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歷史典故(大全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典故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xiàn)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典故?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jīng)典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
明武宗朱厚照是個愛玩樂的皇帝,閑來沒事就愛身穿便服走出宮殿,在京都大街小巷四處轉悠游玩。這年科考三年一度的大比之年,各路舉子從四面八方趕來,云集京都,家家客棧都住滿了待考的舉子。那些算命卜卦的相士們,也想借機哄騙這些書呆子們的錢財,就在各客棧附近設攤蹲點,一個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當街自吹自擂攬起生意來。其中有個自稱“鄧半仙”的相士,更是伶牙俐齒,把自己吹得水能點燃燈、死人能嚼活,因而生意也特別的紅火。武宗愛趕熱鬧,也混跡在人群中,想看看那“鄧半仙”到底有多大能耐。
忽然間,一名舉子發(fā)瘋似地大喊大叫跑了過來,劈胸一把揪住那“鄧半仙”的衣領,兜臉一耳光打過去,叫嚷道:“好你個大騙子,耽誤了我的功名,我要找你拼命!”“鄧半仙”被打懵了,愣了好一陣才回過神來問:“你丟了功名,與我何干?”爭著吵著眼看就要廝打起來,武宗分開騷亂的.人群,走到他們面前,詢問到底為何事爭吵?于是,二人你一言、我一語,聽得耳朵發(fā)麻,武宗總算聽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這舉子姓蘇,因宋時有個名士蘇東坡,今他自恃才高,考中秀才那年,便將爹媽給他取的名廢了,改叫蘇西坡,發(fā)誓東坡、西坡名揚千古。開考前一天,蘇西坡找“鄧半仙”卜問功名,“鄧半仙”見他出手大方,便預言他今科頭名狀元非他莫屬。蘇西坡聽了異常興奮,一道而來的那些舉子們聞訊后,紛紛表示祝賀,并逼著要他請客。蘇西坡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便提前請客,人家客人沒醉,他卻喝了個酩酊大醉,不辨白天黑夜,一覺睡過了時辰。待他醒來急急忙忙趕到考場時,卻耽誤了進考的時間,被守門官棍棒驅出。他認為這一切后果都是“鄧半仙”的預言所害,便怒氣沖沖找他算賬來了。
蘇西坡氣咻咻道:“如果不是他預言我頭名狀元非我莫屬,人家就不會來恭賀,我也不會喝酒誤事,F(xiàn)在一想,世上哪有不考便能中狀元的好事?分明是他欺騙了我,耽誤了我的前程!”
“鄧半仙”也紅著臉唾沫星四濺地辯白道:“明明是你貪杯誤考,怎么冤枉我?”
武宗見這樣爭吵下去沒個結果,便好奇地笑著問“鄧半仙”道:“假如有人把這位舉子送進考場,你認為他能中頭名狀元嗎?”
眾目睽睽之下,“鄧半仙”哪能砸自己的牌子?他牙一咬,斬釘截鐵地說:“能!我‘鄧半仙’從不夸?,算一個準一個,不準不要錢!”
武宗又問:“如果他不中狀元,你該受什么處罰呢?”
“鄧半仙”硬著頭皮拍胸道:“如果他中不了,你把我眼珠子摳出來當泡踩。不過,我要說中了,客官你又怎么辦?”
武宗道:“你要真說準了,我送你200兩白銀!”
就這樣,武宗和“鄧半仙”較勁打起了賭,并叫人取過紙筆,立下了賭約。隨后,武宗又寫了一張紙條,解下身上佩戴的玉璽,一并交給隨身太監(jiān),命他把蘇西坡送進考場去。其實武宗從他們的爭吵中,已看出“鄧半仙”徒有虛名;蘇西坡也不過是個平平之輩而已。他叫人把蘇西坡送進考場的目的,是想讓他二人出出洋相,明白吹牛皮最終是要穿底露丑的!
