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3頁例4,做一做,練習三1、2、題。
教材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之上的。為此,教材中把對除法的初步認識設計在平均分的后面。本節(jié)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而我所說課的除法是在此基礎上的升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并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教材中特別注重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的情景,有利于學生很快地進入課堂。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來編寫內(nèi)容,先比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再到具體地寫除號、除法算式以及讀除法算式等等。
學情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nèi)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jīng)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jīng)驗。為此,教學時要借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chǎn)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在明白“平均分”含義和會平均分的基礎上,認識除法,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認識除法,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小棒。
教學方法:
游戲參與法,動手操作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1.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盤子。
再出示題目: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可以放幾個?
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強調(diào)每盤要放同樣多)
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后匯報分的結果。
小結: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里,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
教師:像這樣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或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屬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shù)學上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那今天我們學習除法,除法的符號是“÷”。
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出示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
、僖值闹窆S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诎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后面。
③每份是幾?(是3)把3寫在等號的后面。
教師一邊說一邊板書:12÷4=3
④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剛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萁處煟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边@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拮寣W生自己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說一說。
3.出示:15÷3=5
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這一節(jié)課學了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3頁的做一做。
通過讓學生平均分、寫算式,再次體會除法的意義和鞏固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2.完成教科書第15頁練習三的第1、2題。
練習時,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同時,注意采用“開火車”“接力賽”“抽卡游戲”不同形式組織練習,讓學生在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掌握知識。
四、全課總結
五、布置作業(yè):
課本15頁的第3題,先擺一擺。
板書設計:
除 法
12÷4=3
↓
除號
讀作:12除以4等于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4-0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4-02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15篇)04-0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15篇04-02
《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案例分析04-2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集合15篇)04-03
除法的初步認識評課稿06-03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07-31
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04-03
《有理數(shù)的除法》教學案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