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作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1
翻開《三國演義》,你的成就又一次次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你聰明機智,你協(xié)助劉備為統(tǒng)一三國不懈努力,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你依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還記得你在赤壁之戰(zhàn)之前,周瑜想方設法地害你,讓你7天造十萬支箭,而你卻倔強地立下軍令狀保證三天完成任務,前兩天你讓魯肅準備草船,幾個水手和幾百個草人,而你卻優(yōu)哉游哉。第三天你和魯肅趁著大霧,乘船下水在曹營前敲鑼,驚得曹操立馬派幾千名射手齊發(fā)箭。卻在船上悠閑地喝酒。還不忘記把船的另一邊轉過來,讓曹操的射手把箭射滿。事成之后,你還彬彬有禮地讓幾十位水手大喊:“謝丞相之箭。”氣得曹操在府中大發(fā)肝火。你回到江邊把箭全部拔下,第四天周瑜派人數(shù)箭,你不僅收獲了十萬支箭,還超額了,這可壞了周瑜的`大忌。在此我也是非常地敬佩,你臨危不懼,并不因為周瑜的任務太過分而火急火燎。你的鎮(zhèn)定自若讓我很是佩服。
你聰明過人,可星落五大原,你知道嗎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你忍受著關羽、張飛、劉備、趙云的一一離去,最后只余你一人,你輝煌了蜀國,也成就了蜀國。諸葛亮,你讓我永不能忘懷!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2
1、東山再起(謝安)
典故:東晉政治家謝安出身士族,是個十分有才干的人。但他寧可隱居于東山,也不愿意做官。有人曾舉薦謝安做官,結果不到一個月他就不想干了。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又出來做官,出任要職。
釋義:指退隱后再次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2、紙上談兵(趙括)
典故: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會按照兵書上的理論制定作戰(zhàn)計劃,不懂得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3、四面楚歌(項羽)
典故:漢高祖劉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項羽時,將項羽的軍隊圍困于垓下。此時項羽的士兵已經很少了,糧食也沒有了。夜里四周圍住項羽軍隊的漢兵唱起了楚國的民歌。項羽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到楚地了么?為何他軍隊中的楚國人這么多呢?”項羽打算突圍逃走,最終在烏江畔自刎。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4、投筆從戎(班超)
典故:東漢時期軍事家、史學家班超年少時常常替官府抄書,以此來養(yǎng)家。班超面對這樣的生活曾扔下筆感嘆:“我若沒有更好的志向,也應該像傅介子、張騫立功封侯,怎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對他們說:“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后來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終立下了功勞,封了侯。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5、暗渡陳倉(韓信)
典故:漢高祖劉邦從漢中出兵要攻打項羽的時候,大將軍韓信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6、韋編三絕(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歡《易經》,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讀了許多遍,又附注了許多內容。這樣的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7、司空見慣(劉禹錫)
典故: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任蘇州刺使時,有一個曾任司空官職的人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便邀請他一同喝酒,并請了幾個歌女作陪。席間,劉禹錫詩興大發(fā),賦詩一首:“高髻云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釋義: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8、入木三分(王羲之)
典故: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fā)現(xiàn)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釋義:形容書法極有筆力,F(xiàn)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9、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典故:韓信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饑。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韓信被封為楚王后特意回故鄉(xiāng)見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并送給她一千兩黃金。
后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10、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壯丁去漁陽守邊,官差選陳勝、吳廣管理壯丁,走到大澤鄉(xiāng)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律規(guī)定這些人得全部處死,陳勝、吳廣迫不得已,只好舉起竹桿當義旗,進行起義。
后指人民起義。
11、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戰(zhàn)國時期,韓國姬公子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改名張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橋上散步,遇到一個老人的'鞋掉到橋下,他主動拾起并替他穿上。老人家認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細鉆研后成為劉邦的謀士。
后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12、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商朝末年,紂王帝辛對內統(tǒng)治手段殘暴,對外連年征戰(zhàn)用兵,導致商朝政治腐敗。武王姬發(fā)在征討商紂前說:“我周王姬發(fā)將征伐商,因為今日的商君紂暴虐無道,任意蹧蹋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殘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獲得了志士仁人的協(xié)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弊詈笊讨軟Q戰(zhàn)于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后來演變?yōu)槌烧Z,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3、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典故: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里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后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4、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占秦都以后,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xiāng)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并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占楚地,以為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后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5、怒發(fā)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典故:戰(zhàn)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于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并怒發(fā)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于盡!
