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寒食節(jié)作文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寒食節(jié)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寒食節(jié)作文 篇1
在清明節(jié)前的一、兩天,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節(jié)。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是紀念介子推的,這一習俗還有一段“火燒綿山”的故事呢。
介子推是春秋時晉國人,在晉公子重耳避難出逃期間,介子推追隨重耳十九年。重耳逃難途經衛(wèi)國,饑餓難當,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激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當重耳回晉國執(zhí)政(號晉文公)后,賞賜隨從人員時,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 背上老母,進入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境)隱居起來。晉文公醒悟后,便親自到綿山求訪介子推,但介子推卻不肯相見。晉文公決定舉火焚林,以為這樣做,孝順的介子推為了保全老母的性命,定會出來。沒想到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和老母相抱燒死在一棵大樹下。晉文公將他葬在綿山,并改綿山為介山。同時,傳令全國,禁止在介子推忌日生火做飯,這天只準吃冷食。這便是寒食節(jié)的由來。
由于寒食節(jié)正值春末,野外空氣清新,景物宜人,是野游的好日子。古人是很重視這個節(jié)日的,一到這天,不論官民,家家禁火,戶戶寒食,F(xiàn)在,寒食節(jié)已不時興,而與清明節(jié)自然合一了。
今天是寒食節(jié),大家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氛圍中。不過,我家的這個寒食過得可不尋常,差點將幾百棵大樹給燒了。
下午,爺爺來叫著我,妹妹和弟弟,扛著鐵鍬,帶著紙,到陵上添土,燒紙。一路上看著四周綠油油的麥苗,享受著細細的春風,我和弟弟一路上鬧著,不久就到了陵上。我們學著爺爺的樣子,把土一點一點的鋤到墳頭上,使其呈屋脊形,求一種美觀,我們畢竟力氣不打,又久旱無雨,所以鋤起來還是費點事的,只等爺爺把表面的干土除了,我們鋤下面比較濕的。這樣過了不久,在我們和爺爺的.努力下,一個個墳頭如翻新了一遍。這項工作完成之后,我們壓完了墳頭紙,擺好酒菜,開始燒紙。先畫一個圈,然后,將元寶什么的擺好,開始燒了。
忽然刮來一陣風,將沒燃燒盡的紙吹到邊上了林子里,現(xiàn)在天氣干燥,地上的枯葉馬上燃燒起來,面積并不大,僅有一小塊。看到此景,爺爺說:“你快點用樹枝降火抽滅!蔽夷闷饦渲θコ檎l成想,火順著風勢,一會兒就蔓延了五六米,火勢越來越大,爺爺只好先讓妹妹燒著紙,拿著鐵锨來滅火,怎那火勢隨著風越來越大,變得難以控制了。無論我們則么努力還是無濟于事。幸虧爺爺急中生智,用鐵鍬圍著那幾十平方米的火,挖了寬五十公分的隔離帶,我又將周圍個枯葉拼命地推到遠處,這才是剩余的幾百棵樹幸免于難。不過經過這一番收拾,我已成了“掏煤窯的”,里內的部分水已經被烤出來了,我立刻變得口干舌燥。
經過這一次“劫難”,我忽然明白,傳統(tǒng)的祭祀方式確實得改改了,尤其是在春冬季節(jié),天氣干燥,風又大,很容易引發(fā)火災。以后我們用鮮花等方式祭祀,表示我們的懷念之心,不也很好嗎?
