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七月半中元節(jié)的七大習俗介紹范文
中元節(jié),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jié),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jié)。節(jié)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七月半中元節(jié)的七大習俗介紹范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節(jié)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動雖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鯉城區(qū)地界即有三十六個鋪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買菜辦筵席、演戲酬神、請客飲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經(jīng)耆老紳士公議,三十六個鋪境的普度,分別從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舉行,所以舊鯉城區(qū)在七月這一個月是無日不普,天天演戲酬神宴客,整個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經(jīng)過協(xié)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鋪境輪流。直到七月三十日為止。
2、祭魁星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chǎn)。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nóng)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jié)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nóng)民於中元節(jié)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送羊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jié)”。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奔坠俏摹恫忿o》中也稱羊通祥?梢娫诠糯,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qū)的農(nóng)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yōu)樗鸵粚γ嫜颉?/p>
七月十五節(jié)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qū)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jù)家庭實有人數(shù),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F(xiàn)在已經(jīng)不那么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jù)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后,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經(jīng)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經(jīng)成了農(nóng)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jié)目了。
4、祀先祭祖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乃是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節(jié)日。中元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除、清、九)等三節(jié),都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
中元節(jié)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肴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棱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黃花菜、干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前述東石玉記船行就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錫鑄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對祭祖祀先之虔誠、重視。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并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fā)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準,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5、燒袱紙、結(jié)鬼緣
吳縣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jié)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nèi)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shù),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guān)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nèi)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6、放河燈
放河燈,尤數(shù)黃河里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斷祈禱。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guī)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jié)目,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jié)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F(xiàn)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jié),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nóng)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拓展閱讀
潮汕的中元節(jié)習俗
1、恤孤
潮汕民間俗稱此節(jié)為“七月半”,圍繞此日為中心各地各選取不同日子、時間進行形式多樣的“恤孤”活動,祭拜的對象是死前沒有家屬、死后沒人奉祀的無主鬼魂之類群體,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語土話中,稱“施”音為“薛”,比如詞匯“閃失”等發(fā)音就是如此,因此時至今日,民間稱呼“薛孤”的發(fā)音詞語其實正是指這項祭祀活動。
2、做七樣棵晶
惠來縣中元節(jié)要做七樣棵晶:新婦仔、荷葉包、三角樓、六角樓、雞規(guī)團、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節(jié)也制作多種果品,其中有一種叫“鯉魚果”,用糯米皮包米餡,捏成鯉形狀,皮為紅色,點綴節(jié)日的拜祖物品。
3、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節(jié),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這一天;不過這一日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飯、紙錢、紙扎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念經(jīng)、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還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發(fā)實物,或編號散發(fā)竹簽牌子,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