指憤怒得頭發(fā)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3
這次口語交際是以“講歷史人物故事”為話題的口語交際訓練,這次口語交際是本單元課文學習的延續(xù),目的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在搜集、了解、交流歷史人物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其優(yōu)秀品質。
在以往的幾冊教材中,學生曾經接觸到了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對歷史人物故事并不陌生。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嘗試過自己搜集和整理資料,所以課下搜集歷史人物故事對他們來說不是難點。但是在表達交流的過程中,清楚地向別人講述故事,能認真傾聽、思考、提問、作答,這些交流的規(guī)則還需要教師的提示和引導。
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把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通過正確、適時地引導和激勵性的評價,順利完成這次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體會到交流的快樂。
【知識與技能】
1、選擇一個課外讀到的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故事,大方地講給同學聽,注意把故事講清楚、講完整,大膽說出自己得到的啟示。
2、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可以提問,可以補充,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
3、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從而開闊學生視野。
【過程與方法】
用游戲、討論、創(chuàng)設情境等形式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指導學生把故事講完整,講具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認真傾聽別人發(fā)言的好習慣,激發(fā)多讀課外書的熱情,提高閱讀興趣,開闊視野。
重點
1、能把自己搜集的故事有條理地講清楚。
2、交流時做到態(tài)度自然、大方,表達流利,內容比較充實。
難點
能把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故事講清楚,講完整,并與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啟示。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歷史人物故事。
1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最近在語文課上我們讀了西門豹治鄴、扁鵲見蔡桓侯等許多歷史人物故事,課外大家也讀了一些歷史人物故事,你讀了哪些歷史人物故事?(指名交流)
2、聽了同學們的匯報,我知道大家從不同的途徑搜集了很多歷史人物故事,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歷史故事會吧!
二、在小組內交流
1、交代講述、傾聽要求。講的同學要講清楚,讓別人聽明白;聽的同學要認真聽,可以提問,也可以補充。
2、在組內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簡要介紹自己要講的內容。
3、組內成員以“新聞發(fā)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師巡視。
三、全班交流
1、各組匯報本組評出的“最佳發(fā)言人”。
2、挑選幾名“最佳發(fā)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評議講述情況。
四、交際范例
張婷君:我給大家講的歷史人物故事是“鑿壁借光”。西漢人匡衡,非常喜歡讀書,小時候家里很窮,常常點不起燈。鄰居家里點著燈,匡衡就把墻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里透過來照看讀書。
五、暢談感想,鞏固深化
1、聽了同學講的歷史人物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可以談談對名人行為、品格的評價,也可以聯(lián)系自身和現(xiàn)實情況發(fā)表感想。
2、學生暢談感想。
3、教師小結:歷史人物就是一座座豐碑,他們的思想與品格就像一座座燈塔,讓我們將他們的形象永遠銘記在心中,從他們身上獲得力量,學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六、作業(yè)設計
課后繼續(xù)交流歷史人物故事。
講歷史人物故事
認真聽→仔細想→談感受
