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測量教學設計

時間:2024-06-16 16:27:25 設計 我要投稿

測量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測量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測量教學設計

  測量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3、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們來上一節(jié)活動課(板書課題)。你們已經學會了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現(xiàn)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活動,測量我們的課桌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并記錄下來。

  學生測量后匯報:

  小組1:長6分米,寬45厘米。

  小組2:長60厘米,寬45厘米。

  小組3:長6分米,寬4分米5厘米

 。◣煱鍟涗洠

  (二)探索新知

  師:請同學們觀察上面的結果,想一想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或疑問? 生1:三個小組的結果

  生2:不是結果不同,而是單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見,因為三個小組使用的單位不同,所以我們一眼看不出他們的結果是否相同,只有將他們的結果化成同一個單位才能看出他們的結果是否相同。

  師:這個同學的意見很好,同學們想一想長度單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還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師:請同學們用“米”為單位表示出課桌的長和寬。

 。ㄐ〗M內討論活動)

  交流匯報:

  生1:我們小組用“米”作單位表示。我們測量的課桌長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寬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們用厘米作單位表示。我們測量的課桌長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寬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質疑)課桌的長怎么一個是0.6米,一個是0.60米?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真仔細,誰能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所以小數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寫,就像我們過去學習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鞏固應用

  師:下面我們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出自己身邊物體的長度,然后把測量結果填入表格。(師每組發(fā)一張表格)

  名稱測量結果

  用米作單位

 。▽W生立刻投入到活動中去,氣氛活躍)活動完畢,小組之間相互交流,糾正錯誤,教師巡視指導。

  (四)拓展練習

  1.稱質量

  師:通過剛才的測量活動,同學們掌握了用小數表示物體的長度,F(xiàn)在同學們在小組內用天平稱一下數學課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來。

 。ㄉ杂苫顒樱瑤熝惨曋笇В

  生匯報:

  小組1:數學課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師:你是怎樣想的?

  小組1:我們認為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是一樣的`,因為1千克=1000克,數學課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ㄆ渌〗M表示認同)

  2.猜體重。

  師:大家來猜一猜我的體重是多少?

  生爭先恐后的猜測)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師:告訴你們吧,老師的體重是58千克300克,誰能用“千克”作單位表示出來?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師:今天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學會了用小數表示物體的長度和質量,大家表現(xiàn)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數表示物體的長度和質量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

  (五)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或感受?

  生1:我覺得在課堂上自己動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學得很快樂。 生2:我不但學會了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還知道了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

  生3:我知道了無論是長度單位還是質量單位都可以用小數來表示。

  測量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的:

  1、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牛”。

  2、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制作簡單的橡皮筋測力計。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細致、有步驟的工作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

  了解彈簧秤的工作原理,正確使用彈簧秤。

  三、教學準備:

  1、為小組準備:彈簧測力計、小物體、鉤碼一盒、長條形的硬紙板、橡皮筋、回形針。

  2、教師準備:幾種不同樣式的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刻度板的紙板模型。

  四、教學時間:1課時

  五、教學過程

 。ㄒ唬┨岢鰡栴}:你見過什么樣的測力計?

 。ǘ┱J識彈簧測力計

  1、組織學生觀察彈簧秤,互相討論彈簧秤的種類和構造。

  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彈簧秤的.種類,指導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彈簧秤。(圓盤測力計、圓筒測力計、平板測力計)

  2、學生匯報測力計的構造,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彈簧秤由六部分組成:

 。1)、提環(huán),(2)、彈簧,(3)、拉鉤,(4)、指針,(5)、刻度,(6)、單位。(板書:牛頓)指導認識一牛頓力,用手拉鉤環(huán),體會一牛頓力有多大。(認真地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板,上面標出的單位是什么,認識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在力,一小格是多大力,刻度板上最多能測多大的力。)

  3、學生玩彈簧測力計。

  慢慢地用力拉彈簧,改變用力大小,看彈簧的長度有什么變化。說說彈簧測力計為什么時候能測量力的大小。

  4、組織學生匯報。用力大小與彈簧長度的聯(lián)系,認識到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性來測量力的大小的。

 。ㄈ┦褂脧椈蓽y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怎樣測量物體的重力的大?