4、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只只用大陶缽制成的豆油燈,并把它們放下江里,意在引領(lǐng)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
當法師高坐祭臺之上,敲響引鐘,帶領(lǐng)座下一幫僧眾誦念經(jīng)文后,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復(fù)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把婵凇眰髡f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頭細如針孔,常出口噴火焰。法師誦經(jīng)是使他們的喉頭放開擴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5、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媒體,人們可以通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guān)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边@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tài),讓其清醒復(fù)原。
這種民俗顯然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民間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請神巫“拖死鬼”。
6、游燈
過去,潮安等地中元節(jié)此日午后,小孩子忙著趕制鯉魚燈,他們要模仿上元(元宵)節(jié)游燈,做一個小小的游樂。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是簡單的小鯉魚燈了。
不過,七月十五給人們認為是“鬼節(jié)”,因此這一夜,大人不準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點睡覺,這樣,在游燈戲樂上,不免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
7、祈豐收
中元節(jié)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lián)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于是,孩子們常喜歡悄悄跑到別家門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長們的爭吵和動武。清乾隆《普寧縣志》載該縣中元節(jié)“至夜插香列燭于路”、“農(nóng)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揚花季節(jié),此俗或許是農(nóng)民祭稻谷之神,或許是祈鬼靈以助農(nóng)事。
杭州的中元節(jié)習俗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說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jié)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念經(jīng)稱為“拜中元節(jié)”。
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薺菜及豆腐干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nèi)裝錫箔折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后,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后書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肴、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后燃燭點香,由家長領(lǐng)著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后,再從每碗菜里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結(jié)束。
晚明時,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這天晚上都要舉行盂蘭盆佛會,為信徒們誦經(jīng)拜懺,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
江南水鄉(xiāng)的“七月半”祭祖活動中的一個特點是吃毛豆。那時毛豆剛熟,用鹽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節(jié)放河燈就著初涼的秋風和明亮的月色,一邊吃毛豆,一邊聊天。
成都的中元節(jié)習俗
1、家祭
在老成都,幾乎家家都有一塊用紅紙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為人不忘根本。而傳統(tǒng)的老成都中元節(jié)從農(nóng)歷七月初就開始了,一直持續(xù)到七月十五日。從七月初一開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員會給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選一天作為正日子,全家老小齊聚,舉行家祭。重頭戲是晚上的祭祖儀式。
老成都民風比較開放包容,家中的女人們也可以幫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燭等,而在我國的其他部分地區(qū),但凡中元祭祖,是絕對不能讓女人沾的。首先擺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請先人“入席”。隨后,由一家之長點上香燭,帶領(lǐng)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禮,磕頭作揖。接下來,也是由一家之長領(lǐng)頭向祖先們述事。這時候,家中的長輩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輩諄諄教誨“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們的今天,不可忘本啊!敝箝_始吃飯。
2、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shù),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
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guān)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nèi)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3、城隍出駕
此外,在老成都還有一項習俗,叫城隍出駕,也是中元節(jié)的風俗之一。民間認為陰曹地府的假期結(jié)束時,城隍老爺要親自出駕巡街來收鬼魂歸地府了。
舊時成都城隍廟在今成都市金華街中段的北面,占地大約百來畝。每到七月十五城隍老爺出駕時,這里就會聚集很多人,摩肩接踵,看各種由人扮演的妖魔鬼怪招搖過市。
4、賞孤
除了向祖先燒祭袱子外,善良的成都人還要“賞孤”。這里的“孤”指的是無名英烈,以及客死他鄉(xiāng)或無人祭祀的可憐人。賞孤通常在戶外的田埂路邊,點上香燭,將袱子分成小垛,擺上幾碗飯,幾杯水酒,最重要的是準備“刀頭”。所謂“刀頭”是指豬的肋骨和后腿之間最好的肉。
老成都規(guī)模最大的“賞孤”賞錢活動是在東門大橋橋洞外,因當時那里有座無名英雄紀念碑。每逢中元節(jié),便有出川抗戰(zhàn)的戰(zhàn)士家屬以及其他市井平民來到此地賞孤,自發(fā)地告慰先烈們的在天之靈。而原本位于華興街的忠烈祠,則是官方祭奠歷代先賢之地,每到中元節(jié)就會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
5、放河燈
家祭賞孤結(jié)束后,夜也逐漸深沉,老成都的中元節(jié)也迎來最后的高潮——放河燈。放荷燈亦稱放河燈,其含意是導引鬼魂進入極樂世界或及早托生轉(zhuǎn)世。荷燈之樣式,其上半部皆為彩紙疊成之蓮花兒,下半部之載體各異,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并掏空瓤肉,中插點燃之蠟燭,于夜幕初降時放入河湖。
人們認為,中元節(jié)是鬼節(jié),也應(yīng)該張燈,為鬼慶祝節(jié)日。不過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七月半中元節(jié)的七大習俗介紹】相關(guān)文章:
七月半中元節(jié)習俗08-04
潮汕中元節(jié)七月半習俗12-14
七月半中元節(jié)的民間習俗12-11
細數(shù)“七月半”中元節(jié)的習俗范文12-14
中元節(jié)七月半的由來12-30
中元節(jié)的習俗介紹03-09
中元節(jié)的由來介紹 中元節(jié)的習俗介紹08-23
中元節(jié)的來歷及習俗介紹08-15
廣西中元節(jié)的習俗介紹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