那太監(jiān)帶了蘇西坡趕到考場,見大門緊閉,忙擊鼓呼叫:“圣旨到!”守門官立即打開門,忙不迭地恭迎那太監(jiān)和蘇西坡直入公堂。那些監(jiān)考官俯首聆聽了圣旨,山呼萬歲后,御史即啟封試卷,帶蘇西坡入號開考。雖時令初秋,但考場內(nèi)仍較悶熱,加之蘇西坡一路跑來氣喘未定,額角上汗水直淌。有個溜須拍馬的監(jiān)考官怕蘇西坡熱暈在考場上,特地取來一把芭扇,站在他身后,輕輕地給他扇著涼風。
再說太監(jiān)宣讀圣旨時,當時主考大人不在場,他肚子痛在茅坑里蹲了好一陣。解完手在考場前散步時,見了監(jiān)考官那一不同凡響的舉動后,感到非常的驚訝!悄悄一詢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在批閱試卷時,主考大人便格外留心蘇西坡的試卷。他見蘇西坡的答卷并不出色,有些文句尚欠穩(wěn)妥,如果是一般人的答卷,只怕早棄之一旁了。也該蘇西坡時來運轉,主考大人考慮到此公乃當今圣上推薦而來,自然不敢輕視,于是提起筆,幫他改動了一些字句,再讀起來就順暢多了。嗣后各位考官在復議中,也都異口同聲地說:“蘇西坡既是皇上推薦的賢能,非同小可,就給他定個頭名狀元吧!”
考畢,主考官進殿向武宗復命。武宗念念不忘與“鄧半仙”打賭之事,忙搶先問起那個蘇西坡的考試情況。主考官見皇上如此關心此公,便小心翼翼極力夸獎道:“我主圣明,那蘇西坡才華出眾,在眾考生中擊敗群雄,一舉奪魁。此等奇才,必將成為我朝的棟梁之材。這都是圣上慧眼識英才呀!”
武宗聽了主考官的稟報后,暗忖這些官員誤解了自己的本意,悔不該把蘇西坡送到考場來,讓他揀了個大便宜!他悟出自己弄巧成拙,主考官言不由衷地拍馬屁,又怎好責備他把關不嚴呢?再一想,不管怎么說,“鄧半仙”能算出蘇西坡是狀元,肯定知道他有貴人搭救,不然怎么那么巧,自己一去他們就爭斗,一爭斗自己就主動插手管這閑事呢?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朕說話一言九鼎,“鄧半仙”的那200兩白銀還得派人給他送過去。
豈料那送銀的太監(jiān)去了“鄧半仙”的住所,那家伙早跑得無影無蹤了。
原來,“鄧半仙”與武宗立下了賭約之后,他心里不踏實,打聽到那位打賭的客官是當今皇上時,當即就嚇得溜出了城,逃回了老家去。他知道,算命卜卦是騙人的鬼把戲,這下騙到皇上頭上了,犯了欺君之罪,肯定死罪一條。與其讓皇上派人來斬殺,倒不如自己了斷留個全尸,就找根繩子往門外的一棵歪脖樹上一掛,上吊自殺了。
經(jīng)典歷史典故2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范質、王溥輔政。后周的政局不穩(wěn)。京城里人心浮動,謠言紛紛,說趙匡胤(音yìn)快要奪取皇位啦。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zhàn),立下不少戰(zhàn)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tǒng)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后周一支最精銳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里。五代時期,武將奪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們有這種猜測也是不足為奇的。公元960年春節(jié),后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zhàn)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lián)合,出兵攻打后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后來由范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過了兩天,就帶了大軍從汴京出發(fā)。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
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扎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現(xiàn)在皇上年紀那么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xiàn)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
大伙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里,還沒有把話說完,將領們已經(jīng)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著說:“我們已經(jīng)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
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人告訴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
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nèi)饋砹,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fā)白。
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著,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說:
“請點檢做皇帝!”
趙匡胤趕快起床,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趙匡胤騎在馬上,才開口說:“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
將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發(fā)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zhí)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tǒng)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nèi)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范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為難的模樣說:“世宗待我恩義深重,F(xiàn)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么辦?”
范質等不知該怎么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
“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范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jīng)過五十多年混戰(zhàn)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親當然成了太后。當大臣們向太后祝賀的時候,太后卻皺起眉頭,顯出很憂愁的樣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從們問太后說:“皇上即位,您怎么還不快活?”
太后說:“我聽說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夠把國家管理好,這個位子才是很尊貴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亂子,再想做一個老百姓還做不成哩!
