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薦]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1
在河北省邯鄲一帶民間,流傳著關于過春節(jié)的神話故事。
過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人們重視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過春節(jié)貼對聯(lián),橫聯(lián)往往寫著“行夏之時”四個字。中國的農(nóng)歷,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歷。
傳說,夏王治世,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后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刮大風,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
那時期,村里有戶財主,家里雇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后,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閑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陰、晴、雨、風、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里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雨成災,人們無法生存,應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真?”“當真!薄安患?”“不假。”于是,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
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后,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著個大肚子,瞇縫著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當了這一重任。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qū)嵉孛﹂_了。彌勒佛還具體規(guī)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云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里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蒙蒙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臟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戶戶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回音。說著時間已經(jīng)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jīng)這么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jié)。
打那以后,彌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門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還留著他的塑像。人們說,這事不能全怪彌勒佛,他畢竟是想給人們辦好事。所以,人們照常為他上香。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jié)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jié)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fā)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fā)現(xiàn)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guī)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chuàng)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xiàn)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jié)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jié)吧”。據(jù)說這就是春節(jié)的來歷。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jīng)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jù)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貼春聯(lián)和門神
據(jù)說貼春聯(lián)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lián)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lián),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jù)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tǒng)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2
春節(jié)風俗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是值得非常重視的,同時也是我們大家非常喜歡親朋好友團結的日子,小朋友們在這一天是最開心的啦,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紅包,還能有家人和親人的陪伴。春節(jié)可是我們小朋友們的大日子,讓我們一起傳承這么重要的.春節(jié)。
春節(jié)的傳說起源
據(jù)史籍記載,春節(jié)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谷物生長周期,谷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jié)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jié)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朱砂涂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于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3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4
中國的過年習俗,人們都會聯(lián)想到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jié),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據(jù)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xiàn)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jù)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jīng)變得和現(xiàn)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宋代稱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jié)……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痹鞒柏沂场钡摹柏摇,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xiàn)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態(tài),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nèi)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5
有關春節(jié)的故事一:門神的故事
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畫上神荼、郁壘,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據(jù)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有關春節(jié)的故事二:桃符的故事
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fā)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并用草繩捆著喂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后變?yōu)閷iT懲治惡鬼的神仙。后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cè),以驅(qū)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有關春節(jié)的習俗三: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記載,我國在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6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
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比藗凕c起蠟燭或油燈,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7
目錄
春節(jié)的由來
春節(jié)傳說故事
春節(jié)健康飲食注意事項
春節(jié)吃什么
春節(jié)的意義
春節(jié)的由來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澳辍焙雎劙肟罩许懫鹆伺九镜谋蘼,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jù)說,把農(nóng)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nóng)、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
