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習俗
端午節(jié)習俗1
端午節(jié)在每年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陽節(jié),有很多奇特習俗,接下來,就讓我來為你們介紹介紹一些習俗吧。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边@是一首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的民謠。
全國各地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jié)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xiàn)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至于內(nèi)含的東西,則根據(jù)各地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節(jié),我們可就能一飽口福了。
端午節(jié)的許多習俗與“五”這個數(shù)字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齊。
比如說端午節(jié)的`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南方過端午節(jié)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的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端午節(jié)小孩要佩戴香囊,傳說有辟邪之意,實際就是用來當佩飾用的,以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扣成索,做出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南京過端午,每家都會準備一盆清水,在里面加兩枚鵝眼錢和一些雄黃,家里的大大小小每個人都要用這種水洗臉,稱為“破火眼”,據(jù)說可保一年沒眼疾!
看了我的介紹,你們明白一些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的習俗了嗎?
端午節(jié)習俗2
在周口到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人人皆知的事,和南方地區(qū)相比周口地區(qū)的粽子一般會在糯米中放入紅棗,粽子包好之后直接放在蒸籠里燉煮即可。其次一些家長還會給孩子佩戴香囊,并且在手腕上還會帶上五色的絲線,形形色色的絲線不僅可愛同時還有辟邪驅(qū)瘟的作用,尤其是放了艾草的香囊還能使孩子遠離蚊蟲叮咬。除此之外因為端午已經(jīng)到了6月份,為了驅(qū)逐毒害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門窗上插上一把艾葉。
周口端午節(jié)有什么活動
河南周口市著名的龍舟之鄉(xiāng),所以每年到了端午節(jié)這里都有舉辦龍舟會的傳統(tǒng)習俗,而且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龍舟比賽不僅只有競渡項目,同時還會有水上拔河以及捉鴨的活動。水上拔河是兩只龍舟船各拉繩索的'一邊,能夠一直原地不動并且讓對手遠離原位的一方獲勝,而捉鴨是指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將參賽人員在龍舟內(nèi)追捕鴨子,最后捕捉到最多的一方獲勝,而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傳統(tǒng)文化的渲染力,同時還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團體的力量。
周口端午節(jié)吃什么東西
周口人民雖然以面食為主,但是到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當?shù)厝说目谖逗湍戏接幸欢ǖ牟町,所以很多人在吃粽子的時候會在上面撒一層白糖,并且當?shù)氐聂兆右詶楌W為主,不過對于血糖較高的朋友最好少吃。其次在端午的當天很多家庭主婦還會早起煮雞蛋,而在煮雞蛋的時候會放上一些大蒜和艾葉,而且在早餐烙油饃也是當天最常見的飲食,傳說這些食物能夠避五毒,保護人們身體健康。
端午節(jié)習俗3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名端陽、蒲節(jié)。端午節(jié)習俗多,主要有:插艾草,吃五毒餅、飲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帶香囊等。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清晨,露珠從花上滾落,鉆進泥土里!爸ā蔽液湍棠虖奈堇锍鰜,拿兩個小凳子,奶奶笑著,抓起一把米,對我講道:“這粽子要用蜜棗,花生、糯米合起來做,外面要用粽葉包住”。說著,糯米已經(jīng)洗好,我們祖孫二人相對而坐。映入眼的是備好的食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一片葉子,卷成三角形,放上米和棗,哎呀,沒地方放棗了。奶奶招呼我看她的包法,奶奶包粽子速度很快,眨眼間就包好一個。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弄幾下,結(jié)果,粽子形不錯,但繩系不上。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怎么這么難!我撅著嘴說:“奶奶,我不想包了”!凹佑,你要繞著系,奶奶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我又拿起清香的'粽葉,圍成三角形,挖一勺白凈糯米,點綴上幾個小花生,塞入一顆蜜棗,封上口,輕輕繞上繩子,一枚可愛的小粽子就出世了!“終于包好了”。我伸伸累酸的腰,高興地喊!拔野兆铀俣仍絹碓娇,不一會,一個個粽子變成一盆粽子。一口大鍋,添上水,生上火,小粽子就開始在水里游泳,水越來越熱,它們上下竄動,蓋上蓋子,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鍋中散發(fā)出清香,怎么還沒好,我的耐心就要被時間磨盡時,奶奶喊了一聲:“小饞貓,可以吃了”。我立馬撈出一個粽子,小心剝開,灑上白糖,白白胖胖的粽子進入口中,甜絲絲的感覺,加上米香,妙不可言。
這個端午,我收獲了包粽子的方法,美味的粽子。端午節(jié),我愛你,更愛你那甜甜的味道。
端午節(jié)習俗4
一、端午賽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
二、掛艾草與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個節(jié)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fā)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qū)病、防蚊、辟邪。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艾草也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從中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guān)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yī)藥功能而來。
