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歷史典故故事

時間:2023-01-14 16:58:48 歷史 我要投稿

歷史典故故事(通用30則)

  中國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比較著名的歷史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典故故事(通用30則),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史典故故事(通用30則)

  歷史典故故事 篇1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愿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將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么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后來繼孔子而成為“亞圣“。

  《弟子規(guī)》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于聽受,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歷史典故故事 篇2

  精衛(wèi)啊,你何必要這么斤斤計較?人們都頌揚你的執(zhí)著和敢于抗爭的精神,但我可不這么想。

  大海的波濤洶涌和潮汐變換乃是自然規(guī)律,你不小心被淹死又豈能怪罪于大海的無情,我認為這只是你咎由自取罷了。

  然而你雖已死,卻怒化為鳥,立誓要銜來石子填平這片汪洋大海。你又何必要如此狹隘,如此精明,如此小肚雞腸呢?

  大海的心胸是浩瀚無垠的,怎會毀于你這幾顆小石子?縱使你真的把大海給填沒了,那生活在這里的'各種動植物就會全部死亡,這簡直是天大的罪過。它們的生命就一點點終結于你投下的一顆顆石,可它們又有什么錯呢?毫無疑問,它們是無辜的,而你卻為了報私仇而要一意孤行斷送它們的性命,實則是罪不容誅!

  歷史典故故事 篇3

  成語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歷史典故故事 篇4

  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歷史典故故事 篇5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yōu)勢扭轉戰(zhàn)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zhàn)。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zhàn)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zhàn)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jīng)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篇3: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宗愨經(jīng)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歷史典故故事 篇6

  秦武王雄心勃勃要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商討攻打韓國的事,問哪一個丞相愿意帶兵出征。右丞相不同意。左丞相說:“要打韓國,必須聯(lián)合魏國才有力量。魏王那里,我可以去做工作!鼻匚渫跬饬烁拭慕ㄗh。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說服魏王一起發(fā)兵攻韓?墒,他擔心樗里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動作,到時攻韓不成還會丟了性命。于是派人向秦武王匯報說:“魏王方面的工作已經(jīng)做通了,我們是不是改變主意不要出兵為好!

  秦武王得不到要領,親自趕到息讓這個地方,找到甘茂,問他為什么改變了主意。

  甘茂說:“要戰(zhàn)勝韓國,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國要消耗很多財力,也不是幾個月就能結束戰(zhàn)爭的。如果中途發(fā)生了什么變故,不是要前功盡棄嗎?”

  “有你主持帶兵打仗的一切事務,還擔心什么變故呢?”秦武王不以為然地說。

  “有些事情的發(fā)展是現(xiàn)在難以預料的。”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跟孔子的門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闖禍殺了人,有人去報告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啦!‘曾參的母親正在織布,聽了頭也不抬地說:”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告說:“你的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仍舊不相信兒子會殺人。第二個人剛走,第三人又來報告說:“曾參殺人犯了大罪,官府來捕人啦!’這次曾母相信了這個謠言,嚇得扔下梭子躲了起來!薄白筘┫鄬讶酥v這個故事,這同出兵奪取韓國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道理很簡單,”甘茂解釋說,“如果我率領千軍萬馬離開大王身邊去攻打韓國,說我壞話的人一定大有人在,萬一大王也像曾參母親那樣聽信讒言,那么,我的后果可悲不去說他,奪取韓國的大業(yè)一定也會付之東流了!

  秦武王想了想說:“為了讓你一心帶兵作戰(zhàn),沒有后顧之憂,我一定不聽別人的閑言碎語,如若不信,可以給你寫個憑征!

  接著,秦武王和甘茂訂了一個盟約,就藏在息讓。甘茂被拜為大將,領兵五萬,先打宜陽城。沒有想到五個月都沒把城攻下來,右丞相趁機對秦武王說:“甘茂拖延這么長時間,莫非要搞兵變或投降敵人!扒匚渫踅(jīng)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寫著“息讓”兩個字。秦武王拆開一看,知道自己輕信饞言動搖了攻韓的決心,覺得很對不起甘茂。于是增兵五萬開赴前線,終于攻下了宜陽城。

  歷史典故故事 篇7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庇置髦x臻論詩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歷史典故故事 篇8

  不要把自己當做老鼠,否則肯定被貓吃。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癥,喪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只天堂鳥,她被這只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只美麗的'小鳥。奇跡發(fā)生了,孩子因為過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從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長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后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人生哲理: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中,人才會超越自身的束縛,釋放出最大的能量。

