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讀后感的作文9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蓋茨比與黛茜的戀愛和分手本來是個很普通的愛情故事。但作者出手不凡,把蓋茨比熱戀的姑娘當作青春、金錢和地位的象征,當作追求富裕物質生活的“美國夢”的手段。蓋茨比為了追求黛茜耗盡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后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天真地以為:有了金錢就能重溫舊夢,贖回失去的愛情。可惜,他錯了。他看錯了黛茜這個粗俗淺薄的女人。他看錯了表面上燈紅酒綠而精神上空虛無聊的社會。他生活在夢幻之中,被黛茜拋棄,為社會冷落,終于鑄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蓋茨比是20年代典型的美國青年。他的遭遇正是歡歌笑舞的“爵士時代”的寫照。作者為小說設計了一個“雙重主人公”尼克·卡羅威。他的重要性在許多方面不亞于主人公蓋茨比。他既是故事的敘述者和評論者,又是小說中一個重要人物。他與矛盾著的雙方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他是蓋茨比的鄰居和朋友,又是黛茜的表哥、湯姆的同學,還熱戀著黛茜的好友喬丹。他充當了蓋茨比和黛茜分別5年后重新見面的牽線人又成為蓋茨比重溫舊夢的批評者和他慘遭殺害的同情者。
他雖然躋身于長島豪華的住宅區(qū),但他既不是湯姆所代表的“荒原時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是蓋茨比所代表的盲目崇拜黛茜的脫離現實的夢幻世界的同路人。他代表美國中西部的傳統(tǒng)觀念和道德準則。他對于蓋茨比追求失去的幸福的夢幻有許多中肯的批評,對于講究外表而內心卑俗的湯姆和黛茜則進行了公正的鞭撻。蓋茨比死后,昔日的賓客一個也不露面,黛茜則陪丈夫遠遠離去,尼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社會的虛偽和無情,使讀者對于蓋茨比所追求的美國夢的必然破滅有了深刻的印象。
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仿佛書中發(fā)生的一切都是尼克的親身見聞,不加虛飾,令人感到親切可信。尼克和蓋茨比兩人從陌生到認識,感情上既有距離,又有融和,富有多種層次的結合和區(qū)別,寫得脈絡清晰,恰到好處。這種把不同的觀點巧妙地統(tǒng)一在一部小說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嚴密的結構,正是作者獨特的藝術成就。
作者在敘述中還運用了許多豐富生動的比喻,使人物的感情起伏和場景的變換增添了抒情的色彩。精采的比喻常常被用來渲染夢幻的氣氛,表達精神的空虛。如尼克初次到湯姆家,看到黛茜和她女友貝克坐在沙發(fā)上“活像浮在一個停泊在地面上空的大氣球”,后來才“慢慢地降落地面”。蓋茨比在家里第一次與黛茜重逢時伸手去抓她的手,以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熱情投入了他的夢幻!安粩嗵碇尤~,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加以綴飾”。這些夢幻是“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內涵深刻的比喻把蓋茨比對“美國夢”的追求描繪得維妙維肖,躍然紙上。
小說還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來揭示人物內心的活動與環(huán)境的冷酷。比如:西卵碼頭盡頭有一盞綠燈,蓋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獨地望著它,伸開雙手想去擁抱它——那青春和愛情的象征,仿佛是黛茜的化身。小說末了,尼克又想起了蓋茨比信奉這盞綠燈,似乎近在眼前,他幾乎不可能抓不住,實際上卻可望而不可即,他的夢想已經遠遠逝去了。又如書中六次出現的“埃克爾堡大夫的眼睛”是藍色的,“若有所思,陰郁地俯視這片陰沉沉的灰堆”。它象征不幸和災難。在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之處,這雙眼睛好像復活了,它仿佛看著蓋茨比去跟湯姆攤牌,又預見到威爾遜要去殺死蓋茨比。渾身銅臭的黛茜愛穿白色的上衣和裙子,宛如純潔可愛的天使,其實她的靈魂污點斑斑。這象征純潔的白色像一面潔白的鏡子,把她的靈魂深處暴露無余。
蓋茨比重溫舊夢的幻想一去不復返了。作者用五光十色的音符譜出了一曲凄悵的悲歌,給人留下無限的思索。
蓋茨比的死是整個故事的高潮,他莫名其妙開始的神話并沒有隨著他的死亡而結束,他的父親來到他的別墅后驚呀不已,強烈的自豪感已經掩埋了他的悲傷。就這樣,蓋茨比的葬禮在他父親贊嘆聲里開始,亦在這種贊嘆聲里結束。