三、端午食粽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并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四、端午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jù)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五、端午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U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的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六、栓五色絲線
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因而,端午節(jié)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七、端午畫額
畫額,漢族習俗,在端午節(jié)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可驅(qū)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qū)毒,二借猛虎以鎮(zhèn)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八、端午佩長命縷
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jié)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于漢代。
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jié)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九、端午戴香包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qū)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
十、飲雄黃酒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逼丫莆斗枷,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
中秋節(jié)風俗習慣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jié)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zhàn)斗。
端午節(jié)習俗5
端午節(jié)是我們柯橋的一個非常美好的節(jié)日,我們在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都會多出一個平常用不著的比賽,這一個特殊的比賽,只有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才會有,那就是賽龍舟了,你們在端午節(jié)不只能大飽眼福才可以大飽口福呢,因為說到端午節(jié)的時時候,我們其中一個習俗是賽龍舟的,還有一個習俗,名字叫包粽子的。
粽子外面的形狀,像一個平看著的沙漏一般,但是么,它的漏沙子的`地方變得圓了一些,他們一般都是用普通的米做的,但是雖然米是差不多的,不過你可以在里面放各種不一樣的東西,放到粽子里面,有往里面放的肉的,這一種粽子,如果燒的時候火候和時間控制的好,那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在眾多的粽子中,也免不了有幾個比肉粽子差一點的,這個粽子叫豆沙粽,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粽子里面放了豆沙的,這個燒的好,可以咽下去,但是如果燒的很差,那就只有一個結(jié)果,那就是難以下咽了,再有一種中的的在有肉的基礎上還加了蛋黃,那就叫做蛋黃肉粽了,它的口感很好,不過有時候他的蛋黃只有一點點,所以他就有了這么一個缺點了……
跟粽子最有關(guān)的故事就是屈原投江了,屈原這位愛國主義詩人聽到了國家被滅亡的消息,選擇了以身殉國,因為屈原高尚的情感打動了后人,就把屈原投江時的這一天定為了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這是一個美好的節(jié)日,美好的人,美好的物,構(gòu)成了一道柯橋的美麗的風光,家家吃著粽子,看著龍舟,構(gòu)成了一個和諧的節(jié)日風光。
端午節(jié)習俗6
端午節(jié)習俗:吃粽子
端午節(jié)時,很多人都會采摘些粽葉回去包各種口味的粽子,并送給親朋好友,慶祝節(jié)日的到來。包粽子的方式多樣,口味多樣,可包成牛角狀、四角形狀等,里面可放些臘肉、蛋黃、紅棗、花生、鮮肉等。不過現(xiàn)在很少有人包了,大多是公司或企業(yè)發(fā)一盒就差不多了。
端午節(jié)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jié)習俗: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節(jié)習俗: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弧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端午節(jié)習俗: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稱為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時期崇敬五色,五彩繩的五色代表五行——赤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蘊含著吉祥如意。所以端午節(jié)那天長輩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將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平安。五彩繩不可以弄斷或者丟棄,據(jù)說佩戴五彩繩的孩子可以消災避難,以防蛇蟲傷害。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而在傳說之外,“龍舟競渡”也確實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qū)。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寓意
歷史上關(guān)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妒酚洝贰靶⑽浔炯o”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
