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教師教學用書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教師教學用書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教師教學用書有感1
在這次讀書活動中,我們備課組教師根據本組確立的"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主題圖處理有效性研究"的小專題開展了讀書交流."主題圖"是"北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其意圖在于體現《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題圖"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雖然富有兒童情趣和豐富的現實意義,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但其豐富的內涵有時會使教師難以理解和把握,這給教師的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怎樣理解主題圖的用意為教學服務呢在實踐中,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一定要會讀《教師教學用書》.
在教學用書中談到,現在使用的教材是第三版實驗教材,由多位數學家,教育家和特級教師編寫而成.所以,教材中的每一個主題圖都是經過他們潛心研究積極實踐而定的,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課程資源.這讓我想起了,以前也埋怨主題圖產生的歧義和不合適,而不深入的去吃透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就盲目地進行改編,結果適得其反,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一,理解"主題圖"的用意,把握教學目標.
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出示主題圖后,就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天馬行空,漫無邊際,達不到教學目的,浪費時間.所以理解"主題圖"的意義是教師把握教學目標,有效實施教學過程的前提.其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分析,教材"主題圖"提供的情景與學生原有的哪一種生活經驗有關,可以引導學生從哪個角度去發(fā)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二從數學學習的角度來分析,通過教學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哪一些數學知識,是否有利于學生再創(chuàng)造,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第九冊《動手做》一課中,教材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手做"的情境,"用一塊平行四邊形的木板,做一個盡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該從哪里鋸開呢"旨在讓學生知道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畫一條垂直線段鋸開,再平移到另一邊,就可以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從而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初看,這個問題很簡單.再想,要讓學生把這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盡可能大,否則學生的做法千奇百怪,達不到教學目標.
所以現在每次上課前,我們備課組教師都會先通過讀教師用書對"主題圖"議一議,然后梳理本課教學目標,從而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發(fā)現主題圖中隱含的數學問題是教學的關鍵.
如果一個主題情境展開后,學生感覺不到數學問題的存在,或者無法挖掘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數學問題時,這樣的主題情境至少在相關數學教學中價值不大,甚至是無意義的..
例如,在《分數的再認識》一課中,教材安排了"拿鉛筆的活動".主題圖展示的是三個同學拿出各自所有鉛筆的,其中有兩個小朋友拿出的鉛筆數同樣多.這時,第四個小朋友問:"拿出的鉛筆數為什么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呢"教學時,袁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后問:"你們發(fā)現了什么"結果第一個學生就準確地指出了原因,全班同學贊成.袁老師一愣,我們聽課的老師也愣了,原本的預設和對活動的分析已顯得無太大的價值了.
課后,我們數學組全體教師對此進行了討論,我們認為首先是低估了學生的水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對主題圖的用意,理解不夠深入.主題圖中第四個小朋友的對話,并不是讓學生說你發(fā)現了什么,而是讓學生嘗試提問題.主題圖所展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分數再認識的探索過程,即"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教材在呈現主題圖中,并沒有先讓孩子說說發(fā)現了什么,而是先讓孩子提出問題.
所以教師一定要讀透教材挖掘主題圖的隱含內容,把發(fā)現數學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三,"主題圖"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體現三維目標.
"主題圖"教學不單純是給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觀察,探究的空間,更重要的是要體現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這一特點.
如在教學《2,5的倍數特征》時,"主題圖"設計了讓學生從100以內的數表中找出5和2的倍數并觀察特征的活動.5和2的倍數特征只要學生多舉幾個例子,就能發(fā)現,為什么書上還要以表格為載體呢通過閱讀教師用書,我們發(fā)現其意圖是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自己歸納特征.當學生將多種探索方法進行比較時,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列表的優(yōu)越性,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優(yōu)化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同時教材注意結合"主題圖"適時滲透思想教育.如小學生要遵守紀律按時到校,要尊敬老師,愛護同學,鍛煉身體等.這就是"主題圖"教學所反映的精神實質.上好這一課,不僅能激發(fā)起學生對老師的喜愛,更能激發(fā)起他們想學好數學的愿望,為今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質做好準備.
總之,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題圖"這一特色,就從教師用書讀起,做到心中有數.