菲茨杰拉德的想象到了故事的結尾似乎枯竭了,或許他是想徹底諷刺富人階層的膽小與懦弱,在蓋茨比的葬禮結束后,無論是關于尼克與喬丹戀情的最終交待,或者是尼克與湯姆重逢后關于蓋茨比死因的推斷得到證實,都顯得多余而又生硬,并且切斷了讀者剛剛展開的聯(lián)想。尼克的獨白是無力的,他想起蓋茨比戲劇性的一生,想起蓋茨比信奉的那盞綠燈,想起那些可悲的爭論和逐漸遠去的城市燈光,他的內心一片孤寂。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題目叫《誠實的紅石榴》。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老師臉色嚴峻地說:“就在剛才課間十分鐘,我們中有一個人從校門內那株石榴樹摘去了一個大石榴,是誰摘的,有膽量承認嗎?”全班同學面面相覷,都沒有吱聲!澳呛,我再問問同學們,誰有過,那石榴好吃想摘下一個嘗嘗的念頭?”老師要求有這種念頭的同學舉起手來。整個班里的同學都意識到了舉起手來的后果,都沒有動靜,老師等了又等,還是沒有一只手舉起來。過了一會兒,有個個子很小的女同學怯生生地站了起來,她紅著臉小聲地說,她想過,可是她的確沒有摘……。這時,老師伸出手無限慈愛地摸了摸她的發(fā)辮,變戲法似的從衣兜里掏出個大紅石榴,放在她的課桌上!笆袷抢蠋熣。我之所以這樣對待大家,是想讓大家理解‘誠實’到底是什么東西!
讀過這篇文章,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故事中的小男孩因為說謊,最后狼真的.來了,把羊吃了……那時候我就知道要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不能撒謊。慢慢長大了,其實誠實不僅僅是不說假話,還要像文中的小女孩一樣,坦誠地說出心中的想法,做一個胸懷坦蕩的人。
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事情,都會在誠實的邊緣猶豫不決。記得有一次,我數學考了100分,老師在評講的時候,我發(fā)現有一條選擇題做錯了,老師并沒有發(fā)現。我覺得今天的運氣特別好,紅艷艷的100分就像誘人的花兒正在向我微笑,我忍不住看了好幾眼,就在我沾沾自喜的時候,那美麗的花兒突然露出嘲笑的面孔:“你不誠實,你不配得100分”,我覺得臉上火辣辣的,怎么辦?要是說吧,好不容易到手的100分將棄我而去,不說吧,心里就像揣了塊石頭,忐忑不安。下課了,我還是鼓足勇氣和老師說了錯誤的地方,老師毫不留情地在100分后面減掉2分。我拿著98分的試卷,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回家,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用贊許的口氣說:“這98分比原來的100分更加寶貴……”
我和文中的小女孩一樣,因為說出真話而收獲了誠實的含義,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隱瞞事實,對別人以誠相待,那更多的朋友會來到我們身邊,我們的生活會更加陽光燦爛。
誠實是一把金鑰匙,它會打開我們心靈的大門,讓我們快樂生活每一天。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雖然《青銅葵花》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好幾遍,可是在沒事的時候,我總忍不住拿出來看。
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才三年級,那時候還小,沒讀出什么對什么,還總是笑葵花“傻”去青銅家而不去嘎魚家,現在,每當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淚流滿面。
青銅為了葵花可以照相,在雪地里賣蘆花鞋;為了葵花晚上可以有光做作業(yè),弄來了南瓜燈籠;為了葵花能在舞臺上更加美麗動人,用冰塊做了一條冰項鏈,因此青銅的手都凍紅了;為了葵花能吃得到食物,自己忍著饑餓給葵花捉鴨子。
讓我感受最深刻得是紙燈籠這一章。奶奶去她的妹妹家拾棉花,給葵花、青銅做棉襖結果累的病倒了。
葵花為了奶奶的病能快的好起來,去江南拾杏子賣錢。奶奶走了以后還把自己帶了一輩子的手鐲給了跟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葵花。
最后,12歲那年命運又重新把葵花喚回來了城里,青銅每天都坐在大草垛上像葵花住的地方遙望·······
小時候讀的時候笑葵花“傻”笑完葵花,又向媽媽要這要那兒,F在,我才知道我是生活在一個多么快樂的世界:每天有人為你洗衣服,做飯,每頓都有好吃的`,生活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遇到困難,向家長求助,而跟我們同歲的葵花卻有這么大的不同。
青銅家也十分了不起。青銅甲就像一輛馬車,在坎坷的路上吱吱響,每個地方都松弛了,自從收養(yǎng)了葵花,這輛馬車變得更加地沉重。而青銅、葵花卻過得自由自在,他們敢于正視痛苦,尊敬痛苦!