而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xiàn),但是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jié)食品。由此可見,歷史悠久的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xù)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續(xù)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chuàng)造了粽子這種食物,用粽葉包裝,是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端午節(jié)習俗7
端午節(jié)就要到來了,我們要好好品味端午節(jié),傳承中華文明。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說這個節(jié)日是在古代流傳下來的,當時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屈原因忠國愛民投河自盡了,當?shù)氐娜藗優(yōu)榱瞬蛔尯永锏聂~毀了屈原的容貌,所以大家就動手包起了粽子,再把粽子丟進河里讓那些魚來吃粽子,而不損害屈原的身體。因此人們?yōu)榱思o念這一天都會包美味的粽子,也有的地方賽龍舟,有的舉行粽子比賽……
端午節(jié)這天,按照我們這里的習俗就是殺雞、包粽子、拜神。這天早上,我們?nèi)胰硕荚缭缙饋黹_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等各種準備工作做好,我們就洗好手開始包粽子了。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很多人都請奶奶到他們家?guī)兔Π兆幽兀鐾旰,自然也會送幾個給奶奶。而我呢,可是最喜歡吃粽子的,一見到粽子就忍不住嘴饞起來。于是,我丟下手邊的粽葉,吃起美味的粽子。這個瘦肉拌小蔥餡的粽子是最好吃的,我大口大口地吃著,不一會兒就解決了好幾個粽子了!拔贝蠹叶嘉嬷彀托α似饋,我不知所措地難為情起來了,可自己又很疑惑,他們?yōu)槭裁炊家谕敌ξ夷?終于有個人肯要告訴我原因了:“看你這個大花貓,吃得滿臉都是!闭f著把紙巾給我,我一擦,結(jié)果紙巾上全是米飯粒,我也不禁笑了起來。
終于把粽子做好了,這個時候已是中午了,我們趕緊拿上雞和自己包的粽子去拜神。只見奶奶和媽媽雙手合上,跪著,嘴里還在嘰哩咕嚕地說一大堆話,說完以后便燒起了紙錢,然后回家吃粽子去了。
這一天,我過得非常開心,因為既有美味粽子吃,還可以聽到古老的傳說故事——包粽子的來源。
端午節(jié)有許多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xiāng)——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jié),當?shù)氐?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jié),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jié)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詞,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到端午節(jié),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jié)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jié)、賽詩節(jié)、重五節(jié)等等。
端午節(jié)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shù)匕傩章牭竭@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xù)到今天。
端午節(jié)習俗8
我今年有幸去看了一次賽龍舟,因為爸爸當天正好有空,所以我們?nèi)胰タ促慅堉。到達賽龍舟的場地時,岸兩邊早已被圍觀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通了,我看了橋上的一個空擋,便叫家人擠了過去。這個位置居高臨下整個江面一目了然。
賽龍舟開始了,每只龍舟都像一支離弦的'箭,一個勁的向前沖,每一只龍舟下面都都綁著不少粽子,每向前一步,龍舟上都有人用刀子把粽子斬下扔進水里。每只龍舟的速度都不分上下:一會兒1號領先,不一會兒8號又追上了。
突然,劃船手好像力氣大增,每一只龍舟的速度更快了。這時,擊鼓手開始鳴鼓了,劃船手頓時很有節(jié)奏的跟著喊起:“咚!咚!咚咚咚!嗬!嗬!嗬嗬嗬……”天公也好像來助威,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
真是鼓聲!人聲!助威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江水水水相容!龍舟的速度越來越快,仿佛龍群在江水中急速飛騰。漸漸的,漸漸的。1號,5號,9號構(gòu)成了領先集團。100米!50米!20米……終點越來越近,只見5號的力量一發(fā)不可收拾的爆發(fā)了!把后面的兩條龍舟遠遠地甩在后面,然后沖線了!賽龍舟真是一項激烈的比賽啊!
端午節(jié)習俗9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粽子。
端午節(jié)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著粽子的味道,真香!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里,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粽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大家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粽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jīng)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著說:“做粽子可簡單了!大家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jīng)把做粽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了?赡棠陶f:“你說得簡單,包粽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個小小的粽子能有什么講究?
開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粽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著粽子繞了兩圈,然后系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jié),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松手,粽子就“散架”了。箬葉一松,江米從里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大家做示范。箬葉經(jīng)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粽子。奶奶還教大家包粽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于學會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包粽子,收獲可真不小呀!