  1、學習教科書上的使用注意點。(調零;與溫度計的讀法一致;明白不能超過測力計標定的最大的測量范圍)

  2、請一學生按要求演示一次,大家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

  3、實際動手測量重力的大小掌握這一項技能。

 。1)強調:先估計,再實測;在記錄表中算出估計值和實測數兩者相差多少:要求學生盡量估測準確一些。

 。2)實際測量幾種物體重力的大小,學生獨立做試驗,并認真作記錄,把數據填入表格。

 。3)測量拉文具盒勻速前進要用多少大的力。

 。ㄋ模┲谱飨鹌そ顪y力計制作彈力秤

  1、談話:你喜歡玩彈簧秤嗎?想不想自己擁有一個彈簧秤?

  2、討論:怎樣利用橡皮筋制作一個橡皮筋秤。

  3、出示多媒體指導學生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和教科書中介紹的方法來制作彈力秤,并用它來測量一些物體。

 。ㄎ澹┱故窘涣:小組內進行。

 。┩卣箘(chuàng)新:“嫦娥一號”探測衛(wèi)星在地球軌道和月球軌道上受到的重力一樣嗎?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一下。

  測量教學設計 篇3

  過程與方法: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xiàn)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xù)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教學重點】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教學難點】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說明書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紙帶,膠帶紙;噴壺

  【教學過程】

  一、導入1、降水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征,那么,我們怎么判斷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降水量的多少來區(qū)分雨的等級的。

  二、探究內容

  (一)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簡易雨量器

  生根據制作說明書,嘗試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簡易雨量器,討論:雨量器的口徑大小是否對測量有影響?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測量降水也可以嗎?

  3、小結

  4、模擬降雨,初步感知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觀察和測量

  1、討論: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的“降水”溢出;讀數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視線與雨量器內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導記錄“降水量填充圖”

  3、指導學生課后開展降水量測量和記錄活動。

  測量教學設計 篇4

  教學準備:

  讓學生帶軟尺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3、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測量桌子的長、寬、高,記錄。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單位不統(tǒng)一。

  這樣有什么不好?怎么辦?

  2、改寫成以“米”為單位。

  二、分組測量

  1、注意:六個人一個小組,兩個人測量,其他人記錄,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測量自己小組感興趣的'長度4個,全部結束以后小組核對。

  2、問題:

  (1)用米做單位有什么好處?

 。2)用“米”作單位的時候為什么會出現(xiàn)小數?

  (3)數學書的封面長23厘米,為什么可以記作“0。23米”?

 。4)教室門長2米3分米用“米”作單位怎么表示?

  三、拓展

  1、第8頁試一試第1題,一只軍艦鳥的體重約1千克500克,翼長2米1分米,骨骼重113克。用小數怎么表示呢?

  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

  2、練習。

  第8頁練一練。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測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測量的意義,認識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知道他們的用途。

  2、使學生知道用工具進行測量的步驟和方法,初步學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在地面上測定直線,并能沿著

  3、使學生認識數學在生活里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進行測量的基本技能。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定好組長;標桿若干、每組一個卷尺、一根測繩;安排測量場地(如操場)。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測量的意義。

  出示工人師傅用標桿測量的圖片。提問:這幅圖上工人師傅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些時候要測量土地嗎?

  說明:我們在生產、生活里經常要測量土地。例如在平整土地、修筑堤壩、開河挖渠或者造橋、修路、建造房屋等方面,都需要測量土地。怎樣進行土地測量呢?這就是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實際測量。(板書課題)

  2、認識測量工具。

  分別出示標桿、卷尺和測繩,介紹結構、用途,讓學生認識。說明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直接測量。讓學生用卷尺測量教室的長和寬。

  二、組織測量

  1、說明:測量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要先通過兩點測定一條直線,再沿直線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讓學生按事前分好的小組,到測量場地。

  要求觀察要測量的A、月兩點之間的距離,能不能直接測量。思考怎樣測量。

  3、指名一組做示范。

  說明:先在A、B點各插一根標桿(讓學生示范)。

  提問:在兩根標桿中間再插一根標桿,怎樣才能看出三根標桿在同一條直線上?說明:讓A點的`學生指揮,另一名學生在中間插標桿,使中間的標桿擋住B點的標桿(讓學生示范)。

  請每個同學到A點看一看,三根標桿在同一條直線上嗎?誰再來插一根標桿,使它也在這條直線上?(讓A點學生指揮,另一名學生插標桿。) 4、說明:沿著這條直線上的標桿,一段一段測量,可以測得A、月兩點的距離。

