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中國哲學簡史

時間:2023-07-23 13:04:10 哲學 我要投稿

[集合]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 篇1

  大概不知道哪里來的心血來潮,然后一門心思的尋找哲學方面書籍要閱讀。經過網上查詢,朋友推薦,終于選擇了《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然后當即在網上選購,坐等到貨。

  速度蠻快,然后拿到書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開《中國哲學簡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來的哲學家思想,去思考相關問題。我想,哲學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來,了解到作者馮友蘭先生寫這本書是在國外。學生根據其日常授課進行整理,編纂了此書。一開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譯成很多語言。后來才翻譯出了中文版,帶到國內。

  《中國哲學簡史》一經問世,立即被人們津津樂道,甚至是熱愛。成了很多外國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國人了解古代諸子百家的好書籍。

  好的書籍,我當然要涉獵一番。

  書中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諸子百家的起源,分別講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陰陽家,中國佛學、禪宗。還有,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的發(fā)展和狀況。

  總體來說,本書按照時間節(jié)點,敘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勺x性,可觀賞性、可操作性極強。是研究哲學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書,能夠開啟和萌發(fā)相關思維。

  說實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學。之前一直在閱讀古典書籍,雖然讀的都是精簡版,但是其中心思想,還是能夠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通過閱讀古代書籍,能夠窺探一絲智慧,萌發(fā)我愚鈍的思維。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規(guī)律。

  直到我閱讀《中國哲學簡史》,發(fā)現其實有很多茍合之處。正如《周易》一樣,其實講究物極必反,萬事萬物順著規(guī)律去推進;《道德經》的精髓莫過于,有和無,無為而治,講究唯心。而儒家歷經好幾個階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綱五常”。這也是我經常跟朋友聊天講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義禮智信”,儒家對于周朝禮法的繼承和發(fā)揚,起到了很多積極的作用,后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思想成為治國理邦的規(guī)則。

  概覽諸子百家,領略那個事情人們的思想,對于我來說,能夠細致的靜下心來去琢磨。

  時間過得很快,年輪在無情的轉著。誰又能說,我們現在這個時刻,不是歷史的塵埃呢。通過這些,能夠促使我變得通透。

  我想,對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對于“得失”的一個拿捏。

  爭取是好的,在現在的這個社會必須要去爭取,我們的'實際行動也應該去大刀闊斧的干。這個時代,是一個好時代,可以通過努力,成就自己一番。最現實的莫過于財富的增長,“買房置地”是古今人們的做法,也是茍活一世必須要干的。

  但是,在現實努力爭取之余。我們的思想是否可以靜靜的去思考一番,是為了什么?因為,社會分工不同,導致我們角色屬性也不同,所以,有身份和地位。高貴的,貧賤的,最后都是荒冢一堆草沒了。所以,與天地相比,你所追求的的,只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所以,這個問題困擾我很多。我也問過很多人,比我歲數大的,比我小的,認識的,不認識的,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就像有十個人,每個人都炒一盤宮保雞丁,那么炒出來的應該是是個宮保雞丁的味道。誠如我們的人生,每個人雖然做的事大體相同(出生,讀書求學,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贍養(yǎng)老人,退休年老、死亡),但具體的做法和行為而又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體會。

  事實就是這樣~

  我想,既然這樣,事物的發(fā)展就是這樣。那我還是想辦法去將生命的寬度繼續(xù)拓寬吧。長度不可把控,橫向的知識積累,人生價值的體驗要更豐富。所以,我不斷地去折騰,來回跑。因為,我想擁有不一樣的人生。我所經歷的顛沛流離,是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和崇尚,直到最后,我不后悔!

  如果說閱讀歷史,可以以史為鏡,明智;那么閱讀哲學,可以讓人活得通透,去領悟,頓悟。

  了解天地人之間的聯系,諸子百家的思想,不盡相同而又有雷同之處。

  這是值得研究和了解的。

  讓人懵懂和恍然大悟的哲學!《中國哲學簡史》,再一次,著實不錯,值得每一個人去觀看。

  中國哲學簡史 篇2

  哲學始于思想

  以前,我總認為哲學很深奧,很遙遠,甚至認為我一定接觸不到哲學。然而,我讀了《中國哲學簡史》后,不得不驚嘆,馮友蘭先生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雖然對我而言,讀這本書有些吃力,但馮友蘭先生并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yè)術語,而是用了許多文淺意深的語言進行論述,還是深深吸引了我。讀完這本書,我改變了我的想法,哲學離我并不遠,哲學,始于思想。