  歷史典故故事 篇9

  據(jù)《三國演義》所述,三國時,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在短短時期內,連續(xù)三次用火攻占曹操。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夏侯敦統(tǒng)領的.10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10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火燒赤壁,百萬曹兵慘敗,最后跟隨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當時,人們把這三把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傳到后來便成為人們常說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歷史典故故事 篇10

  【釋義】

  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

  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

  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發(fā)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里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保ā都t樓夢》第五十六回)

  歷史典故故事 篇11

  【釋義】

  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語出】

  《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瘬P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歷史典故故事 篇12

  原句為“敢在下風”!蹲髠鳌べ夜迥辍分杏涊d,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后,秦穆公將晉公子夷吾送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以前曾答應過秦穆公,要把黃河環(huán)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

  但晉惠公執(zhí)政后卻沒有遵守諾言。晉國發(fā)生饑荒時,秦穆公曾送糧食給晉國,可后來秦國發(fā)生饑荒時,晉惠公卻關閉了兩國的糧食貿(mào)易市場。

  秦穆公決定攻打晉國,面對強大的秦軍,剛愎自用的晉惠公反而主動下戰(zhàn)書。開戰(zhàn)之時,本就對這場自取滅亡之戰(zhàn)極度不滿的`晉國大臣們不但袖手旁觀,而后又處處解救秦穆公于危難之時,直到秦軍俘虜了晉惠公。獲勝的秦穆公表示不殺晉侯。

  晉國大臣們紛紛叩頭下拜說:“賢君腳踏后土,頭頂皇天,皇天后土都聽到你的話,我們也敢于在下風頭證實聽到你在上風頭的講話呀。”“敢在下風”日后便演變?yōu)椤案拾菹嘛L”。

  歷史典故故事 篇13

  《拾遺記》中記載,姜太公隱居時,家境窘困。妻子馬氏不愿與他共同生活,任憑姜太公如何挽留卻兀自離去。

  后來,姜太后在周文王的重用下,聯(lián)合各路諸侯攻滅商朝,建起了西周王朝,馬氏見其登臨高位執(zhí)掌重權,請求重新恢復夫妻關系。

  姜太公令人將壺中水全部倒在地下,而后讓馬氏收起,馬氏急忙趴地取水卻只能收到星點泥漿,姜太公此時冷冷說道:“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復合,好比這倒在地上的`水再難收回!薄稘h書·朱買臣傳》也記載了朱買臣與其妻的類似故事。

  歷史典故故事 篇14

  語出《東漢·晁錯傳》。劉啟繼位稱作漢景帝后,經(jīng)常聽從“智囊”晁錯的意見。晁錯主張中央集權,鞏固邊防,重農(nóng)粟的政策,并在一篇奏章中具體提出鼓勵將士保衛(wèi)邊疆,能打勝仗或堅守不退的就升級,攻破敵人城池或陣地的`就獎賞,這樣才能使將士們“冒著敵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向滾湯烈火,奮不顧身去拼命”。

  原句中的“赴湯火”日后漸擴充、演化為“赴湯蹈火”。

  歷史典故故事 篇15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趙國大將趙奢原本是個收稅小官,某次他來到平原君趙勝家收取田稅,管家仗勢欺人,拒付稅款,趙奢依照法令殺掉了他。

  趙勝聞后怒氣沖天,定要其以命償命,趙奢找上門誠懇地說道:“您是趙國棟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應該遵守國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現(xiàn)在您的管家卻倚仗權勢公然違反國家法令。

  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稅,那么天下還會太平嗎?國家還會富強嗎?到那時候,您還會有現(xiàn)在這樣顯赫的`地位?若是您能奉公守法,百姓定會以此為榜樣,那樣天下就會穩(wěn)定,國家就會富強,您怎么能輕視呢?”趙勝聽后慚愧萬分,當場拜服。

  歷史典故故事 篇16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高祖李淵次子傳說李世民四歲時,一書生見到天他說:"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濟世安民。"書生去后,就采其語,名世民。

  公元629年至649年在位,隋末,勸其父起兵反隋,年十八歲舉義兵。高祖得天下,皆其功。李淵稱帝時,封他為秦王。天子齊王多次與謀殺他,終不成。李世民曾鎮(zhèn)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農(nóng)民起義軍,消滅王世充等割據(jù)勢力。

