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jié)的文章3篇
篇一:xx年中秋夜賞月的重慶陳公子
xx年的中秋節(jié),飯?zhí)美锲铺旎牡陌l(fā)了兩個月餅。
到了晚上,天空月朗星稀。金黃的月亮當空而照,如此佳節(jié)良辰,我抄上一杯茶,懷揣兩個月餅,于子夜時分,穿上拖鞋登上十四樓頂樓。
本來我想在熄燈后踏上天樓,但是恐為時過早,驚起野鴛鴦無數,于是選擇在半夜以后。
月亮依然明亮,玉盤一般澄澈如鏡,有如女子純潔的心房。
古有詞人對酒賞月,今有我重慶陳公子喝茶咬月餅調戲月亮。
可是,正如一句話所講:“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泵髟聨讜r有,還是陰缺的時候多,正如人生,為什么有離別,有愁恨。
愛恨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那些與我擦肩而過的女子,如今人面何處?圓圓的月餅被我咬彎了,我停下了。將月餅把玩在手中,我感到,那些綿綿的余愁散恨正如這剩下的一彎月餅,講述著無法恢復的故事。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綠波依舊東流去,正如明月的光輝仍然灑落在我身邊。可是送春春去何日歸,夕陽落山幾時回?那些人去了,消失在我的生命里。山河空遠,此情難寄。唯有的,是留下我自己孤單的待在這落花風雨之中。
也許她們是對的,深入侯門的我如何能給她們承諾,甚至都無法給予和她們共苦同甘的時間。
想到了李益的詩:“嫁得瞿唐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可憐自己連東風郎和弄潮兒且不如,又何以期盼飛柳桃杏的垂憐。
物是人非,還是那輪明月,還是中秋之夜。我苦笑一聲,狠狠地把剩下的月餅摔在地上,然后深深地喝上一口濃茶。
篇二:中秋簡介及由來
中秋節(jié)前話中秋
中秋簡介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1]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jié)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仲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jié)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jié)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jié)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jié)。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缎绿茣ぞ硎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節(jié)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fā)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jié)又被稱為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jié)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jié)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篇三:中秋節(jié)的由來
小編整理:中秋節(jié)的形成,通常有兩種說法:
一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 是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農業(yè)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xù)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 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爸星铩本褪乔锾熘虚g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
“中 秋” 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 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jié)”。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短茣ぬ 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節(jié)日。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優(yōu)良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隨 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 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fā)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 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jié)又被稱為“團圓節(jié)”。
中 秋節(jié)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jié)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 安 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 不衰,中秋節(jié)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節(jié)的文章】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有關的經典文章07-03
中秋節(jié)的抒情文章07-01
中秋節(jié)賣月餅的文章07-01
中秋節(jié)文章(精選10篇)09-08
有關中秋節(jié)的文章07-04
中秋節(jié)祝福文章(精選10篇)08-11
關于中秋節(jié)的優(yōu)美文章09-23
家教文章07-10
傷感的文章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