  在書中,馮友蘭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夠思想什么,這就是說,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要對思想進行思想。”這句話我認為是哲學的根本。人要能認清自己,認清自己能夠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疇,在自己的思想范疇之內進行不斷地思考,深層次的'思考也就能變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這也許就是哲學的本質吧。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的“認識你自己”,與馮友蘭先生所說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學都是建立在“認識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認識自己,哲學才能使我們提升心靈的境界,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哲學,即智慧之學,人的智慧來自于人的思考。無論多么偉大的學者、哲學家,他們的智慧源泉都來自于他們那善于思考的大腦,從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誕生也就是哲學的出現,對他們而言,哲學,無處不在。

  “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于系統(tǒng)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边@段話依然來自《中國哲學簡史》,它足夠驗證“哲學是始于思考”的!胺此肌睙o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層次的思考,而“系統(tǒng)的反思”是聚反思、總結于一體,就像優(yōu)秀的學者、哲學家,他們不但善于思考,還善于總結,總結的產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誕生”,它就是關于思考的總結。

  所以做一個會“系統(tǒng)反思”的人,哲學就會離你很近。哲學,始于問題。

  中國哲學簡史 篇3

  《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我對哲學沒興趣,我原以為我不懂哲學?赐赀@本簡史后,我才發(fā)現原來里面的東西80%的我都略懂。文中提到的孔子、老子、墨子、佛教、道教、儒家這些我其實也都讀過一些東西。莊子的《逍遙游》、《大學》提出的在明明德這些有時候我還會拿來反復抄寫,可我怎么從來沒有把它們和哲學聯系起來?我想是從來沒有系統(tǒng)的上過哲學方面課程的原因吧。也許還是自己對這個沒有興趣,從來沒有去理清楚基本的概念。

  這本簡史對初入哲學的人是很有幫助的。對我這種似懂非懂的人也是很有幫助的。但終究我是興趣不大,總的來說快速閱讀了一遍,里面的內容初步梳理了一下,也給類似于我這樣的人提個醒,理個大綱。

  我大學同學小燕說:所謂哲學,不過是吃飽了的文人的胡思亂想,自以為是,正過來反過來,好像都有道理,其實沒道理。我是不懂的。

  小燕說的挺好的也挺對的。她甚至說她最近對孫子兵法有了新的見解,所謂36計其實個個是陰招。小燕說的真的挺好的。為她開心。

  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讀到博士,我也常常自詡讀了很多書,卻唯獨對哲學類興趣不大,不甚研究。當我讀完這本簡史之后,我立刻就很清楚的認識到這本書的知識比我教學生的《建筑環(huán)境學》《燃氣供應》課程更有價值。遠~遠~遠~遠超過了我教授的課程的價值。當你對哲學有興趣的時候,恭喜你!這說明你基本上已經超越了柴米油鹽、一地雞毛、雞飛狗跳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層次,你已經開始對人生進行反思,也就是超越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進入了道德境界,這時候的人在精神上會獲得更多的滿足,人生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哲學是對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我們的老子、孟子、孔子等圣人們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學大師們已經對這些東西反思的很透徹了。他們的哲學思想其實,其實我們也都懂。比如佛說:誰傷害了你,誰來渡你。再比如佛又說:放下,你就贏了。但真正做到就太難了。這使我想起了前幾年一個女同事跳樓自殺。她也讀到博士,我想這些哲學的.東西她應該都懂。為什么做不到?因為我們都是凡人。只能說可能她懂得,但還沒悟到吧。

  我又想到了在重慶讀研究生時的一個政治老師,他原本和我一個專業(yè),后來是自己對哲學方面的東西非常有興趣,然后就轉去搞這些了。他給我們上課的情形我至今仍有印象,先是操著川普講,后來對我們說不行他必須有川話講,否則他覺得講的不透徹。然后他就在講臺前用四川話呱里呱啦地講的神采飛揚,你可以感受到他眼里放出的光。雖然其實我對他講的也不怎么感興趣。但現在想起來他能與哲學打交道且樂在其中,真心為他高興。

  書中提到周敦頤的《宇宙發(fā)生論》,我就在想這個名字為什么這么熟悉。查了資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愛蓮說》的周敦頤。一般來說哲學家就是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以有遠大抱負之人宜早接觸哲學,學校也應盡早開設關于哲學的基本課程,這樣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機幫助其樹立遠大的志向,幫助其學習治道之法,利于國家人才的培養(yǎng)。

  關于馮友蘭,有聞其名。讀完此書后查閱了其簡介,方知乃河南南陽人士(1895-1990),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佩服之至。

  中國哲學簡史 篇4

  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馮友蘭主要依據時間順序將先秦至民國時期中國哲學各家理論進行梳理并加以略微解讀。該書最大的特色在于結合中國的國情對中國哲學進行本土化分析,以及分不同時段及不同社會制度對中國哲學的差別化分析。

