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重有感》李商隱唐詩賞析
【作品介紹】
《重有感》的作者是李商隱,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40卷第25首。全詩通過用典,隱晦地表達了作者對“甘露之變”后國家政治形勢的看法。
【原文】
重有感
作者:唐·李商隱
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guān)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guān)雪涕收。
【注釋】
①《舊唐書·文宗紀》及《新唐書·仇士良傳》載,甘露事變發(fā)生后,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三上疏問王涯罪名,稱:“謹修封疆,繕甲兵,為陛下腹心。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cè)。”宦官仇士良聞之惕懼。這首詩作于開成元年。
、谟駧:軍帳,主帥所居的帳幕。牙旗:將軍軍前大旗。得上游:占據(jù)有利形勢。昭義鎮(zhèn)治潞州(今山西長治),鄰近長安。
、蹞(jù)《后漢書·竇融傳》,涼州牧竇融深知光武帝有統(tǒng)一隴西的意圖,寫信給割據(jù)天水一帶的軍閥隗囂,要囂歸順。囂不從。竇融整頓兵馬,上疏光武帝,請示出師伐囂的日期。關(guān)右:即隴右。竇融所轄為關(guān)隴以西地區(qū)。此以竇融喻劉從諫。
、芴召:東晉將領(lǐng)。成帝咸和二年,蘇峻叛亂,京城建康危急。陶侃時任荊州刺史,被推為討伐蘇峻的盟主,領(lǐng)兵抵石頭城,斬峻于陣。事詳《晉書·陶侃傳》。此以陶侃喻劉從諫,望其領(lǐng)兵解長安之危。
、蒡札:喻君主。愁:全詩校:“一作曾,一作長!
、蕖蹲髠鳎墓四辍:“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鶴之逐鳥雀也!(漢書·孫寶傳》:“今日鷹隼始擊,當(dāng)順天氣,取奸惡,以成嚴霜之誅!迸c:通“舉”,高飛。
⑦幽顯:陰間與陽間。
、嘈顷P(guān):猶天關(guān),指宮禁。雪:拭。
【賞析】
公元835年冬(大和九年十一月),宰相李訓(xùn)、鳳翔節(jié)度使鄭注在唐文宗授意下密謀誅滅宦官。事敗,李、鄭先后被殺,連未曾預(yù)謀的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等也遭族滅,同時株連者千余人,造成“流血千門,僵尸萬計”的慘劇,史稱“甘露之變”。事變后,宦官氣焰更加囂張,“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通鑒》)。公元836年春(開成元年二、三月),昭義軍節(jié)度使劉從諫兩次上表,力辯王涯等無辜被殺,指斥宦官“擅領(lǐng)甲兵,恣行剽劫”,表示要“修飾封疆,訓(xùn)練士卒,內(nèi)為陛下心腹,外為陛下藩垣。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cè)”,并派人揭露宦官仇士良等人的罪行。一時宦官氣焰稍有沉沒。作者有感于此事和朝廷依然存在的嚴重弊端,寫了這首詩。因為不久前已就甘露之變寫過《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題為“重有感”。這種標題,類似無題。
首句“玉帳牙旗”,是說劉從諫握有重兵,為一方雄藩。昭義鎮(zhèn)轄澤、潞等州,靠近京城長安,軍事上據(jù)有極便利的形勢,所以說“得上游”。這句重筆渲染,顯示劉的實力雄厚,條件優(yōu)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亂的條件,以逼出下句,點明正意: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作為一方雄藩理應(yīng)與君主共憂患。(“安!笔瞧x復(fù)詞,這里偏用“危”義。)句中“須”字極見用意,強調(diào)的是義不容辭的責(zé)任。如改用“誓”字,就變成純粹贊賞了!绊殹弊指呶萁玻旅娴摹耙恕、“豈有”、“更無”等才字字有根。
頷聯(lián)用了兩個典故。東漢初涼州牧竇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討西北軍閥隗囂,便整頓兵馬,上疏請示出師伐囂日期。這里用來指劉從諫上表聲討宦官。東晉陶侃任荊州刺史時,蘇峻叛亂,京城建康危險。侃被討蘇諸軍推為盟主,領(lǐng)兵直抵石頭城下,斬蘇峻。這里用來表達對劉從諫進軍平亂的期望。一聯(lián)中迭用兩件性質(zhì)相類的事,同指一人,本來極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運用時各有意義上的側(cè)重(分別切上表與進軍),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與對句中用“已”、“宜”兩個虛字銜連相應(yīng),這就不僅切合劉從諫雖上表聲言“清君側(cè)”,卻并未付諸行動的情況,而且將作者對劉既有所贊嘆、又有所不滿,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復(fù)雜感情準確而細密地表現(xiàn)出來。不說“將次”,而說“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對劉的“誓以死清君側(cè)”的聲言并不抱過于樂觀的看法!耙恕弊种杏泄膭、有敦促,也隱含著輕微的批評和譴責(zé)。
頸聯(lián)中用了兩個比喻!膀札埑钍保扔魑淖谑苤朴诨鹿,失去權(quán)力和自由!苞楒琅c(通“舉”)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將奮起反擊宦官。(《左傳·文公十八年》:“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隼之逐鳥雀也。”鷹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應(yīng)出現(xiàn)的,然而卻是已成的事實,所以用“豈有”表達強烈的義憤,和對這種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龍失水”的情況下理應(yīng)出現(xiàn)卻竟未出現(xiàn)的局面,所以用“更無(根本沒有)”表達深切的憂恨和強烈的失望。紀昀說:“豈有、更無,開合相應(yīng)。上句言無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保ā独盍x山詩集輯評》引)這是比較符合作者原意的。與上面的“須共”、“宜次”聯(lián)系起來,還不難體味出其中隱含著對徒有空言而無實際行動、能為“鷹隼”而竟未為“鷹隼”者的不滿與失望。
末聯(lián)緊承第六句。正因為“更無鷹隼與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晝夜人號鬼哭,一片悲慘恐怖氣氛!霸缤硇顷P(guān)雪涕收?”意思是:究竟什么時候,才能收復(fù)為宦官所占領(lǐng)的宮闕,拭淚歡慶呢?“早晚”,即“多早晚”,系不定之詞。兩句所表達的是對國家命運憂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為政治抒情詩的題目,創(chuàng)自杜甫。李商隱這首詩,不但承繼了杜甫關(guān)注國家命運的精神和以律體反映時事、抒寫政治感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在風(fēng)格的沉郁頓挫、用事的嚴密精切乃至虛字的錘煉照應(yīng)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詩的風(fēng)格,酷似杜甫的《諸將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這兩句詩的啟發(fā)。但比起他后期學(xué)杜的律詩(如《籌筆驛》、《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這類作品就不免顯得精嚴厚重有余而縱橫變化不夠。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xué)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fēng)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fēng)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guān)注“”的王維的詩全集欄目。
據(jù)《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體對照】
卷540_25 【重有感】李商隱
玉帳牙旗得上遊,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guān)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guān)雪涕收。
【《重有感》李商隱唐詩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李商隱《落花》譯文及賞析07-03
重有感原文及賞析04-20
經(jīng)典唐詩春曉賞析07-03
李商隱北青蘿賞析大全07-04
重有感原文及賞析2篇04-20
唐詩王維《雜詩》賞析07-03
李白的思鄉(xiāng)唐詩靜夜思賞析07-03
祖詠的唐詩《終南望余雪》賞析07-03
李商隱 無題07-04
流鶯李商隱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