端午節(jié)習俗10
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古稱“角黍”,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
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主張抗擊秦國,但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而被罷了官,楚國快要滅亡時,屈原很痛心,農(nóng)歷五月五日這天,他投汨羅江自殺。投江后,楚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食物。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jié)那天,便把粽子投到江里祭祀屈原。這就是端午節(jié)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因地區(qū)不同,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北方的粽子,多是簡單白米,國內(nèi)的粽子,以江南出產(chǎn)的最有名。嘉興粽子早在清代,食書記載嘉興粽子的種類有很多如:竹葉粽、艾香粽、薄荷粽、豆沙粽 蓮子粽 、松仁粽、火腿粽……在嘉興粽子中,五芳齋最為著名。
粽子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所以我很喜歡它。
端午節(jié)習俗11
細心的同學一定不難發(fā)現(xiàn),在市場上會經(jīng)常見到一種發(fā)著陣陣清香的綠色長葉子,與這相配的還有雪白雪白的糯米跟紅紅的大棗,聰明的同學們一定會猜到,這是為了包粽子呀,因為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就要到來。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節(jié)”也稱“端陽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等等,其中為佩香囊跟包粽子最為盛行。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呢?這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屈原是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眼見國家處于危難之中,卻無法挽救,他日夜憂愁,最終投汩羅江而亡。楚國民眾知道后十分憂傷,駕船奮力營救,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年年歲歲,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
每逢端午節(jié),小孩子們都要佩戴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當然,除此之外,很多家庭還會在門口插艾葉、飲雄黃酒,有的地方還會舉辦龍舟賽,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習俗12
端午節(jié),本名“端五節(jié)”,又稱為“端陽節(jié)”、“重五”、“重午”等,是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到端午節(jié)的時候,人們都要吃粽子。
古籍中記載,唐朝的粽子除了用粳米之外,還有粟子、大棗等配料。唐朝京城長安的百姓在端午節(jié)時常吃一種特殊的“百索粽子”。人們通常把粽子纏上許多色彩絢麗的絲線、編織著花紋的草索,所以稱之為“百索粽子”。而且這天,唐朝長安的皇宮中還往往要趕制出許多粉團粽子,讓人們用小角弓去射,誰射中就送給誰吃。
賽龍舟。相傳因屈原當年投江后,曾有許多的船只前往打撈,漸漸就形成了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風俗。唐朝也不例外,當時,在南方過端午節(jié)就有賽龍舟的風俗。
唐朝的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天常要身佩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這種五色絲線編織成的彩帶稱為“長命縷”、“五色縷”、“續(xù)命縷”。每到這天,唐朝京城長安的女子們喜歡在身上佩戴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當時民間流傳著佩上這種帶子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唐朝大臣權(quán)德輿曾因在端午節(jié)得到過皇帝賞賜的五色彩帶,他就欣喜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真實地描繪了端午節(jié)佩戴五色彩帶的習俗。除了在身上佩戴五色絲線編織成的彩帶,唐朝的人們還喜歡在端午節(jié)用數(shù)種顏色的絲線編成絲條,縫成圓圓的鐲子的模樣,給孩子們戴在手腕和腳腕上,據(jù)說這樣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唐朝的端午節(jié)在民間還流傳著互贈禮物的習俗。人們總是要互相贈送彩絲編織物或其它物品。唐太宗李世民在端午節(jié)時贈給大臣長孫無忌和楊師道絹扇時說道:“庶動清風,以揚美德!碧瞥亩宋绻(jié)期間,親戚朋友以及同僚、同學之間,互送禮物,已經(jīng)蔚然成風。
更有趣的是,唐朝的端午節(jié)還有送肚兜的習俗。肚兜又稱“裹肚”、“護肚”,因此這種風俗又稱為“送裹肚”。肚兜是用紅布剪成橢圓形的,上面有繡花圖案,肚兜的大小剛好護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帶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用帶子捆在腰間。因為端午節(jié)后,天氣逐漸炎熱起來了,孩子晚上睡覺戴上肚兜可以避免受涼感冒。人們還特意在肚兜上繡蟾蜍或五毒的圖案,用以避邪,驅(qū)除毒害。
此外,唐朝的端午節(jié)還有給皇帝制作進貢銅鏡的習俗,這是唐朝的制鏡工匠的一個獨特習俗。每年端午節(jié)的正午時分,唐朝的制鏡工匠就在揚州的長江中心的船上鑄造銅鏡,專門進貢給皇帝,稱為“天子鏡”。對此,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百煉鏡》一詩中寫道:“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史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
掛鏡——東漢張衡的《論衡》提到在端午這天午時以銅鏡磨礪生光,作陽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時于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F(xiàn)在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節(jié)在門前掛鏡驅(qū)邪。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qū)鬼之物,源于上古神荼、郁壘祛鬼門神之傳說。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独m(xù)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焙笫赖膽溢娯赶、昧符、吉祥葫蘆等均類此。
葫蘆——《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于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過去是端午的必備菜肴,但現(xiàn)在已少見。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河北等地則吃“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端午節(jié)各爐食鋪有“五毒餅”出售。
