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1
初開篇便是《道士塔》與《莫高窟》,那個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我卻是沒有一個游者對它的解讀深刻。只記得,樂僔和尚開鑿了第一個洞窟,王道士“打開了”莫高窟通往世界的大門,絲路花雨滋潤了這方土地……
“大漠的落日下,那吹簫的人是誰?任歲月剝去紅裝,無奈傷痕累累;臎龅墓疟ぶ校l在反彈著琵琶,只等我來去匆匆,今生的相會……”一曲《飛天》奏響在耳際,只覺心中涌起莫名的情愫。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敦煌,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那個聞名世界的石窟,那段輝煌燦爛的文化。
眼望茫茫戈壁,四處荒蕪。那片翠綠已被烈日化為干黃,那曾經(jīng)的碧藍只留下潔白的晶鹽,只有蒼穹依舊是不變的蔚藍。那高架的鐵塔撐起了多少人的現(xiàn)代夢,那縱橫的`纜線又牽來了多少人的小康夢;然而,當所有的中國夢都實現(xiàn)的時候。有誰還記得,敦煌,這座古城的夢想,千年如一的夢想。
曾經(jīng)的她,年輕氣盛,任由祖國有志青年在她身上開采探挖;曾經(jīng)的她,壯志凌云,任由原子彈綻開的蘑菇云在她腳邊開花;曾經(jīng)的她,豪氣沖天,任由一批批的探索者帶走她的經(jīng)書卷藏。而如今,她的千瘡百孔誰看得見,她的滿懷心酸誰味的出,她的一腔苦水又向誰傾吐!尋夢的路,為何這般艱苦?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憂郁的詩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或許不只是憂郁,還有一些無奈。
讀完文章后,自己又吟了一遍“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首我忘了題目的詩,只記得內容,還有作者。
吟完了,沉默著。腦海里不禁癡癡地浮現(xiàn)了唐時的風雨,想那個清爽的早晨,李白是如何踏上輕盈的小舟,和船家寒暄幾句。隨即舟兒駛入三峽,李白的筆下縈繞了一會然后 吟詩,他的詩吟了數(shù)千年之久。一直吟到了沒有詩人的現(xiàn)在。 在吟最后一個字的時候,他抬了抬眼,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座三峽大壩擋在了前面,它擋住了三峽的'長水,擋住了三峽的詩情。于是,無論是真實的山水還是虛無的詩句,都失落了。
只有幼兒園的孩童和學校里的學生還在百般無聊地哼唧著這幾句晦澀的詩句。
終于,沒多少人還把詩看成是文化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3
翻開《文化苦旅》,我看見作者只身行走在浩浩土地之上,只與厚重的行囊為伍,思緒卻縈繞在途經(jīng)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之間、文人墨客與文化命運之間,上下求索,或許——苦哉?
然而,細細品味著書中的文字,我卻能感受到,作者將鬧市的喧囂揮之一去,將一切雜緒拋之腦后,有清風日暮、明月光輝為伴,享受著茫茫大漠的荒涼、小橋流水的秀麗,山水的'美景交融一身,與中國千百年的歷史文化來一番心與心的交流,豈不——樂哉?