太后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宋太祖雖然即了位,但是全國還沒有統(tǒng)一,別說周圍還有一個個割據(jù)政權,就是原來后周統(tǒng)治的中原地區(qū),也還有一些節(jié)度使,對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氣呢。
經(jīng)典歷史典故3
“琎嘗戴砑絹帽打曲,上自摘紅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極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墜!薄短綇V記》
鼓是中國常用的打擊樂器,屬于八音中的“革”類樂器。鼓的出現(xiàn)比較早,從目前發(fā)現(xiàn)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用于打擊敵人、驅除猛獸,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用途十分廣泛。
鼓之誕生黃帝殺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chǎn)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相傳黃帝征服蚩尤之戰(zhàn)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秴问洗呵铩す艠菲芬灿杏涊d說:“帝顓頊乃令鼉先為樂倡,鼉乃偃寢,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認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fā)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古代制鼓離不開獸皮與陶土。鼓的產(chǎn)生,正是由于原始先民漁獵生活有了剝皮與制陶的`技藝。《禮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北砻髟诤茉绲摹耙陵仁稀敝畷r就已有“土鼓”,即陶器的鼓,它是以陶土為框,兩面蒙皮的一種原始打擊樂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變而成。傳說伊耆氏用草編成的鼓槌敲擊土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呂氏春秋·古樂篇》說,堯命質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來敲擊,也是類似的土鼓。
鼓之應用狩獵、祭祀、軍事等用途廣泛
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器具。甲骨文中的“鼓”字據(jù)說是鼓的正面形象,其上面的“十”,表示鼓上面的裝飾;中間的“日”,表示鼓的本身;下面的“山”,表示鼓下面的足。
鼓在殷商時期開始廣泛應用,尤其是軍旅和宮廷、郊廟祀典的用鼓,已積累了許多不同用途的鼓型,周代是農(nóng)耕文化進入高度發(fā)展的時期,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設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并制定了一套鼓樂制度,將鼓納入了儒家的禮制規(guī)范。據(jù)《周禮·地官》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聲。以節(jié)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绷模阜郑ㄒ簦┕、雷鼓、路鼓、靈鼓、晉鼓、皋鼓;四金,指錞、鐲、鐃、鐸。可見,此時鼓已用作各種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分(音)鼓專門用于軍事,據(jù)《說文》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等也用于軍旅,這些鼓以后發(fā)展為各種規(guī)格的戰(zhàn)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應用。
經(jīng)典歷史典故4
公孫臏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后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zhàn)役。
圍魏救趙的歷史典故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zhàn)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
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公元前354年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我們?nèi)鐜П蛭簢鄱汲谴罅好筒暹M去,占據(jù)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zhàn)地區(qū)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zhàn)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zhàn)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經(jīng)典歷史典故5
在唐代,有一位姓盧的讀書人。這一年,盧生要進京考取寶名,走到邯鄲時天已到中午了。于是,他在邯鄲北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歇歇腳。恰巧,一位姓呂的道士呂翁也住在客店里。于是,盧生和呂翁就坐在一張席子上,說東道西地談起來。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嘆口氣說:“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寶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過一生?墒俏覜]有趕上好運氣,直到現(xiàn)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聽了盧生的話,呂翁笑了笑說:“我們這樣不是也很好嗎?不過你想得到榮華富貴,我可以滿足你的欲望!闭f著,從挎袋里掏出一個青磁枕頭,遞給盧生說:“你枕上這個枕頭睡一覺,就什么都有了!边@時,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飯,洗好的黃梁米剛剛下到鍋里。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磁枕頭,不久就進入夢鄉(xiāng)。盧生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動人,而且陪嫁了許多東西,家里很快富裕起來。第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了進士,不久又做了京城里的長官。后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獎賞,并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著朝中的大權。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樓閣。出門有兵馬前呼后擁,回來后有美女陪伴。他有5個兒子,個個都有學問和才干,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個兒子又生有十幾個孫子,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享受到了人間的奢華富貴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歲,才辭官不做了。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他睜眼一看,呂翁仍然坐在旁邊,自己身上還是那身破舊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黃梁飯冒著熱氣,還沒有熟呢!
