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元旦的來歷
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shù)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shù)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tǒng)元旦的來歷。希望對你有幫助!
元旦的來歷(一)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中國的法定節(jié)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qū)的法定假日。
元旦的傳統(tǒng)美食
“餃子”前身是“餛飩”。餛飩是指面食中帶餡的食品。北齊人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戶錄》注引)類似今天的餃子。明代《正字通》說:“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或謂之‘粉角’。北人說角如矯,實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
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后!睋(jù)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xiàn)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說,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面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于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歷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說,北京郊區(qū)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爭福!痹馐骋辉~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制法,北朝《齊民要術(shù)》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志》說當?shù)爻浴罢粞蚋狻薄?/p>
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志稱“節(jié)糕”,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shù)爻源焊猓骸霸┣耙耘捶蹪?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逼湫沃祁愃平裉斓纳盏案狻G孱櫟摗肚寮武洝肪硎涊d更為詳細,說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于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送。
元旦其他傳統(tǒng)美食
雞蛋
出現(xiàn)時間:吳晉時期
綜合簡介:元旦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據(jù)說當時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過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梁武帝信奉佛教。
歷史記載: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椒柏酒
出現(xiàn)時間:東漢時期
綜合簡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樹葉浸跑而成的。據(jù)古書記載,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而元旦節(jié)飲椒柏酒的傳統(tǒng)習俗,主要在山東歷城、浙江嘉興一代。
歷史記載: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湯餅
出現(xiàn)時間:后魏時期
綜合簡介:湯餅在古代指的是小麥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類似我們現(xiàn)在吃的面條。
歷史記載: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
中國元旦節(jié)的意義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shù)國家通稱的“新年”。
“元”、“旦”二字加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早晨的意思了。元旦之稱,始于古代計時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殷商時期,人們?yōu)榱税盐諘r間、節(jié)令,以利耕作,當時的“天文學家”們,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動來計時,月亮圓缺一次,定為一個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月亮圓、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個月,為一年。
那時還沒有“年”的說法,但已將十二個月的頭一月定為正月;正月朔日子時,是一年的開始。當時叫“元日”,也叫“元旦”。據(jù)《爾雅》的注解:“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边@樣解釋是否準確,是值得研究的,因為周代之前,在改朝換代之中,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
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元旦”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著新生,是一種對冉冉升起希望的寄托。
傳統(tǒng)節(jié)日元旦的來歷(二)
古代中國的元旦,并非如今的公歷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nóng)歷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復復的改變。到民國時期孫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為“順農(nóng)時”,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把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為“元旦”。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公歷,為了區(qū)別農(nóng)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農(nóng)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jié)”,公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拓展:中國元旦有什么習俗
由于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并是由春節(jié)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jié),或者說是春節(jié)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tǒng)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并不見的會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現(xiàn)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jié)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后,也規(guī)定元旦為法定節(jié)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xiàn)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lián)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xiàn)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fā)展的今天,就演變?yōu)槁?lián)歡晚會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會等節(jié)目,反正元旦這天并沒有太多的傳統(tǒng),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fā)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短信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nóng)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后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于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拓展:有關(guān)元旦的古詩
1、《元日》王安石〔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jīng)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2、田家元日〔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nóng)。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譯文: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轉(zhuǎn)向東方,今天早晨一年又開始了。我已經(jīng)四十歲了,雖然沒有官職但仍擔心農(nóng)事。靠近在種滿桑樹的田野里耕作的農(nóng)夫,扛著鋤頭和牧童一起勞作。農(nóng)家人推測今年的收成,都說這一年是豐收年。
3、元日〔唐代〕司空圖
甲子今重數(shù),生涯只自憐。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譯文:如今年歲漸長,自己懷有滿腔抱負卻都未實現(xiàn),空剩自憐。
為了迎接新年一直忙碌不停,太陽落山后就意味著新的一年將到來。
4、元日〔宋代〕成彥雄
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譯文:
夜晚歸來與大家舉杯同祝又已增歲添壽,不經(jīng)意卻看到鏡中的自己已兩鬢斑白。
正對著鏡中自己偷偷笑了起來,看來這屠蘇美酒怕是無法率先品嘗了。
【傳統(tǒng)元旦的來歷】相關(guān)文章:
元旦的來歷及傳統(tǒng)食物12-27
元旦的來歷及傳統(tǒng)美食07-10
2023元旦的來歷及傳統(tǒng)習俗10-20
寒衣節(jié)的傳統(tǒng)來歷07-11
元旦的來歷12-28
元旦的來歷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