這篇作品寫的是苦難——大苦難,將苦難寫到最深處;寫的是美——大美,將美寫到極致,寫的是愛——至愛,將愛寫的充滿生機與情意。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書里面有個叫王葆的小孩,做什么事情都不愛動腦筋,他無意中得到了一個“寶葫蘆”,從此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連考試也一點腦筋都不用,可是“寶葫蘆”也給王葆增加了很多的麻煩。
我從王葆想到了自己,我也有很多的.缺點,凡是都不愿意費力氣,動腦筋。每次作業(yè)都讓爸爸媽媽幫我檢查,即使是自己能做到的事,只要爸爸媽媽在,都想讓他們幫我做?赐赀@本書后,我明白了我們不能老是依賴別人,凡事都要自己做才有意義。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讀書就像是和人談話一樣,讀于老師的書,就像是在聽于老師慢慢談話,于老師那些話如涓涓細流慢慢沁潤著我的心靈,于老師把自己一生的經驗都寫進書里告訴我們。
讓我感受最深的,也是于老師一直說的,使他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就是讀書多,于老師生活在那樣艱苦的年代,都讀過那么多的書,而生活在現代的我,條件比以前強太多了,而自己讀的書太少,特別慚愧,你看于老師在書中從古到今,從外國到國內的教育家,教育著作都無所不知。于老師特別要我們讀讀《論語》《學記》《道德經》《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古代啟蒙讀物,還要我們讀經典小說,背古典詩詞。因為經典文化可以改變我們的說話方式、思維方式、甚至是言談舉止。以至于心靈狀態(tài)。慚愧的是這些書我很少讀過,就《三字經》《弟子規(guī)》還是前幾年學校倡導要讀背的。于老師還要我們再開闊一點,讀外國教育家文學家的書。有些書,雖讀過,但忘的也快。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的目標要多書,讀經典,讀小說,讀教育名著。要了解國家大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老師。
除了讀,更重要的是去踐行,去思考。也就是第二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寫,作為教師,我們要把自己讀的,自己遇到的,經歷的,有意義的都寫下來,在寫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寫到這,回想自己那些年也常常寫教育隨筆,剛開始時用手在筆記本上寫,后來是電腦上寫,(現在還保存有那幾年的隨筆)再后來注冊過博客在那上面寫過?墒请S著時間的流失,自己越來越懶,已經荒廢了很多......雖然自己也寫教學反思,但有些東西還是單獨記錄下來比較好,自己的'走過的路,有一些方法、體會自己單獨記錄下來更好一些。便于自己整理。下一目標:寫隨筆,每周一篇。
接下來就是上課了。于老師說,經過調查發(fā)現,學生最喜歡的老師的原因:就是喜歡上她(他)的課。所以,作為老師,我們要上好課,于老師的經驗:每年在開學初就訂好2篇課文,作為重點講的公開課,到時請大家都去聽,提意見,接著修改,之后再講再聽,然后把這些過程用筆記下來,那么一篇論文也就出來了。這個方法我們校長也教我們這樣做過。但我真正能做到的時候卻很少。也不說2篇,我覺得就選擇一課,開學就定下,認真準備,到時一定要讓大家都去聽聽。
成功的人生是由完成一個個小目標,最后由這些小目標組合成一個大目標的。我們只有在平時的實際中給自己定下每一個小目標,然后不折不扣去完成每個小目標,才會實現大目標。雖然我也已經工作了幾乎十年了,但還有很多東西都不懂,很多方面還不會,每個人都想在工作生活中獲得別人的認可,獲得成功。不說自己也當個教育家,最起碼也該做一個游刃有余的好老師。所以必須得有目標,然后去實行。
最后引用于老師的話:“既然命運讓我們做了教師,就讓我們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與我們只有一次。”
讀后感的作文 篇6