現(xiàn)在,在邯鄲市北不遠處,還有盧生祠。人們還沿用“黃梁夢”、“夢黃梁”、“黃梁美夢”、“邯鄲夢”來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欲望的破滅。
經(jīng)典歷史典故6
風馬牛不相及意思出處:
【解釋】: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nèi)。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轉載]古代歷史成語典故故事大全
【示例】: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lián),望帝和杜鵑也~。 ◎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
【近義詞】:驢唇不對馬嘴
【反義詞】: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語法】:復句式;作賓語、定語、補語;用于事情
經(jīng)典歷史典故7
出處
《笑林廣記》:牛郎以金錢萬緡,載牛背,送到斗牛官交納。牛忽逃逸下界,自顧形穢,不堪露俗;因思背上物頗多,不難連宗華族,夸耀鄉(xiāng)里。遂往東海謁麒麟,告以意。麟曰:“予之角,予之趾,公子公族,豈汝觸墻蠢物能混我公類乎?”叱之去。又詣西域青獅子,未及通謁,獅見其狀丑劣不堪,大聲一吼,遺臭滿地,逃之荒野,無所適從。忽憶蘆上長耳公,有同車之誼,往求之。長耳公曰:“南山有金錢豹者,雖托名霧隱,卻廣交游,仆愿為介!彼焱勀仙。長耳公見金錢豹,道牛之誠,稱牛之可。豹初拒之,繼見其背上物,笑曰:“相君之背,尚可聯(lián)宗。且我家所以稱豹變者,亦因在背上有金錢文耳,若雖無文,尚可以人力為之!比∑浣疱X,分皮上毛,編成文芒,異色斑斕,金光閃爍,迥異常牛;與資郎納官捐職,頓換頭銜者無異焉。長耳公熟視笑曰:“一破慳囊,便成俊物,即介葛盧來,亦聞聲莫辯矣!”遂別去。豹自此引為同譜,而牛亦掉尾自雄。未匝旬,金錢盡脫,皮毛如舊。豹怒曰:“如此丑態(tài),玷我華宗!”喧逐之。牛狂窘無措,仍投斗牛宮來,牛郎以鞭捶其背,詰其金錢何在?牛具以告。牛郎曰:“蠢哉畜類!若輩所愿與汝聯(lián)宗者,緣汝有金錢耳!一旦錢盡,豈肯引泥涂中物為祖若父子之異子孫哉?索其鼻,系諸牢后,人遂以“牢”名之。
故事
牛郎用一萬緡金錢,馱在牛背上,送斗牛宮去交納。牛突然逃跑到下界,看著自己的相貌很污穢,對庸俗秉性頗感難堪,因而想到背上馱著的'金錢多,跟豪門貴族之家連宗是不困難的,也可借此夸耀鄉(xiāng)里。就去東海求見麒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它。麒麟說:“我的角,我的足,都和諸侯同族,難道能讓你這樣一頭碰墻的笨蛋和我這公族相混同嗎?”就把牛喝叱跑了。
經(jīng)典歷史典故8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于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對于這種作風,社會人士經(jīng)常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眾揮毫!痹麓U師允諾跟著前去。
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用心為她作畫,畫成之后,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桌上的客人說道:“這位畫家只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臟;金錢污染了它的善美。出于這種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闭f著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脫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后面作畫。
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為什么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里是何想法?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fā)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谷以供賑濟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fā)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其志愿。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復再畫。他只說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錢,是丑陋的。心,是清凈的.!
有禪心的人,不計較人間毀譽,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求取凈財救人救世,他的畫不能以一般畫來論,應該稱為禪畫了。因為他不是貪財,他是舍財,可是世間人有多少人能懂得這種禪心呢?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古人云:“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笔澜缟系氖鞘欠欠,全憑自己去慎思辨別,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分析思維決定自己走的路;社會上必然有人贊揚,也會有人毀謗譏罵。對此,自己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
聽到別人說我壞話要能夠不生氣,盡管壞話說得很厲害,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人的煩惱,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們的心不動,那么煩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
經(jīng)典歷史典故9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鼓:敲戰(zhàn)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戰(zhàn)斗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xiàn)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歷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齊國發(fā)兵攻打魯國。曹劌主動請纓,迎戰(zhàn)齊軍,兩軍對陣于魯?shù)拈L勺。齊將鮑叔牙輕視魯軍,下令擊鼓進軍。莊公準備擂鼓,曹劌說:“不可!饼R國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劌說:“可以擂鼓了!边@時,魯軍戰(zhàn)鼓擂響,同時下令沖殺,魯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了出來,殺得齊軍全線崩潰、落荒而逃。莊公準備趕車追擊齊國軍隊,曹劌說:“還不行。”下車看敵軍的.車印,登上車的高處觀望敵軍(后),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國軍隊,大獲全勝。戰(zhàn)勝敵軍之后,莊公問曹劌原因。他回答說:“戰(zhàn)斗,打的是勇氣。擂第一次鼓時鼓舞起士氣,等再次擂鼓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耗盡了。敵方士氣耗盡,我方士氣充盈,所以能戰(zhàn)勝他們。齊國國強兵厲,我怕他們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們的車印雜亂,戰(zhàn)旗倒拖,才下令追擊他們!
