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勵志人物事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事跡吧,事跡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跡的主要內(nèi)容或材料的用途。那么相關的事跡到底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勵志人物事跡,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人物事跡1
梁思成是知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學教育學家。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yè),系統(tǒng)地調(diào)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并多年活躍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
1928年,梁思成學成回國后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在東北大學建筑系草創(chuàng)之時,梁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組織者,又是僅有的.兩名授課老師。梁先生特別注重啟蒙教育。開班第一課,他先在黑板上一筆畫了一只小狗,問大家這是什么?大家齊聲答狗。又在小狗的旁邊畫了一座與小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回答是狗窩。他又在狗的旁邊畫一個大的屋子,再問學生是什么,學生都說是房子。梁思成笑了,說“狗窩”和“房子”,一個是狗睡覺的地方,一個是人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尺度”的含義。
與“尺度”同樣有趣的,是梁先生在講到更加抽象的“比例”這一概念時,他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嬰兒和一個成年人,然后又在成年人旁邊畫了一個和成年人同樣大小的嬰兒,問同學們兩個誰是大人誰是小孩,同學們照實回答,梁先生笑著說,“這就叫比例”。并說建筑也和人一樣,各種建筑有自己的特點和比例,如果尺度弄不好,讓人看起來像拔高了的小孩或縮小了的大人。
大師就是大師,兩個難以用語言輕易講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談笑間烙印在每位同學的記憶深處了。
勵志人物事跡2
XXX就是一個孝敬老人、體貼老人的孩子,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他來自陜西咸陽,一個憨厚老實、吃苦耐勞的鄉(xiāng)村孩子,家中有5口人。奶奶患病多年,媽媽在家里看護年幼的妹妹,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父親在外打工。為了養(yǎng)活一家人,父親漸漸變得滿頭白發(fā),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心里萬般難受。自記事起,家里的長輩就告訴他百善孝為先,不管什么時候,孝敬長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每天白天他會幫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晚上幫家人打水洗臉。由于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邁的奶奶和年幼的妹妹。面對這種情況,他沒有退縮,毅然擔起了家里的重擔,照顧妹妹、孝敬奶奶。秋收的時候,他與父親一起下地,收割、裝袋、裝車,年幼的他早已熟諳勞動的全部技巧。母親心疼不已,可他始終以堅強的微笑面對母親,用堅定的話語說:“媽媽,我能行,我已經(jīng)長大了”他知道自己多做一點,父母就能輕松一點。
記得那年夏天,他頂著炎炎烈日走進工地,開始了“打工人”的'生活。在那里,由于任務并不繁重,他很快就進入了狀態(tài)。他每天需要指揮車輛在出料口下停下來,出料口每一次出的瀝青料重約三噸,大約5到7分鐘后,裝載車的車斗前部就裝滿了,然后他需要指揮車輛向前移動,讓出料口將瀝青料放在車后部,等到車后部也裝滿了之后,車斗的中間部位還剩下一部分空隙,此時再讓車向后倒,讓最后一次出料填滿這部分空間之后,再指揮車輛離開,讓下一輛車進站開始裝載。正是這樣的打工經(jīng)歷,使他早早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生活歷練,使他在實踐中增長了見識,鍛煉了自己才干。兩個月之后,他用自己賺到的第一筆錢給奶奶和媽媽各買了一身衣服,給因常年過度勞累導致腰病的父親買了一套按摩設備,以報答家人的養(yǎng)育之恩。
光陰如箭,流光瞬息,20xx年10月他來到了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校期間,他多次主動參加管理學院團總支星愿部組織的去敬老院照顧老人的活動,幫助老人曬被子、打掃房間、和老人們聊天,盡可能的為老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雖然有些累、有些苦他感覺自己的內(nèi)心是溫暖的。從中他也學到了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如對待老人應當怎樣做到關心、體貼和熱情,這些都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每當去敬老院看到爺爺奶奶步履蹣跚、年老體衰的樣子,他就想起刻在心中的“孝敬長輩”四字,于是,他便在空閑時間去幫助老人打掃衛(wèi)生,做活動、講故事,幫忙做飯等。他的出現(xiàn)往往能豐富老人的生活,為老人帶去歡樂與幸福,使老人們更加開心度過每一天。
孝老愛親是溫情,是動力,更是一種美德,是一座人與人之間架起的愛心橋梁。他會以此為起點,更加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孝老敬親的好青年。
勵志人物事跡3
史鐵生:笑看生死
著名作家史鐵生20xx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時期因病癱瘓的史鐵生堅強樂觀,曾以《我與地壇》等作品,打動千千萬萬讀者。他曾表示:“對待生死我選擇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讓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還得感謝卓別林。”
史鐵生1972年不幸癱瘓,后來身患尿毒癥,需要靠透析來維持生命,命運對史鐵生不能不用殘酷來形容。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針刺,讓他的血管變成了蚯蚓狀。史鐵生卻用筆來超越生命的困境,寫出了大量優(yōu)秀作品,其詩性的語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
對于他來說,生命的意義更加特別,他在作品里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并展現(xiàn)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義,這些或許都是他過往經(jīng)歷留給他的精神財富。史鐵生的好友、著名作家陳建功說:“鐵生是我最為敬重最為難得的好朋友。1978年我讀到他寫的幾篇小說,有《午餐半小時》、《沒有太陽的角落》,當即被他的作品所煥發(fā)的精神力量和藝術魅力所折服。因為他的博大、深邃、勤奮,也因為他的平實、沉靜、寬厚,還因為他的樂觀、頑強?”
深度評論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
史鐵生的文字有一種蒼涼的況味,是那種從煉獄中發(fā)出的不屈吶喊,是穿越苦難在風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恫∠端楣P》是史鐵生在病痛中書寫的對生命的了悟,質(zhì)樸無華的文字,冷靜睿智的思索,表達了他對人生各種不同境遇的體驗和感受。名聲的作文素材。
多維解讀
堅強的心靈。史鐵生身殘志堅、不懈寫作的經(jīng)歷,詮釋了堅強的心靈。
生與死的感悟。生命的質(zhì)量在于其精神的高度,而不在于年齡的長度。
樂觀。樂觀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它能使人戰(zhàn)勝磨難,勇敢而堅強地生活。
生命。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發(fā)揮和挖掘它對于人類和社會的價值,史鐵生做到了。
磨難。面對人生的磨難,我們無法選擇逃避,只有把它當成人生的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它帶給我們的是生命的魔力。
【勵志人物事跡】相關文章:
勵志人物事跡10-18
勵志榜樣人物事跡01-17
青少年勵志人物事跡11-25
敬業(yè)人物典型事跡10-21
榜樣人物事跡01-07
劉秀祥人物事跡10-11
關于著名人物的事跡10-09
最美人物事跡10-06
關于英雄人物的事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