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江城》讀后感(優(yōu)秀)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江城》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沒看過《尋路中國》,聽說那本書是何偉的“集大成”作。遇見《江城》是個意外,工作的地方有讀書會,每四個月要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有所得以后才分享出去。
何偉是個很有意思的美國人,關(guān)于他的人生經(jīng)歷網(wǎng)上都能搜到?赐暌院笪腋敢夥Q他為何偉,而不是他的原名彼得·海斯勒。
很難說清楚《江城》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它看上去像一本回憶錄,中間還摻雜一些旅行記錄,何偉還會耗費一整章篇幅去描繪記憶中的某一個細節(jié)!督恰吩谖铱磥砀褚粋記事本,里面有何偉在涪陵的所有記憶,少有為炫技而修剪,保持了文字上的粗糙感,反而特別珍貴。
當我短期內(nèi)第二次閱讀全書時,《江城》這本書再一次讓我意識到它吸引我的地方---即便是個一直待在中國的人,何偉筆下的中國讓我感覺到陌生。陌生不是因為我沒在小城鎮(zhèn)生活過,而是熟視無睹所帶來的陌生。就算此刻我回到小城鎮(zhèn)工作生活,當我看著周圍的建筑、街道上的人群,一切都和之前沒什么區(qū)別。所有的城鎮(zhèn)都是一個城鎮(zhèn),都會有超市、寫字樓、飯館,甚至人們的表情也沒什么不同,可以從他們的著裝一眼就辨認出他們所處的階層和從事的職業(yè)。我不會像何偉一樣對一個中國的小城鎮(zhèn)產(chǎn)生如此濃烈的興趣,反而因為太過熟悉,讓我難以停下腳步,仔細觀察,更不用說為發(fā)生在眼前的事投入感情,并得到感悟。何偉做到了。
一個外國人寫一本在中國的記事本,本來就容易失敗。要么寫成充滿異域風情的文章,滿足本國人對東方的想象;要么恪守外來者的本分,不帶任何情緒記錄所見所聞。何偉避開了這兩種可能,他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憑著淳樸天性和正直品格,讓涪陵變成他的江城。所以他才能在中文版序的最后寫上涪陵是他在中國的家鄉(xiāng)。
而對于我這種去過無數(shù)小城鎮(zhèn)的讀者來說,何偉的描寫依然激起了我對這座重慶小城的向往。準確地說,是對涪陵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了興趣。即便《江城》里明確告訴我,涪陵是一個長江邊上的小城,早就因為城市化進程和過去大相庭徑。對于被時代重壓壓得氣喘吁吁的你我,何偉奇妙的地方在于他的寫作會讓我對自身的生活產(chǎn)生興趣,并且在心理上重新和他人建立聯(lián)系---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最近我更愿意和大家聊天。
這并非是因為書太有趣,何偉的敘述其實并不會讓人感到輕松。無論是臨畢業(yè)因流產(chǎn)而被開除的女學生,還是那個因為婚外戀意識到愛情卻婚姻破碎的中年人,涪陵過去發(fā)生的事一點也不輕松。對此,你只能在看完敘述后感嘆:沒有辦法。何偉的書能讓人恢復一種很罕有的能力:關(guān)切。讀者會對書里的人物產(chǎn)生關(guān)切之情,沒有人會在讀完以后感嘆“涪陵原來是這樣”,而是被何偉帶入到那里的日日夜夜,看到他人流血的傷口,突然感覺到自己身上麻木的傷疤在跳動。
每一個讀過《江城》的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涪陵城里有個和自己非常相似的背影。但是,我們中很少有人能像何偉一樣用鍵盤把時代變遷中的你我誠實的記錄下來,不單單是某個個體的命運起伏,還有山川、農(nóng)田、街道,作為一個整體記錄下來。同時,何偉自始至終都在努力理解發(fā)生在眼前的事件,而不是求同存異,他的做法使得這本書具備一種溫柔的力量。如同他不厭其煩描寫長江水一樣,有博大的包容,也有溫柔的憐憫。因此,《江城》超越了是與否,喜歡或憎恨,讓何偉如同一個土生土長的涪陵人一樣,重新梳理自己在這座城市正經(jīng)歷著的生活。
我們都處于疲于奔命而無暇思考的狀態(tài),《江城》提供了一種彼此理解的可能。原本我們在對方的眼里不復存在,如同黑暗中看不見的面孔,無價值也無意義。但是《江城》讓每一張面孔重新顯現(xiàn)出來,我們因此能看到對方,感覺站在同一片土地上。如果有更多人愿意去讀一下這本書,或許我們會更加寬容,也更加耐心。如同長江水一樣,我們的面孔清晰可見。
最后補一句,譯后記非常有趣,翻譯者李雪順先生是何偉在涪陵的好朋友。我看過很多譯后記,少有翻譯者能在作者的文字以外把自己的風格立起來,這篇做到了。
我想是時候把《尋路中國》也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