  讓示范小組的學生測出兩點間的距離。

  三、學生測量

  1、每小組按老師的指定,測出教師事先確定的兩點之間的距離。

  2、事先在一點固定一根標桿。

  組織學生測量,每組從一個不同的點測出到標桿的距離。

  四、課堂小結

  提問: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認識了哪些測量工具?要怎樣測量地面上距離較遠的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

  第二課時:步測和目測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步測和目測的方法,學會步測的計算,初步學會通過步測和計算求兩地間的距離。

  2、使學生初步學會目測的方法,通過觀察初步感知實際距離的大小,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準備:

  量出一段30米的距離、準備步測。在操場上量出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一根標桿;再在另一條直線上分別量出20米、30米和50米的距離,并設置目標(例如放上籃球)。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用測量工具來測量距離。當沒有測量工具時,或者測量結果要求不十分精確時,也可以用步測和目測。(板書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什么是步測,什么是目測,初步學會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二、教學步測

  1、說明步測的意義。

  什么是步測呢?就是如果已知自己一步有多少長度,再一步一步地量兩點之間的一段距離一共有多少步。(板書:一步長度有多少步兩點之間的距離)這樣就能求出兩點間大約相距多少米。這種方法就叫步測。

  2、教學步測的方法。

  (1)提問:想一想,用步測的方法測量地面上的距離,需要知道哪些條件?那么怎樣可以知道自己一步的長度呢?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先量出一段幾十米的距離。(板書:量出距離)自然均勻地走上三、四次,(板書;走三、四次)記下每次的步數,接著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書:——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一步的平均長度。(板書:一一步長度) (2)教學例1。出示例1,讀題。

  提問:求一步的長度,根據60米距離,走了三次,以及三次各走的步數,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求每次走多少步怎樣算?(板書算式并計算)60米每次走97步,一步長度怎樣求?(板書算式并計算,寫答案)誰來說一說,這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教學例2。

  提問:知道一步長度,怎樣就可以測出兩個地方之間大約多少米?用什么方法來算?(在前面板書中完成:一步長度X有多少步:兩點之間的距離)出示例2,讀題。讓學生列式計算。

  提問算式和結果,老師板書。

  (4)誰來說一說,怎樣進行步測?(讓學生根據板書說出步測的過程) 3、組織實踐活動。

  把學生帶到準備的步測場點。讓學生按“練一練”第l題的要求進行,在課本表上填出距離30米,再走四次,每次填上步數。要求課后算出自己每步的平均長度。

  三、教學目測

  1、提問:我們學校門口大約到哪里是1千米?你是根據什么來估量這一段是l千米的呢?說明:我們用眼睛看來估量一段距離大約有多長,這就是目測。 2、初步建立實際距離的觀念。

  把學生帶到目測場地,在50米目測距離的5個標桿旁各站一名高度相同的學生。讓學生觀察10米、20米、30米、40米和50米的長度,并要求看一看標桿和學生相應的高度。

  3、組織目測實踐活動。

  讓三名同樣高度的學生分別站在另一段距離的20米、30米和50米處,組織學生看一看,到各個目標大約是多少米。

  讓學生分組,各找一個目標,估計大約距離多少米,再用步測測量大約多少米,然后用卷尺量一量實際多少米。比較結果,看目測、步測的結果與工具測量各相差多少米。

  四、組織練習

  1、測量教室。

  讓學生用卷尺量一量教室的長和寬,在作業(yè)本上計算教室的面積。

  提問:用步測怎樣計算兩地之間的距離?一步的平均長度可以怎樣得到?你還記得自己一步的平均長度嗎?

  2、室外練習

  讓學生量出籃球場的長和寬,記下數據。

  (1)在某點設置目標,讓學生目測,寫出大約多少米。讓每人步測,算一算步測結果大約多少米。用卷尺量一量實際多少米,使大家知道。

  每人對比步測、目測的結果與實際距離相差多少米。

  (2)在另一點設置目標,讓每人目測,寫下大約多少米。告訴學生實際多少米,讓學生比一比目測與實際相差多少米。

  五、布置作業(yè)

  測量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活動,也是操作性較強的一項活動。本次活動鼓勵幼兒自由探索,發(fā)現(xiàn)并學會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引導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每個測量對象分別適合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自主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之間的關系。活動中應注重培養(yǎng)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精神,提高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

