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_色偷偷五月天_天天射夜夜爽_99久久免费国产特黄_1717国产精品久久

歷史小故事

時間:2024-05-25 14:35:34 歷史 我要投稿

歷史小故事(精選)

歷史小故事1

  黃香為父暖被

歷史小故事(精選)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范。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后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xiàn)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fù)。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yīng)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韓信報分食之恩

  《史記》說,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jīng)常饑一頓飽一頓;此吷嫌袀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fā)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后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后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包拯辭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xiāng)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xiāng)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guī)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guī)勸。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yǎng)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zhì)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歷史小故事2

主人和秀才

  [故事]一日,有個秀才到朋友家做客,天色將晚的時候,忽然下起雨來,他不得不住下來。但他的朋友卻很不愿意讓他留宿,于是就在紙上寫了這樣一句話:“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毙悴趴戳,明知朋友不愿意他留宿。卻裝著不知其意,抓過筆來,在這句話里加了幾個標點:“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這樣一來,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變了。那位朋友無話可答,只好安排秀才住下來。

 。壅芾恚菸ㄎ镛q證法認為,事物總體數(shù)量不變,構(gòu)成事物的成分在結(jié)構(gòu)和排列秩序上的變化能引起質(zhì)變。故事中的`主人寫給客人的話的實際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庇纱丝梢娭魅说牧邌。還是這句話,由于秀才對標點的機智處理,使語意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

歷史小故事3

  詩意的愛情奇跡

  1845年,長期癱瘓在床的伊麗莎白·巴萊特在英國詩壇聲名鵲起,其地位已取代衰老的華茲華斯,而與丁尼生齊名。本來就欽慕她的詩才的白朗寧給女詩人寫了一封信,大膽地對她說:“我愛極了你的詩篇——而我也同時愛著你……”。女詩人接到信后也給他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兩人從此開始頻繁的書信來往。在白朗寧的'多次要求下,女詩人克服從不見生人的習慣,兩人有了第一次見面。哪知三天后,抑制不住強烈感情的白朗寧竟給女詩人寫了一封求婚信。39歲的女詩人這時躺在床上已有24年,她對結(jié)婚一事早已沒有想法,認為自己不可能嫁給比她小6歲的白朗寧。她拒絕了他。盡管如此,兩人依然保持親密的交往,直至達到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這奇跡發(fā)生了,伊麗莎白突然能下地自由行真誠了。盡管猶如暴君的父親完全不同意她的婚姻,她還是勇敢地投入了白朗寧的懷抱,兩人一起遠離家鄉(xiāng),到意大利生活,后來還生一下孩子。愛情的力量使白朗寧夫人原本孱弱的生命延續(xù)了15年,并使她寫出了更多優(yōu)秀的詩篇。

歷史小故事4

  1,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豫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豫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guān)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jīng)》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fā)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鬃诱f:“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蓖瑫r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jié)網(wǎng)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于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shè)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shù)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笜s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fù)乘車到門,皆拜床下”;笜s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歷史小故事5

  As a teenager working at part-time jobs in New York City in 1939, Stan Lee never expected to become a legendary talent behind some of the world' s most memorable super-heroes.

  "I never looked that far ahead," says Lee. "In fact, I never thought I'd get into the comic book business. I applied for a job at a publishing company and I thought they published regular magazines, which they did also. But the one place they had an opening was in the comic book department, so that's where I went. I guess I've been there ever since, practically."

  And what a tenure it was. Lee, whose given name is Stanley Lieber, was quickly promoted at Timely Comics, from office assistant to writer to editor. By the time the company became known as Marvel Comics, in the 1960s, he was art director and about to revolutionize comics.

  Unlike the perfect, invincible comic book superheros of other companies, Lee made Marvel's new characters flawed, more human.

  "And I tried to show that even though they had super power, everything wasn't perfect in their lives. They still had to worry about earning a living,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eople, about their families and their health and so forth," Lee says. "And I tried to make them real people who happened to have super powers. And apparently that little shade of a difference was the main thing that made the characters as popular as they became."

  The characters that Lee and the Marvel artists created are so popular, more than two billion comic books based on their adventure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75 countries and 25 languages. For fans interested in creating their own characters, Lee has published a book called "How to Draw Comics," which covers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comics art form, including tools -like computers -which were unimaginable in the industry's early days.

  Looking back over his 70 years in comics, Lee sees other changes, too. "When we did the comics years ago, we tried to make them so they were suitable for every age. They were sort of G-rated. We had a lot of action, but we didn't really have what we'd call violence," he says. "I tried to write them so they were intelligent enough for an older reader, but a young kid could also understand them and enjoy them. Today, sometimes they become a little more. gritty a little more dark than they had been."

  While comic book artwork has become much more sophisticated, Lee -who is primarily a writer, not an artist -says that's not enough to hold an audience. Story is everything. You could have the greatest artwork in the world, but if the artwork is depicting a story about nobody's interested in, you 've got nothing.

