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升國旗的課后反思
導讀:反思, 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小編整理了一篇關(guān)于升國旗的課后反思,希望對你有用!
《升國旗》是北京版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二篇課文,本文主要寫了孩子們升國旗時的場景,是一首思想美、情感美、人性美的兒歌,五句十行,押韻上口,好讀易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在知道五星紅旗是我國國旗的基礎(chǔ)上,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本課時主要在學生初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我在設計教案的的過程中涉及了多次朗讀,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卻由于種種原因而讀的并不理想,也沒有讀出那種自豪和激動的心情和語氣。在語文課上要求學生去感悟課文的內(nèi)容,那么在這之前作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感悟課文,理解文本呢?教師如果感悟不到,在教學實踐中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去感悟呢?這些問題,在我上完課以后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出現(xiàn)。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確實在感悟文本能力方面有很多的不足。
一、文本理解不夠深入
在學生認識完生字以后要帶領(lǐng)學生學習課文了,首先出現(xiàn)的是“五星紅旗,我們的國旗!边@一句話,這是本篇課文的開頭的第一話,也是學生理解文本重要的一句話,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我們的”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點。我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想到了讓學生從國旗的形狀(它是什么樣子的);國旗的升掛場合以及觀看國旗升起時的情景,特別是奧運冠軍在領(lǐng)獎臺上升起國旗的情景,但是由于對課前準備的不充分,導致了在上課的過程中只涉及到了讓學生來說一說國旗的形狀,這樣學生對我們的國旗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表面上,教師的理解不夠帶領(lǐng)學生也不能夠去理解,所以學生在讀這一句話的時候始終讀不出語氣。要想知道梅子的味道,就親自去嘗一嘗,我想教師要想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要在課前更好準備更多的時間去深入理解。
二、朗讀知道不夠深入
升國旗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激起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平時聽到一堂好課,總有這樣一種感覺,在課堂上,他們與學生會不分彼此,似乎自己就是學生中的一員,隨著學生激動而激動,隨著學生興奮而興奮,細想那是原于他們對課文的投入,對教學的投入,對學生的投入,如果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產(chǎn)生持久肯定情感,那么學生就能自覺的,積極的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去,再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的交流,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學生認識完生字以后,我首先進行了范讀,然后在讓學生進行朗讀。想想學生讀的沒有情感,原因是我在對學生進行范讀時情感就沒有投入進去,所以學生沒有受到教師情感的感染,讀不出對國旗的熱愛之情。
曾讀過崔巒同志的《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化語文教學改革》一文,很受啟發(fā),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對于景美、情深的課文,教師要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時,品位生動形象的語言。我注重了朗讀的指導, 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孩子提供說話的機會,讓孩子張開想象的翅膀 ,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飛躍發(fā)展,這節(jié)課我為學生放了1次國歌,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感受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邊讀邊做動作。這樣的創(chuàng)設舞臺,使課堂氣氛變靜為動,讓學生樂于參與,讓學生自覺的投入到課文中,我也和學生一起動起來。
課下我在反思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想這樣在不斷的在失敗中獲取經(jīng)驗教訓,才能在不斷的探索中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