的意識狀態(tài),介于主動的意識狀態(tài)與睡眠中做夢二者之間。
(4)睡眠狀態(tài):這時意識并沒有完全停止活動。
以上四種意識狀態(tài)是正常情況下所出現的。此外,有時候還可以通過藥物使人產生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tài),如打麻醉針或吃特定的藥物、吸毒后,會產生一種意識的扭曲狀態(tài);催眠實際上是一種受暗示的狀態(tài)。
注意與意識狀態(tài)的關系注意與意識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在某一時刻所處狀態(tài),表現為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注意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選擇功能、維持功能、調節(jié)功能。注意的種類: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和隨意后注意三種。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識。一般來說,注意是一種心理活動或“心理動作”,而意識主要是一種心理內容或體驗。其次,注意又和意識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緊張程度的不同,顯示了個體處在什么樣的意識狀態(tài)。
意識的狀態(tài)與注意的參與
1.可控制的意識狀態(tài)-注意集中在對當前有意義的內容上,得到的認識比較清晰和深刻。
2.自動化的意識狀態(tài)-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應的意識的參與成分也相對較少。
3.白日夢狀態(tài)-人的意識內容不斷地變化,實際在這些內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極少,心理緊張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斷變化,不會停留在一個問題上。
4.睡眠狀態(tài)-處于一種無意識狀態(tài)下,可以講,這個時候,注意已經基本停止了活動,只有受到很強的刺激,才會引起注意,轉入有意識的狀態(tài)。
二、生物節(jié)律
[識記]
生物節(jié)律
指生物的周期性變化。是有機體生理功能周期性變化的結果。
日節(jié)律
在人和動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現為睡與醒的周期性循環(huán),此外,還有一些生理方面的節(jié)律變化。人的日周期實際是25小時。
[領會]
生物節(jié)律與睡眠
睡與醒是受內部節(jié)律調節(jié)的,如果不顧生物鐘,而是在非正常時間睡眠,最常出現的情況是睡眠質量受損,如飛行時差。
三、睡眠與失眠
[領會]
腦電波與睡眠的階段
第一階段-過渡期-α波(持續(xù)1~7分鐘;腦電波為α波(12cps),頻率較慢,但振幅較大)
第二階段-輕睡期-θ波(持續(xù)10~25分鐘;腦電波為θ波(4~7cps))
第三、四階段-沉睡期-δ波(腦電波以δ波(4cps以下)為主,而振幅極大)
REM階段-快速眼動睡眠(做夢;年齡越小,所占比例越高)
輕睡期~REM循環(huán)約4~6次循環(huán);第一次循環(huán)中,REM持續(xù)約10分鐘,最后一次循環(huán),REM可持續(xù)到一小時
失眠的種類
1.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的改變造成,生活情境的改變主要涉及一些造成個體心理壓力的事件;是暫時性失眠;
2.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
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變而形成的暫時性失眠;
4.藥物性失眠:咖啡因
第三章、感覺與知覺
一、感覺概述
[識記]
感覺的基本概念
感覺是人們從外部世界,同時也可以從身體內部獲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覺是人們的感官對各種不同刺激能量的覺察,并將它們轉化成神經沖動傳往大腦而產生的。
感覺是多種感覺的總稱,通常人們講五官,即視、聽、味、嗅和皮膚五種感覺,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覺”或稱超感知覺(ESP)。
人類感覺根據它獲取信息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三類:
(1)遠距離感覺:視覺、聽覺
(2)近距離感覺:味覺、嗅覺、皮膚覺(觸覺、溫度覺、痛覺)
(3)內部感覺:機體覺、機動覺、平衡覺
[領會]
感受性與感覺閥限
感受性:是指人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檢驗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標稱感覺閾限。
感覺閾限:是人感到某個刺激存在或刺激發(fā)生變化所需刺激強度的臨界值。感覺閾限與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關系。閾限分為:
(1)絕對感覺閾限:指最小可察覺的刺激量。它是一個可變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
(2)差別感覺閾限:指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差異量。表示人們對兩個刺激間最小差異的覺察能力。
韋伯定律:在一個刺激能量上發(fā)現一個最小可察覺的感覺差異所需要的刺激變化量與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關系(K)。