  【活動目標】

  1.掌提自然測量的方法,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在觀察、比較中發(fā)現(xiàn)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喜歡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1.完整的鉛筆、長條積本、曲別針、橡皮等測量工具,黑板 1 塊。

  2.面露難色的大熊的圖片、“幼兒學習材料”一一《我長大了)

  【活動建議】

  1.結合圖片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幼兒活動興趣。

  出示面露難色的大熊的圖片,提出問題:大熊想制作一個和咱們班一樣長度的玩具,可不知道子有多長,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它?你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玩具有多長?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概長度的工具和方法,幫助大熊解決問題。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長度的方法,鼓勵幼兒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

 。2)請個別幼兒演示自己測量玩具長度的過程,提醒其他幼兒注意觀察。

 。3)示范并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注意首尾相連, 量一次記錄一次。

  (4)請幼兒運用新經驗再次測量玩具概長度并記錄結果。

  3.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工具測量,探索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第 28 頁,選擇兩種不同的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用每種工具測量的次數和結果。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么兩次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

  請幼兒依次用曲別針和長條積本測量幼兒用書的.長度,記錄測量結果。提問兩次測量結果一樣嗎?書本有幾個曲別針長?用曲別針測量了幾次?書本有幾個長條積木長?用長條積木測量了幾次?

 。3)引導幼兒觀察記錄表并討論:同一個物品,為什么測量的次數和結果不一樣呢?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測量的次數就多。

  3.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自己感興趣的物品。

 。1)請幼兒交流自己想測量的物品或距離。較

 。2)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物品的高度、遠近等,探索用什么工測量合適。例如:桌、椅的高、矮,家里電視離沙發(fā)的距離。

  測量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各種自然現(xiàn)象估計時間;感受時間的存在以及關注我們每天流逝的時間;

  2.經歷運用各種方法感受1分鐘長短的活動過程,從而能合理地估計10分鐘、1小時我們能做哪些事情;

  3.意識到時間的長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我們要珍惜時間。

  教學準備

  秒表(或者手表)若干。

  教學活動過程

  1.引入。

  我們不看手表能不能知道現(xiàn)在大約幾點鐘了?

  2.現(xiàn)在幾點了。

  可以根據什么來估計現(xiàn)在幾點了?

  說說我們的估計。

  再看看自己的手表或時鐘,現(xiàn)在幾點了?你的估計對嗎?

  3.1分鐘有多長。

  看你們的.時鐘或者手表上秒針的轉動,秒針轉動一圈是表示多少時間?在看表的一瞬間時間已經從我們身邊流逝了 1分鐘。

  不看時鐘,我們來估計一下 1分鐘時間有多長。我們有多少種方法?

  分小組討論估計 1分鐘多長的方法。

  怎樣可以使我們的估計更加準確?

  10分鐘我們能做哪些事情?怎么估計?

  小組合作討論用哪些方法估計,怎樣才能估計準確?

  1小時呢?

  4.過去多長時間了。

  從上課到現(xiàn)在已經過去多長時間了?

  離我們這節(jié)課下課還有多長時間?

  你覺得這節(jié)課過得快還是慢?

  什么時候你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

  什么時候你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

  我們這節(jié)課的時間真的特別短嗎?

  時間有快慢嗎?

  測量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量筒,會用量筒測量液體(如水)體積和測小塊不規(guī)則固體(如石塊)的體積。

  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熟悉天平的調節(jié)和使用,能較熟練地用天平、量筒測算出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2、在探究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定物理量的科學方法,體會占據空間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練地使用天平、量筒測算物質密度,認真按規(guī)則做好實驗,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用量筒測量物質的體積。

  【教學難點】: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實驗器材】

  托盤天平和砝碼、量筒、石塊、燒杯、水、鹽水、細線。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的密度?

 。2)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測量物質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質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師出示::用天平可以稱出物質的質量,對于規(guī)則幾何體我們用刻度尺就可以測量出它們的體積,要是不規(guī)則的幾何物體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的體積,首先我們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和形狀不規(guī)則固體體積的方法。

  二、進行新課

  1、引導學生認知學習目標。

  2、講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紹量筒。

  觀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說明: 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

  提問: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為多少mL?