  武德九年(626年),發(fā)動玄武門政變,得為太子,續(xù)帝位。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發(fā)展科舉制度。他常以"亡隋為戒",較能任賢,納諫。當時社會經(jīng)濟有所恢復,被舊官吏譽為"貞觀之治"。

  貞觀四年(630年),擊敗東突厥,被鐵勒等族尊為天可汗。還曾發(fā)展西域的交通,促進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貞觀十五年以文成公主交給吐蕃王松贊干布,促進了藏族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加強了漢藏兩組的親密友誼。其后連年用兵,營建宮室,賦役荷重,加深了階級矛盾。太宗功德兼隆,從善如流,被譽為圣君。太宗繼位后,以魏征為柬議大夫,前后陳諫兩百余事。

  魏征勇于犯顏苦諫,不畏生死,不怕丟官,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每次勸太宗以亡隋為鑒,認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必須"居安思危,無為而治,薄賦斂,輕租稅"。太宗對魏征也非常的信任,尊重。太宗曾愛一佳鷂,正在興趣很濃地逗玩,看見魏征來,馬上藏于懷中。魏征奏事時間長,要悶死在太宗懷中。

  歷史典故故事 篇17

  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中。于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準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游覽。

  崔護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游玩了大半天,覺得口干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墒堑攘撕芫茫瑓s沒有人開門。崔護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一眼,問:“你是誰呀!干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拱手說:“我是來長安應試的舉子,名叫崔護。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坐下休息,然后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

  這戶人家的庭院中種著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著崔護。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

  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

  這以后,崔護忙于讀書應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jié),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辈⒃谧詈笫鹕洗拮o之名,戀戀不舍地離去。

  那么,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后,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的題詩,才知道崔護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臥床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后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便把自己女兒因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說了。

  崔護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便來到姑娘房中,哭著說:“姑娘,崔護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并未真正死去。崔護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后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艷遇或遇艷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嘆;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歷史典故故事 篇18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蕭)子云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梁朝的蕭子云,自幼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于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是聞名于長江一帶。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為蕭子云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說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后人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彎曲曲的。

  歷史典故故事 篇19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xù)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里說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xiāng),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脫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jié),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么美好的佳節(jié),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里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壇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里。

  后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蛟佒仃栵L物。

  歷史典故故事 篇20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辫b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后,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鑒,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后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shù)娜。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說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說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tài)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著肚子,盤坐在東邊的床上吃東西,意態(tài)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說:“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tài)自如坦腹東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庇谑蔷桶雅畠涸S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鑒擇婿的故事,后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床,也有人稱“東床快婿”,這句話含贊美的意思。

  歷史典故故事 篇21

  典出清·趙執(zhí)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

  清代有一個詩人,名叫王士禎,他作詩要求有神韻。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談論作詩之法,講到神韻時說:“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意思是:神韻這個東西,就如神龍相似,它在云霧之中,東現(xiàn)一個頭,西現(xiàn)一個尾,有時則這里現(xiàn)一只腳爪,那里現(xiàn)幾片鱗甲,時隱時現(xiàn),不可捉摸。)

  后人把“一爪一鱗”說成“一鱗半爪”,用來比喻事物零星片斷,不夠完整。

  歷史典故故事 篇22

  典出《莊子·天地》: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shù)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去游歷,回晉國途中,經(jīng)過漢水南岸,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務菜園子。只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里,雙手抱一只大甕汲水出來灌園,萬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貢說:“我有一種機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園子的老漢抬頭望了望他說:“什么樣的機械?”子貢說:“在木頭中鑿一個機關,后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務園子的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說:“我從我的老師那里聽到說,有機械的人一定有投機取巧之事,有機巧之事的,一定有機變巧詐之心。胸中存留著機心,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并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械,我是恥于做這種事情!”

  后人用“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分子反對新事物,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為自己的守舊行為辯護。

  歷史典故故事 篇23

  "鴻門宴"這個故事發(fā)生在陳勝吳廣起義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各地云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nóng)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zhàn)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

  項羽大破秦軍后,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fā)兵攻打劉邦。

  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于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愿讓項羽稱關中王。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兇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羅地網(wǎng),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于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氐杰娭泻罅⒓磳⒉軣o傷誅殺。

  歷史典故故事 篇24

  周武王姬發(fā)滅商建周后,將東方的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孫,又向各邊遠地區(qū)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們都歸順于周室。

