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大國工匠的事跡

時間:2024-02-26 08:20:02 藹媚 新材料 我要投稿

大國工匠的事跡(精選11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說到事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事跡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國工匠的事跡,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國工匠的事跡 1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fā)動機車間班組長,35年來,他幾乎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fā)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溫下持續(xù)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皰。

  因為技藝高超,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聘請他,高鳳林卻說,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他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

  大國工匠的事跡 2

  顧秋亮,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組裝工人。

  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其組裝對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在中國,能實現(xiàn)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顧秋亮。

  成功把“蛟龍”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戰(zhàn)是組裝中國首個完全自主設計制造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

  這8位“國寶”級的“大國工匠”,都是奮斗在生產一線的杰出勞動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們是當今中國千千萬萬一線工人中的`一員,他們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萬萬中國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積極探求的精神,令人贊嘆不已。

  他們雖沒有過硬的學歷,也沒有超人的天賦,但他們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鉆研精神立足本職工作,在本職崗位上將自己的能力發(fā)揮到極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細節(jié),他們都會全心專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們也沒有任何怨言。

  他們善于從細微處入手,用“螺釘”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尋發(fā)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術加上敬業(yè)奉獻、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就是人們常常稱道的“德技雙馨”,讓人敬畏和感動。

  這種執(zhí)著、堅守、奉獻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正是當今時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們身上所擁有的那種對工作的無限熱愛、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專注、對質量的極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獻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現(xiàn)實展示,是當今時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堅守、執(zhí)著、熱愛、奉獻.....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詞用在他們身上都不違和,正是有著這樣一群人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大國工匠的事跡 3

  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潛深最深的載人潛水器,其研制難度不亞于航天工程。在這個高精尖的重大技術攻關中,有一個普通鉗工技師的身影,他就是顧秋亮——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fā)部職工,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技師。

  10多年來,顧秋亮帶領全組成員,保質保量完成了蛟龍?zhí)柨傃b集成、數(shù)十次水池試驗和海試過程中的蛟龍?zhí)柌考鹧b與維護,還和科技人員一道攻關,解決了海上試驗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用實際行動演繹著對祖國載人深潛事業(yè)的忠誠與熱愛。

  作為首席裝配鉗工技師,工作中面對技術難題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顧秋亮都能見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來養(yǎng)成的'“螺絲釘”精神。他愛琢磨善鉆研,喜歡啃工作中的“硬骨頭”。凡是交給他的活兒,他總是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改進安裝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裝精度,確保高質量地完成安裝任務。正是憑著這股愛鉆研的勁,顧秋亮在工作中練就了較強的創(chuàng)新和解決技術難題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項高技術高難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裝調試任務。

  已近花甲的顧秋亮仍堅守在科研生產第一線,為載人深潛事業(yè)不斷書寫我國深藍乃至世界深藍的奇跡默默奉獻。如今,他又肩負起了新的挑戰(zhàn)——組裝4500米載人潛水器。

  大國工匠的事跡 4

  從“文物修復界泰斗”李云鶴到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鳳林,從中國第一代核燃料師喬素凱到電網系統(tǒng)特高壓檢修工王進……他們是披荊斬棘的先驅,擇一事,終一生,讓“匠心”永遠傳承。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積極探求的精神,令人嘆為觀止。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創(chuàng)造不平凡價值的.奮斗故事深深感染了觀影師生。

  作為新時代的中職學子,應當習得這種“工匠精神”,勇敢地在成為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尋夢、筑夢、圓夢,成為未來的“大國工匠”。

  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是“大國工匠”的后備軍,教師應當將“工匠精神”運用到日常工作中,通過各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練就精湛的專業(yè)技能,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大國工匠的事跡 5

  張冬偉是個80后,但手里的活兒卻讓老師傅們豎起大拇指。他是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裝二部圍護系統(tǒng)車間電焊二組班組長、高級技師,主要從事LNG(液化天然氣)船圍護系統(tǒng)的焊接工作。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個明星工人,所獲獎勵無數(shù):2005年度中央企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焊工比賽銅獎、2006年第二十屆中國焊接博覽會優(yōu)秀焊工表演賽一等獎,是當今世界最先進、建造難度最大的45000噸集裝箱滾裝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為LNG船核心的圍護系統(tǒng),焊接是重中之重。圍護系統(tǒng)使用的殷瓦大部分為0.7mm厚,殷瓦焊接猶如在鋼板上“繡花”,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耐心和責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對肩上的重擔,張冬偉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心性,培養(yǎng)專注度,潛心研究焊接工藝。為了攻破技術難關,他與技術人員放棄休息時間,日夜埋頭圖紙堆中,潛心鉆研技術突破。最終,他主持的實驗取得成功,得到專利方的`認可,并用于LNG船實船生產,收到良好成效。