  觀察讀出液體的體積?怎樣測固體的體積?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測量時量筒應如何放置?(測量時量筒應放平穩(wěn));

 。2)記錄數據前應如何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筒內液體液面相平;)(如測水的體積,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凹面相平;如測水銀的體積,由于水銀面是凸形的,讀數時,視線要跟凸面相平。)

 。3)測固體體積的方法是哪幾步?(測固體體積的方法:①在量筒內倒適量的水(以浸沒待測固體為準)讀出體積V1;②用細線栓好固體慢慢放入到量筒內,讀出這時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V2;③用V2-V1,得到待測固體的體積。)

  3.分組實驗

 。ㄒ唬簻y石塊的密度

  提問:測石塊的密度合理的實驗步驟是什么?

  小組間進行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法,達成共識,確定正確的實驗方法。

  1.測量出小石塊的體積m

  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面所對刻度V1,再將被小石塊輕輕放入水中,讀出此時讀數V2,V2-V1即是該固體的體積。

  石塊的密度即為:ρ=m/v2

  強調: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

  實際操作,自行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

  石塊質量m/g

  水的體積V1/cm3

  水和石塊的體積V2/cm3

  密度ρ/g/cm3

  4.學生分組實驗

 。ǘ簻y鹽水的密度

  提問:測鹽水的密度步驟是什么?

  1、用天平測量出燒杯和鹽水總質量m1

  2、把燒杯中的一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讀出這部分鹽水體積V

  3、再用天平測量出剩余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2 4、利用公式計算ρ=m1-m2/V

  記錄數據的表格

  引導學生思考:

  (1)如何設計實驗方案,才能減小測量的誤差?

 。y鹽水的密度時,為什么要先測鹽水的質量?而測鹽水的質量為什么用剩余法?讓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共識:如果先測鹽水體積,量筒中水倒入杯后,總有一部分水殘留在量筒中,質量測不準,偏小。同樣如果先測杯子質量,再將鹽水倒入杯子測出鹽水和杯總質量,然后鹽水倒入量筒測體積,總有一部分水殘留在杯中,使鹽水體積測不準,偏小。)

 。2)為了計算方便,倒入量筒的鹽水體積取什么樣的數值最好?

  實際操作,自行設計實驗記錄數據的表格,

  玻璃杯和鹽水的質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鹽水的質量m2/g

  量筒中鹽水的質量m/g

  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cm3

  鹽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實驗儀器,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

  測量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測量記錄水溫、探究水溫變化的的過程。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進行操作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在科學學習中養(yǎng)成重事實、講證據的科學素養(yǎng)。

  3、科學知識:懂得測量水溫和關于水溫變化的基本知識。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懂得測量水溫的方法;能在測量水溫的過程中養(yǎng)成重事實、講證據的科學素養(yǎng)。

  2、難點:知道測量水溫的方法;繪制水溫變化曲線圖。

  三、課前準備:燒杯、溫度計、熱水、記錄表格、筆。

  四、教學流程

  1、情景創(chuàng)設。

 。1)師:昨天,老師在電視中看了茶藝表演,知道了泡綠茶用80℃的水泡出來的茶最香,老師今天也帶來了西湖龍井茶,也想泡一杯香香的茶品嘗一下,但我不知道到底多少燙的水是80℃,你能告訴老師多少燙的`水才是80℃嗎?

 。2)學生設想。教師追問:到底用什么方法能最準確地知道一杯水是80℃?你肯定這種方法最好嗎?出示課題:水溫的測量和研究

  2、測量水溫。

  (1)你覺得測量水溫的時候應該怎么測量比較準確呢?

 。2)學生作出實驗前的初步設想。

 。3)出示測量水溫的提示。

 。4)從熱水瓶中倒一杯熱水,從水槽里取一杯清水。然后測量,并把測量溫度記錄在實驗記錄紙上。

 。5)交流匯總所測水溫。追問:你們的測量數據準確嗎?

 。6)再測水溫,記錄。

  要求學生再完成兩次對水溫的測量,兩次測量中間必須有一定的時間間隔。

 。7)分析數據?戳四銈內螠y量記錄的數據,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我們發(fā)現(xiàn)熱水的溫度在下降,而冷水基本不變,那我們就研究一下熱水變冷的情況。

  3、研究水溫的變化。

 。1)重新倒一杯熱水,測量溫度并記錄。

  測量要求:

  A、測量時,溫度計不能離開水。

  B、每間隔一定時間記錄一次溫度,間隔時間要統(tǒng)一。

  C、小組組員必須有合理的分工。

  記錄次數

  1

  2

  3

  4

  5

  6

  7

  …

  溫度

 。3)交流水溫變化折線圖。

  從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嗎?