  Interest in stories about Marvel's superheroes is growing, especially in Hollywood. Next year, Captain America and The Mighty Thor will bring their adventures to the big screen, following in the super-footsteps of The X-Men, Ironman, the Fantastic Four and, of course, Spiderman.

  Lee, when pressed, picks Spiderman as his favorite superhero, because he'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But I really love the mall, I love lronman, I love the X-Men. I could go down the list. It's like asking a parent who his favorite child is.

  Lee is no longer surprised at the popularity of the characters he helped create. "Now I expect it. In fact, if people talk about some of the great characters in the world today and they don't mention Marvel's characters, I get very upset"

  As chairman emeritus of Marvel Entertainment, the 88-year-old keeps a loving eye on his classic characters, even as he continues to create new heroes and comic universes. He supports the not for profit Stan Lee Foundation, which promotes literacy, writing and the arts. And next year, he'll reach an entertainment pinnacle of sorts -his name will appear on one of those coveted brass and stone stars set into the sidewalk on the Hollywood Walk of Fame.

歷史小故事6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shè)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shù)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笜s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fù)乘車到門,皆拜床下”;笜s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只要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象“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一樣對待你。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三個關(guān)于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的小故事吧:

  古時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爺吼叫著問路,這位老大爺不但沒給他指路,還罵他是個“冒失鬼”。過了一會兒,岳飛也來到這里,他先離鐙下馬,然后很有禮貌地施禮并問路,這位老大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給他指路。

  一個女青年下公共汽車,她的長裙拖在車廂的踏板上,被后面的小學生踩了一下,女青年看見了,小學生連忙抬腳,向女青年道歉,女青年并沒和他計較,反而說了聲“沒關(guān)系”,于是一場可能發(fā)生的糾紛避免了。

  朱師傅為周總理理發(fā)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周總理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總理并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這些內(nèi)容其實都是《談禮貌》這篇課文里的,它告訴我們:禮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減少矛盾。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yǎng)。正如俗話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晉國智氏,魏氏,韓氏聯(lián)軍進攻趙氏居城晉陽,引汾水灌城。趙襄子苦不堪言時,三家領(lǐng)導同志居然還在乘船欣賞他們的杰作。智伯同志(三人中的NO.1)見破城指日可待,心情大好,得意洋洋的說道:“我現(xiàn)在才知道一條河可以毀滅一個國家啊!鄙砗箜n康子狠踩了魏桓子一腳,后者則捏了前者一下。當然咯,智伯是不知道兩個家伙在他身后的小動作的,他知道的只有幾天后倒淹了他的大營的大水,還有和大水一起沖過來的趙魏韓三家的'戰(zhàn)船。(可憐的智伯同志,到死可能都沒想起來,魏氏和韓氏的居城都建在河邊上呢。不先滅了你難難道還等你去灌。。。┶w氏恐怕被大水淹怕了,仗一打完就馬不停蹄的把都城遷到不靠河的邯鄲去了。而魏氏的反應(yīng)好象就沒那么快,等到百年后秦軍掘開黃河大堤灌了大梁城才想起來:都城千萬別建在大河邊上。

  公元前682年,宋國討伐魯國,魯國活捉了宋國的南宮萬。經(jīng)宋國官方請求,魯國放回了南宮萬。第二年秋天,宋閔公和南宮萬外出打獵時玩爭道游戲,宋閔公爭不過南宮萬,就生氣了,伸出雙手做鄙視狀說:“以前我很敬重你,而現(xiàn)在你只不過是一個可憐的魯國俘虜!蹦蠈m萬非常生氣,從懷里掏出棋盤砸死了閔公。大夫仇牧聽說了這件事,來討伐南宮萬。南宮萬迎擊仇牧,仇牧打沖鋒的時候門牙撞到了門扇上就死了。南宮萬又殺了太宰華督,改立公子游為國君。(事見《宋微子世家》)

  點評:不要跟玩不起的人玩游戲,另外,注意處理好門牙和門扇的關(guān)系。

  康王去世后,他的兒子昭王瑕即位,昭王做人有問題,做老大問題在更大,于是王道衰落。他到南方去巡視,這一去便沒有回來。原來是因為當?shù)厝嗽鲪核拇_所做所為,給了他一條膠水黏合的船,船到江中間開膠了,昭王于是溺斃于江中。

歷史小故事7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fù)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xiāng)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zhuǎn)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焙髞砝先私唤o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焙髞,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里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心里已喪失了斗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fā)展畜牧業(yè)。馬援長大以后,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chǎn)、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lǐng),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后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yīng)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shù)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wù)。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發(fā)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里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cè)翼進行突然襲擊戰(zhàn)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陜西褒城)。此處群山環(huán)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從側(cè)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guān)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lián)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9.怒發(fā)沖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jù)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愿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后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馬上退后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fā)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后,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后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應(yīng)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yù)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后,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wù);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zhàn)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quán)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睂O權(quán)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睆拇耍瑓蚊汕诿阕詫W,受益匪淺。