  首先,其結合中國古代以“農”為中心的現實背景對中國哲學的總體趨向加以解釋,以“農”的直覺為先的習慣解釋中國哲學將直覺植入思想背景中的原由,以“農”的樸實性與自然的密切關聯性解釋人與自然同一的思想趨勢的成因,以中國特殊的家族制度解釋儒家倫理思想何以成為正統(tǒng)等。

  其次,其基于一種分段研究的思維,分不同時間段對中國哲學進行具體的差別化研究。以道家為例,馮友蘭認為道家起源于周朝封建解體制度伊始的隱者,其將道家思想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楊朱為代表的隱者,此階段道家的目的是避世全生,基本觀點是“為我”、“重物輕生”。第二個階段以惠施、公孫龍之后的老子為代表,其主要觀點是道無名,以及“反者動之道”的物極必反思想。其處世觀亦意在全生避害,但由于物極必反,故強調欲剛則柔、無為、棄智。第三階段以先秦時期的莊子為代表,其主要思想是順乎自然本性能得到相對幸福,天人合一方能得到絕對幸福,強調物我同一。最后一個階段則是南北朝時期的新道家(也稱“玄學”)階段,馮友蘭將這個時期的道家分為主情派和主理派。主理派的代表是向秀和郭象,其思想主要體現在對《莊子》的注疏當中,其主要觀點是道就是無,同時以變化的思想解釋“有為”和“無為”,遵循變化是無為,固守舊制是有為,強調萬物沒有是非差別。主情派的代表其選取的是《楊朱》及《世說新語》,主要是任我從人、率性而為的風流精神。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以時間維度進行條分縷析,階段分明,在每次社會制度發(fā)生重大變革,如周朝、秦朝、魏晉南北朝等時期,馮友蘭均對其社會制度先行闡釋,為相關哲學思想的產生提供背景。無論是法家在秦朝的興起,還是儒家在漢朝的獨尊地位,抑或是佛教在南北朝的盛行,均非突如其來,其與不同時期統(tǒng)治者、民眾需求息息相關。從這種分時段的差別化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社會制度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尤其是亂世中國哲學的興盛,以及不同階段中國哲學思想的前后傳承與超越。

  此外,馮友蘭在分析中國哲學時,能夠與西方哲學相聯系,采取了一種比較研究的方法。如以儒家的內圣外王與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相比,將中國的“物極必反”思想與黑格爾的“一切事物均包含其自己的否定”思想相較等等,其談中國哲學又不僅僅只談中國哲學。但可能因需與西方哲學相聯系,而中國哲學中名家的辯論之法與西方哲學的邏輯辯證思維最為接近,馮友蘭在該書中大篇幅提及名家的辯論思維,反而顯得有些本末倒置,這一點尤其為牟宗三所詬病。

  全書中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是前三章對中國哲學總體的分析,因其結合我國的風土人情、地理特點、政治背景、家族傳統(tǒng)分析中國哲學,體現了中國哲學的本土性特點。而后二十五章對中國哲學發(fā)展的時間軸以及傳承脈絡的梳理較有學習及借鑒意義。現代對中國哲學的研讀大多借助后期的注解進行研究,馮友蘭按時間軸并結合幾個重大時期內社會制度對中國哲學思想進行分析的方式,為理解后不同時期思想變化的內在動因提供了參考。這種結合時代背景研究內在動因的方式為我們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借鑒,而研究中國哲學時結合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方法,亦值得效仿。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分析亦存在一些問題。馮友蘭對中國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梳理脈絡時間跨度大,工序龐雜,其對某些思想的研究存在偏頗亦可以想見。以儒家為例,馮友蘭對儒家思想的分析有些浮于表面,其對儒家相關經典的分析本身只能看作眾多解釋中較偏僻的一種,尤其是馮友蘭的分析過于向邏輯辯證思維靠攏,如牟宗三所說:傾向于西方的新實在論。偏離了中國哲學的出發(fā)點,其試圖使中國哲學走向明晰化,但有點過猶不及。

  在此舉兩例,一是對正名的理解,孔子崇尚周禮,故而其對正名的論述主要是為應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重一種人倫的名實觀,而非實證性的名實之辯。其主要出于《論語》:“子路問:‘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墩撜Z·子路》)當時衛(wèi)國國君不顧父子倫常越過其父而登臨君位,故子路有此問?鬃哟鹈趴赡苎詫嵤鲁桑M而禮樂興,故必先使其行為符合禮制倫常,這是孔子正名觀的主要思想!熬,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亦體現了這種人倫的禮制思維,而馮友蘭對“正名”的解釋,僅截取了孔子對“正名”的部分論述,脫離了孔子當時的完整語境,強調在社會關系中每個名必須履行與其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偏向于近代社會學中的角色理論,是一種實證的名實之辯,顯然偏離了孔子的思想。

