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春節(jié)的傳統習俗

時間:2024-03-12 10:50:34 劍鋒 春節(jié) 我要投稿

春節(jié)的傳統習俗

  春節(jié),是集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春節(jié)歷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類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fā)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小編整理了春節(jié)傳統習俗,歡迎閱讀

春節(jié)的傳統習俗

  春節(jié)傳統習俗

  春節(jié),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jié)日。春節(jié)到了,也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jié)的開始。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顒幼兊卯惓XS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jié)前掃塵搞衛(wèi)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jié)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jié)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jié)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jié)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jié)是個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是親人團聚的日子,也是充滿希望的節(jié)日。

  春節(jié)的習俗

  習俗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習俗二:臘月二十五磨豆腐,臘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睋甲C,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fā)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yǎng)的豬;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fā)達,人們往往在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習俗三:臘月二十七,趕大集、洗浴

  這一天,家家戶戶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jié)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習俗四: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說的是開始準備主食了。舊俗認為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所以習慣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春節(jié)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是因為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人們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順順利利,于是就刻意將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事給一一避開。所以人們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雖說這發(fā)面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但是還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

  廣東人過年的傳統風俗

  送灶

  送灶也叫“祭灶”、 “謝灶”、“送灶神”等,在每年臘月二十三至二十五舉行,各階層的具體時間有所不同。所謂“官三民四蛋五”,即官宦人家二十三,平民百姓二十四,蛋民(水上居民)二十五。

  傳說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禍,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善惡,故各家各戶把灶君神位打掃干凈,置酒、糖、果等祭祀一番,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謂之“送灶”。此俗古已有之,因地因族而異。廣東民間傳說中的灶君是個不識字的,大老粗,人們怕他稟告時講錯話,所以送灶時要為他寫個“灶君疏”,幫其備講稿。祭灶的貢品包括一碗米,兩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以及飴糖、麻圓等甜品,此外還供上些用糯米做的糕點,為的是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讓他講錯話。另有一匹紙馬,給灶君老爺代步飛升,有的地方還特備一件黑衣、一雙黑靴,給灶君上天見玉皇大帝作禮服。焚香禮拜者多為男性,拜時要燒香燒紙、放鞭炮,拜完把貢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責甕”,以示來年衣食豐足。直到年三十晚,才把灶君接回來一起過年。今城市居民已無此習俗,廣州市八區(qū)亦禁鳴鞭炮。

  開灶

  從謝灶那天起進入年關,人們開始忙碌起來,二十三謝灶,二十四開炸,如清朝李調元《粵東筆記》所云: “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糯谷,名日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煎之,名日米花;以粉雜白糖入豬油煎,名沙壅!

  煎堆是其中較有特色的小吃,有九江煎堆與龍江煎堆之分,還有化皮、軟皮、脆皮之別,用料大致相同,主要是糯米粉、爆谷、糖等。九江煎堆餡用爆谷、白糖,加花生仁、冬瓜條、橘餅等,龍江煎堆餡則用爆谷、片糖、麥芽糖,兩種煎堆外皮都沾有芝麻。這些用料寓意也非常講究:花生象征人丁興旺,生機盎然;冬瓜條、橘餅為蜜餞,取意生活甜蜜;爆谷象征花開富貴;芝麻意為多子多福。兩種煎堆制作過程不同,外形亦有別,九江煎堆為扁圓形,龍江煎堆呈圓球形,均有紀念遷徙后團圓之意。廣州俗諺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可見它的普遍。這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過年家家必備的。

  據說煎堆是從中原傳人,原來的煎堆形似蟠桃,寓意吉祥。是中原先民祭灶時敬奉玉皇大帝的仙果,后來由移民把它帶到了南雄珠璣巷。事起宋代胡妃潛逃一案,當時殃及當地58村33姓居民,他們南逃時帶著這種“仙果”,以祈逢兇化吉,萬事如意,兼有對故鄉(xiāng)的懷念。33姓居民后來都散落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煎堆就一直流傳開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后才逐漸淡化。現在市面上仍有煎堆用紙盒包裝作為禮品或點心出售。