打午時水——臺灣在端午節(jié)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jié)中午打上的井水。據(jù)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大甲鎮(zhèn)砧山上的劍井,傳說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又相傳鎑砧山盛產(chǎn)各種靈藥仙草,于是每年端午節(jié),劍井旁邊爭汲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但河北有些地方則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
斗草——《物原》云:“始于漢武”。據(jù)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北本┕蕦m博物院藏《群嬰斗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我們兒時多用車前草的花軸,),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
躲端午——端午節(jié)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節(jié),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鴨蛋絡子——江蘇一帶端午節(jié)孩子興掛“鴨蛋絡子”,一般是將與粽子一起煮熟的咸鴨蛋裝在彩線結(jié)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似亦“百索”遺風之一種。
吃十二紅——過去,在南京一帶流傳“端陽十二紅”的說法,用紅色(或近于紅色的黃、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如雄黃酒、黃魚、咸鴨蛋、火腿、油爆蝦、燒鴨、莧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櫻桃、枇杷等作為在這一節(jié)日里人們欣賞、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陽的節(jié)日氣氛。
端午節(jié)習俗13
今天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我們一家人在飯廳快快樂樂的吃著粽子。我突然問爸爸:“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呢?”爸爸說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不知道。于是,我只好自己去翻書查找。
相傳在古代,楚國謀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經(jīng)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漸漸不用他了,屈原見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悲憤不已。有一回強大的秦國派人找楚懷王議和,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便去勸阻楚懷王,沒想到楚懷王不但不聽他的,還將他驅(qū)逐出都城。結(jié)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關(guān)機牢房里,三年后因憂郁成疾死在了秦國。楚懷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后,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國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勸說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后來親王占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知道了這個消息后悲痛萬分,因不愿做亡國奴而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里。后來百姓們?yōu)榱吮H氖w而往江里面投放粽子和雞蛋,希望江里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在江面上劃來劃去以便驅(qū)趕水怪。從此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
喔,原來端午節(jié)是這樣來的。
有關(guān)這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jié)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后,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jié)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彌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后慢慢才從睡夢里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征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s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后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fā)。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后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xiāng)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著小狗,吹著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wǎng)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jié)L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xiàn)碎現(xiàn)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著手唱著歌上,春風伴著歡笑飛舞,春日迎著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后,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面餅已經(jīng)擺好了。
端午節(jié)習俗14
這幾天,你在大街上可能聞到一種氣息,那,就是端午節(jié)的氣息。今天,我們來深入了解這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重五等。
端午節(jié)的由來有很多種版本,其中以屈原投江為最普遍。據(jù)說屈原因被楚懷王貶為庶民,當時秦國又想統(tǒng)治整個中國,可自己又無能為力,悲痛不已,于是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而死。后人為紀念屈原,以他投江的'日子定為端午節(jié)。也難怪唐代文秀會寫下“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
在端午節(jié),我們除了了解它的由來,還要了解一些習俗。
吃粽子。屈原投江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棕以驅(qū)逐蛟龍,到今天又演變成吃粽子。
賽龍舟。仍是屈原投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冒雨爭相劃進洞庭湖。為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漸漸發(fā)展成龍舟競賽。
當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是不吉的數(shù)字,而五月初日,更有鬼怪出,于是在這一天,人們在門前掛菖葉,艾蒲等,以驅(qū)鬼。
……
相信大家在了解了端午節(jié)后,會明白這些由來與習俗,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大家要把這些文化一代代傳揚!