  二是關于“命”的解釋。馮友蘭將孔子所說的“命”理解為命運,認為我們盡力做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計成敗就是“知命”,有種宿命論的悲觀主義成分,但這明顯是對孔子“天命”思想的誤讀。從孔子周游列國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便可以看出孔子并非悲觀主義者?鬃訉Α懊钡睦斫庵饕憩F在知天命和君子三畏當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知天命”可以理解為對天所賦予自己的使命的明悟,也可以理解為對大道使命的理解!拔诽烀眲t是對事物之義理明悟后產生的敬畏之心。儒家所說的“命”主要指事物所遵循的義理,可以通過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而對天道產生遙契,是可知的,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保ā墩撜Z·堯曰》),所體現的就是修身養(yǎng)性提升而致知“天命”的一種過程。若理解為宿命則會陷入一種不可知論當中,偏離了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相較而言,牟宗三對“性與天道”的解讀即參考了君子“三畏”之說,更為符合傳統(tǒng)儒家思想,茲不贅言。

  馮友蘭在解釋儒家思想時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認為后來儒家對孔子的解讀受政治環(huán)境影響而有失其原意,但另一方面其在解讀孔子思想之時,不自覺地受西方邏輯思辨思維的影響,偏離相關語境陷入自己的理解當中,有為表達而表達之嫌,而非為解讀而表達,以上對“正名”及“命”的解釋即屬此類,難免偏離了中國傳統(tǒng)。

  總體而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不失為了解中國哲學之佳作,其結合中國的國情對中國哲學進行本土化分析,并分不同時期對中國哲學進行差別化研究,同時采取分階段研究及比較研究的方法,對先秦至民國時期的中國哲學思想加以梳理并適當解讀。雖在各家思想的橫向分析上存在一些不足,但其縱向分析脈絡清晰,足以使人對中國哲學產生概括性認識。無論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均值得細細品讀。

  中國哲學簡史 篇5

  在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之前曾經看過一些他的生平事跡,其中有一則趣事讓我記憶深刻。話說當年抗戰(zhàn)時的西南聯大,中國的精英知識份子莊輾轉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莊。車子路過一處城門時,司機提醒大家不要將手伸出窗外以免受傷。這么一句善意的提醒讓馮老開始思索手伸出窗外與受傷的必然性聯系。沒錯,走神是哲學家有的一種狀態(tài)。就在這種狀態(tài)下馮老的手撞到城墻上骨折了。金岳霖后來常拿這事情取笑馮友蘭。我不禁聯想到是何等的書呆子身上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這本簡史是由馮老在美國的講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萬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作者用極流暢的語言將中國自孔子以來的哲學大家一一羅列,并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與洞見。雖然現在的語言習慣已經與1940年代有很大的差別,但此書仍然是我閱讀的眾多哲學類書籍中文筆最洗練的佳作。實在沒有想到一個書呆子能寫出這樣的書來。

  初讀此書時腦子里對中國哲學還是漿糊一團,零星淺顯的讀過一點《論語》、《道德經》、《易經》、《六祖壇經》、《傳習錄》。儒家、道家、佛教、禪宗、墨家、入世出世……,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哲學經典詞匯他們背后的歷史、涵義我是真不清楚。很艱難的讀完第一遍,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仡^仔細一琢磨,腦子里的中國哲學地圖還是模糊一片。靜下心來又用兩個月的時間慢慢的讀第二遍,某些感興趣的章節(jié)再多讀幾遍。漸漸的這幅哲學地圖清晰起來。

  那些逐漸沒落的`:墨家、名家、陰陽家、法家……,那些久而彌堅的儒家、道家、禪宗……。中國哲學的各流派在幾千年的文化長河里相互交融,取長補短,最終凝聚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雖然沒有具象化的信仰某一宗教,但5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蘊已經深深的植入所有炎黃子孫的骨髓之中。

  馮友蘭在書的結尾中提到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同時他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個劃分和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任務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這也解了我心中的結,無論是東西方哲學和宗教,大家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何等的相似!皳巢,無非妙道”、“條條大道通羅馬”。哲學無非是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之一,何必在乎是讀孔子多一些還是讀黑格爾多一些呢。

  中國哲學簡史 篇6

  一、為什么讀哲學史?

  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了解一個事物需要看他形成發(fā)展演變的整個過程,才能更透徹地了解他的現在,F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一定與古代哲學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我今年暑假選讀了一本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二、介紹馮友蘭。

  馮友蘭,世界公認的中國現代哲學家。六十多年前,馮友蘭先生在美國大學開講座,向西方人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英文講稿整理后寫成《中國哲學簡史》。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簡史》不僅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更成為許多西方人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入門書,可以說是歷久彌新。

  這本書用二十余萬字的篇幅講述幾千年中國哲學史,選材精當,文筆精妙,深入淺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正如馮先生自己所說“小景之中,形神自足”。所以說,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學習中國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史的最好選擇之一。

  現在本書被列入北大學生應讀書目,同時還被確定為“語文新課標深閱讀叢書”之一。與《傅雷家書》、《美的歷程》并稱為“學生三書”。

  三、現在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的讀書所得。

 。ㄒ唬┱軐W的作用

  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以前我們都學過,他教我們世界觀方法論,讓人感覺到它正確的無懈可擊,很高深,也很枯燥,離我們的距離很遠。再加上現代社會專業(yè)知識日益精確化,專家們對越來越少的東西知道得越來越多,而哲學家對越來越多的東西知道得越來越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學哲學還有用嗎?

