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精華)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shù)墓J的人物、事件。你還記得哪些典故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1
王守仁出生在一個封建貴族家庭。他父親官至兵部尚書,但是,王守仁似乎一點兒也沒有遺傳到父親的聰明。
他5歲還不能說話,當(dāng)時大家都以為他是個啞巴,有的人還以為他根本就是一個白癡。但是他父親不這樣看,他覺得王守仁只是生病了,他四處尋訪名醫(yī),只要聽說哪里有名醫(yī),他就派人去請。到王守仁6歲的時候終于把病醫(yī)治好了。
王守仁病好之后,智力卻顯得一般。因為小時候不會說話,也沒有讀過書,因此,比起別的小孩子,他顯得更笨拙一些。有人風(fēng)言風(fēng)語:“他這么遲才開始學(xué)說話,當(dāng)然笨啦!也別指望他以后會有大出息。”
小守仁本來就覺得自己比別人笨,現(xiàn)在又聽到別人這樣嘲笑自己,心理更加難受。他跑到父親懷里哭訴:“父親,別人都說我笨,我真的很笨嗎?”
父親聽了他的話說:“孩子,你不笨。為父一定好好教你,你會有出息的。不用在乎別人的嘲笑,你自己發(fā)憤努力,爭口氣讓那些人瞧瞧,好嗎?”
有人父親的鼓勵,王守仁又有了信心。他始終記得父親曾經(jīng)給他講過的“笨鳥先飛”的`故事,并時時提醒自己要努力學(xué)習(xí)。平時讀書,別人讀一遍,他就讀兩遍、三遍,甚十遍。他抓緊時間,把別人玩耍的時間都花在學(xué)習(xí)上了。白天他認真聽先生的課,放學(xué)后,趁著還沒有吃飯或者吃飯后的時間,他一個人跑進父親的書房,認真讀書,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飯、睡覺。年年如此,從不間斷。
父親見守仁如此爭氣,心里很是高興。他也耐心給小守仁輔導(dǎo)功課,有時還請一些大學(xué)者給他輔導(dǎo)。家里來了客人,談?wù)撎煜麓笫碌臅r候,也讓王守仁站在一邊,向別人學(xué)習(xí)。母親見了也非常欣慰,更加細心地照顧他。她不僅給他收拾出一間書房,還不許別人去打擾他讀書。
就這樣,在父母的鼓勵支持和他自己的努力下,王守仁的學(xué)習(xí)成績提高很快,先生的提問,他也回答得很有主見,最后竟成了先生的得意弟子。
就這樣,王守仁憑借笨鳥先飛、刻苦勤奮的精神,長大后,成了著名的哲學(xué)家和教育家。
故事點評: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在同一個階梯上的,只是因為自己想不想學(xué)習(xí),想不想努力的愿因,如果你稍稍落后于別人,你就要有一種上進的心態(tài),去付出更多,趕上大家的腳步。只要你能努力,笨鳥也能聰明,領(lǐng)先起飛,飛到那遙遠的屬于他的世界。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2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dāng)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后,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里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為主人害怕廉頗,非常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斗,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為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于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lǐng)到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后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3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楚國丟失的寶玉——和氏璧。
秦王聽說了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想:如果我不答應(yīng)秦王,他肯定會興兵來進攻;如果我答應(yīng)他,有可能既丟了寶玉還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該怎么辦呢?
正當(dāng)趙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藺相如對趙王說:“大王,請您讓我?guī)е褪翔等ヒ娗赝醢。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壁w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機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藺相如到秦國后,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秦王說:“天下人都說這和氏璧是世間難得的寶玉,我倒想見識見識!碧A相如用雙手把“和氏璧”遞給秦王,秦王接過來看了又看,贊嘆道:“果然是塊寶玉!闭f完,他又把和氏璧傳給大臣們看。
可是,過了很久,秦王始終不提割讓十五座城池的事情,這時,藺相如終于明白了,其實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墒,和氏璧已經(jīng)到了秦王手里,怎樣才能拿回來呢?藺相如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計策。
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說:“大王,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您看!