  于是,許多遠方的小國和部族便派使者送來貢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個部落送來一只叫做獒的狗。這只狗身上的毛呈黃褐色,身體較大,尾巴較長,四肢比較短,性格兇猛,善于搏斗。同時,它又很有靈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禮一樣。武王對此很是喜歡,便重賞了前來進獻獒的使者,然后就高興地逗起獒來。

  召公知道這件事后,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給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別人,就會使自己喪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愛的事物,就會使自己喪失積極進取的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讓它立刻滅亡啊!讀了這篇奏章,周武王覺得召公的話很有道理,頗受感動,想起了從前紂王荒淫無度,導致商朝滅亡的慘痛教訓,就下令將貢物分別賞賜給各位功臣和各國的諸侯。

  歷史典故故事 篇25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滅商兩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攝政,當時天下很不平靜,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陰謀作亂;商后裔武庚圖謀反叛復國。

  周公在內憂外患的情勢下攝政,對內勤政仁治,對外鎮(zhèn)壓叛亂,夙夜操勞,食不甘味,禮賢下士,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周公為了國家興旺,十分珍惜人才,熱心接待來賓,甚至到了“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的程度!拔瞻l(fā)吐哺”后指賢相勤政愛民,為國殫盡竭慮,廢寢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詩中借用這個典故寫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歷史典故故事 篇26

  成康之治指西周時成王、康王相繼在位的四十余年間,形成了安定強盛的政治局面。

  為懾服商頑民而建的成周城落成后,輔政大臣周公還政于成王,周朝進入鞏固時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繼承文王和武王的功業(yè),堅持節(jié)儉,克制多欲,緩和了階級矛盾。又令周公制禮作樂,即王朝各種典章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推行,大規(guī)模推行自周武王時就開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周天子統(tǒng)轄下的地方行政系統(tǒng),從而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加強周王朝統(tǒng)治的.作用。

  康王之世,周還曾命諸侯征討淮夷、東夷,加強對異邦的控制。康王在位年間,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成康時期,是周最為強盛的階段,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歷史典故故事 篇27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于《史記·馮唐列傳》。

  漢文帝時,馮唐是一位大臣,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于他為人正直無私,敢于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發(fā)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

  后來,北方的匈奴族又來入侵漢朝,漢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將軍。這一天,漢文帝經(jīng)過郎署時,遇上了馮唐,于是兩人就將帥之事交談起來,沒想到,漢文帝非常賞識馮唐的才能。馮唐趁此機會向漢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職的冤案,并懇求漢文帝把魏尚官復原職,而且讓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負眾望,擊退了匈奴,馮唐也因為薦賢而升為車都尉。漢景帝即位后,由于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后,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疆,漢武帝又廣征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jīng)九十多歲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

  后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里就有這個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贊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但是李廣縱然戰(zhàn)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钡顝V難封是真的不走運嗎?歷史評價一個人常帶有感情色彩(現(xiàn)代評價一個人多帶有政治色彩),對李廣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對于李廣難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于外,戰(zhàn)斗非常勇猛。以力戰(zhàn)為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shù)與虜敵戰(zhàn),恐亡之!被噬蠍燮洳,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葆!币馑际潜魈h利了就容易折斷。李廣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從心底里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zhàn)勇敢,但李廣除了力戰(zhàn)外,不懂戰(zhàn)略部署,從戰(zhàn)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

  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么兵敗,要么被捉。

  李廣設計逃走,李廣兵敗,當斬,贖為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氣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后而斬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里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zhàn)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么會去統(tǒng)領千軍萬馬呢?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焙箜n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后,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碧锛撞桓易,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表n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數(shù)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么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jīng)投降的`八百人!蓖跛氛f:“禍莫大于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睔⒎斣诠糯旧砭褪遣坏懒x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李廣在參與衛(wèi)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zhàn)時,衛(wèi)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xiàn),他請戰(zhàn)當先鋒,但衛(wèi)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衛(wèi)青了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guī)模作戰(zhàn)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wèi)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戰(zhàn)績,因此在他這種急于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xiàn)失誤。因此衛(wèi)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zhàn)請求。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wèi)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衛(wèi)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馀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比缓笠蹲詣q,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機會。

  說到跟匈奴的大戰(zhàn)斗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lián)軍,立下戰(zhàn)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么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系,自以為立下戰(zhàn)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局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钡顝V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zhàn)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guī)模戰(zhàn)斗上,他表現(xiàn)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zhàn)斗中李廣總是屢戰(zhàn)屢敗,沒有大的戰(zhàn)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歷史典故故事 篇28

  公元前244年某日清晨,趙國北疆雁門關外,塵土滾滾,旌旗飄揚,鼓角激蕩。善征好戰(zhàn)的單于統(tǒng)率的15萬匈奴騎兵,發(fā)起了對中原趙國的擄掠戰(zhàn)爭。

  “嘿嘿,李牧(前228年)這個懦夫,今天再想把腦袋縮在衣領里高懸免戰(zhàn)牌可不成了!