  關于哲學的功用是什么,馮友蘭先生有這樣的見解:“哲學不報告任何事實,所以不能用具體的、物理的方法解決任何問題。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長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窮?墒撬軌蚪o人一種觀點,從這種觀點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從實用的觀點看,哲學是無用的。哲學能給我們一種觀點,而觀點可能很有用。用莊子的話說,這是‘無用之用’。”這種“無用之用”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為理想的人而不是成為不得已而羈絆于某種職業(yè)的人。

  (二)中國哲學產生的背景

  1、地理環(huán)境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因此古人常說“普天之下”“四海之內”。從孔子的時代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思想家們從來沒有海上冒險的經歷。對比之下,而海洋國家的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國家,漫游列島。其思想肯定與中國思想家有不同。

  大陸國家的人們,生活方式容易傾向于順乎自然,他們愛慕自然,譴責人為,不喜歡變革。而海洋國家的人們,情況則迥然不同。他們有根多的機會見到語言、風俗都不同的人們。他們習慣于變化,對新奇事物并不懼怕。

  2、經濟環(huán)境

  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向來依靠農業(yè)維持生存,在一個農業(yè)國家里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以前我們都把“耕種之術”作為國家的要務。中國古代哲學家也都強調農業(yè)是立國之本,商業(yè)則被看作立國之末端,所以咱們國家以前一般是重農輕商。

  但海洋國家靠貿易維持繁榮,他們首先是商人。商人要和賬目的抽象數字打交道,所以他們發(fā)展了數學和數學思維,因此他們使用的語言非常明晰。而中國哲學家則習慣于用格言、警句、比喻、舉例來說理,給人們留下無限的想象余地。

  3、家族制度

  農民只有靠士地為生,土地是不能移動的,這就是說,由于經濟的原因,一家?guī)状硕家钤谝黄。這樣就發(fā)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它無疑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組織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這種家族制度的理想化。比如說重親情,重血緣關系等。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靠商業(yè)維持其繁榮。他們根本上是商人。商人也就是城里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由于這個原故,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而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為在這種制度之下,邦是用家來理解的。在一個城邦里,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沒有任何道德上的有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于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里,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父親的權威天然地高于兒子的權威。

  4、反者道之動。

  即咱們所說的“物極必反”。中國人深信這一理論,因此經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另一方面,既使處于極端困難之中,也不要失望。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內戰(zhàn)時期的電影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黑暗即將過去,黎明馬上來臨!崩杳髦白詈诎档臅r刻“等。正是這種信仰形成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zhàn)爭。

  5、對自然的理想化。

  農民時刻和自然打交道,他們愛慕自然,譴責人為,道家最后將這種思想發(fā)展到極致,即主張“天人合一”。

  以上就是馮先生所總結的中國哲學產生的主要背景。在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了孔、孟、老、莊、墨子、荀子、韓非子等大思想家。

  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的發(fā)展已經戰(zhàn)勝了地理的限制,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封閉的“四海之內”。中國的經濟基礎也發(fā)生了變化,已經走上了工業(yè)化的道路。所以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除一部分具有持久的價值以外,很多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在未來的改革中,中國哲學史必會拋棄許多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自己新的哲學思想。

 。ㄈ┚辰缯f的意義

  馮先生認為人的各種行動帶來了人生的各種意義,這些意義的總體構成了他所說的“人生境界”。它們從低到高的層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風俗習慣而生活。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所做的并沒有什么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為了自己的好處。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做事為義不為利的境界,他們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這種人生境界即為道德境界。

  超越世俗,自同與大全的境界是天地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圣人。

  在這四種人生境界中,前兩種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后兩種是人應有的生命狀態(tài):前兩種境界來自天然,后兩種境界則是人的心靈所創(chuàng)造的。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是為了幫助人達到后兩種人生境界。

  通過境界學說的闡述,馮先生指明了中國儒家哲學主要倡導和期望的是升華人心靈的境界,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理想。馮先生一再強調哲學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靈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

  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

  為了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夠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都來關心哲學研究哲學吧!