這節(jié)口語交際我利用學生對本單元熟悉的故事作引入,因為剛剛學完的課文,印象深刻,更容易讓學生打開話題。用本單元的課文中主人公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打通了孩子學習的脈絡,實現(xiàn)了由讀到說的過渡,體現(xiàn)了學習的銜接性,推進了單元的整體教學。在整個課堂上我善于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大膽地將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展示給大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過渡都比較自然,能引導學生對講故事的同學進行中肯的評價。但是,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講故事,而不是讀故事,我沒能作出示范作用,學生雖然完成了講故事的任務,卻缺少“故事味”。從學生的表現(xiàn)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完成課前布置的任務,即收集一些歷史人物故事,但還存在小部分同學由于沒有材料只在課堂上充當“聆聽者”,沒有達到全員參與的效果。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4
揮一揮羽扇,綸巾長袖,他將其扔進云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寫下對蜀漢最深重的熾愿,筆落人息……
他可以與孫權為伍,在江東獨稱一方;他可以與曹操共事,一統(tǒng)天下,享受榮華富貴……他沒有,在高官俸祿與安逸中,他選擇了赤膽忠心,他沒有碌碌無為。
劉備,一個懦弱到只剩下哭的君主,三請,便出山,輔佐。劉備何德何能,幾次負他的勸規(guī),結果呢?痛失棟梁之材龐統(tǒng),被劉璋欺凌屈辱。因為劉備,十萬大軍毀于一旦,被劉遜火燒連營十百里,他不曾勸過劉備嗎?但劉備呢?義氣用事、懦弱,除了仁慈,劉備他何德何能哇?死之前,劉備告訴他,只有他可以一統(tǒng)天下。此后,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精忠報國,光復大漢。他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他給歷史涂上了最濃重的一筆……但天妒英才,一場大雨索要了他的性命。伏龍,沉睡在五丈原中……永遠永,遠。忠心,才是令歷史永恒的全部。
他,便是諸葛亮,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里留下了最忠心的一刻,永遠的諸葛亮。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5
歷史長河浩瀚如大海,在這漫漫的五千年間出現(xiàn)過不少歷史名人,由以忠誠出名的趙云、也有以老奸巨猾出名的秦檜。但我不喜歡愛國的屈原,也不喜歡心狠手辣的曹操。我最喜愛、也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神機妙算的三國著名軍事家——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安荽杓薄ⅰ盎馃啾凇、“三顧茅廬”……這些故事無一不表示了諸葛亮的才智多謀。但我認為,最能表現(xiàn)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的故事是“空城計”。
諸葛亮在眾人慌張不已時能鎮(zhèn)定自若,設下空城計,這是多么了不起!當時大部分軍士去運糧食了,城中只剩五百軍士,但司馬懿卻已經引領大軍來進攻了。諸葛亮靈機一動,令人大開城門,并叫幾人去城門灑水掃街,裝作旁若無人的樣子。他又領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上望敵樓坐下?lián)崆伲粫谂晕諏殑,一書童輕搖毛扇。司馬懿看到這一幕,以為城中有埋伏,便快速撤了兵。就這樣,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救了全城人的命。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他能在最危險的時刻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化險為夷,并保持鎮(zhèn)定。甚至在臨死前,他都擔心國家的安危,讓我感動不已。他就是在我心中最忠誠、最神機妙算的軍事家——諸葛亮。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6
莊子,一個戰(zhàn)國時期的奇人,人們不了解他,甚至于他的生卒年都沒有記載。而莊子的思想,卻影響了中華幾千年,莊子的思想源自老子,而又發(fā)展了其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了!暗馈奔从行斡譄o形,“道”生萬物,“道”便是一切的開始,也是一切的終結。
莊子的資料少的可憐,而我們所研究莊子也只能通過《史記》中僅有的史料和一本《莊子》。提起《莊子》,古今學者無不嘆異,有人說過莊子的文章“一等戰(zhàn)國文字,為習氣之所使,縱橫跌宕,奇氣逼人!濒斞赶壬舱f:“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同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據(jù)記載莊子名周,宋人。與孟子同處一個時代,只可惜兩人不曾相識,不然將會產生多么激烈的火花。我是喜愛莊子的,為了他那一種恣肆的逍遙,或許是我太缺少的東西吧!物質文明的世界給我太多的壓抑。
《莊子》一書中,那些另人驚嘆的奇幻想像,那包容天地的奇“氣”,讓我們在讀的時候,不僅為它贊嘆,神游其中,不知那是真實的世界還是虛幻的世界。
而莊子的深刻的哲思也正包含在這些想像當中展翅千里、扶搖直上的.鯤鵬和斗于蝸之左右角的觸氏與蠻氏,這是莊子穿越時空界限,無古無今、無生無死的境界。
而正是這種思想造就了中國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取向,而也正是這種思想讓中國的歷史上多了幾個飄然物外的隱人名士。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作文 篇于謙,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時身兼我的偶像。