讀教師教學用書有感2
在這次讀書活動中,我們備課組教師根據本組確立的"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主題圖處理有效性研究"的小專題開展了讀書交流。"主題圖"是"北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其意圖在于體現《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題圖"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雖然富有兒童情趣和豐富的現實意義,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但其豐富的內涵有時會使教師難以理解和把握,這給教師的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怎樣理解主題圖的用意為教學服務呢在實踐中,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一定要會讀《教師教學用書》。
在教學用書中談到,現在使用的教材是第三版實驗教材,由多位數學家,教育家和特級教師編寫而成。所以,教材中的每一個主題圖都是經過他們潛心研究積極實踐而定的,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課程資源。這讓我想起了,以前也埋怨主題圖產生的歧義和不合適,而不深入的去吃透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就盲目地進行改編,結果適得其反,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一,理解"主題圖"的用意,把握教學目標。
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出示主題圖后,就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天馬行空,漫無邊際,達不到教學目的,浪費時間。所以理解"主題圖"的意義是教師把握教學目標,有效實施教學過程的前提。其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分析,教材"主題圖"提供的情景與學生原有的哪一種生活經驗有關,可以引導學生從哪個角度去發(fā)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二從數學學習的角度來分析,通過教學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哪一些數學知識,是否有利于學生再創(chuàng)造,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第九冊《動手做》一課中,教材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手做"的情境,"用一塊平行四邊形的木板,做一個盡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該從哪里鋸開呢"旨在讓學生知道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畫一條垂直線段鋸開,再平移到另一邊,就可以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從而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初看,這個問題很簡單。再想,要讓學生把這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盡可能大,否則學生的做法千奇百怪,達不到教學目標。
所以現在每次上課前,我們備課組教師都會先通過讀教師用書對"主題圖"議一議,然后梳理本課教學目標,從而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發(fā)現主題圖中隱含的數學問題是教學的關鍵。
如果一個主題情境展開后,學生感覺不到數學問題的存在,或者無法挖掘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數學問題時,這樣的主題情境至少在相關數學教學中價值不大,甚至是無意義的
例如,在《分數的`再認識》一課中,教材安排了"拿鉛筆的活動"。主題圖展示的是三個同學拿出各自所有鉛筆的,其中有兩個小朋友拿出的鉛筆數同樣多。這時,第四個小朋友問:"拿出的鉛筆數為什么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呢"教學時,袁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后問:"你們發(fā)現了什么"結果第一個學生就準確地指出了原因,全班同學贊成。袁老師一愣,我們聽課的老師也愣了,原本的預設和對活動的分析已顯得無太大的價值了。
課后,我們數學組全體教師對此進行了討論,我們認為首先是低估了學生的水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對主題圖的用意,理解不夠深入。主題圖中第四個小朋友的對話,并不是讓學生說你發(fā)現了什么,而是讓學生嘗試提問題。主題圖所展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分數再認識的探索過程,即"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教材在呈現主題圖中,并沒有先讓孩子說說發(fā)現了什么,而是先讓孩子提出問題。
所以教師一定要讀透教材挖掘主題圖的隱含內容,把發(fā)現數學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三,"主題圖"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體現三維目標。
"主題圖"教學不單純是給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觀察,探究的空間,更重要的是要體現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這一特點。
如在教學《2,5的倍數特征》時,"主題圖"設計了讓學生從100以內的數表中找出5和2的倍數并觀察特征的活動。5和2的倍數特征只要學生多舉幾個例子,就能發(fā)現,為什么書上還要以表格為載體呢通過閱讀教師用書,我們發(fā)現其意圖是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自己歸納特征。當學生將多種探索方法進行比較時,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列表的優(yōu)越性,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優(yōu)化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同時教材注意結合"主題圖"適時滲透思想教育。如小學生要遵守紀律按時到校,要尊敬老師,愛護同學,鍛煉身體等。這就是"主題圖"教學所反映的精神實質。上好這一課,不僅能激發(fā)起學生對老師的喜愛,更能激發(fā)起他們想學好數學的愿望,為今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質做好準備。
總之,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題圖"這一特色,就從教師用書讀起,做到心中有數。
【讀教師教學用書有感】相關文章: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09-11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09-11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09-11
讀《教師的建議》有感10-18
讀《教師的語言》有感09-10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9-03
讀《致教師》有感08-28
教師讀《圍城》有感11-18
幼兒園教材用書自查報告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