  在讀這本書時,雖然很多地方反復讀好幾遍,也不得要領。但我時時會有撿拾散落珍珠的感覺,處處受到啟發(fā),所以最后我鄭重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中國哲學簡史》。作文

  中國哲學簡史 篇7

  最早接觸到哲學,應該是讀高中的時候,政治老師常說,哲學是一門受用終生的課程,但那時對唯物論、認識論、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根本沒有直觀的概念,而是更多靠囫圇吞棗般的死記硬背,以期將來高考時能考個高分。上大學時,也學過一些哲學課程,由于不是主科,老師很多時候照本宣科,加上感覺哲學既很枯燥晦澀,又玄而又玄,所以沒有深入進去,更沒有心入進去?梢哉f,對于哲學,自己一直是抱有“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態(tài)度,甚至連一知半解也算不上。

  真正對哲學感興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中央電視臺《開講啦》欄目,看到知名學者周國平用親身經歷講授“幸福的哲學”,對擁有哲學,擁有生命和智慧,人生便會幸福有了質樸直觀的感悟。過后,上網簡單搜索了一下哲學的意義,特別是中國哲學,對這個曾經提不起興趣、敬而遠之的學科作了些許粗淺的了解。有人所說,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相當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國哲學認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因此有中國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相當于西方圣經的論斷。于是乎,根據網上大多數網友的推薦,到書城了買了一本馮友蘭著的《中國哲學簡史》,心想從最基本的入手,由淺入深探究一下哲學的奧秘。雖然很多人并不認同馮老先生這本著作,但通過細細品味的閱讀,我認為這本書對于一個哲學白丁來說,算是一本哲學入門的最好書籍了。本書非?陀^的闡明關于中國哲學的幾個問題,一是哲學流派的起源與發(fā)展,二是哲學流派相互之間的關聯與區(qū)別,三是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及區(qū)別,對學習哲學的意義,如何學習哲學,學習哲學的哪些內容也有所涉及。讀完之后,大致能了解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不再覺得哲學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科,或者認為哲學離生活、工作十萬八千里了。

  馮友蘭先生著的《中國哲學簡史》,原譯名《中國哲學小史》,是老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時的英文講稿,后經整理出版,迅速成為各大學中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統(tǒng)了解中國哲學的重要途徑。上世紀80年代,本書由先生的學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據英文本翻譯成中文出版,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內涵、形成背景、各學派起源,以及在各學派相互替代、融合和改進的過程中,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程,脈絡清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將中國歷史歷代的大哲學家、儒道墨法等著名學派及其主要觀點娓娓道來。任何人讀完這本連小部頭都稱不上的書,都能夠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都可以從中選取自己認同、認可、推崇的學派,然后再針對性地找相關著作來研讀。馮友蘭先生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歷代的哲學觀點,對待各家觀點不做過多個人的評價,從這一點上來說,這種風格是難能可貴、值得推崇的,我想這也是為什么這本書在哲學史著作中,堪稱最經典的原因所在吧。

  因為是《中國哲學簡史》,書中對各家各派的觀點和哲學家本人的`生平都沒有作深入的介紹。但我感覺,從入門來講,或者激發(fā)讀者對哲學的興趣,這已經足夠了。這本書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會了史與思的智慧結晶,洋溢著人生的智慧與哲人的洞見,通讀此書,我能夠感受到中國哲學的含蓄之美、辯證之力和修身之徑,也能理解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只有我們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傳承中代代薪火相傳,連綿不絕。

  我對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全書的最后一章“中國哲學在當代世界”中,馮友蘭先生提到了他對人生境界的經典論述:人與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先生把“人生的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簡明扼要地說明了自己的哲學觀點,提出哲學不是獲得實際知識而是提高精神境界這一看法,發(fā)人深省。

  從實用的觀點看,哲學是無用的。但哲學能給我們一種觀點,而觀點可能很有用。用《莊子》的話說,這是“無用之用”。我們時常感嘆,人生是一場旅行,也是一次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在覺悟中不斷提升境界、最終達到人生最高境界。但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生存壓力增大,很多人都面臨著子女教育、住房、醫(yī)療、養(yǎng)老等方面的壓力,有時疲于應付都顯得力不從心,使得人們變得越來越務實,沒有多少閑情逸致看閑書、做閑事,甚至沒有時間和心情去向往詩和遠方,從容、淡定、恬靜的生活有時就如“鏡中花、水中月”,只能滿懷希望的憧憬,卻勞其一生而不可求。越忙,越心累;越趕,越不安;越追,越不得。也許有的人經過拼搏努力,物質生活豐富了,但內心的精神世界卻依然蒼白粗糙—因為忙著賺錢、養(yǎng)家糊口,從不或者很少有時間向內探索。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本心、不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想要過怎樣一種生活,便始終處于無明狀態(tài),在塵俗中摸爬滾打,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永不知足,將大好時光與大美自然辜負。