  “對,今天我們一定要踏平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總讓我們感到礙手礙腳的!

  “趙軍該不會設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慮了,李牧有膽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數(shù)百騎兵打個大敗了!

  “這倒是的!

  單于和部將們騎著戰(zhàn)馬,一路談笑著向前進發(fā)。前天,他們已派小股部隊前往趙營里騷擾,李牧的軍隊不戰(zhàn)自敗。匈奴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搶得百十頭牛羊,還劫持了幾十名趙兵。

  一連數(shù)年中,李牧在雁門關安營扎寨,從不出戰(zhàn)。單于認定李牧膽怯畏戰(zhàn),他那幾十萬駐邊守軍根本毋須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單于調動精騎15萬,從正面發(fā)起了對趙軍的進攻。

  匈奴前鋒部隊已攻入李牧大本營了。

  “啟稟君主,趙軍營中竟無一人!毕蠕h官趕來向單于報告。

  “嗯、李牧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眴斡诓粺o得意地說,“命令部隊全速開進!

  正當匈奴主力部隊全部進入趙軍陣地之時,忽聽軍營四周號角齊鳴,喊殺聲四起。只見四面八方無數(shù)的趙軍步騎兵似乎從天而降。

  “啊!我們陷入包圍了?斐!”單于急忙下令撤軍。

  可哪里還來得及,過去一向畏敵如虎的李牧軍兵,似乎個個變成了雄獅,吶喊著,舉著刀劍槍械,像潮水般向匈奴兵沖殺過來。

  一場激烈的廝殺后,單于扔下10萬多個尸首,帶著數(shù)千人馬,丟盔棄甲地逃了回去。

  從此十多年里,匈奴兵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了。

  原來趙將李牧熟知匈奴兵驕橫跋扈的習性,因此,便對匈奴兵采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他命令部隊堅守不戰(zhàn),甚至在軍中規(guī)定:一旦匈奴入侵,全體將士務必回營自保,不得迎戰(zhàn),有敢捉拿匈奴人的處死!久而久之,不用說匈奴人說他膽小如鼠,士兵們也開始埋怨他是畏敵之將。趙王更責怪他無能。但李牧依舊只守不攻,終于引得單于上了鈞,打了大勝仗。

  歷史典故故事 篇29

  春秋時期,吳王過煩了宮中的生活,于是想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到民間去走一走,還想和他們一同飲酒。這決定可嚇壞了滿朝文武官員。若是吳王在出行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危險,誰能擔當起這個責任?大夫伍子胥也認為一國之君混跡在百姓中間是很不妥當?shù)摹榱舜蛳麉峭跷⒎鲇蔚哪铑^,他給吳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帝養(yǎng)了一條非常漂亮的白龍,這條白龍也是玉帝最鐘愛的寵物。有一天,白龍厭煩了天庭單調的生活,就變化為魚,下凡到一個清冷的池里游玩。它在清清的河水里游來游去,覺得非常有趣。這時,一個名叫豫且的漁人走了過來,這個深池是他每天打漁的地方。豫且看見池水中的這條魚個頭很大,高興極了,就一箭射了過去。正玩得高興的白龍突然感到一陣劇痛,原來豫且一箭射中了他的`眼睛。白龍帶著痛逃跑,憤怒地到玉帝那里告狀,要求懲治豫且傷害神龍的大罪。

  玉帝充滿疑惑地問白龍:“你為什么會讓一個漁夫射傷了眼睛呢?當時你是以什么形象出現(xiàn)在漁夫面前的?”白龍回答道:“我當時下到那清冷的池里化為一條魚……”

  玉帝打斷白龍的話,說道:“漁夫打漁天經(jīng)地義,而你化龍為魚,自貶身份,才招致這無妄之災,這不能怨恨別人,問題倒是在你自己。你為什么要變化成魚的形象呢?而豫且用箭射魚又有什么罪過呢?”經(jīng)玉帝這么一說,白龍無奈之下,自認倒霉。

