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讀后感精選3篇
一般情況下,在讀后感的開頭應該向讀者表明所讀的書或者文章的名字,然后簡單的概括自己的感受,總結全文。下面是小編我為您準備的《鋼鐵是怎樣練成的》讀后感,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讀后感精選篇1
對于剛剛結束校園生活或者剛剛走入社會的我們來說,最應該想的是自己到底會了什么,到底可以做些什么。答案自然“不言而喻”——我們還什么也不會,什么也做不好。知識不夠具體,能力不夠完善,于是自然處處碰壁。然而,我的更多的同齡人們,卻將此歸咎于社會及他人。
支撐著保爾一路走來的,正是他的理想和信念。在這里,原諒我說了一句盡人皆知的廢話,但是我想是說的是,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這群被時代定義為90后的孩子來說,所缺少的不正是保爾的那種對于理想的執(zhí)著和對于信念的堅持嗎?
我們是一只只在還沒有心理準備情況下就被放逐于大海的小小紙船,在經歷了海浪的洗禮之后,就開始懷疑著大海的廣闊,要知道,真正的驚濤駭浪,我們還沒有經歷!于是,90后開始懷疑著理想的存在,或者是一種把理想脫離實際等同于白雪公主的童話的.誤解,或者是不能把自己的生活軌跡好好規(guī)劃并且付諸實際努力的空想,或者是內心里不自信的小鬼在不斷否定自己的無奈,或者干脆就是一種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的心態(tài),并且美其名曰自己開始變得“現(xiàn)實主義”了,生活的現(xiàn)實和社會的殘酷根本就不允許自己實現(xiàn)什么。
可是我想說的是,不用說我們堅毅的、到最后癱瘓在床、雙目失明的保爾,不用說那些沒有福氣享受到和平年代的先烈們,就是看看我們的父輩們,他們所經歷的,所面對的,不是比我們所經歷和面對的嚴峻千倍萬倍,然而面對他們不息的奮斗與進取,我們,還有臉面為自己的頹唐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嗎?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讀后感精選篇2
今天的讀者,不難看出保爾·柯察金身上帶有當年左傾意識形態(tài)的烙印,但這本書決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圖解。
歷史上的革命幾乎都夾雜著暴力與流血,人類走向理想社會的道路漫長而曲折。那個以鋼鐵般的意志扼住命運的咽喉、戰(zhàn)勝自我的`保爾,孝敬母親,對朋友(如謝廖沙)忠誠,對兄長(如朱赫來)尊重,疾惡如仇,性格像槍一般直、沖動而且固執(zhí)、拉得一手好風琴的保爾,不該被視為冷冰冰的革命機器。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他的生命意志和理想主義是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
保爾從不抱怨傷痛,只是繃緊身體,疼得幾乎失去直覺也不叫喚。這樣的毅力非常理所能推測。原蘇聯(lián)1973年版電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拍攝過程中,換掉了一個很有名氣的主角。因為有一天導演忍不住問這個主角:“你相信你所扮演的角色嗎?你相信這世界上就是有這么一類人,他們會為自己的信仰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嗎?”主角搖搖頭:“不相信!睂а莩聊似陶f道:“我明白了你的眼睛里缺少的是什么,是信仰!”
更吸引過來人的,是保爾和冬妮婭超越階級的愛情。
但作為純正的蘇聯(lián)文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具有一種罕見的與革命無關的浪漫情調。保爾釣魚、冬妮亞在樹后偷看的場景,成了那個年代愛情的圖騰。冬尼婭有漂亮的容貌、迷人的藍眼睛、小鳥一般輕盈的身軀,在她身后站著俄羅斯文學史上一系列美好女性,像《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娜塔莎、《羅亭》中的17歲少女娜塔麗婭、《貴族之家》中清純虔誠的麗莎。
《鋼鐵是怎樣練成的》讀后感精選篇3
時間仿佛是變成了被壓縮到極限的海綿,諸多事情又很不知趣地聚集在了一起,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好好地看書了。當我重新回到書架前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了自己神經質似的的恐懼,恐懼自己開始和文字變得陌生,也開始在陀螺般旋轉的日子里漸漸疏離和忘記了自己最初堅持的方向。終于,游離的目光落到了那本《鋼鐵是怎樣的煉成的》上——一本我六年前就曾讀過的書。我想,也許,再讀它,真的會幫我喚醒某些沉睡的東西。
奧斯特洛夫斯基用整個生命的書寫,激勵了幾代人的名著,無數(shù)名家的品評,膾炙人口的故事,我想,我已經沒有必要再去概述,我的愚鈍,也遠遠不會比前人概述的更好,只是這樣一部熱血沸騰的曠世巨著,在人的不同年齡,人生的.不同階段去讀,怕也永遠會常讀常新。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就是保爾的這段激情澎湃的話語,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座右銘與生命的支點,然而,如果有一天,人們對于這段話的態(tài)度開始變成了不屑一顧、懷疑乃至否定,曾經的現(xiàn)世生活與精神世界的最高領悟變成了一句被鄙夷的謬誤,會怎樣呢?
書是書,生活是生活,書中的文字與生活的細節(jié),總像是在隔海相望,悠長時光的流逝和遙遠地域的阻隔,總是加深著書與真實生活之間的代溝,可是書永遠不會僅僅是書,書籍的寶貴之處是在于它是一面生活的“哈哈鏡”,折射著生活,也激發(fā)著思考,否則,也就真的辜負了這幾十萬字的所凝聚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