  從“利己”的實用主義角度來看,讀完《中國哲學簡史》,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先生的哲學觀念,對于思考現實的人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學習哲學,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認識世界、看懂人生本質,從而輕松自在地、豁達快樂地生活;可以哲學地思考人生大問題,站在更高的層面和角度去進行生命反思。一個人在有限的人生中,不斷地求取高遠的人生境界,實際上是通過有限的人生去求取無限的人生價值。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都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許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許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曠達。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確立一個遠大的生活目標,建構一個理想的生活藍圖,這會增添生活的動力。這樣的人生境界理論,既整合了中國人生哲學中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又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彰顯意義與價值。

  讀《中國哲學簡史》之前,覺得哲學離我很遠,哲學應是哲學家討論的事。但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哲學就是生活。哲學家的理念,都是來自于生活。人生需要不斷地覺解,境界需要不斷地提升。只有通過這種不斷的修為和提升,才能夠在生活中將真、善、美動態(tài)地統(tǒng)一起來,使人感受到人生中的善良,體驗到人生中的美好。馮友蘭先生的女兒宗璞曾對《中國哲學簡史》做過這樣一個比喻:“我常想這本書像是太上老君練出來的仙丹,經過熔煉,把浩繁的史冊濃縮的可以一口吞!”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讀一讀《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梳理一下我們的文化,感受一下曾經先賢們話,傾聽一下內心的聲音,尋求到心靈的慰藉,回歸曾經率性的純真。

  很喜歡馮友蘭先生最后的那句話,人的一生,要說很多很多話,然后保持沉默。借此與每一位喜歡《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友共勉。

  中國哲學簡史 篇8

  哲學這個詞看起來很深奧,但,在我再讀馮友蘭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后,逐漸領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觀點。哲學和思想是相關聯的,它們都與人類思維有關,相互衍生又相互豐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屬于學術;而思想是人類腦海中的一種意識,屬于行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學。

  2、它們涉及的范圍也不同。哲學家關心的是真理、邏輯等,而思想家關注社會、哲學、人倫、道德等各個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類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們共同思想上的特點,繼而形成一門學術,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國哲學。

  4、再通俗一點,哲學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學家。

  哲學的本質和思想也有關聯。以書中的一句話為例“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這句話從某個角度而言意味著哲學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為思想包含哲學,所以哲學家們能有不同表達自己思想特點的方法。這也是書中第一章第三點所講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還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各位哲學家們都是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說明道理,把思想傳播給后人,讓他們對此加以思考。

  中國哲學簡史 篇9

  近現代對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兒童教育從私塾開始,學習《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五經等,以及修身養(yǎng)性的琴棋書畫等技能。學子們寒窗苦讀十載,一朝考取功名,F在看來,那時人們是從哲學開始學起,通過誦讀和學習經典,這些哲學思想深入內心,隨著年齡增長,長大成人,在實踐中體會、驗證,從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學思想帶來的不一樣的價值呈現。現在的孩子,要按照數理化、文史哲等學科、門類進行學習,學習的門類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專,而哲學范疇的內容大部分放在了長大以后再學習。雖然理解能力增強了,但是遠沒有了幼小時深刻的記憶和感受體驗的細致。

  在哲學方面,我們前人留給了我們巨大的財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后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再后來的釋道儒三家鼎立,哲學,一直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說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實主義,對立又融合。既有狂風暴雨般的當頭棒喝,又有柔風細雨潤物無聲的道法天然,以及潛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學,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遙不可及,有時卻又近在咫尺。在現在社會,我們常常把哲學單獨拿出來看,卻忘了,在古時候哲學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這部簡史,有助于我們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給我們的哲學財富,有助于我們透過哲學,通過哲學去看待我們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豐富、海量的信息,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可以休憩的空間,讓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緊緊逼迫,給心靈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

  中國哲學簡史 篇10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雖然不夠了解,但它卻充滿神秘色彩。以前總是聽人說,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于是,我便通過學院這次的贈書活動,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赡墁F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边@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作為一個學生,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也讓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學,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 篇11

  1.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他不認同傳統(tǒng)的說法中關于《老子》一書是有個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馮先生研究認為:《老子》一書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時代的產物。老子與《老子》一書并無必然聯系,是兩回事。完全可能有個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長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這本書,他的作者則另有其人,或是群體編寫。這本書的年代晚一些,“我現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后,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其理由:因為《老子》里有很多關于“無名”的討論,而要討論“無名”之前",就得先要討論“名”!懊、“無名”見于關于惠施、公孫龍等名家的記載。據此馮先生認為《老子》出現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后。

  僅憑“名”或“無名”見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的記載中,在孔子之前不見記載,而斷言《老子》一書的年代,證據未免太單薄了些了吧?也許,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無名”的論辯,只是未被記載或我們未能見到記載罷了。

  2.道無名

  “道無名”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費神理解的部分。

  人類大多習慣于具體思維,生動形象是蕓蕓眾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過感官把握的世界。絕大多數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內”的世界,眼見為實等。即通過眼見、耳聽、皮膚接觸可感知的世界,從而獲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體表達,用名來稱呼他們,描述他們。而“名家的哲學家開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對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想!