  伍子胥說完了這個故事,轉身對吳王說:“白龍是玉帝所鐘愛的寵物,而豫且只是宋國的一個平民。如果白龍不變化成魚,豫且就不會射傷它,F(xiàn)在您是一國之君,如果不顧自己作為國君的尊貴地位,而與普通百姓一起飲酒,我很擔心,怕大王會遇上如同豫且射白龍那樣的無妄之災。 

  吳王覺得伍子胥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取消了與百姓一同飲酒的念頭。后來,人們根據(jù)史料記載:“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币瓿龀烧Z“白龍魚服”。

  此外,關于白龍化魚的神話故事,還有另一種說法,故事是這樣的:河伯(黃河之神)化為白龍,在水濱游玩。后羿見了,一箭射傷了他的左眼。河伯上訴玉帝,請求玉帝殺掉后羿。玉帝說:“你是河神,后羿怎么能射你?誰叫你變作動物的?后羿射的是動物,難道有什么罪嗎?”這里說的不是白龍和豫且,而是河伯和后羿了,故事情節(jié)并無太大差異。

  ——《說苑·正諫》

  【求解驛站】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份,改裝出行。

  【活學活用】中國近些年來的古裝清廷戲里,康熙帝經(jīng)常是~,視察民情。

  【妙語點撥】伍子胥借“白龍魚服,見困豫且”的古代傳說成功說服了吳王,進而使其取消了“與民飲樂”的計劃。伍子胥的出發(fā)點是君王的安全。然而,一個稱職的國君是不能因為有危險的可能性,就只局囿于“高高的廟堂”,遠離民間,遠離黎民百姓。只有親身走到基層,才能聽到最真切的百姓之音。

  【近義】微服私巡、白龍微服

  歷史典故故事 篇30

  在宋代有一則民間流傳的故事:一位秀才的母親到地藏菩薩前許愿,沒想到竟然心想事成,兒子高中了狀元。但是這位狀元郎卻并不信佛,而且鬼心眼特別多,他得知母親要帶他來九華還愿,便翻閱了一些史書,知道地藏菩薩是在唐代時期示寂的,于是心生一計:母親跪拜藏菩薩時,就把母親的金釵撥下往地藏菩薩真身的腳上插。

  這時奇怪的現(xiàn)象出來了,插進去的金釵怎么拔也拔不出來,狀元郎便心生害怕,再次使盡力氣也撥不出來。狀元惶恐,對地藏菩薩像說:“說你無佛卻有佛!”話還沒說完,金釵就隨手被撥了出來,同時,在金釵撥出來的地方涌出了血漿。

  狀元郎極為駭異,便急急逃離九華山。當時九華山的護法神是韋陀菩薩。韋陀菩薩的.性情暴烈,見到有人對地藏菩薩不恭,就要去懲罰。地藏菩薩不許,并說這狀元郎是他當年身上的一個虱子,不小心被他拍死了。狀元郎今生的刁難,是有因緣的。

  韋陀菩薩聽了,依然是怒氣未平。地藏菩薩算出狀元郎已經(jīng)走出了九華二十余里地,就對韋陀菩薩說:“你執(zhí)意懲罰,只追五里吧。追上了任你懲罰,追不上就算了!

  韋陀菩薩怒火中燒,根本沒有聽清楚地藏菩薩的話,就點頭答應,于是急急追趕狀元。追到一個叫五溪的地方,看見狀元倉惶逃竄,就一鞭子把狀元打死了。

  韋陀菩薩打死狀元后,回來復命。地藏王見韋陀菩薩氣頭上把五里聽成了五溪,竟追出了二十里打死了狀元,心生不忍,就讓韋陀菩薩到別處護法,把他趕出了九華山。但是佛教不能沒有護法,于是就請來道教的靈官作為護法神。至今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前的護法還是靈官。

  話說韋陀菩薩離開九華山之后,許多地方都不肯收留,路過湖州,沒想到湖州竟然成了收留韋陀菩薩的地方,因此,湖州便成為了韋陀菩薩的人間道場,并且在湖州,還有一個寺院就叫韋陀寺。

【歷史典故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經(jīng)典故事11-05

歷史典故故事07-06

歷史經(jīng)典故事06-29

關于歷史典故故事05-26

關于歷史典故的故事11-21

歷史人物經(jīng)典故事05-27

歷史經(jīng)典故事(20篇)07-05

關于歷史典故故事14篇05-26

關于歷史典故故事精選14篇05-26

歷史典故:舍生取義的故事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