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集合(15篇)
當(dāng)認(rèn)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讀后感1
這本書,表面看來只是描寫了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山川風(fēng)物,人文景觀,但是,只要你細(xì)細(xì)的去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不一般的歷史,和不一樣的民族精神。
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嗇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卻帶著一種農(nóng)民式的.憨厚的王圓籇道士的行為——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典籍和文化物質(zhì);《夜航船》中懵懂無知,卻又橫沖直撞,行使著“權(quán)利”的“小將,小兵”。這些,都值得我們?nèi)ゼ?xì)細(xì)評味。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我癡迷于哥特式尖頂建筑,清晰記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來源與發(fā)展,能大段背誦莎士比亞的名句,一度覺得西方的月亮真的挺圓。直到品讀了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才幡然醒悟,最厚重的人文、最恒久的歷史、最深厚的底蘊(yùn),就在我們的身邊。
秦磚漢瓦,唐詩宋詞,紫禁城的.森嚴(yán),水鄉(xiāng)園林的婉約,塞外風(fēng)光的豪放,名山大川的壯觀,兩河文明的發(fā)展,書畫佳作的精彩,無一不值得我們細(xì)細(xì)琢磨、久久回味。歷史讓人銘記,催人思索,使人奮進(jìn)。余先生追尋先人的足跡,借景寫人,博古敘今,文化苦旅,雖苦也甘。
《文化苦旅》讀后感3
首次接觸《文化苦旅》,并不是整本書,而是選入中學(xué)教材的那篇《道士塔》。還記得那堂課,全班空前的寂靜。
曾久久地盯著這首詩: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jì)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陽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
遠(yuǎn)遠(yuǎn)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
決勝負(fù)于城下!
看一遍,淚水朦朧;再看一遍,伏案痛哭;細(xì)讀全文,欲哭無淚。剩下的是內(nèi)心久久的傷痛,然后就是一片空白,是慘白!那不是文化掠奪,根本就是拱手讓人啊。
我好恨,跟著先生一起恨,跟著那么多學(xué)者一起恨。
但是,恨什么呢?恨無情的歷史無法重寫?
只有嘆息……
《文化苦旅》讀后感4
《藏書憂》則是文集中一篇獨(dú)特文章。沒寫人,也沒寫物,寫的是書,是作者自己的一種心情。我認(rèn)為,雖是"文化苦旅”,雖是一路走來,寫人寫物。終究,還是不能缺少這一篇的。書,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傳承在某程度上絕大部分是由書籍來完成的。跟隨余先生這一路走下來,回首再看這段旅程時,卻是有些苦澀。或許,只有當(dāng)我們明白了苦澀,才能更好的'體會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苦旅》讀后感5
就個人而言,我一直對散文存在偏見,覺得它不如小說那樣吸引人。然而余秋雨的散文總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全身心的融入,閱讀速度很慢的我此時竟愛不釋手,閱讀起來毫無障礙。但這本書所呈現(xiàn)給讀者的,絕非如此快速、淺薄。
余秋雨的文字帶我走過了他所走過的地方,啟發(fā)我去思考他所思考的問題,對文物流失的'痛恨,對歷史文化的追溯、反問、傳承,讀著讀著情到深處,讀著讀著潸然淚下,每次總讓人以滿腔的民族厚重感和歷史責(zé)任感收尾。
《文化苦旅》讀后感6
當(dāng)卸去一天的疲憊,在萬家燈火的夜晚,讀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隱泉”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美。在余先生唯美的文里,讓我深深感到了鳴沙山的壯美,月牙泉的靜美。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象爬鳴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腳,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過程中,也都有過困難,有過挫折,也曾努力到達(dá)過峰巔。但當(dāng)你長久駐足峰巔,你又感到無比的孤獨(dú)與恐恐。向往高度,向往峰巔,向往在高度俯視一切的快樂,是人生的一種壯美,然而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著大地,潛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當(dāng)你身處高處時,心似大樹直立擔(dān)當(dāng)。當(dāng)你身處低處時,心似小草平和謙讓。
《文化苦旅》讀后感7
這是一本苦澀的回憶,憂慮后的會心,冷靜后的淡然,蒼老后的煥發(fā)。有人說余秋雨的人生富有彈性,蹣跚的步伐下卻有著一份少年的激情,尋尋覓覓于山山水水拾取那一地遺落的美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他的口吻他的思緒,都夾雜著不同的感情。
豐富的閱歷,深厚的底蘊(yùn),以土作紙,以人代筆,從小橋流水的江南到寒天凍地的北國;從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到別有風(fēng)情的西南邊陲,或深或淺橫橫縱縱的線條,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文化宏圖,那墨色是多彩的,令人振奮的。這些恢弘的粗壯的線條,似是要一躍千年,拉扯出那些歷久彌新的故事。
一次沙漠中的旅行,一次歷史長河的徜徉;一曲離殤,一段苦旅。對封存的,久遠(yuǎn)的文化的苦行僧式的`體驗與探尋!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歷史的真實讓人沉思,讓人震撼;生命的過程讓人沉淀,讓人豁達(dá),人類的大智慧又豈止于此?嗦,是一次超越時空的旅行。
《文化苦旅》讀后感8
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fēng)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yùn)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其中《道士塔》《陽關(guān)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栋装l(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表現(xiàn)得形神俱佳!讹L(fēng)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而且也為當(dāng)代散文領(lǐng)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讀后感9
翻開《文化苦旅》,我看見作者只身行走在浩浩土地之上,只與厚重的行囊為伍,思緒卻縈繞在途經(jīng)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之間、文人墨客與文化命運(yùn)之間,上下求索,或許——苦哉?