  水溫會不會一直這樣降下去呢?降到什么時候為止?

  4、延伸。

 。1)水溫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確實很大,你能說說什么時候需要怎樣水溫的水呢?

 。2)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課后去收集一些有關水的知識,和同學們呢分享一下。

  測量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要點

  了解測量風的儀器。

  教學目標

  1、體驗長期測量的意義及成功測量帶來的快樂。

  2、知道有關風的基本概念,能用測量儀器測量風的風向和風力。

  3、會制作測量儀器,并適當進行改進。

  教學過程

  1、交流記錄結果,上節(jié)課布置了一項課后活動,記錄一周的“風的預報”,小組間互相交流一周來的記錄,針對記錄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性解釋的訓練,教師選擇一些適合做假設性解釋的問題,讓同學做出合理的解釋。再一次提醒學生,解釋是要有依據的。

  3、閱讀第17頁“風力與風向”,看看室外的風,知道有關風的簡單知識,認識常用測量儀器及使用方法。驗證部分假設性解釋。

  設計與制作,測量風的儀器是多種多樣的,復雜的自動化、電子化的專業(yè)儀器、簡單的如紙風車、紅領巾等,均可以用來測量風力和風向。

  這個環(huán)節(jié)將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能力。作為技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實用、經濟、美觀、操作簡單、材料容易得到等。三年級的學生,在設計時能夠做到實用、材料易得這兩點就已經足夠了。

  首先讓同學們思考儀器的作用和原理,再畫出草圖,小組內分工,準備好工具和材料,就可以開始制作了。

  盡量讓同學們自己設計制作方案,搜集制作材料,學生的作品會是五花八門的,只要能說原理,并且實用,就值得肯定。

  4、制作測風儀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嘗試,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

  儀器制作完成后,用它來實地測量,檢查設計與制作水平。之后與氣象臺公布的數據進行對比,依照差異,思考自制儀器的缺陷,并進行改進。

  測量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P37

  教學目標:1、在立體圖形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重點: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從多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設計理念:本節(jié)數學活動重在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發(fā)揮、自己動手、自己應用,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發(fā)展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情景導入,提出問題

  1、出示一堆物體,其中有規(guī)則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也有不規(guī)則物體[乒乓球(凹陷的)、蘋果、木塊、泡沫塑料;橡皮泥、雞蛋、石塊、鐵塊、玻璃球;足球(癟氣的)、螺絲帽等],

  設問:

 。1)這些物體哪些會計算體積?怎樣計算?

 。2)哪些不會計算體積?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能夠直接計算出來嗎?怎樣計算呢?

  師板書課題: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學生口答體積的計算方法

  獨立思考,聯(lián)想質疑

  二、分組實驗,探索方案1.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按照物體在水里是沉還是。,說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節(jié)課研究

  在水里是下沉的物體。

  2.組織討論測量的.方法。

  怎樣利用學過的知識來測量不規(guī)則的物體體積?怎樣來轉化?實際操作時,應注意什么?

  3.教師提出活動要求:

 。1)小組在土豆、橡皮泥、石塊、鐵塊、玻璃球中選擇一個,先估計物體的體積,再討論測量方案,最后動手實驗。

 。2)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

 。3)每項數據都要測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實驗的結果填在表格中。

  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

  第組年月日

  物體名稱物體的體積測量

  方法

  估測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5)觀測數據時要注意科學準確。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衛(wèi)生。

 。7)容器中的水要適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關“活動順序”和“活動要求”的內容,制作成課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組活動

  請每個小組選擇1個物體,用轉化的方法進行測量

  5.學生活動結束后,匯報活動情況

  請小組成員匯報交流以下情況

 。1)所測量的物體。

 。2)具體測量方案。

 。3)具體測量結果。

 。4)在活動過程中,是否還有無法解決或者帶有疑問的問題?比較、分類

  分組討論

  學生按照要求分工協(xié)作,進行實驗操作

  分組匯報、交流

  三、解釋應用,拓展延伸

  活動二:測量2個鐵塊的體積,并用天平稱出它們的質量,再填寫下表。

  1.教師提出要求:

  (1)兩個不同的鐵塊,先用天平稱質量,再同同樣的方法測量體積.