  除煎堆外,人們還有炸油角、茶素、芋蝦等。值得一提的是廣州人喜愛吃糕,除蒸年糕外,還喜歡做蘿卜糕、倫教糕、馬蹄糕、九層糕等,象征“新春步步高”。

  掃塵

  每到歲末,臘月二十三謝灶以后入年關,最忙的恐怕要算掃除了,廣東人稱之為“掃塵”。掃塵的時間各地略有不同,均在臘月二十四到二十八之聞。《迎春掃塵黿鼢具體展示了“掃塵”的情況: “臘月二十三,曬被洗衣衫;臘月二十四,清潔房邊地;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臘月二十七,里外洗歸一;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物都搬走。”掃塵時,家家必備一把新掃把,用來打掃天花板和墻壁上的灰塵,有的地方還用“有尾蔗” (連頭帶梢的甘蔗)掃一下以求吉利。民間流行“年廿八,洗邋遢”之說。近年由于生活節(jié)奏加快,年晚清潔多集中在臘月二十八前后進行,雇用工人或交給清潔公司負責的也越來越多了。

  包粽

  臘月二十八有包粽的習俗,粽子有咸肉粽、堿水粽之別,粵西信宜、高州一帶還有條狀的“筆嘴粽”等。其中以肇慶裹蒸粽最為著名,不但個大,而且內涵豐富,有豬肉、綠豆、栗子等,“剝而煎食,甚香”。

  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貼春聯,包括貼門對、橫額、單語等,單語多寫“天官賜!、 “新春大吉”、 “萬事勝意”、 “出入平安”、 “恭喜發(fā)財”等,按神位張貼。三十團年,宰雞殺鴨,祭拜天地、祖宗,接財神,賣發(fā)財大蜆,正式進入新的一年。

  行花街

  提到廣府地區(qū)過春節(jié),就不能不提充滿嶺南傳統節(jié)日氣氛的廣州除夕花市。廣州一年一度的行花街民俗形成于19世紀60年代。每至歲暮,人們成群結隊到迎春花市游覽,稱為“行花街”。十里長街,擺滿各種鮮花?椿ㄙI花的人絡繹不絕, “賣懶” (在花街上閑逛)的少兒招搖過市,那熱鬧的情景,非親臨者實難體會。

  迎春花市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八開始,歷時三天,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結束。一般在除夕前一個星期,花街就已禁止車馬通行,開始搭售花的棚架攤檔;ń稚煺,擺成幾條長廊。一些大枝的花木要在幾天前就開始運來。二十八日正式開市,十里花街上張燈結彩,喇叭里播放著輕快的廣東音樂,人們看花、買花、賣懶,川流不息,不分日夜,花農吃住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進入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買了花的人們只好把花束高高舉起,或把一盆盆的金桔、盆景托在肩上,隨著人流,緩緩而行。

  辛亥革命后,廣州老城拆除,花市的發(fā)源地藩署前一帶成為通衢大道,花市延伸至現教育路、西湖路一帶,花色品種越來越全,游人也越來越多。N20世紀20年代,廣州花市已是相當的興旺了。1949年前,全市已分設四個花市:中心花市仍在西湖路、教育路一帶,東山區(qū)花市設在東川路,南區(qū)在濱江路,西區(qū)在新風路。1978年后逐步拓展,至今,廣州越秀、荔灣、海珠、天河、芳村等共十區(qū)都開設了迎春花市,上市花卉品種多達500多種。其中除了桃花、金桔、水仙、菊花、芍藥等一些傳統品種外,大花蕙蘭、郁金香、百合、玫瑰、海棠等也受到歡迎。

  中心花市常常有著名書法家應眾即席揮毫,更加熱鬧。直到午夜兩點鐘,人們才慢慢散去,花農也把賣剩的鮮花降價拍賣,不留一點剩余。游花街的人們,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揀到了很好的便宜貨。于是乎人人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賣懶

  除夕之夜,兒童一手提燈籠,一手拿著一個紅雞蛋和幾炷香,結隊上街閑逛,邊走邊重復唱道:“賣懶、賣懶,賣到三十晚,人懶我不懶。”或唱道:“賣懶仔、賣懶兒,賣得早,賣俾(給)廣西王大嫂;賣得遲,賣俾廣西王大姨。”這樣不斷重復,一直走到土地廟中上香,再回家來把雞蛋分給長輩吃,表示自己一年的懶惰已經賣掉,從此勤快讀書干活。在廣州地區(qū),賣懶兒童也有到花街上游蕩叫賣的。 曠東新語·事語·廣州時序》載: “歲除祭,日送年,以灰畫弓矢于道射祟,以蘇木染雞子食,以火照路,日賣冷!辟u冷是口音之誤,實為“賣懶”。此俗現已絕跡。