費希納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覺大小是該感覺系統(tǒng)的K值與刺激強度的對數之積。即物理量增大時,為了感知到同樣的差異,需要更大的刺激變化。
二、視覺系統(tǒng)
[識記]
視覺適應
適應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續(xù)作用下感受性發(fā)生的變化,適應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視覺適應現象最常見的有明適應(光適應)和暗適應。
顏色的特征
色調、飽和度、亮度
[領會]
基本的視覺現象和機制、色覺理論
基本的視覺現象:視覺適應、色覺。
視覺的機制:
眼睛:角膜→瞳孔(由虹膜環(huán)繞)→水晶體→視網膜(真正的感光機構;有感光細胞、棒體細胞、錐體細胞)
暗適應包含兩種基本過程:瞳孔擴大,視網膜的感光物質——視紫紅質的恢復。
色覺理論:
三原色說(楊-黑理論)由楊和黑爾姆茲二人提出;紅、綠、藍三原色;解釋視覺感受器的活動
拮抗理論(四色說)由黑林提出;紅、綠、黃、藍四種原色,加上黑與白,共成三對;解釋顏色對比、互補現象
第四章、記憶與學習
一、記憶概述
[識記]
記憶的概念
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保存和提取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從向腦內存儲到再次提取出來應用,這個完整的過程總稱為記憶。
[領會]
記憶的過程
記憶包括三個基本過程:信息進入記憶系統(tǒng)-編碼;信息在記憶中儲存-保持;信息從記憶中提取出來-提取。
(一)編碼信息進入記憶系統(tǒng);編程過程需要注意的參與;編碼的強弱直接影響記憶的長短
(二)保持(儲存)信息在記憶中儲存;可能出現遺忘
(三)提取信息從記憶中提取出來;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回憶、再認
記憶的類型根據記憶的內容來分
1.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處理陳述性知識,即事實類信息;可用言語表達。
程序性記憶,又稱技能記憶,記憶程序性記憶,如怎樣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不可用言語表達
2.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均屬于陳述性記憶
情景記憶是指對個人親身經歷過的,在一定時間和地點發(fā)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記憶。
語義記憶是對字詞、概念、規(guī)律和公式等各種概括化知識的記憶。
二、記憶系統(tǒng)
[識記]
感覺記憶
又稱感覺寄存器或瞬時記憶,是感覺信息到達感官的第一次直覺印象。來自環(huán)境的信息首先到達感覺記憶,如果這些信息被注意,則進入短時記憶。各種感覺信息在感覺寄存器中的存儲形式是視覺表象和聲音表象,稱視象和聲象。
短時記憶,也稱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的`核心。如果將短時記憶加以復述,便可以繼續(xù)保存,變成長時記憶。
短時記憶中儲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短時記憶扮演著意識的角色,它使我們知道自己正在接受著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其次,短時記憶使我們能夠將許多來自感覺的信息加以整合構成完整的圖像;第三,短時記憶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起到暫時寄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時記憶保存著當前的策略和意愿。
編碼的形式:信息主要以聲音代碼的形式儲存,也有視覺代碼和語義代碼。康拉德的經典型研究。
儲存的容量:容量有限,為七加減二個組塊,組塊大小可變。
儲存的持久性:短。只有經過復述,信息才能保存。
復述:保持性復述、精細復述(將信息轉化為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是信息經過充分的加工以后,在頭腦中保持很長時間的記憶。長時記憶保存著我們將來可以運用的各種事實、表象和知識。容量幾乎是無限的。
編碼形式:語義代碼為主,也有視覺代碼(遺覺象或照片式記憶)
儲存模式:歸類、構建邏輯的多層次的概念體系、構建語義網絡→構建圖式(一種心理網絡結構)
圖式對記憶的影響:
一方面,圖式中的一般性知識為編碼新信息提供了基礎,有助于接受新事物并具有個人特點;
另一方面,圖式中的一般性知識極大的影響著信息的回憶效果。
【自考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相關文章:
小學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總結04-10
教育心理學重點知識點03-22
小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總結01-10
學前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總結01-12
小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總結通用09-30
幼兒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總結(精選24篇)12-23
學前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總結(精選11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