春節(jié)健康飲食注意事項
千萬不要暴飲暴食
兒女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父母準備了太多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和可口的飯菜,這個時候完全的放松,會導致大家的食欲膨脹,眼前的這么多美食,是很難抵擋誘惑的,所以,不免會大快朵頤,結果,往往就會吃的.過多。結果會發(fā)現(xiàn),一旦吃的過多,胃腸就會不舒服。
回到家鄉(xiāng),一年不見或多年不見的同學和朋友難免歡聚一下,節(jié)日的餐桌上更是無酒不歡,人們總感覺如果沒有酒,就沒有過節(jié)的氣氛,但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下子就容易過量,再加上豐盛的食物,大都會是那些雞鴨魚肉,一旦過量,可能是醉酒,但是還會誘發(fā)很多疾病,比如膽結石和胰腺炎都是春節(jié)常見的疾病。
葷素合理搭配很重要
過節(jié)了,往往回家就會吃很多肉類,因為很多打工者常年在外,父母總是擔心虧了,所以,家里提前就會準備好很多的肉,殺豬宰羊,只為了給回來的兒女們好好的犒勞一下。所以,春節(jié)期間,吃肉會較多,這樣對健康不利,還容易發(fā)胖。建議一定要葷素搭配,這樣可以預防一些腸道的疾病,還可以防止便秘。
選擇鍋具很重要
因為春節(jié)期間大量的烹飪美食,所以,鍋的選擇也很重要,建議不要選擇那些已經(jīng)生銹了的鐵鍋,鐵鍋很容易造成回鍋油,對健康不利,也不要用鋁鍋,因為過多的攝入鋁,會導致老年癡呆。建議選擇那些少油煙的不銹鋼的鍋。
生熟食品要分開保存
春節(jié)難免會烹飪更多的食物,一時間吃不完,就要妥善的保存,千萬不要一股腦的扔進冰箱,一定要生熟食物分開儲存,而且,建議在食物完全冷卻下來以后,再放入冰箱進行冷藏。選擇品牌的保鮮膜將食物進行隔離儲存才是安全的。
控制零食的攝入量
春節(jié)一定會攜妻帶子,小孩子喜歡過年,因為會有很多好吃的,而這個時候大人也會放寬要求,結果會導致孩子吃太多的零食,而現(xiàn)在的零食大都有很多的添加劑,對孩子的健康不利,所以,一定要控制零食的攝入量。
春節(jié)吃什么
湯圓
湯圓的“圓”有“團團圓圓”之意,南方人過年時每家每戶必定要吃湯圓。
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nèi)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nèi)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tǒng)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diào)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jié)的意義
1、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大家過春節(jié),其實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因為春節(jié)并不是近代才有的節(jié)日,從古代就有,是當時是舜繼王位之后,帶領民眾進行祭拜天地的時候,慢慢演變而來的,因此從古至今就有這樣春節(jié)這樣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到了今天,大家在一起過春節(jié),其實也是將古代傳承下來的這種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
2、代表闔家團圓
春節(jié)是定在每年臘月的30日,這一天過后,就是告別舊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了。所以這天不僅是春節(jié),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求學或者是工作的人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回到自己的家庭,與家人們一起來吃上一個團圓飯。所以春節(jié)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代表著闔家團圓的日子,所以大家對春節(jié)是非常期待的。
3、祈求幸福
在春節(jié)很多地區(qū)都會有祭拜神靈,祭拜祖先的這樣的傳統(tǒng)祭拜習俗,是希望得到祖先神靈,天帝的保佑,在新的一年了能夠家庭幸福,生活美滿,事業(yè)有成,闔家團圓,是對新年的一種期望,以及對新年的一種祈禱,充滿著非常美好的希望。
4、歡騰慶祝
春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所以在春節(jié)的時候,舉國歡慶,所有的商家,還有各個地方都會掛上紅燈籠,或者貼上春聯(lián),然后還會舉辦各種民俗活動,比如會舉辦一些燈會,或者會舞龍等等民俗活動慶祝這樣的節(jié)日,這也是體現(xiàn)了中國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8
你要問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它就是春節(jié)。
春節(jié)我們這里的習俗很多,家家戶戶掛燈籠、貼春聯(lián),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看到舞獅舞龍,小孩子穿新衣,戴新帽,還可以得到大人們的.壓歲錢,別提有多看開心!其實,提到壓歲錢,還有一個傳說吧。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總是會偷偷跑出來,到人家家里去,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就會頭疼發(fā)熱,變成傻子,甚至會死掉。但是這個名叫“祟”的小妖怕燈光,因此,家家都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作枚銅錢包在紅紙包上,放在枕頭旁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要去摸孩子的頭,這時只見枕頭邊發(fā)出道道金光,嚇得“祟”大叫一聲就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的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因為“祟”與“歲”同音,之后逐漸變?yōu)閴簹q錢。
流傳到我們現(xiàn)在,過年大人們紛紛給小孩紅包。小孩可以買自已心儀電熱禮物。春節(jié)是那么熱鬧,有趣,有誰不喜歡春節(jié)呢?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9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的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比藗凕c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夜需要守歲壓歲踩歲,守歲習俗1600多年前已成型。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10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著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xiàn)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里的人們?nèi)刻油钌,以躲避“年”的傷害?/p>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xiāng)里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澳辍睖喩硪欢,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fā)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是春節(jié)。
中國人過春節(jié)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xiàn)代,人們把春節(jié)定于農(nóng)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節(jié)的時間(農(nóng)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白钤绲拇汗(jié)”(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jié)”(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jù)歷法計算,如果農(nóng)歷不進行人為調(diào)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jié)”,此前春節(jié)最遲出現(xiàn)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11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爝^春節(jié)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里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胡子老爺爺。白胡子爺爺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家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朝院子里沖進去。正在這時候,院子里響起了“砰砰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打開了。白胡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里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zhuǎn)身就逃。白胡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jié)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lián),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相關文章:
春節(jié)傳說故事09-04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02-26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11-19
春節(jié)舞龍的傳說故事06-14
關于春節(jié)傳說故事02-26
春節(jié)的來歷傳說故事03-12
春節(jié)的由來傳說故事01-07
關于春節(jié)的傳說和故事01-05
春節(jié)的傳說故事13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