【成長心語】
曹劌準確地利用了人們作戰(zhàn)的心理,把自己軍隊的士氣提高到最強,把敵軍的士氣消磨到最弱,這樣,利用自己的強勢,打擊對方的弱勢,從而一舉戰(zhàn)勝了對手。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趁一開始情緒高漲時全力以赴,這樣就能把事情高質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也會逐漸衰退,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0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源自漢中城固"升仙村"升仙村,伴隨它有一段古老傳說:東漢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學道又酷愛柑桔。他所務桔園,繞河之水,沐山神風,質量上乘。秋高氣爽,滿園星辰,常有神仙路過,討要品嘗。一天早晨,山口處萬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連同他的房舍果園,冉冉飛升上天,若干年后,尚聞雞鳴九宵,犬吠云中,為了紀念這一段美麗的'傳說,山口處村莊便稱作“升仙村”。
伴隨著改革開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換代產(chǎn)品——升仙蜜桔。它處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優(yōu)點特點,還個兒碩大,薄皮無核,更兼樹型矮化,最高畝產(chǎn)可達萬斤。
近年來發(fā)展沿秦嶺南麓八萬畝產(chǎn)業(yè)林帶,形成了秋風十里柑桔香的桔園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飄香之際,特推出桔鄉(xiāng)秋色一日游。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1
典源出處
《晉書·良吏傳·鄧攸傳》:“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為中興良守。后稱疾去職?こS兴陀X數(shù)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shù)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fā)去。吳人歌之曰:‘紞(dan)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拖(一作挽)不留,謝令推不去,’”
釋義用法
晉時鄧攸任吳郡太守,為政清明,很受百姓擁戴。離任時,幾千百姓拖住鄧攸的船,不讓開行,鄧攸半夜悄悄離去,百姓作歌懷念他。后以此典稱頌地方官有德政,為百姓擁護。
用典形式
【怨不留】唐·高適:“梁國歌來晚,徐方怨不留!彼巍ぬK軾:“江湖欲下還飛去,空使吳兒怨不留!
【紞如五鼓】宋·蘇軾:“倒床鼻息四鄰驚,紞如五鼓天未明!
【紞鼓留公】宋·曾鞏:“紞鼓留公豈是催?湖山得意且徘徊。”
【扁舟挽不回】宋·蘇軾:“滿城遺愛知誰繼,極目扁舟挽不回!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2
《竇娥冤》全稱《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悲劇劇情取材自“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陡]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tǒng)劇目,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的名劇,約八十六個劇種上演過此劇。山陰書生竇天章因無力償還蔡婆的高利,把七歲的女兒竇娥送給蔡婆當童養(yǎng)媳來抵債。竇娥長大后與蔡婆兒子成婚,婚后兩年蔡子病死。后來蔡婆向賽盧醫(yī)索債,被賽盧醫(yī)騙至郊外謀害,為流氓張驢兒父子撞見。賽盧醫(yī)驚走后,張驢兒父子強迫蔡婆與竇娥招他父子入贅,遭到竇娥的堅決反抗。為了與竇娥成婚,張驢兒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兒湯,張驢兒把毒藥傾在羊肚兒湯里,蔡婆因嘔讓讓給張驢兒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張驢兒以“藥死公公”為名告到官府,貪財官桃杌橫加迫害,屈斬竇娥。后來竇天章考取進士,官至肅政廉訪使,到山陰考察吏治。竇娥的鬼魂向她父親訴冤,竇天章查明事實,為竇娥昭雪了冤案。舞臺上常演的有《斬娥》一折。
民女竇娥,自幼死了母親。竇娥的父親竇天章,是個窮秀才,因要上京趕考,沒有路費,借了寡婦蔡婆的高利二十兩銀子,誰知一年后竟變成了四十兩,無法還債,就把竇娥半抵半送給蔡家做童養(yǎng)媳。十年后,竇娥長大后嫁作蔡家媳婦,不到兩年,丈夫就死了。竇娥守寡在家,與婆婆同住。兩代孀居,婆媳兩人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貧苦。