走一步,停一步。他,余秋雨,就是這樣行行止止,停停走走,用空靈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將萬物千象信手捏來,栩栩如生的付諸于筆端,寄情于山水之間,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行了一場人生真諦與文化靈魂孜孜不倦的探求。
文化苦旅讀后感4
一直以來,很向往做個自由無拘的行者,像余老師那樣,將對文化的追問與探索打進簡單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賞,尋找浩瀚歷史與泱泱文化的鏗鏘足音,瀏覽內心深處絕美恬靜的風景。這種感覺,一定爽歪歪。讀余老師的《文化苦旅》,給自己的心靈營設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與水村山郭的悠然。你會陶醉其中,仿佛沿著風景名勝的足跡傾聽到了遙遠浩淼的回想。心境是風景的亮?。喜歡在路上的感覺。珍藏這樣一本書,絕對物超所值……
我開始了解《文化苦旅》源于初中時學的一篇課文《信客》,那也是我與余秋雨老師的第一次接觸。開始讀《信客》,只是把它當作一篇虛構的'小說,雖然對故事中的人物充滿了敬佩、感動,甚至有點無奈,但畢竟并不真實,以至于當看到這篇文章選自于《文化苦旅》時,竟對這本書的名字感到有些詫異,似乎這份虛構不應出現(xiàn)在似乎如此真是厚重的書中。然而當我真正真正接觸這部書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當初的感覺是多么可笑,在這部書中,我們伴隨著作者的足跡,領略的并非只是那一個個令人稱奇的名勝古跡,還有那一個個飽含滄桑歷史背后的那一份無奈……
文化苦旅讀后感5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寫得十分精彩,他從文人的角度帶我們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融貫古今,寫遍了中國的各色景色。
不得不承認,余秋雨果真是文學大家。他寫的文字,有時婉約秀麗,有時卻又雄渾壯闊,我最愛的是他在《青云譜隨想>中的一段“他的天地全都沉淪,只能在紙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殘葉、怪石來張羅出一個個地老天荒般的殘山剩水,讓一些孤獨的.鳥、怪異的魚暫時躲避。”寫的無比凄婉悲涼。
很久都沒有被文字感染的心酸酸的了,《這里真安靜》里有幾句‘’也許是不敢,也許是不愿,她們狠狠心擰過頭去,朝著另一方向躺下了,不再牽腸掛肚,不再幽恨綿綿,連眼角也不掃一掃那之前天天思念的地方。“
'‘這些戰(zhàn)俘白天在英軍的監(jiān)視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來,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謀。他們決定,寺內壽一的墓碑必須采用柔佛(今屬馬來西亞)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為這座石山上曾發(fā)生過日軍和英澳聯(lián)軍的激戰(zhàn),好多石塊就浸染了日本軍人的鮮血。他們要悄悄派出幾個目睹當年激戰(zhàn)的人去,確定當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再從那里開采巨石,躲過人們耳目,拼死長途運來。''
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啊!太可怕,太讓人寒心。
文化苦旅讀后感6
坦率的說,大師當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長河》的確有驚艷的地方,雖然還是免不了矯揉造作,但至少還流露出一點知識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無骨之作。書的第三部分是秋雨老師的'書法賞析,尤其是第四篇《鐘山之碑》,源于中山陵改造,秋雨老師在接受南京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這個碑文是我的真實心聲”。
碑文中有這樣一段:“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啟動整治宏圖,斥資五十億,搬遷十三村,移民兩萬余,增綠七千畝……一時氣象萬千,如畫卷新展,嶺苑初洗,經(jīng)典再現(xiàn)……主事者命余,方落數(shù)語,已煙霞滿紙,心曠神怡!辈恢皾M紙煙霞”從何而來?秋雨老師才寫了三句話,就覺得字字珠璣,還毫不猶豫地夸自己“滿紙煙霞”。如果幸運的話,這塊碑傳個幾百年,“斥資五十億,搬遷十三村,移民兩萬余,增綠七千畝”這些文字能夠留給后人研究當代中國的拆遷盛況,真是委屈了這塊石頭。
何謂“文化”?大師自己恐怕也說不圓,因此他借謝晉之口說“我最大的苦惱,是遇到了不懂藝術的審查者和評論者”,而實際上,看起來嚇人的《何謂文化》,不過是以幾篇演講主打的雜碎拼湊,更本談不上宣傳中所謂對文化最“誠懇、最隆重的回答”,委屈了幾百張好紙。
文化苦旅讀后感7
某些文化在某個時期鼎盛過絢爛過,隨著時間的沖刷漸漸地淡了,而余秋雨正是發(fā)現(xiàn)了這些塵封點,書中的嘆惋、怒斥與號召,決然是有意為之。意在喚醒人們警醒人們關注起身邊正在淡去的文化痕跡,讓它們消失的慢一點再慢一點,這樣我們才有時間去汲取點殘余的.營養(yǎng)。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這本書中,仿佛找到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感覺。
通過余秋雨滄桑而深邃的眼眸,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這種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xiàn)在民族與國家的歷史中。小至企業(yè),大國家,其強盛均與文化密不可分。健康的文化是一劑良藥,它能消除懈怠化解煩惱由內而外迸發(fā)出一股正能量。古老的文化是一壺茶,有苦有甘越品越濃,在溫婉的茶香中釋然,在百轉千回中回味升華。先進的文化是一盅酒,帶給你激情與動力并深深陶醉其中。一場煙雨一場夢,一段苦旅一段救贖。這其中,苦在于身,甜在于心。
文化苦旅讀后感8
文化苦旅是一種怎樣的旅行?為什么非要用到一個“苦”字?