福樓拜小說《一顆簡單的心》中的“女仆全!薄蠈、勤奮卻頭腦混沌,飽經痛苦,卻不知這痛苦由何而來。這個國家和生活在這個國家中的絕大多數人似乎都有這樣“一顆簡單的心”。他按照慣性、不假思索的原則的生活。在一些時候,它會顯現出驚人的能量——它就像一個沒有太多顧慮的少年,頭也不回的奔向目標。
但是,現實并非總有清晰的跑道,明確的終點,一路上也并非總是平坦。一旦遭遇障礙時,原來的不加思考的方式,就瀕臨破產。而我們也有另一種方式來對應它,無盡的忍耐。于是中國就像是一個少年與一個老年人的結合,一方面是頭腦渾濁,另一方面是充滿世故的忍受。
一方面,政治權力仍有著很強的壓制,國家機器選擇一部分記憶,壓迫另一部分記憶,并這些記憶統(tǒng)一與固化,通過強大的.宣傳灌輸給每個人,用這種單一的集體化記憶取代個人記憶;另一方面,蜂擁而來的碎片式信息,正在瓦解邏輯,消除記憶的深度,我們都不自覺的淪為了“現代文盲”。
讀完《一顆簡單的心》這本書,我聯(lián)想到現實生活,那些拿生命做籌碼的人,當你面對一個新生命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生命依然在繼續(xù)、幸福就是那么簡單!人,愛過了,也受傷了;想開了,也就不在乎了,所謂的永遠、海誓山盟、不變的承諾,只不過是曇花一現、朵朵浮云…
某人,今生你還欠我一個擁抱!依然追求簡單的人生,尋覓簡單的生活,享受簡單的快樂,收獲簡單的幸福,做簡單的我!
讀后感的作文 篇7
三毛流浪記讀后感這些日子,讀了《三毛流浪記》這本書,三毛流浪記讀后感作文。這本書講述了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三毛是舊上海的一名流浪兒童,他沒有家,沒有親人,無家可歸,衣食無著。好不容易認了一個對他好的爺爺,卻沒過幾天好日子,就被壞蛋打死了。一個人游蕩在上海,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睡在垃圾車里,把報紙當被子,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
為了生存,他賣過報,拾過煙頭,幫別人推黃包車,但總是受人欺侮,但他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只有與他命運相同的流浪兒關心他,給他溫暖。有錢人家的小孩有書讀,可是卻吵著不肯上學。三毛要讀書富人卻讓他快滾!三毛嘗盡了我們無法想像的苦,如果如果現在讓我們過他那樣的生活,我們一天也活不下去,我真佩服三毛的堅強。
讀完這本書以后,我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現在有吃有穿,豐衣足食,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擁有爸爸媽媽的呵護,老師的關愛,擁有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書本,擁有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這樣優(yōu)越的環(huán)境里,我們更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和三毛比一比,我真是覺得自己是個很不聽話的孩子啊。如果回到三毛的年代,我一定要幫助三毛,讓他過上幸福的生活,F在我要向三毛學習,做一個又聰明、又善良、又堅強的人。
讀后感的作文 篇8
我讀了《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后,感受到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和奉獻精神,我深受感動的。文章講的是劉老師講課講得非常非常的好,在他的培育下,他帶出來了許多的大學生,可是,這個老師是個殘疾人,他的右腿從膝蓋下面全部截去了,只靠著一根油亮光滑的圓木棍撐著,這位老師憑著拐杖,支撐著身子站在講臺上為學生們上課,可想,他是經過了多少艱難困苦呀!有時課余時間,劉老師和同學們一道在草坪上放風箏。那情景真讓人感動:每當我從文章中,看到放風箏時那活蹦亂跳的劉老師時,我真的不敢相信他是個殘疾人,可想他那種對生活的熱愛真讓我感動呀!