楚州有個流氓叫張驢兒,與父親張老頭一起欺負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賽蘆醫(yī)索債,賽蘆醫(yī)謀財害命,蔡婆被張驢兒所救。從此,張驢兒仗著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張驢兒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竇娥。于是他設計陷害竇娥。一天,蔡寡婦生病,竇娥做羊肚湯給婆婆喝。張驢兒在湯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婦,然后逼竇娥成親。誰知蔡寡婦忽然嘔吐,不想喝湯,張老頭奪過碗,喝完了,不一會兒就毒性發(fā)作,倒地身亡。蔡婆為了免除災禍,給了張驢兒十兩紋銀,讓他買棺葬父。張驢兒卻以這十兩紋銀為證據(jù),訛詐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親,他買通當?shù)乜h令,對蔡婆橫施酷刑。竇娥怕婆婆年老體弱,經(jīng)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擔,被判處了死刑。在竇娥被押往刑場時,一路上滿腔悲憤地咒罵著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劊子手過來了,明晃的大刀高高揚起來。這時候,竇娥向天發(fā)出三個愿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過人頭時,一腔血都不往下灑,要全飛到旗的白布上,不讓鮮血沾到骯臟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尸體;第三,她死后,楚州要接連三年大旱,以證明她是冤死的。
劊子手的刀砍下來,竇娥的血真的全飛到白布上;接著,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尸體;第三,她死后,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竇娥的愿望得到實現(xiàn),證明她真的是冤死的。六年后,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京城應試高中,做了很大的官。竇天章奉旨去到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發(fā)現(xiàn)這里竟然三年間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當夜,他在燈下翻竇娥的案卷,忽然見燈影一閃,竇娥出現(xiàn),細說冤情,求父親主持公道。
竇天章細審此案,為冤死的竇娥平反,宣布竇娥無罪,將張驢兒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罰。宣判剛完,大雨從天而降。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3
蘭陵王高肅(約541—573),字長恭,生于北齊王室。
北齊是歷史上一個奇葩的王朝,僅僅存世28年,歷任6朝皇帝,其中有3位是親兄弟。這個被后世稱作“禽獸家族”的高氏皇室,不僅后宮生活淫穢不堪,而且絲毫不體恤骨肉親情,兄弟叔侄間的血腥虐殺,手段無比野蠻和殘酷。在這樣黑暗的生存環(huán)境中,蘭陵王高長恭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灼灼蓮花,妖艷綻放,又闔然凋落。
高家男人從高祖皇帝高歡起,一直保持著美貌的優(yōu)良基因。當高歡還是個落魄的守城小卒時,在貴族小姐婁昭君眼里卻是“目有精光,長頭高顴,齒白如玉,有人杰表”。高歡的長子高澄,十二歲就娶了東魏皇帝的妹妹為妻,是“神情俊爽”之人。
高澄有六個兒子,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長得“容貌魁偉,精彩雄毅”,而且“謙慎寬厚,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謂才貌雙全。老二廣寧王高孝珩也頗有才情,“愛賞人物,學涉經(jīng)史,好綴文,有伎藝”,而且政治頭腦高明,北齊的皇帝走馬燈式地變換,可他卻一直都位居高官,辛苦地支撐著北齊搖搖欲墜的高氏江山。老三河間王高孝琬雖說才干不如兩位兄長,也是性格率真,膽識過人。
雖然祖父兄輩皆偉貌,但到蘭陵王高長恭橫空出世,余者便不值一提了。高長恭美到什么程度呢?《北齊書》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梢娞m陵王確實有著不同于一般男子的超凡脫俗的俊美容貌,這大概跟他是漢、鮮卑、胡等多重混血有關。
這樣一個花樣美男,上起戰(zhàn)場卻毫不含糊。傳說這位王爺因為太過俊美,每次沖鋒陷陣時,都會戴上一副猙獰的面具。崔令欽在《教坊記》里記載:“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倍诙伟补(jié)《樂府雜錄》里,進一步演繹“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后乃百戰(zhàn)百勝!