“在哪?”秦王趕緊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后退幾步,怒氣沖沖地對秦王說:“我認為您并沒有用城池換和氏璧的誠心,現(xiàn)在,和氏璧在我的手里,如果您搶,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說完,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驚,連忙擺手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過的話怎么會不算數(shù)呢?”說完,便叫人拿來地圖,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可沒那么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貝,如果您要接受這塊寶玉,必須先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舉行盛大的接受儀式,到那時,我一定將寶玉奉上!鼻赝跻娝麘B(tài)度如此堅決,只好答應(yīng)了。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回到旅店后,馬上讓侍從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并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隨后,侍從偷偷地走小道,連夜跑回了趙國。
幾天后,當(dāng)秦王發(fā)現(xiàn)這件事時,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趙王的手里。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覺得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便沒有扣押他,讓他回了趙國。
故事點評:我們做事情既要有勇氣也要有智慧,面對強勢,要有勇氣與之抗衡,同時做事情應(yīng)當(dāng)靈活,隨機應(yīng)變,用機智與強勢力抗衡。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4
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驕奢淫逸,爛殺百姓。紂王手下有個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見紂王如此胡作非為,便棄官而走,隱居在渭水之濱。
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懷大志,求賢如渴,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邊“釣魚”。
一般人用彎鉤釣魚,彎鉤上掛著魚餌,然后把魚鉤放入水中,誘騙魚兒上鉤?墒墙友烙玫聂~鉤是直的,上面不放魚餌,而且離開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邊高舉釣竿,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愿意的就上鉤吧!”
在水邊釣魚的姜子牙七十歲時,巧遇在渭水河邊出獵的`姬昌。姬昌同他交談,談得非常投機,文王了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
姜子牙入朝后,被姬昌封為太公。姬昌曾問姜子牙:“怎么樣才能得到天下呢?”姜子牙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這叫做上溢而下漏。”
后來,姜子牙連續(xù)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紂王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周朝。
“太公釣魚”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
故事點評:運用逆向思維,有時會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要達成某個目標(biāo),如果采取正常途徑,非常難;如果從目標(biāo)到當(dāng)前任務(wù)逆向來看,逐層分析,會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5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xué),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xué),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fēng)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dāng)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jì)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xué)。每天的學(xué)習(xí)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故事點評:一個人無論做任何的事情,都要花費一番心血。只有經(jīng)過無數(shù)血汗、苦淚和功夫磨礪后,你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物。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6
背水一戰(zhàn)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lǐng)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tǒng)帥陳余,率領(lǐng)二十萬兵馬,集結(jié)在井陘,準(zhǔn)備迎戰(zhàn)。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余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通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后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tǒng)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墻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zhàn)。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后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中之鱉。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钡,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jié)在離井陘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cè)后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于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lǐng)趙兵全力迎戰(zhàn)。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后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zhàn)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fā)現(xiàn)背后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kuì)逃。漢軍乘機前后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zhàn)”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zhàn)。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7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沙写蟪加卸嗌偃四苈犓麛[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zhǔn)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鼻囟烙挚戳丝茨侵宦,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zhuǎn)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dāng)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8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yīng)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閱歷與經(jīng)驗比你豐富,應(yīng)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著動手。”
接著,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yīng)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dāng)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后,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么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jīng)觀察,比較草率沖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蘇軾:這便是隨遇而安!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柔奴眉目娟麗,善于應(yīng)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后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后,復(fù)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fēng)土應(yīng)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碧K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后半闕是:“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痹谔K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鄉(xiāng)京城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更加年輕,笑容仿佛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并且是心靈之安的結(jié)果了。“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不論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yīng)做或愛做之事。即便身處泥濘之中仍能遙看滿山花開。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9
以人為鏡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在他身邊有兩位監(jiān)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征。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
據(jù)《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只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征來了,太宗怕魏征指責(zé)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征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里雖為鳥著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懷里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
于是傷心地回到后宮,大發(fā)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
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征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xiàn)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過、從善如流。
后來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故事點評:身體的'儀表妝容,可以用鏡子來觀察;而自己的心態(tài)行為,就要靠別人來監(jiān)督,或靠自心來反觀,一旦發(fā)現(xiàn)了錯誤,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監(jiān)督、提醒、指出自己的過失是相當(dāng)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過失時,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過失,應(yīng)反觀自己力圖改正,并真誠地感謝指責(zé)自己的人,也應(yīng)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國學(xué)經(jīng)典故事10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興未盡,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里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嘆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經(jīng)17年了,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人愿意當(dāng)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是大臣們不賢。論智慧,他們不能發(fā)現(xiàn)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有句話說'上行下效’。國君喜歡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學(xué)著穿什么衣服;國君喜歡吃什么東西,臣子也學(xué)著吃什么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ò)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后,您就聽不進批評而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呢?”
齊景公聞言豁然開朗。
智慧小語: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評,才會經(jīng)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