  超越了具體,從而思考抽象的“無”、“無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币驗椤暗馈睙o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只好勉強給它一個代號——稱其為道,其實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客觀的屬性和用途,由于有這些屬性和用途,就可以稱之為桌子。但是我們稱道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類似的可以言說的有名屬性。道,純粹是一個代號,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無名”。

  3.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

 。1)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嗎?極限在哪里?

  萬物變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它的思想源頭很可能是來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逝曰遠,遠曰反”。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發(fā)展至極端,一定轉變成它們的反面。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少則得,多則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正是一切事物發(fā)展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滿,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預防欲速則不達,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里的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志。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在這方面孔子有同樣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贝笠馐牵杭偃缫粋人相貌與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驕傲且吝嗇,則我們只會看到他的驕傲與吝嗇,看不到其他方面。驕和吝,超過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觀了。

  (3)“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所說的“!弊直硎居肋h不變的東西,或是可以認為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

  事物變化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老子把它們叫做“!。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人應該認識自然規(guī)律、尊重自然規(guī)律。依據它來指導社會活動。老子稱之為“襲明”——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即包容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比粝胱儚,從弱開始,“柔弱勝剛強”;“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一個單位內一定程度的“反對派”、“刺頭”的存在,并不是壞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樣的救世情懷。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車奴”、負債、焦慮難安,聽聽老子言,勝服清涼散,可以“襲明”。

  道家的中心問題是全生避害,躲開危險。“庖丁解!闭f貴生,順著紋理、規(guī)律生活處事就安全,否則會損傷生命。人需要柔弱、謙虛、知足!爸悴蝗,知止不殆!彼允ト恕叭ド酰ド,去泰。”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而來得。“無為”,也來自此。“無為”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頭,不任性妄為。畫蛇添足,就是適得其反做過了頭。

  任性妄為,不加約束,都是反自然的!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馈比》ㄓ凇白匀弧,道的運作是以自然為法則,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guī)律為規(guī)律。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在這個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別事物都從普遍的道中獲得能量,這就是“德”。

  中國哲學簡史 篇12

  寒假我反復認真的研讀《中國哲學簡史》,總感覺似懂非懂,雖然我在努力的看,還是覺得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費勁。書中古代哲學家們的思想讀后有種讓人熟悉又陌生的說不清的感慨。

  現在將我讀這本書后對哲學的一點認識和感悟與大家分享如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所謂哲學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沒有智慧的那種智慧。哲學家們研究哲學問題從來不是為了提高智力,而是為了哲學本身。換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書中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可以不關心數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應該不關心哲學,因為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

  值得過的。盡管經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通過閱讀我還了解了馮友蘭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學思想,了解了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歷程的大致發(fā)展歷程,了解了儒學之所以成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間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

  例如,孔子推崇“仁義”,仁的本質是愛人,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常念及此,人們就會善待自己身邊的人。遇到艱辛勞作,流著臭汗的`農民或工人時,他不會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會生出惻隱之心;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少爭執(zhí),多諒解?鬃佑终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如果人人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人自然會少作惡,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變得更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和親人,也同樣自然地去愛護別人。若天下人都有此心,人與社會也就會朝著和諧的方向發(fā)展。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官者理解了這個道理,懂得了人倫之道,自然要竭盡所能來促進人民大眾的福利。孔子在解釋古代的典制、思想時,總是以自己對道德的理解去詮釋古代的經書,注入些新的東西。這就是孔子和與他同時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這使他成為一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如果,把這“仁義”擺進教育里、放在教學中來看,首先便是愛學生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給與學生人文的關愛,才可能與學生的心靈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教育教學才有了靈性和生命。其次,教師要用自己的“仁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自己“仁愛”的品質傳遞給學生,從而縱橫相傳。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千年之后的現代教師還僅僅把教師的職業(yè)理解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層面,那就未免太固步自封了。經濟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無時不在出事促使著我們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只有結合現實情況不斷的創(chuàng)新,人類文化才會發(fā)展得更快。

  馮先生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馮先生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馮先生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眼中的學生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之分了。

  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這也許就是我開始所說的哲學家們的思想讀后有種讓人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的原因吧?

  最后,為了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夠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都來關心哲學研究哲學吧!

【中國哲學簡史】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簡史09-21

【通用】中國哲學簡史07-22

中國哲學簡史14篇02-14

中國哲學簡史(14篇)02-16

中國哲學簡史15篇02-10

中國哲學簡史(通用24篇)09-06

中國哲學簡史匯編14篇02-17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11-29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