劉老師雖然是個殘疾老師,可他的.心并沒有殘疾。他還是下了決心,要到學校來教學生?墒,社會上很多四肢都沒有一點的問題的人,他們完全可以找一份工作,自己靠自己的努力來賺錢,俗話說得好“幸福的生活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可偏偏有些人當了小偷,有些人在大街上低頭向人討錢,甚至有些人當了搶匪……,可是,到了最后,這些小偷、搶匪這些人都要被抓起來坐牢,或者要被槍斃的。如果這些人和劉老師相比,這些人的生活也太無意了,太卑鄙無恥了吧?
俗話說的好:“人的生命有重于泰山,也有輕于鴻毛”的,所以劉老師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尊敬和學習。還有許多人雖然也跟這位老師一樣,是個殘疾人,年復一年的躺在病床上,受著殘疾的折磨,而沒有半點戰(zhàn)勝病魔的勇氣,可劉老師不同,他雖然右腳從膝蓋下全部截去了,成了殘疾人,可是他還在盡力的為祖國做貢獻,他不想躺在床上,他要下床來放風箏、教學生,可想他是那么的熱愛生活呀。一個殘疾老師都能做得那么好,我們四肢健全的人不是應該比這位老師做的更加好嗎?!
讀后感的作文 篇9
翻開這本詮釋花季的書,品味著作者完美的開頭,心突然從剛才的激動中沉了下來,不知道怎么的,心中還略帶些憂傷。隨后便帶著沉甸甸的心情繼續(xù)讀下去……
小說中寫了一群留守少年令人擔憂的生存現狀。為讓孩子過上富裕的生活,他們的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賺錢。這些孩子在父母的親情和監(jiān)管雙重缺失的情況下,只有托付給老人和親戚代管,像野草一樣生長。
小說以初二女生陸星兒和男生陳軍之間的交往和友誼為主線。這種友誼不同于普通孩子之間的有著懵懂好感的情感,這里面有著留守孩子因為共同的處境,在互幫互助之中產生的惺惺相惜之情。
星兒和奶奶住在一條寂靜的村子里,父母都外出打工了,星兒就在村子里念書。陳軍是跟星兒在同一年級,不同的班的小學同學。是車子讓星兒跟陳軍有了“交往”。后來,星兒的車子不見了,她只能每天讓黑子送她上學。但陳軍提議說以后由他帶星兒,就這樣,他們開始每天一起上下學,星兒覺得陳軍像哥哥一樣,照顧著她。在學校,星兒最好的朋友就是向華萍,向華萍的家有爺爺,父母也外出打工去了。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一連串的故事。小說最后,向華萍和陸星兒都先后被父母接到城里。但是,在城里他們顯然也無法和城市的孩子們享受一樣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這些農民工的孩子們,他們的路到底在何方?作者沒有給出答案。
讀了《穿過憂傷的花季》一書,我被少男少女的純真友情所打動,為他們的無知感到心痛,為老師真摯的愛感到佩服,也為農民工的生活感到辛酸。
花季,本是人一生中最美好,最活潑,最燦爛的時光。但對于一群生活在農村的'留守少年來說,卻是最憂傷的?戳诉@篇文章,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同樣是孩子,但留守少年經歷的比我們都還要多,他們的生活條件遠遠不及我們好,還要照顧家中的老人,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一切,并盡力去幫助留守少年,使他們生活得更加幸福,讓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花季。
花季中的我們,需要很多的關懷,有很多東西要傾訴。沒經驗的我們,稍一不小心,就會走上歪路。在這個岔路口我們面臨著選擇,需要父母在旁,引領方向,才不至于迷失于路上或走到死胡同。這個花季太過潮濕,灑滿了我們的汗水和淚水。過多的得失使得我們總是憂傷,有太多不適合出現在這個年紀的憂郁。
【讀后感的作文】相關文章:
讀后感作文02-18
讀后感的作文04-10
讀后感作文03-10
(經典)讀后感的作文09-28
(精選)讀后感的作文10-02
【精選】讀后感的作文10-11
讀后感的作文(精選)10-13
讀后感作文精選06-22
讀后感的作文(精選)11-22
讀后感的作文【精選】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