據(jù)正史記載,公元564年,北周聯(lián)合突厥共十萬大軍包圍了北齊重鎮(zhèn)洛陽,北齊皇帝高湛急忙詔令段韶、斛律光、蘭陵王為帥,領精騎1000,解洛陽之圍。段韶和斛律光都是北齊最杰出的重臣名將,功勛卓著,戰(zhàn)績赫赫,年輕的蘭陵王能與他們一起統(tǒng)率三軍,其軍事才華自然非同小可。在軍事配置上,段韶率200騎為左軍,斛律光領300騎為右軍,蘭陵王獨統(tǒng)500騎為中軍。這一千“甲騎具裝”的重裝騎兵,就如“鋼鐵猛獸”的“古代坦克”一般,具非凡的威懾力和殺傷力。
北齊采用了誘敵后包抄的戰(zhàn)術,沖亂北周軍陣腳,使之于慌亂之中“投墜溪谷而死者甚眾”。然后蘭陵王趁機率500精騎殺入重重敵陣,以銳不可當之勢,直奔洛陽城下。當時北齊軍服尚紅,北周軍服尚黑。試想一下,500紅袍金甲的鐵騎,如一股紅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軍重陣里席卷而過,那陣勢是怎樣的震撼。洛陽城墻上的守兵開始還在發(fā)楞,直到“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庇钟惺窌涊d:周軍“丟棄營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闭沁@次“邙山大捷”使蘭陵王一戰(zhàn)成名,由并州刺史晉升為尚書令,從此登上北齊的政治舞臺。
這樣又貌美又戰(zhàn)神的蘭陵王,還有著無比的低調、謙遜和寬厚!侗饼R書》中說他“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shù)果,必與將士共之”。邙山大捷后,武成帝賞其功,為他買來美妾20人,他卻不過“唯受其一”,照舊專情于王妃鄭氏!侗饼R書》還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說他某次上朝時,“仆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事后,蘭陵王不以為意,“無所譴罰”?梢娝綍r對待下人是非常寬和的。即使是對自己的“政敵”,他也能夠做到寬厚以待。當初長恭在瀛州時,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告發(fā)他貪贓枉法,長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長恭東山再起,引兵進攻定陽時,陽士深剛好在高長恭營中聽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長恭會借機報復殺害自己。為此,高長恭安慰他說:“吾本無此意!笨申柺可钚闹腥圆惶,非要央求懲罰。高長恭只好找了一個小過失,打了陽士深二十板子,好讓他安下心來。在北齊那樣動輒殺人砍頭的瘋狂時代,蘭陵王寬厚仁和的風范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縱然如此風華絕代,如此軍功顯赫,如此仁厚低調,仍然改變不了蘭陵的悲劇式宿命,只因他出生在北齊這個瘋狂得近乎變態(tài)的`帝王家族,他雖沒有爭王之心,卻終因太過出色而逃不脫猜忌。
其實他已經(jīng)夠低調謹慎的了,甚至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時“頗受財貨”,這心思被一個叫相愿的下屬看穿:“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遍L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愿給他出主意,要他裝病在家,“勿預事”。從此,長恭故意“有疾不療”,以求借此避禍?上П饼R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已經(jīng)被皇帝漸次殺光,能依靠的也只有他了,因此“未能退”。一次,江淮寇擾,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將,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fā)!币淮鯇⒕刮房s至此,可悲可憐之甚。
就算如此戰(zhàn)戰(zhàn)兢兢委屈求全,終難改變悲劇的命運。早在邙山大捷時,后主高緯曾故作關切地問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一聽,深受感動,說:“家事親切,不覺遂然!边@句表忠心的話卻觸到了高緯的忌諱。高緯開始猜忌蘭陵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取而代之。573年五月的一天,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送來的禮物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王妃鄭氏說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何不求見天顏?”蘭陵王心里卻很明白,向皇帝討個說法根本沒用。他想起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無緣由地被后主引誘入宮,被人用弓弦殘忍地勒死。如果他貿(mào)然入宮,還不知是怎么一個死法。橫豎都是死,還不如選擇有尊嚴地死去。這樣卑鄙殘酷的君王,他不想見,也沒必要見。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遂將鴆酒一飲而盡,決然離開了這個悲情人世。時年僅32歲。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4
在禹州大部分人都知道,禹王鎖蛟井位于禹州市區(qū)西北,古鈞臺南街中段東側,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清朝末年被人覆蓋,1980年重修,占地約1500平方米。
井壁以磚券至頂,環(huán)形巨石甃口,井口左側矗立一石柱,有鐵索一端系石柱,另一端下垂井底縛于蛟項。井上建卷脊挑角亭榭式建筑,內(nèi)粉壁彩屏,繪大禹治水神話故事二十四幅,后壁前立大禹塑像。但又有多少真正人知道禹王鎖蛟的故事傳說呢?
《禹王鎖蛟》傳說
大禹治水的時候,禹州城北關住著一對老年夫婦,膝下無子,收留了一個被水沖來的'孤兒做干兒。這孩子聰明伶俐,老兩口愛如掌上明珠。但他一不學文,二不習武,整天跑到潁河里戲耍。老兩口心里不安,生怕兒子有個三長兩短。他們無論怎樣勸阻都不濟事。那孩子死活不改,非下河玩水不可。老兩口沒辦法,只好任他去玩。
十冬臘月,寒風刺骨。大禹洽水從潁河邊經(jīng)過,突然見河里有一頑童在玩水,渾身冒著熱氣。大禹定睛一看,發(fā)覺這頑童是蛟龍所變,不由暗自驚奇,立即派人盯住這孩子,暗地察看他家在哪里。
原來這只蛟龍曉得大禹的厲害,生怕被大禹捉住,因此變化成小孩,躲在這一老漢家里暫時藏身。
第二天,大禹扮作一個老漢來到頑童家里,以喝水為名,和老人攀談起來,問道:“老哥,你家有幾口人,膝下有幾個孩子?”