然而,細(xì)細(xì)品味著書中的文字,我卻能感受到,作者將鬧市的喧囂揮之一去,將一切雜緒拋之腦后,有清風(fēng)日暮、明月光輝為伴,享受著茫茫大漠的.荒涼、小橋流水的秀麗,山水的美景交融一身,與中國千百年的歷史文化來一番心與心的交流,豈不——樂哉?
走一步,停一步。他,余秋雨,就是這樣行行止止,停停走走,用空靈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將萬物千象信手捏來,栩栩如生的付諸于筆端,寄情于山水之間,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jìn)行了一場人生真諦與文化靈魂孜孜不倦的探求。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xì)節(jié)。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xì)節(jié)。
——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fēng)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yuǎn)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diào)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jié)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guān)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fēng)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yuǎn)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
我仰望人生。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誰的心,黨河水的斷流傷了誰的神,漫天風(fēng)沙迷了誰的眼,遍地干涸斷了誰的夢……風(fēng)沙肆虐,細(xì)雨無蹤,有誰明白敦煌的`夢已面臨著枯竭,又有誰明白飛天的故鄉(xiāng)即將成為傳說。曾幾何時,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個名字——樓蘭,可誰曾想到,千年之后,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塵,多么可笑,多么荒謬!難道敦煌的夢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麗的飛天不能沒有家鄉(xiāng),轟鳴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燦爛的莫高不能被黃沙掩!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看此書時,一直感覺像有塊磚壓在心頭,直叫人喘不過氣來。先生筆下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總是與歷史社會和人生意義等因素交融在一起,在感慨先生深厚文筆功底的同時,更為先生訴諸筆端的'文化感悟所折服,無端的感動,心甘情愿地將自己淹沒在文化的海洋里窒息,卻又不能自拔。
試問,這種文化是什么?
是陽關(guān)古道上的大漠荒蕪,是江南小鎮(zhèn)的秀麗凄美,是多年廢墟的默無聲息,是病房外臘梅的幽香撲鼻……天一閣在歷史的風(fēng)雨中飄搖時,濃厚的文化便化為云煙升騰。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文人因其對山水景致的吟詠而招引來世俗的擁擠,從而失去了此山此水,于是“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但中國文人真的有敘述的這么高尚超拔嗎?“苦旅”之“苦”會因為“世俗的擁擠”而消失飄散?其實,恰恰是世俗的`打破山水原貌才能使精神貴族們感到苦澀,而文人在面對山水世俗化后反覺其“不苦了”,欲別尋苦境,這說明無論“苦”或是“樂”實際都未進(jìn)入文人的精神深處,皆非精神加工品味后沉積轉(zhuǎn)變成的苦與樂,而停留在感官層面;倘若不是這樣,進(jìn)入了精神層面而猶言世俗化的“不苦”與原貌之“苦”,則說明中國文人的精神較之我等俗輩凡夫?qū)嵰矡o特異超絕之處,可以不必?fù)P起文化優(yōu)越感的架子,要獨(dú)占這山那景觀的,而且非得和“大官人”“大商賈”站成一線湊這很抬身價也很勢利很虛榮的熱鬧。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腳印,而尋找祖先也就是尋找我們生命的基因,尋找我們自己!蹦谴稳A山之行,令我震撼的是挑山人那一張張堅韌的面龐。他們接過了前人的重大使命,融入歷史,并讓這脈搏跳動下去,生生不息。
我聽見內(nèi)心的.聲音呼喊著:傳統(tǒng)文化絕不能被遺忘,要傳承延續(xù)下去,這是一個民族的魂!我們與古人是一脈相承的,傳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遠(yuǎn),但我堅信,明晰并堅定自己澄澈的信仰,它就會滋潤一生,而我們的內(nèi)心,終將如菩提一般,開花。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迷信”這個詞本身充浸著一種粗暴的判斷情緒,也交織著從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現(xiàn)代理性文化過度的激烈掙扎和矛盾心理。尊重一種哪怕是荒蠻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談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于其外的人,而為此荒蠻文化所深深影響的族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也許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問題。價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誠如文中所言,今日鄉(xiāng)民的重演儺戲究竟還保留幾分誠意?或許內(nèi)里都懷著現(xiàn)代商業(yè)功利的心思罷。而這種“誠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嗎?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性中的融解是一個大智慧的疑難問題,我個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無論如何,“迷信”的文化不該是用強(qiáng)制暴力去推倒砸爛的,因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談尊重人的權(quán)利與尊嚴(yán)。何況人類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廣闊的胸襟,透過一個儺戲,可以窺視當(dāng)下整個中華民族轉(zhuǎn)捩期的文化困境。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好句07-03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書寫文化的苦旅作文07-02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文化苦旅》經(jīng)典語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作文11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