寒食節(jié)作文 篇2
清明節(jié) 每年的四月四日是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清明祭掃墳墓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jié)俗。 現(xiàn)在我來講清明節(jié)的來源。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封賞,帶著老母親隱居山中 ,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清明節(jié)掃墓,可以讓我們年輕的一代了解祖先在世時的奮斗經歷。 現(xiàn)在我來講清明節(jié)的來源。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封賞,帶著老母親隱居山中 ,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初一—作文:清明節(jié)見聞記700字3篇。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清明節(jié)掃墓,可以讓我們年輕的一代了解祖先在世時的奮斗經歷。
寒食節(jié)作文 篇3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句詩告訴人們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節(jié)要來到了。
聽說寒食節(jié)是當時晉國公子重耳,曾經流亡國外。一天,重耳餓的昏了過去,他身邊的大臣介子推,把自己腿的肉割了給重耳吃。幾年后,重耳當上晉國的國君,卻沒有封賞介子推。于是,晉文公給了他一個大官,他卻拒絕。重耳一氣之下用火燒死了介子推,可是重耳很后悔。于是定了寒食節(jié)紀念介子推。
寒食節(jié)那天媽媽來帶我做青團。我一臉期待看著媽媽做準備工作,先把菠菜放在開水里煮上十分鐘,然后把煮爛的菠菜壓出汁,汁水放在米粉里,雪白的面粉和青色的菠菜汁混合,瞬間變成青色的面粉了。面團越揉越糯,越揉越粘,慢慢地一個青色的`面團就新鮮出爐了。這時,用手揉成面團搓成長條,再分成均勻的小面團。我忍不住開始插手了,抓起一個小面團,學著媽媽的樣子揉圓、壓扁,包上餡、再搓圓,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我卻來來回回好幾次,終于包了一個完美的青團。包好的青團在放鍋里蒸,大約十幾分鐘的時間,伴著蒸氣青團發(fā)出陣陣香氣,饞得我口水直流。又十幾分鐘過去了,青團出鍋了,咬上一口,又香又甜。
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寄托美好情感,愿這美好的感情代代相傳。
寒食節(jié)作文 篇4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清明節(ji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清明節(jié)前一兩天還有一個寒食節(jié)。關于寒食節(jié)還有一個割肉讓主子充饑,卻又不求回報的故事。
原本我也不知道由這個故事,后來是在書上偶然看到?吹胶笪冶惚凰臍夤(jié)所深深的震撼了。對于某些人來說介子推的行為想法有些許的愚昧。然而我卻不這么認為,這和急功近利只為功利的人,對于做事前先考慮對自己影響的好壞的人來說,是多么的引人深思。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jié),“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后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jié)這個特殊的紀念節(jié)日。
民俗專家介紹說,漢代以前,寒食節(jié)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整整一個月都吃冷食,對身體實在不利,漢代改為3天。寒食節(jié)從晉國開始后,延續(xù)了不少年代,中間也有嚴禁寒食習俗的,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但時間不長,“寒食禁火”之風又在民間自發(fā)興起。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jié)都被當作重大的節(jié)日。唐朝時也仍然被作為全國性的隆重節(jié)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于寒食節(jié)的詩文。
專家表示,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明清時期,寒食節(jié)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趙之珩說,寒食節(jié)禁火冷食的習俗,連同寒食節(jié)本身,在我國大多數地區(qū)慢慢消失了;蛘哒f寒食節(jié)成了清明節(jié)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這個節(jié)日,有助于人們挖掘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和民俗內涵,非常有意義。
寒食節(jié)作文 篇5
劉禹錫有句詩,“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唯覺祭文多。”像我這樣的年紀還不至于如此境地,但在這樣的日子,驀然回頭依舊有親人和朋友再不能如面,不由讓人感慨萬千。
前天晚上想起以前的日記,閑翻幾頁就找到了外婆。小時候最高興的時候就是到外婆家,她慈祥的'眼神,如今每每想起恍若就在身邊。外婆過世的時候,外公沒有哭,他那個年代的人,即使永別也不會當眾哭出來,他只是跟在棺槨后面,一直望著車走遠,久久不肯回頭。他們是七十多年的夫妻,那種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外婆走后外公一下老了很多,他在屋里呆不下去,常常在外面走。他說很悶,說姥姥走了以后就感覺沒有家了,到哪里都不是家,連住了幾十年的屋子也覺得又冷又暗,沒有一點溫暖。家!家是什么?外公的家就是姥姥,老人都盼著多看看兒孫,其實兒孫就是他們的家。兩年后外公也走了。
前年一別十幾年的同學聚了一次,驚聞和我同宿舍的阿虎,兩年前在山上挖土,因塌方而死,那時他結婚僅倆月。我們嗟嘆不已之際,誰知別后僅半年,軍又亡于車禍,留下兩歲的孩子而去。
平常忙忙碌碌,絕少想起他們,記得年小時想起生離死別,就覺得無法承受。但是人就是這樣長大的,在經歷之中磨練自己。就像那年奶奶的大姐去世前,我陪奶奶看她。九十歲的姨姥姥閉著眼側身躺在床上,奶奶喊著,“大姐,大姐!”她慢慢轉過身來望了一眼,又轉過去閉上了眼睛!按蠼!你認得我嗎?”奶奶又喊了幾聲,“認得!”“我是誰?”“你是三妹”“你想吃什么”姨姥姥不作聲,只是搖頭,而后轉過身去再不做聲。我感覺她實在是累了,真的想睡了。我以為奶奶會哭,奶奶卻沒有哭。
失去了才感覺沒有了,現(xiàn)有的更應彌足珍惜。歲月如流水,孩子越來越大,父母越來越老,感覺還是孩子的自己,臉上也有了皺紋。歲月往復,代代更迭,是件很殘酷的事,但唯有此我們才會珍惜,唯有此我們才會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