  開門大吉

  年三十晚守歲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時,到了子時(晚上11時至第二天凌晨1時)之際,便打開大門,說“開門大吉”,或貼上紅底燙金的“開門大吉”單語,燒“開門炮”。此時各家各戶都傳來鞭炮響聲。有些人為了“搶炮頭”,提前幾分鐘把炮燒響,其他人聞聲接應,一時鞭炮齊鳴,震耳欲聾,持續(xù)到凌晨一兩點后才逐漸安靜下來。到天亮開門出去,家家門口,大街小巷,都鋪滿了一層星碎的炮竹紅紙,增添了不少節(jié)日氣氛。開門、燒炮之后就是接財神,家家設案于Iq多l(xiāng)-,燒香禮拜。此時便有一些小孩、叫化子等充當小販,拿著一張紅紙,上面寫有“財神”兩字,嘴里喊著“財神到”,挨家挨戶去叫賣。人們?yōu)榱速I一個好兆頭,也樂意給一個“利是” (紅包),讓小販高興而去。一些平時賣蜆的小販,此時也趁機而來,叫賣“發(fā)財大蜆”。反正這東西既可吃,又可得個好兆頭,一般不是手頭拮據的人家,都會買些。這種風俗,現在已很少見。

  行大運

  大年初一,陽江人一大早就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繞著村邊,有的圍著田園,有的循著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稱“行大運”,希望在新的一年好事常來,萬事勝意。陽江人把正月上旬的每一天都冠以名稱,如正月初一為“雞日”,這一天,大家都不殺雞,就連鵝鴨諸禽都得到蔭庇。

  所以年初一人們多數吃齋,不吃齋的也必有一道齋菜,用紹菜(黃芽白)煮粉絲蝦米,或加冬菇、木耳、竹筍等,稱“羅漢齋”。也有蒸臘腸、臘肉、臘鴨等,但動筷時必先吃齋。

  開年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

  廣州人無雞不成宴,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 (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或“大顯聲威”;發(fā)菜蠔豉(干牡蠣)取發(fā)財好市之意;豬刪(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伶俐,芹喻勤勞刻苦,韭喻長長久久等。初七人日吃春盤,內有七樣菜,上列幾種均在其中。舊時廣州的一些商行廠家,開年時老板請伙計吃開年飯,席上若有雞肉招待,則在席間宣布一批被解雇人員的名單,被解雇者吃完飯就走,此俗又被稱為“食無情雞”。

  而在韶關沙田地區(qū),有句俗語叫“狗仔怕夏至,生雞(公雞)最怕年初二”,因為在年初二那天,首先就要宰生雞開年。雞要個頭大、高冠、紅臉、會啼、毛色靚麗,還要有彎彎的尾巴,這是生氣十足的體現。雞用滾水燙后去毛,從屁股處剝開,取出內臟屈腳,雞嘴放上一粒大紅棗,雞尾要留三條大彎尾毛,與一塊豬肉一齊煮熟,上碟還伴兩個有芽的茨菰、生菜、生蔥、大蒜(連頭帶根葉洗凈),寓意生生猛猛,生氣十足,威武雄壯。生雞準備就緒,斟好茶酒,點燃香燭,敬拜大神、祖先、門口土地天神,鳴放大紅炮仗。拜神開年后,一切肉類——豬、雞、鴨、鵝、魚均可切食了,意思是百無禁忌、萬事如意。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攜兒帶女去串親訪友,相互之間你來我往的穿梭拜年也開始了。

  開小正

  舊時在粵東一帶,農歷正月初五叫開小正。又稱“開張日”。當天人們迎接門神復位,所謂“初五神落天”,即神從天上回到人間,表示假期結束,年禁解除。

  是日家家張燈結彩,燒炮慶賀,商店開市,工廠開工,生產生活工作恢復正常。

  游花地

  到了農歷正月初七,即“人El”那天,廣州人成群結隊去花地游覽,俗稱“游花地”。花地在廣州西南方的芳村區(qū),是著名的花卉產區(qū)。清代中葉以后,花地先后建立了30多處大小園林,著名的有留香園、醉觀園、紉香園等。各名園多于正月初七和十五、天后誕、端午、七夕、中秋、下元節(jié)等日,擺設“花局”,供人觀賞。有些園主還邀集文人學士,吟詩聯句,以助雅興。描寫游花地情景的,黃遵憲有《花埭納渤詩,張維屏有《泛舟花埭》之作,康有為有“千年花埭花猶盛”句。這一習俗在1922年出版的《歌謠》周刊中也有記載:

  “初七是人日,廣州人多到花埭(按:即今花地)去逛逛!眾渥涌锵壬凇缎履觑L俗志》中也有這么一條: “逛花地,初七是‘人日’,那天,廣州西南隅有一處地方叫花地的,很多人都要跑到那邊玩!笨梢姀V州人游花地的風俗,當時確實興盛。評選“人日皇后”,主持當天的游覽事務,蒸糕做美食,慶祝一番,此俗盛行于清末民初。如今人們在節(jié)假日休閑也喜歡到花地一游,不再局限于正月。正月游花地的習俗還有,但是不再舉行“人日皇后”評選活動了。

  七樣菜

  客家人在大年初七“人日”的家宴上,一定要吃“七樣菜”。七樣菜一般以蔥、蒜、芹菜、韭菜、芫荽、肉和魚等七種菜一鍋煮熟,全家共食。此俗主要取其兆頭:蔥諧聰,吃了會聰明;蒜諧算,吃了會化算;芹諧勤,吃了會勤快;韭諧久,吃了幸福長久;芫諧圓、緣,吃了有緣又圓滿;魚諧余,吃了年年有余;肉近祿,吃了福祿雙全。初七過后,多為大人出門、小孩上學之時,故以此圖吉利。

  嘉應詩人黃樂三《新年竹枝詞》云: “人日俱餐七不同,芥芹菠蒜韭茭蔥。諸般俗套從何說,父老傳言是古風!

  實際上這是中原人吃春盤的古風遺俗。

  七樣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同樣有吃“七樣羹”習俗。這一天,人們以當時出產的七種菜蔬如菠菜、芥菜(當地叫大菜、白菜)、君達菜(也叫百合或厚合)、蘿卜、茼蒿、芹菜等煮成一鍋,異香誘人。家中人人吃之,以圖吉利。其中“百合”取意“百年百合,百事好合”。

  關于七樣羹,在潮汕當地還流傳一個故事。有個老漢,依靠兒子出洋賺錢,每年寄錢或者物品回來贍養(yǎng)。但有一年,兒子很久都沒有寄任何東西回來,也沒有任何消息。

  到了初七那天,老漢實在餓得不行了,就在菜市場撿了一些別人不要的菜,放在鍋里一齊煮。而恰恰在這個時候,兒子帶著賺的錢和許多東西回來了,老漢喜出望外。村里人都說,吃這七樣菜吉利,于是大伙都在初七這天吃七樣羹。在潮汕地區(qū)還有“七樣羹,食老變后生(按:年輕)”的俗話,說明在潮汕人們心里,吃七樣羹也有助于身體健康。

  拜年

  拜年,在潮汕地區(qū)又稱為“拜正”。初一清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年。后輩先祝福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然后長輩鼓勵后輩新年干出新成績,或者學習進步、身體健康。早飯后,大家就向親朋好友拜年。拜年講究時間,越早越見其誠意,潮汕俗諺說: “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币虼,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回來才吃早飯。潮汕人拜年的時候,總要帶一點手信,其中大桔是必不可少的,大桔粵語中諧音“大吉”,數量多少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忌諱奇數。

  摜春楹

  “摜”為動詞, “春楹”是一種禮籃,摜春楹是潮汕地區(qū)春節(jié)期間另一個極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春楹是一種內分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大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楹中,由兄弟挑著送去。大舅子來訪時,夫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潮汕俗語云此為“阿舅來,掠雞刮”。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太桔自是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jié)甘蔗,取意新媳婦生活節(jié)節(jié)高。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娘家經濟情況決定,一般送給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夫家看不起;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講究了。夫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里,這也是潮汕春節(jié)習俗中的一大特色。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媳婦,于是,各家各戶都在鞭炮聲里忙著分派禮物。潮汕人親鄰睦里的風尚由此可見一斑。此外,分家的兄弟也享受這樣的待遇。

  送窮

  客家人會在年初三“送窮鬼”,以示獎勤罰懶。送窮意即祭送窮鬼(窮神)。

  關于送窮,有一個故事: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并要用火燒后才肯穿。宮中人都叫他“窮子”。