沒錯每一種文化都具有歷史的厚重感,是歷史產(chǎn)物,能留下來的可供緬懷的是那樣少之又少,又怎能不可惜呢?
文化本身不是一個簡單輕松的詞匯,置身于文化的海洋里,總是不免讓人有一種蒼老的感覺,越是古跡,越是更多的駐足者,越是有那么多的思想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既是憑古,又怎能不傷感,既是碰撞也怎么避免悲悲劇。
思想的'構建本身就是一件繁復而枯燥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報以熱情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文化的形成也不是純粹的相加。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其中既有個人的辛酸,也有民族的榮辱,更有國家的興衰。
南懷瑾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都不會翻身!
我們國家的文化歷經(jīng)三千多年而連綿不絕,其間也歷經(jīng)苦難,才成就了如今的燦爛中華文明。
余老的這篇散文文字非常優(yōu)美,寫到人文景色時猶如欣賞一副山水畫,寫到敦煌莫高窟等寶藏時,有驚嘆有驕傲更多是心疼,寫到都江堰時,猶如發(fā)現(xiàn)寶藏,仿若我國古老文明在中華大地散落的珠寶。
文化苦旅讀后感9
這是一本苦澀的回憶,憂慮后的會心,冷靜后的淡然,蒼老后的煥發(fā)。有人說余秋雨的人生富有彈性,蹣跚的步伐下卻有著一份少年的激情,尋尋覓覓于山山水水拾取那一地遺落的美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他的口吻他的思緒,都夾雜著不同的感情。
豐富的閱歷,深厚的底蘊,以土作紙,以人代筆,從小橋流水的江南到寒天凍地的北國;從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到別有風情的西南邊陲,或深或淺橫橫縱縱的線條,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文化宏圖,那墨色是多彩的,令人振奮的。這些恢弘的粗壯的線條,似是要一躍千年,拉扯出那些歷久彌新的故事。
一次沙漠中的旅行,一次歷史長河的徜徉;一曲離殤,一段苦旅。對封存的,久遠的文化的苦行僧式的體驗與探尋!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睔v史的真實讓人沉思,讓人震撼;生命的過程讓人沉淀,讓人豁達,人類的大智慧又豈止于此。苦旅,是一次超越時空的旅行。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最近我讀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可好看了,它里面講述了余秋雨去過的地方的歷史和經(jīng)歷,如我認識的有敦煌莫高窟。都江堰。三峽。廬山……看著這本書就仿佛把自己帶入了各個地方的名勝古跡,我最喜歡的就是世界國代的歷史古跡了,第一次我翻開這辦書就看到莫高窟,我對它印象只有一點點,相信看了這本書,我將會受益匪淺,就這樣我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作者以來到那,就一連住了好幾天。第一天快進入晚上了,其他游客都走了。就只有作者一人還在山腳徘徊。想試這把白天觀看的在大腦中整理一下。
書中寫到敦煌莫高窟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跡,中國的許許多多文化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這么樣的對比,要是沒有層層積累,怎么會實用,怎么會知道,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書不能死讀的!這么多國家的名勝古跡的都是興于一時,而我們國家的長城就不同了,,長城是代代修建。代代擴伸。這么多的名勝古跡,都比過我們國的長城,呵呵,看來我們中國可是很強大的!我國其他的如:阿房宮被燒毀了,滕王閣塌了,黃鶴樓在重修!可是成都的都江堰能完整的保存下來,是因為它始終發(fā)揮著水利功能。讀了一篇就受益匪淺,一定要接著看下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在這個寒假中,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品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隨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在歷史長河中漫游。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zhèn),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fā)著他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督闲℃(zhèn)》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風雨天一閣》讓我看到了中國文人的艱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讓我感受到了一絲溫暖,感受到師生之情的`美好。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筆架山憶寂寞千載》儽儽月光,照見一個孤獨的身影踽踽獨行。山河故夢都踏遍,聽雨消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看白日昌榮繁盛的羅馬古道于暗夜涌起多少殺戮與罪惡,望郁金香裝點的夢幻荷蘭紙醉金迷欲望迭起,嘆斑駁的莫高窟風霜盡染聲嘶力竭仍擋不住無知的斷送,尋碣石盡頭隱居的半百風霜刀客,一段嘔啞往事釀入歲月的'酒,灼熱滿喉,守一輪古城的日落,照見當年伏尸百萬血成河,雨淋白骨無人收,而今黃沙茫茫,朔風中誰兩鬢蒼蒼?惜英雄縱然才氣無雙,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客。
是誰一襲單薄長衫被暮色埋葬,終以不顧,浮華塵埃不染半點?而今又是誰甘愿墮入名利之爭,泯滅良知換上市儈的嘴臉?夢回之時是否會記起,曾有一聲短笛,悠悠揚揚相伴走遍綠水青山?
