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jié)不為人知別稱
端午節(jié),我國民間以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按夏正建寅,五月為午月,故五日也稱午日。《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故端午節(jié)又稱為“重午節(jié)”。
端午節(jié)開始氣候已進入夏天,福州民諺曰:“吃過端午粽,寒衣才能送。”這時陽光中午時尤為強烈,又因“午時”為“陽辰”,故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民國時期被定為“夏節(jié)”。這種說法源于三千年前夏、商、周時代。當時以“夏至節(jié)”為“端午節(jié)”。唐代韓鄂在《歲華紀麗》中說:“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便是這個道理。
端午節(jié)又叫“女兒節(jié)”,據(jù)清初康熙《大XX縣志》記載,五月五日這一天,少女們須佩靈符,頭插榴花,已嫁之女,也可各回娘家,故又稱為“女兒節(jié)”。
至于端午節(jié)又叫“天中節(jié)”,根據(jù)是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載:“端午為天中節(jié),人家包黍秫以為粽,束五色彩絲。”而端午最為特別的別稱是“地臘節(jié)”與“躲五節(jié)”。據(jù)《云笈七簽》記載,道家五月初五不叫端午節(jié),而叫“地臘節(jié)”,正月初一叫“天臘節(jié)”。
由于端午節(jié)開始,酷暑將臨,五毒孳生(五毒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人間開始流行瘟疫等疾病,故五月古人稱之為“惡月”。所以古時有的地方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邪毒,故有“躲午節(jié)”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