  窮子死于正月晦日(三十),為他送葬時,人們說: “今日送窮子也!睆拇, “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民間把“送窮子”的“窮”逐漸說成了“貧窮”的“窮”,清掃家中穢物叫送窮。唐人姚合有詩云: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各地送窮的時間不一,廣東客家以正月初三為窮鬼日。傳說過去有兩夫婦,貧窮無比,女方后改嫁員外為妾。一年春節(jié)前,前夫去求助,女方把銀幣塞入年糕中相贈。前夫因無渡船錢,誤將年糕送給渡伯頂數,依然身無分文,只得在新年那天又去向前妻求助。女方怒其不爭,不予理睬,男方饑寒交迫,凍死在員外的柴房中。女方怕事情敗露,火燒柴房滅尸,于初三日掃余灰傾于河中,謂之“送窮鬼”。鄰里效仿,衍為習俗。

  正月初三清早,把房子,特別是廚房周圍打掃干凈,污穢的雜物倒到垃圾堆里放火燒掉,有的還備香燭冥鏹等一同燒毀,表示送走從前的穢氣窮氣,迎接財神福星來。這一天不宜探親訪友,以免被人家視為窮鬼。此俗廣東梅縣、海豐、翁源皆有,20世紀50年代后已廢。

  春節(jié)期間,民眾還有一系列文娛活動,最常見的就是舞獅、舞龍了。

  舞醒獅

  廣東舞獅子源起佛山。相傳在明朝初年,佛山一帶出現過一頭獨角怪獸,眼大口闊,不時發(fā)出“嚏嚏”響聲,老百姓叫它“嚏獸”。只要怪獸出現,老百姓便大受其害,不是牲畜傷亡,便是莊稼被糟蹋。

  后來,大家想了一個辦法,用竹篾織成若干個獅頭,涂上多種顏色,埋伏在郊野村落,一旦怪獸出現,便金鼓齊鳴,舞動起來,怪獸驚走。于是人們認為獅子有鎮(zhèn)妖驅邪、如意吉祥的兆頭,以后便于春節(jié)期間,均以舞獅子來消災除害,預報吉祥。這一風俗延續(xù)至今,已發(fā)展為一套程式完整的嶺南醒獅舞。因起舞過程中有“食青”、“醉青”、“睡醒”等動作,故而得名。常見的舞獅子套路是:響起鑼鼓,醒獅平放地上,舞獅人分站兩側,打一通南拳,作為“開張大吉”,繼而鉆入獅內,由大頭佛逗引出場,隨鑼鼓起舞。舞獅子的動作花樣豐富多彩,計有“獅子出洞”、“窺測方向”、“歡天喜地”、“獅子滾球”、“獅子采青”等。而每種花樣又有細分,就“獅子采青”一式又分為“見青”、“驚青”、“醉青”、“散青”、“飲水”、“吐珠”等一整套動作,真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春節(jié)期間的舞獅活動,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沿街起舞,逐家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于門,包紅掛青,讓瑞獅“采青”。

  醒獅為南方獅,與北方獅子造型迥然不同。北方獅講究形似,四腳著地;醒獅講究神韻,兩腳著地,獅頭與獅尾分開,各由一名演員擺舞,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還有一人戴著面具,手執(zhí)葵扇在前面逗引,此乃引獅郎,俗稱“大頭佛”。醒獅分為佛山獅與鶴山獅兩大類,佛山獅下又分為七彩獅(文獅)和黑白獅(武獅)兩種。在制作上,“醒獅”采用“燈色扎作”工藝。獅面以擬人化手法裝飾,分為“關公面” (紅面白須)、 “張飛面” (黑面黑須)、 “劉備面”

  (黃面白須)幾種造型;獅身則用寬四尺、長丈余的縫有各式圖案的“獅被”覆蓋。獅頭制作十分講究,要求輕巧、堅固、光彩奪目、威嚴軒昂。據《南海縣志》載:早在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6),佛山已有專門生產獅頭的作坊,后工藝不斷改進,現每年都有上千只獅頭銷往東南亞及歐美各地。