于謙的仕途是一帆風順,四十余歲就已經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過日子,可能能混個尚書退休?墒翘觳蝗缛嗽,很快,異族騎兵重振雄風,蒙古鐵騎沖進了關內,圍困了都城北京。這時,大部分官員主張學著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謙卻堅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贊賞,被任命為北京最高軍事統(tǒng)帥。在于謙的率領下,蒙古鐵騎又被擊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來,于謙被小人陷害,在刑場被處死。在牢里,他的附屬們都驚慌失措,有的出錢買通權臣,有的那聲喊叫,請求面見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動不動……可他卻是穩(wěn)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還寫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最后,英勇就義。
于謙不但文武兼?zhèn)洌磺粨,而且還是個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員去他家抄家,卻只見滿屋破布,于謙的妻子兒女,仆人隨從全是布衣平民的樣子,身上破爛不堪。官員們不信于謙這樣的大人竟一貧如洗,便探頭探腦地四處張望,最后真讓他們找到了屋后有一個封得嚴實的木屋。官員們大喜過望,打開門后,里面竟是皇帝賞給于謙的華麗服裝,尚方寶劍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員們不禁慚愧不已,各自離開。
我心目中的于謙就是這樣一個人:智勇雙全,有膽有識,不畏權暴,清廉公正。你喜歡他嗎?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7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明朝開國太祖,是個精力旺盛,忠于職守,懲治貪污的一代明君。他雖專治跋扈,“天下唯我獨尊”,但他是農民出身,充分了解農民生活的艱苦,對農民疾苦十分關心。
這位重八太祖是個聰明絕頂?shù)娜。重八太祖在農民起義的.戰(zhàn)亂之中,首先并無行動,因為他想:萬一戰(zhàn)亂平息,造反可是要殺頭的。后來,一個算命先生對重八太祖說:逃避可能有禍,但是造反必能成就大業(yè)。于是,重八太祖反了。重八太祖獲得了武裝之后,靜止不動,積極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后來,重八太祖運籌帷幄,與大敵陳友諒作斗爭,戰(zhàn)爭結束后,重八太祖一鼓作氣,推翻了元朝統(tǒng)治,成立大名帝國。
重八太祖不僅聰明,而且還很關心民眾。因為幼年時期,重八太祖受盡了貪污官吏的欺負,所以后來成為了皇帝之后,嚴懲了那些貪污的官吏,不論多少,一律斬首示眾。他還撥下幾十萬輛銀子,去救濟農民,但他直到去世了,也仍未制止那些以身試法的貪污官員。
重八太祖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真是一代明君啊!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8
滿腔熱忱望成圣,欲與青史共留名。惜其之才漫五車,可嘆蒼天妒人才。一個本可以成為圣賢的才子王陽明,卻因為加入了學派,不被世人承認。
王陽明,明代文學家,思想家后。改名王守仁,原本應是與孔子、孟子齊名的圣人,卻因為加入了儒家學派,被世俗拒絕承認。從小,他就有一個愿望,那就是當圣賢。有一次,他問他的老師,人為什么要讀書,他的老師回答,讀書是為了去做官賺錢。王陽明當場就否決,說讀書是為了當圣賢。他的老師聽了,吃了一驚,認為他胸懷大志,日后必成大器,并對他說讀書可以做任何事,即可做官發(fā)財,謀取生計,也可以悟千秋之道,成就圣賢之位,所以事無絕對。而老師的這番話,也影響了王陽明的這一生。為了成為圣賢,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守仁,并以此明志,立志成圣。為了悟道成為圣賢,他在新婚那夜跑到了荒郊之外去觀竹悟道并且在那里坐了一天一夜,終于成功悟道,一朝悟道。后來,他又加入了儒家學派,并將儒家發(fā)揚光大,讓其到達了最頂峰的地步。但卻因為孔子對后世的影響,和他加入了其學派的'緣故,他的成就沒有人去承認,最終與圣賢之位擦肩而過。
王陽明是個令人可歌可嘆的人物,本可成圣卻生不逢時,其成就不被承認,天妒英才啊!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9
我國歷史風云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就是屈原,他是中國偉大的詩人之一。在戰(zhàn)國時期,稱雄的秦朝要攻打六國,那時楚國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王的左徒官極力以各種辦法來抵抗,后來被秦王用離間計迫害流放,在流放期間仍舊關心祖國關心人民憧憬著楚國的強大抵抗秦國,后來楚國被秦國白起攻滅,屈原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屈原視死如歸,迫切擺脫困境,最后投江而亡。
那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為了紀念屈原,后來成為了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如今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為吃粽子,賽龍舟。是相傳當時人們架著船,把好的東西投到江里,為了不讓魚蝦去咬屈原。