  張冬偉特別注意經驗的積累總結,國內沒有現(xiàn)成的作業(yè)標準,他就不斷摸索完善各類焊接工藝,先后參與編寫了多部作業(yè)指導書,為提高LNG船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張冬偉,是中國廣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紅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執(zhí)著于國家海洋裝備建設的奉獻之歌。

  大國工匠的事跡 6

  今天我看了中央電視臺系列片《大國工匠》,看后感觸頗深。

  大國工匠,匠心筑夢。有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xiàn)一點漏點的高鳳林,有能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fā)絲的五十分之一的顧秋亮,有創(chuàng)造了打磨過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驚人紀錄的胡雙錢……他們創(chuàng)造著中國史上的一個一個的奇跡,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對專業(yè)執(zhí)著,甚至是癡迷。

  我是電氣自動化的一名學生,當時報這個專業(yè)的時候我并沒有什么長的打算,最近一年的學習使我對這個專業(yè)沒有一點的興趣,因為我們3年后是要到本科院校學習的所以我們上的課程都是理論課程,以致我甚至不知道以后我的專業(yè)到底是干什么的。這使我有些迷茫:未來到底要干什么?

  現(xiàn)在我忽然有了一點點的明白了,我今后要一直堅持自己當初的.選擇。那些大國工匠們就是我的目標。我要向他們看齊,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該做的,不求向他們一樣那么出神入化,但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選擇。從現(xiàn)在起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專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興趣,確立明確的目標。在今后的大學生活中我要認真聽好每一節(jié)課,積極學習理論知識,為以后的專業(yè)課打好堅實的基礎。在課下認真復習每一門功課,閱讀相關的文獻。在空閑的時間我要多多的參加專業(yè)活動,培養(yǎng)我的專業(yè)興趣和專業(yè)素質。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也成為本專業(yè)的一名頂尖人才!

  大國工匠的事跡 7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級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fā)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藥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

  0.5毫米是固體發(fā)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fā)明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于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后遺癥,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發(fā)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著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藥,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在無比艱難的兩個多月里,徐立平和隊友們挖出了300多千克藥,且成功排除發(fā)動機故障,而他由于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工作結束后雙腿幾乎無法行走。

  像這樣危險的`任務,徐立平已不記得完成多少次了。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發(fā)明設計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

  28年過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輕,同時進廠的工友們都已離開或調換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堅守,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危險的崗位總得有人去干吶!”

  大國工匠的事跡 8

  作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愛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創(chuàng)新,成為了一身絕技的焊接行業(yè)領軍人。由艾愛國牽頭成立的`湘鋼焊接試驗室于2009年通過了計量資質CMA認證;2013年被湖南省總工會命名為“湖南勞模示范創(chuàng)新工作室”;2014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2018年批準成為“焊接工藝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艾愛國帶領他的團隊參與了“貫流式”新型高爐紫銅風口焊接等國內多項“大國重器”與“超級工程”,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軍工等行業(yè)攻克各種焊接技術難關數(shù)百項。一把焊槍,征戰(zhàn)四方,這抹奪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國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愛國榮膺‘大國工匠’稱號,必將在全省掀起學習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爭當工匠人才的熱潮。用先進典型引導廣大職工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傳承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笔】偣⻊趧咏洕坑嘘P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省總工會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進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著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舉辦了“大國工匠·湖湘論壇”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實施了“百千萬”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個縣級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21年開展技能培訓16萬余人次,通過培訓使5.3萬名職工提升技能等級;已建立省級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chuàng)新工作室116個,市級689個,縣區(qū)級1081個,全年開展創(chuàng)新課題或技術攻關2549項,轉化創(chuàng)新成果1518項,獲得專利數(shù)1174項,取得經濟效益9億余元,開展技術培訓3300余場,培訓11萬余人次。一個個模范人物走上前臺,成為全省職工和企業(yè)學習的典范,引領著全省職工積極投身建設新代化新湖南。