端午節(jié)習俗15
山東端午習俗有哪些
艾葉煮雞蛋
除粽子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東各地還有端午節(jié)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人便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里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著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當?shù)囟宋绻?jié)的節(jié)令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插艾蒿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jié),山東地區(qū)普遍會在家門口插艾蒿。艾蒿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除了插艾蒿,膠東部分地區(qū)還插桃枝,臨沂地區(qū)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qū)邪。
采藥
端午節(jié),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膠東地區(qū)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里帶回家,放在院子里曬干后掛起來,留著以后做藥材用。
拉露水
端午節(jié)這天,在膠東一帶,家家戶戶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給孩子擦臉,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據(jù)說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間認為,大人用露水擦臉和胳膊,一年身體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雜病。
五彩線
五彩線俗稱“長命線”,端午節(jié)系五彩線的習俗至少成于漢代,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歷史。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征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帶“五毒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媽媽或奶奶會在兜里放一個溫熱的雞蛋,或用溫熱的雞蛋在小肚兒上滾幾滾,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五毒餅
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jié)特有的節(jié)令食品,初夏時節(jié)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因此古人會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祈求健康。五毒餅其實就是玫瑰餅,只不過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兒玫瑰餅上。有杏蓉、棗泥、綠豆蓉、芝麻等餡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苯o孩子戴香包,這是濟南端午節(jié)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shù)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qū)蟲除穢的作用。
碧筒飲
碧筒飲是濟南地區(qū)的習俗。采摘剛剛冒出水面的新鮮荷葉盛酒,將葉心捅破使之與葉莖相通,然后從莖管中吸酒,人飲蓮莖,酒流入口中,成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飲。史料記載:古代,大明湖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用簪子將蓮葉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荷莖相通。從荷莖末端吸酒喝,“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
浙江端午節(jié)習俗
浙江有的地方吃“五黃”,指黃魚、黃鱔、黃瓜、黃泥蛋、雄黃酒,俗信以為可以祛五毒。有的地方小孩吃過粽子,會把粽箬往桃樹干上去貼,一邊還口中反復念叨:“你疰我不疰!”這也是某種古老的語言巫術(shù)殘存。而這一帶民間講述端午節(jié)起源,則大多與伍子胥有關(guān)。
杭州人過端午節(jié)喜歡游雷峰塔,喜歡看白蛇傳戲曲,則大多與白蛇傳傳說在這一帶深入人心的事實有關(guān),這也是大同中的小異。白蛇傳傳說一開始就和杭州西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舊時在武義,有端午日推龍船驅(qū)惡鬼的習俗。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風俗,據(jù)老人回憶,當年的人們用毛竹扎制龍船,船上綁五個紙人,稱為“五鬼”。端午上午,一人敲鑼繞船三圈,稱“側(cè)船”。午時,七名男青年推船,從城隍廟出發(fā),沿大街向東,一直推出八素門外,然后把這只龍船拋入熟溪河中。
一路上,兩旁人群紛紛向龍船拋擲銀黃炮或茶葉米,以為辟邪,人稱這種活動為“推龍船”。龍船后面還有城隍儀仗和鼓樂,表示城隍押送“五鬼”出城。這樣一種風俗的內(nèi)涵是“送瘟神”,應該是很清楚的。
其實,舊時在浙江各地,類似的“送瘟神”舊俗是很普遍的,各地的.民俗學者有過許多有價值的調(diào)查報告,敘述各地端午的民俗事項,諸如送龍船、送紙船、送耗、拔茅船、送花船、送草船、送大暑船、龍船燈等,具體做法五花八門,各不相同,而其民俗內(nèi)涵則大致相仿。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古老的風俗畢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順便要提到的是,個別地方的端午節(jié)期也與眾不同。溫州文成的黃坦、西坑一帶,五月初四過端午;縉云的漕頭,六月十五過端午;余杭的和睦,又稱五月十三為小端午。在當?shù)剡會有傳說,用來解釋這一特殊風俗的由來。在江山一帶,有端午敬師的傳統(tǒng),學生給老師送粽子、饅頭,老師回贈紙扇,這樣的傳統(tǒng)也是充滿著情感的。
端午節(jié)的活動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jié)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jié)習俗】相關(guān)文章:
端午節(jié)的習俗01-30
端午節(jié)習俗05-13
端午節(jié)的習俗11-05
端午節(jié)的各地習俗05-19
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12-24
端午節(jié)習俗隨筆10-22
端午節(jié)習俗作文08-03
蘇州端午節(jié)習俗12-13
端午節(jié)的由來習俗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