老漢長嘆一聲:“唉,命中無子,收了個干兒子生性頑皮,每天啥事不干,只知道去河里洗澡,俺老兩口多次勸說,他都當耳旁風。哎!把人快氣死了!
大禹說:“大冷天我見個孩子在河里玩水,想必就是他吧?”
老漢說:“正是。”
說話間,天已晌午,老人便留大禹在家吃飯,大禹滿口答應。老漢讓老伴做了面條招待大禹。飯剛端上桌,只見那孩子從河里回來了。他進門看見大禹,二話不說,轉身就走。說時遲,那時快,大禹順手中捏起一根面條,叫聲“變”,面條立即變成一根又粗又長的鐵索。他手拿鐵索,只聽“嘩啦”一聲,套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大禹喝道:“畜牲,還不快現(xiàn)原形!”話音沒落,那頑童變成一條身長數(shù)丈,口如血盆、眼象燈籠、張牙舞爪的蛟龍。老人一見嚇得渾身哆嗦。
大禹說:“老人家,不必驚慌,我實話告訴你,他本不是人,原是一條蛟龍,怕我拿它,才變成人形,暫時到你家躲藏!贝笥碚f罷,把鎖住的蛟龍壓到一口八角井內(nèi)。那蛟龍苦苦求告說:“我啥時候能出來?”
大禹說:“除非石頭開花那天!”
不知過了多少年月,有一個新上任的州官來到“禹王鎖蛟井”旁,他想看看井里被鎖的蛟龍到底是啥樣子,但又怕頭上的紗帽掉進井里。所以隨手摘掉紗帽,戴在井旁的石柱子上。井內(nèi)蛟龍看見石柱上花花綠綠的帽花,以為是石頭開了花,它掙扎著想出來。轉眼間,井里呼呼聲響,井水一個勁往上漲,州官嚇得魂不附體,掉頭就跑。衙役取下紗帽趕緊給州官送去。蛟龍看不見石柱上頭的花,才又老實實躺在井里。
經(jīng)典歷史典故15
在宋代有一則民間流傳的故事:一位秀才的母親到地藏菩薩前許愿,沒想到竟然心想事成,兒子高中了狀元。但是這位狀元郎卻并不信佛,而且鬼心眼特別多,他得知母親要帶他來九華還愿,便翻閱了一些史書,知道地藏菩薩是在唐代時期示寂的,于是心生一計:母親跪拜藏菩薩時,就把母親的金釵撥下往地藏菩薩真身的腳上插。
這時奇怪的現(xiàn)象出來了,插進去的金釵怎么拔也拔不出來,狀元郎便心生害怕,再次使盡力氣也撥不出來。狀元惶恐,對地藏菩薩像說:“說你無佛卻有佛!”話還沒說完,金釵就隨手被撥了出來,同時,在金釵撥出來的地方涌出了血漿。
狀元郎極為駭異,便急急逃離九華山。當時九華山的護法神是韋陀菩薩。韋陀菩薩的性情暴烈,見到有人對地藏菩薩不恭,就要去懲罰。地藏菩薩不許,并說這狀元郎是他當年身上的一個虱子,不小心被他拍死了。狀元郎今生的刁難,是有因緣的.。
韋陀菩薩聽了,依然是怒氣未平。地藏菩薩算出狀元郎已經(jīng)走出了九華二十余里地,就對韋陀菩薩說:“你執(zhí)意懲罰,只追五里吧。追上了任你懲罰,追不上就算了!
韋陀菩薩怒火中燒,根本沒有聽清楚地藏菩薩的話,就點頭答應,于是急急追趕狀元。追到一個叫五溪的地方,看見狀元倉惶逃竄,就一鞭子把狀元打死了。
韋陀菩薩打死狀元后,回來復命。地藏王見韋陀菩薩氣頭上把五里聽成了五溪,竟追出了二十里打死了狀元,心生不忍,就讓韋陀菩薩到別處護法,把他趕出了九華山。但是佛教不能沒有護法,于是就請來道教的靈官作為護法神。至今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前的護法還是靈官。
話說韋陀菩薩離開九華山之后,許多地方都不肯收留,路過湖州,沒想到湖州竟然成了收留韋陀菩薩的地方,因此,湖州便成為了韋陀菩薩的人間道場,并且在湖州,還有一個寺院就叫韋陀寺。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歷史典故05-19
歷史的典故05-21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7-16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28
歷史典故04-12
歷史的典故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