  (2)用計算器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3)比較測量和計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分小組合作,測量體積、重量,計算比值。

  3.組織交流: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歸納: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鐵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導生思考:應用這一知識,你能算出另一塊鐵塊的體積嗎?

  5.生分組計算,有時間的可以進行測量和驗證.

  6.聯(lián)想應用:師出示一些比值,指出,應用每種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可以來解決實際問題,你知道可用來解決哪些問題?

  學生分工協(xié)作,進行第二次實驗操作

  交流、討論、比較、找其中的規(guī)律

  實驗、驗證

  生舉例、交流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1、這次數學實踐活動我們都測量了哪些物體的體積?2、你都有哪些收獲或體會?

  3、如果你想繼續(xù)探索,還有那些問題需要幫助解決?總結、反思

  回顧、小結

  測量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是在學生認識有用功、額外功、總及功機械效率后的重要內容,本節(jié)內容在此設計,可以加深同學們對各個量的鞏固認識與理解,同時也將機械效率的計算運用進行了再次理解記憶運用。機械效率本就較抽象,實驗的設計可以減少同學們對它的陌生感,從而達到接受認同到掌握的并熟練運用的效果。

  學情分析:

  有用功、額外功、總及功機械效率對于學生來講本就抽象難以理解,通過實驗親自體驗或觀看老師演示可以起到緩沖作用,減少陌生感,從而達到接受認同到掌握的并熟練運用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再次認識到h、s、G、F間的數量關系。

  2、通過實驗數據能準確找到分別計算總功、有用功、額外功相關的量并進行計算。

  3、準確計算出機械效率并了解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1、在實驗過程中,親身體驗滑輪組提升重物時S與h的`關系、拉力與物重的關系。

  2、在具體實例中,運用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解決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看實驗操作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2、在合作交流中向同伴學習,在展示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教學用具:

  滑輪組,鐵架臺,細線,彈簧測力計,刻度尺,鉤碼、《實驗天天做》

  教學重點:

  1、通過參與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過程,培養(yǎng)同學們的實驗能力

  2、通過計算機械效率再次鞏固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使同學們進一步掌握處理實驗數據的方法教學設計

  一、復習引入:

  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

  二、新課:

  1、提出問題:對于同一滑輪組我們應如何提高機械效率?那么在此之前我們得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2、猜想影響因素

  3、、引導學生思考要測量機械效率應該測量哪些物理量?有用功:W=G x h

  總功:W=F x S

  額外功=總功-有用功W有??W總機械效率:

  所以測出重物G、上升高度h、拉力F、繩自由端移動距離S再通過計算即可。

  (測量方法介紹:緊貼鐵架臺固定一個米尺,記錄初始位置和末時位置,通過相減即可。同時提出實驗要進行多組,結論才具有普遍性。)

  4、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

 。1)按圖1組裝滑輪組,分別如圖

  1、2掛兩個鉤碼、三個鉤碼勻速拉動并記錄數據

 。2)按圖3組裝滑輪組,分別如圖

  3、4掛兩個鉤碼、三個鉤碼勻速拉動并記錄數據

 。3)按乙丙圖,使重物不變,改變動滑輪個數,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5、實驗數據分析并得出結論:

  分析圖12或圖34的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同一滑輪組,提起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

  分析圖13或圖24的實驗數據,得出結論:物重相同時,與繞線方式無關。

  分析圖已、丙的實驗數據,得出結論:物重相同時,與動滑輪個數有關,動滑輪個數越多,機械效率越低。

  即:機械效率與物重及動滑輪個數有關。同一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繞線方式和物體上升高度無關。

  6、通過實驗結論,引導學生分析出提高機械效率有哪些方法?

 。1)滑輪組一定時增加物重,即額外功確定,增加有用功。

 。2)物重確定,減少動滑輪個數。即有用功確定,減少額外功,從而減少總功。 7、實驗反思:為什么要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8、跟蹤練習

  (1)某同學用同一滑輪組分別將兩個質量不等的重物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摩擦力不計),則在兩次提升重物的過程中()

  A、機械效率相等

  B、做的額外功相等

  C、做的總功相等

  D、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不等

  (2)導學案95頁

  2題

【測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10-13

《長度的測量》教學設計06-01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設計02-08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設計04-22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設計06-11

有趣的測量教學設計2篇06-10

小學科學《測量我們的肺活量》教學設計03-04

道路工程測量方案設計03-04

裝飾設計專業(yè)地形測量實習報告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