  舞龍

  廣東的龍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態(tài),除常見的布龍、彩龍、木龍之外,還有中山醉龍、豐順火龍、羅定香火龍、四會蕉葉龍、新會紗龍、東海島人龍、紫菜金龍、大埔烏龍、西關草葉龍、梅縣板凳龍,等等,造型奇特,舞姿各異。據粗略統計,全國龍舞共72種,僅廣東就占了36種,達全國龍舞的一半。這與廣東水域廣闊,人們與魚、蛇(小龍)關系密切有關。廣東到處都有龍?zhí)、龍宮、龍洞、龍山等,說明古代嶺南的確是群龍聚首的王國。百越后裔是龍族團的重要支系。每一龍種,就是一個分支圖騰的標志。各族團為強化自己的形象,就以其圖騰的崇拜物起舞。這些舞蹈后來又與原始的宗教、巫術、娛樂交織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舞蹈,F在逢年過節(jié),人們都舞龍。不同的龍舞,寄托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愿望。

  除醒獅舞、龍舞外,嶺南民俗中還有舞鳳、舞麒麟、舞貔貅等各種動物舞蹈。

  打春

  有的地方春節(jié)期間流行一種競技游戲,叫做打春,又叫“打仔”。玩耍的時候,雙方劃好界線,布好陣勢,以碎石互相對打。開始時主要是孩子們玩的游戲,除打石外,有時還拳棒交加,非常激烈。鄉(xiāng)民以勝負來b一年之興衰,故有時成人也加入其中,真的打斗起來。1949年后此俗逐漸消失。

  盲妹歌

  1949年前廣州有一種以唱“龍舟”為生的職業(yè)藝人,大多是雙目失明的女子,因此人們俗稱這種龍舟歌為“盲妹歌”。

  春節(jié)期問,她們?yōu)榱擞扅c“利是”,挨家挨戶去賣唱,歌詞是: “天官賜福到你門庭,太平天下永無憂。門前銀樹花開放,開枝發(fā)葉在高堂。滿堂吉慶人興旺,福祿雙全老少康。今晚大家同歡暢,等你夫妻和順百年長。五福臨門萬事興,吉星拱照到你門庭。

  金錢多賺年年盛,招財進寶又添丁。等到兒孫累代皆昌盛,一路英雄立太平!

  廣東人過年的飲食

  煎堆是家家必備的。煎堆餡為爆谷拌糖膠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開,去掉谷殼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著芝麻。整個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黃色即可,F在也沒有那么講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會放餡的也有。另外,還有油角,其中又有軟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節(jié)還必備瓜子,有紅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蓮藕、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冬瓜、糖桔餅、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類則有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九層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籠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開口的竹籠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數十斤的米做成一個年糕,金黃色的糕面插上紅棗、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鴻運長駐。蘿卜廣州方言稱“菜頭”,取“菜”與“財”的諧音,過年食蘿卜糕,是寓意招財進寶。馬蹄糕用荸薺作原料,粵方言稱“荸薺作“馬蹄”,過年食馬蹄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節(jié)胃口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明,而且還有“馬不停蹄”、自強不息的寓意。

  廣東地區(qū)新春美食品種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賦予美好的名稱,使人樂意享用。如發(fā)菜炆豬手稱“發(fā)財就手”,發(fā)菜炆蠔豉即“好事發(fā)財”,咸酸菜炒豬舌(廣州人稱豬利)叫“一本萬利”,炒鮮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膽扒冬菇叫“滿地金錢”,魚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還有各種雞類制品,美其名曰“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雞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謂“無雞不成宴”嘛,還有燒豬肉,除婚嫁中象征貞潔外,新春則寓意壯旺。年初一午飯時,還必備一味素菜,俗稱“羅漢齋”,用紹菜、木耳、粉絲、蝦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臘味的,但起筷時要先吃“齋”。

  廣東人過年的禁忌和習慣

  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農歷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怕洗走財氣;年初二是開年,自除夕年夜飯后,到今天才能動葷;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著車公誕、人日等等有說不完的講究。還有,過年時不能買鞋,因粵語發(fā)音“鞋”同“唉”;買書更不行了,書發(fā)音同“輸”,怕這一年都“輸、輸”聲,更是大忌。在大時大節(jié),喜筵壽宴上,習慣于談吉利語,不說喪氣話。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聲“歲歲(諧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春節(jié)的傳統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jié)傳統習俗11-15

廣東的春節(jié)傳統習俗03-13

廈門春節(jié)傳統習俗07-02

莆田春節(jié)傳統習俗07-02

無錫春節(jié)傳統習俗07-02

湖南的春節(jié)傳統習俗07-02

天津春節(jié)傳統習俗07-02

廣東的春節(jié)傳統習俗03-30

春節(jié)傳統習俗(15篇)01-20

春節(jié)傳統習俗15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