  大國工匠的事跡 9

  劉更生出生在北京天壇北門的魯班胡同,據說當時北京城耍手藝的人都聚集在此,其中木匠居多,而劉更生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

  小時候,劉更生的玩具幾乎都是父親干活的工具,他從小耳濡目染,漸漸地對木質家具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983年,18歲的劉更生接了父親的班,來到龍順成工作。在他將近40年的從業(yè)生涯里,他潛心研究榫卯結構京作家具,并且練就了讓古舊家具殘件“起死回生”的絕活。

  今年42歲的張云希是劉更生的徒弟,和劉更生一樣,張云希的.父親也是一位木匠。2002年,張云希從老家滄州來到北京進入龍順成,到今年師徒二人已經共事了17年。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劉更生的嚴厲在于對細節(jié)的精益求精,作為徒弟的張云希對這種“嚴厲”已經習以為常。

  進入龍順成之前,張希云有5年的木工經歷,進廠后不久他接到了一個制作3米高頂箱柜的任務,其中有一道工序是要使用豬皮膠來粘合。當時張云希為了趕工,在熬制豬皮膠的時候由于熬制時間短,沒有達到師父要的固定效果,不得不返工重新制作。

  劉更生說:“我們要把每一件家具當做‘傳家寶’去做,只有用這樣的心態(tài)制作才能對得起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在劉更生的桌子上擺放著幾個榫卯結構的小玩具,看似簡單卻蘊藏著古人的智慧。榫卯被稱為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結合,科學合理,其精髓也是匠人們長期探索研究的課題。

  在木匠圈里流傳著一句話——“寧干十方,不干一圓”,由此可見圓形、異形家具對榫卯結構的制作組裝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一次,張云希參與到一個繡墩的制作,在做一個木銷時,師父劉更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木銷紋理決定著家具的耐用程度,在這個結構中,橫向紋路比縱向紋路的木銷穩(wěn)定性更強。

  大國工匠的事跡 10

  30多年來,徐立平立足航天固體發(fā)動機燃料藥面整形崗位,苦鉆善學,練就了一手高超的絕技絕活,為火箭上天、導彈發(fā)射、神舟遨游“精雕細刻”,讓一件件“大國重器”華麗綻放,被譽為新時代雕刻火藥、為國鑄劍的“大國工匠”。

  徐立平刻苦練習成就一流技術。他從最基礎的拿刀、握刀學起,先后跟隨多位師傅學習技術。0.5毫米是固體發(fā)動機藥面整形允許的最大誤差,而他整形的精度不超過0.2毫米,一張紙的厚度。他用手摸一下,就能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是這個領域響當當?shù)摹耙话训丁薄?0年多來,徐立平整形的產品始終保持著100%合格率和安全事故為零的紀錄,他還設計、制作和改進30多種刀具,其中一種刀具被命名為“立平刀”。

  徐立平沖鋒在前,勇挑責任擔當。89年,我國某重點型號發(fā)動機研制進入攻堅階段。一臺即將試車的發(fā)動機火藥出現(xiàn)裂紋,為了找準故障原因,不影響后續(xù)研制進度,專家組決定成立突擊隊就地挖藥。21歲的徐立平憑借精湛技術,和師傅們一起加入挖藥突擊隊。在狹窄空間里,人如同“芯材”一樣被包裹在成噸的炸藥堆里,每次只鏟出四五克藥。為確保安全,規(guī)定每人在里面最多干上10分鐘就必須出來。但為了讓隊友們能多休息一會,徐立平每次都堅持多挖五六分鐘。歷經2個多月的艱難挖藥,故障成功排除。2005年,徐立平的班組接到一項緊急任務,要給一臺已經裝滿推進劑的`發(fā)動機挖藥。他毫不猶豫地第一個鉆進發(fā)動機里,接連干了一個多月,成功找出問題所在,保證試驗圓滿成功。

  徐立平開展培訓傳承經驗技術。他針對大、小整形組各自擅長手工和機械整形技術的特點,開展手工和機械整形技術雙向培訓,使班組成員全都掌握手工和機械整形相結合的方法。他還編寫整形機整形程序,實現(xiàn)數(shù)控整形機在藥面整形工序的成功應用。他把團隊的成長進步當作重要職責,依托“徐立平大師技能工作室”,幫助青年職工成長,所在班組被命名為“徐立平班組”,其中多人成長為國家級技師和技能技藝骨干。