最讓我感動的是屈原的精神,他的經歷很受人感動,屈原視死如歸,為了真理,為了理想,以死明志,這種精神是熱愛祖國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堅持真理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寧死不屈的精神。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不茍且偷安、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屈原故事是悲慘的,但“屈原精神”永遠是偉大的。當前正值二十一世紀初,中華民族迎來了騰飛復興的重要時期。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的進程中,“屈原精神”是一面不朽的旗幟。高舉“屈原精神”這面旗幟,我們要好好學習,熱愛祖國,煥發(fā)每個人愛國報國的熱忱,煥發(fā)每個人剛正不阿的'正氣,煥發(fā)每個人求索創(chuàng)新的壯志。道路雖然坎坷但正像屈原寫的那樣: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只要中國人民目標明確,意志堅定,步調一致,不懈奮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定能實現(xiàn)的。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作文 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是他的詩句,他愛好游山玩水,給人們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文,被人們稱之為“詩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在我的眼中,是個聰明絕頂,才華橫溢的人,然而唐玄宗只讓他侍詔翰林,做文字侍從之臣,當時,皇帝沉溺楊玉環(huán)的美色之中,不管百姓之疾苦,國家之安康,都在李白的詩中流露出來了。
有才華卻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笨沼幸簧聿湃A,卻遇不到懂“我”之人,不能才盡其用。
我眼中的李白,是個愛寫山水詩的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些都是用夸張手法寫的,因為這些詩句,他寫的詩成了浪漫派的風格,字里行間,處處灑脫。
李白剛奔花甲就與世長辭了,一顆古文學之星隕落了,但人雖已經離世,但卻給人們留下了永傳不朽的詩句。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10
最近,我讀了《你不可不知的中國名人故事》這本書,其中一代君王——李世民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
李世民童年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既精通經史又擅長騎射,可謂文武全才。當上皇帝后,他尊重人才,愛惜人才,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在這種開明、融洽的環(huán)境下,許多人的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都得到了實現(xiàn)。國家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出現(xiàn)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的繁盛局面。
顯然,李世民是一個成功的君王,他為什么會成功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要素:一、從個人方面來說,李世民文武雙全。俗話講: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李世民能文能武,這是他能夠成功的一大要素;二、在治國方面,李世民善用人才,不僅如此,他還能將優(yōu)秀人才的優(yōu)點充分發(fā)揮出來,做到人盡其才,這也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兩方面的要素李世民都具備,他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
就拿我寫毛筆字來說吧,我從一開始的“鬼畫符”到后來的幫親朋好友寫春聯(lián),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我喜歡寫毛筆字,我認為自己具有寫好毛筆字的能力;二是我能寫好毛筆字離不開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沒有了老師的指導,就算我能力再大,也不能把毛筆字寫好。再說,李世民治理好國家也需要大臣們的輔佐,沒有了大臣們的齊心協(xié)力,他一個人也肯定治理不好國家的。所以我們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自身具有成功的能力之外,還需要眾人的幫助和指導。
我敬佩一代明君——李世民!
【歷史人物故事四年級】相關文章:
歷史人物的故事01-03
歷史人物的故事04-24
歷史人物勵志故事07-03
歷史人物經典德育故事06-28
歷史人物小故事06-23
歷史人物故事03-10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12-14
歷史人物的感動故事04-16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11-24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