曾經(jīng)年少,以為真有純粹的信仰。原來,有利可圖時,文化亦成了一種手段!
書香不耐人世薄涼。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文化苦旅》寫的是作者余秋雨到全國各地的旅行后,結合歷史寫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自然景觀加上一些純樸的當?shù)靥厣。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白發(fā)蘇州》。
之所以稱之為“白發(fā)”蘇州,是由于,就在前些年,蘇州悄然過去了自己2500年生日。雖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卻沒有什么名氣。只因它沒有一份金陵王氣。它不愿換件衣裳,領受那份王氣。但當政府腐敗之至時,卻是反抗的最為激烈。一向柔婉的蘇州人,變得兇狠起來,提著腦袋,踏著血泊沖擊著皇帝最信任的九千歲魏忠賢。的.這次浩蕩突發(fā),使整個中國史都對另眼相看。可再看他們,只笑一笑,又變回原來那個柔婉的蘇州。
“做了……同義”只是由于這里缺少一份金陵王氣,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見中國古代會由于這封建主義思想害死多少人那。為什么就去注意一點點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么多優(yōu)秀的地方,為中國做出了多少寶貴的貢獻,卻不能得到了一個公平的對待。
蘇州,與世無爭,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塊地上。同時它還培育出無數(shù)才華橫溢的戲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書,不僅展示了余秋雨那優(yōu)美的語句,還有著相當多的歷史知識可見一斑。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貶官文化”的確是中國文化中很重的一筆,貶官們仕途興隆、官運亨通時不見有特別優(yōu)異的文章出世,只是被貶外放了,才“只好與山水親熱”,有了悲戚哀憤的常情,文采竟也飛揚起來,“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笨梢娰H官們的寫作與抒情豈能不暗懷著盼主上查閱而重起用之的`功利心思?既被“貶”了,就無奈的寫寫東西,這寫出的東西便恰好印證了貶官的“文品”,既是別有深意和目的而寫,則這制造出的“文品”確也和其“人品”相映成趣——都虛偽得緊。那么,倘若中國文化“極其奪目”的一筆竟是如此被文化官員們弄出來的,就不曉得到底是中國的貶官們太有才了,還是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我評價“太有才”了。
不過文學在此文只是裝裱,重要的是“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的“聲名”效應,貶官們都化了灰,山水亭閣也仍是這樣的山水亭閣,還理會他什么“文學”作甚?重要的是靠文章賺得的“聲名”才是眼睜睜的取之不竭的實利,文學既“幫襯”了貶官的官運又“幫襯”了旅游景點的聲名,大約可以名垂青史,不朽于后人了。讀懂了余秋雨的“幫襯”,也就讀懂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半。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作者在書中既有領略祖國大好河山后的暢快,也有自己內心中的傷古傷今。我書中開篇的第一章《道士塔》中,作者除了對莫高窟的佛像雕刻和壁畫中的飛天等經(jīng)典形象的嘆服,更多的是對那些已經(jīng)軼失的古經(jīng)卷的嘆息和那位守護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纂憤恨和無奈。
因為王圓纂個人的愚昧無知和當時整個國家和社會對這些經(jīng)書的漠視導致了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客走他鄉(xiāng)。此時我才懂得《文化苦旅》中這個“苦”字含義,其中有對古代文人志士不公的待遇的惋惜,更有那種對文化遭到破壞的憤恨和無奈,所以這一次次的旅程怎么能不是一個苦旅。
這本書還沒有看完,只是淺淺的閱讀了書中的一部分章節(jié),但是書中的描述,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們的人生是一段大大旅程,我們也倒不是非要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去走完這一段的路,但是走這一段路程抱著何種態(tài)度很重要的。
我們大可嬉笑怒罵、走馬觀花的走完這一程,但是最后沉淀到心底的東西又能所剩幾何?所以我感覺要像作者那樣帶著自己的品味和思想去領略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程。沿途我們會經(jīng)過諸多風景,要的是自己心中那獨特的感受,明白自己融入過,而不是短暫的來過。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好句07-03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書寫文化的苦旅作文07-02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文化苦旅》經(jīng)典語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作文11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