  徐立平榮獲“時代楷模”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

  大國工匠的事跡 11

  劉更生教授是研究中醫(yī)文獻的,近十多年卻業(yè)余玩起了磚刻,他戲稱自己為“磚家”,他的玩法在國內可謂獨樹一幟。

  到了劉更生的工作室,就是到了一座磚刻的文化宮。磚刻的表現(xiàn)形式包括真草隸篆、陰文陽文,內容又多涉岐黃,出自中醫(yī)典籍。一見面,劉老師就在兩面磚架墻中間,給我們介紹他最為心儀的幾塊磚刻作品。“二至丸”是他的中藥方名系列作品之一,篆書,刻在半塊青磚上,構圖取太極之意,陰陽合一,畫面古樸而生動,又合于這一藥方“冬夏二至”的'內涵!爸馈倍执髿獾溲,刻在一塊紅磚上,對書法頗有研究的蘇斌先生一眼看出,兩字取自泰山經石峪石刻。劉更生連稱“慧眼”,說這兩個字確實是他從經石峪石刻拓片上摹來的。

  在磚刻作品“一千磚頭富翁”前,劉更生大笑自嘲:“這方磚完全摹自齊白石先生的一方印‘三百石印富翁’,哈哈,我比白石翁還富有!”至于“一千磚頭”的來歷,劉更生卻按下不表,給我們賣了個關子。隸書磚刻“三耕堂”,是劉更生去年虛歲六十時,用于總結和自勉的一件作品。他說,總結自己這些年的工作生活經歷,可概括為“三耕”:一是一輩子當老師,賣嘴皮子,可謂“舌耕”;二是專業(yè)為中醫(yī)文獻,搞中醫(yī)古籍整理,早年沒有電腦,天天爬格子,是謂“筆耕”;最近十余年,喜歡上玩磚刻,就是“刀耕”了。加起來湊成“三耕”,他就成了“三耕堂主人”。

  一名大學教授為何喜歡上了磚刻,劉更生給我們談起“一千塊磚頭”的緣起。2007年,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從千佛山校區(qū)遷往新校區(qū)長清校區(qū)。老校區(qū)有一座文獻樓面臨拆遷,此樓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比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原山東中醫(yī)學院)建院還早。從大學時代起,劉更生在這座樓上學習工作了30年,建立了很厚的感情。2010年,當?shù)玫竭@座樓要拆掉的消息,劉更生實在不舍,就想留下一些磚作紀念。一座歷經半個多世紀老樓,在鏟車轟鳴聲中很快被夷為平地。同事郭棟得知他的想法,從工地的民工手里“搶救”了上千塊紅磚頭,雇了一輛農用三輪車幫他拉到了長清校區(qū)的家里。劉更生激動不已,就將這上千塊磚頭存放在自家儲藏室。這些廢磚頭以每塊五毛錢買來,劉更生為此付了七百元錢。

  望著散作一堆,回歸原初狀態(tài)的“文獻樓”,劉更生忽一日萌生了一個念頭。他從小喜歡篆刻,想用刻刀讓這堆磚頭重獲生命。當他拿起刻刀在磚頭上試了試,不覺心頭一震,這磚頭質地密實均勻,竟然是很好的鐫刻材料。從此,一塊塊廢磚在劉更生的刻刀下活起來,鐫刻的內容圍繞《黃帝內經》和傳統(tǒng)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靈活多變,每一塊磚刻都匠心獨運,力求內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不知不覺,劉更生已堅持磚刻十余年,磚刻作品已完成300多件,開辟了獨具風格的藝術門類。劉更生的磚刻作品做成的拓片,成了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對外開展文化交流的靚麗名片,他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

  本來,劉更生的磚刻材料限于那一千塊紅磚,隨著名聲大了,一些朋友主動為他搜集古磚。這搜磚、贈磚的背后,又有一串可資紀念的故事。

【大國工匠的事跡】相關文章:

大國工匠事跡02-27

大國工匠的事跡11-03

大國工匠事跡通用12-10

大國工匠事跡(熱門)10-18

大國工匠事跡【推薦】01-02

大國工匠事跡(15篇)02-27

最新大國工匠典型事跡03-07

大國工匠事跡200字10-04

大國工匠的先進事跡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