歷史小故事8

  《馬陵大捷》

  作戰(zhàn)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派兵大舉進攻韓國。韓哀侯異?只,派人星夜求救于齊。于是,齊宣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統(tǒng)兵數(shù)萬去救韓國。孫臏決定改變戰(zhàn)術(shù),以計勝之。第二天,他讓軍士把為10萬人做飯用的鍋灶減為5萬人的,第三天減為3萬人的,以此迷惑魏軍。魏軍果然上當,將軍龐涓親率精銳騎兵,晝夜兼程地沿著齊軍的.方向猛追不舍。齊軍在馬陵設(shè)伏,果然,魏軍在黃昏時分趕到了馬陵道。齊軍萬箭齊發(fā),魏軍大敗。龐涓也死于亂軍之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zhàn)。

  你知道在這個戰(zhàn)役中,孫臏使用了什么計策嗎?

  著書

  孫臏幫助齊國打了很多勝仗,想歸隱山林。齊宣王和田忌苦苦挽留,都動搖不了他的決心。宣王只好把石閭之山封給了孫臏。孫臏隱居山中,開始了《孫臏兵法》的寫作。暑往寒來,幾年過去了,一部珍貴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誕生了,但孫臏也因積勞成疾而去世!秾O臏兵法》提出“富國”而“強兵”的國防思想,對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歷史小故事9

  逍遙的莊子

  莊子,蒙地(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名叫周。莊周曾經(jīng)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官吏,史稱“漆園傲吏”,是地方官吏的楷模。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人。當時諸侯混戰(zhàn),爭霸天下,他不愿與其他的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便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學。他的學問廣博,各個方面都有涉獵。他大大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學說,與老子并稱“道家之祖”。因此他著述的十多萬字,大體上都是類似寓言。此外,他還寫了《漁父》、《盜跖》等文章,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也用來闡明老子的學問。但是像他寫的《畏累虛》、《亢桑子》這樣的書,都是空談而沒有事實根據(jù)。

  然而莊子善于編織文字、分析詞句,善于描摹事物、抒發(fā)情感,故意捏造事情,以攻擊儒家、墨家的學說,即使是當代有名的學者,也難免受到他的批評。他的言辭瀟灑自如、隨心所欲,因此上自王公大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沒有人能夠真正地了解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有學問且賢能,于是派使者攜帶厚禮去邀請他,并且許諾讓他做國相。莊周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兩黃金確是非常厚重的薪金,卿相也是十分尊貴的職位。但您難道沒見過大王祭祀時所用的.牛嗎?飼養(yǎng)它幾年后,給它穿上帶花紋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實就是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在這個時候,即使它只想做一只安分平凡的牛,恐怕也沒法做到了!我如果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就會是那樣的下場了!您趕快走吧,不要在這里打攪我清心修道!我寧愿在污水溝里戲水,享受快樂,也不愿讓國君束縛我自由的生活;我寧愿一輩子不做官,享受平凡帶來的那份平靜,也不愿放棄我現(xiàn)在安寧、快樂的日子!

歷史小故事10

  包公指的是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他的父親是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xiāng)去,包拯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拯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xiāng)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guī)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蛘邇鹤雍捅炯易宓钠渌艘(guī)勸。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yǎng)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拯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拯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zhì)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拯的鐵面無私,把包拯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歷史小故事11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于《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然后原文是這樣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但鐘太大了,背不動。于是他就用錘去把鐘打碎,這時鐘發(fā)出了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只鐘,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了。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然后至于鐘最后為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了,我們大家可以發(fā)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著非?尚,但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fā)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如果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了呢。如果我們希望成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jīng)常讀讀這個故事。

歷史小故事12

  《遷都許城》

  董卓之亂以后,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對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各地官僚、豪強趁機會爭奪地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據(jù)勢力。勢力比較大的有冀州的袁紹、南陽的袁術(shù)、荊州(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的劉表、徐州(約當今江蘇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部)的陶謙、呂布等,他們相互混戰(zhàn),打得昏天黑地。成千上萬的百姓在混戰(zhàn)中遭到屠殺,許多地方出現(xiàn)了沒有人煙的荒涼景象。

  曹操本來勢力很小。后來,他打敗了攻進兗州(今山東省西南部和河南省東部,兗音yǎn)的黃巾軍,在兗州建立了一個據(jù)點。他還從黃巾軍的降兵中,挑選一部分精銳力量,擴大了武裝。以后,他又打敗了陶謙和呂布,成為一個強大的割據(jù)力量。

  公元195年,長安的李傕和郭汜發(fā)生火并,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帶著獻帝逃出長安,回到洛陽。洛陽的宮殿,早已被董卓燒光了,到處是碎磚破瓦,荊棘野草。漢獻帝到了洛陽,沒有宮殿,住在一個官員的破舊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員,沒有地方住,只好在斷墻殘壁旁邊搭個草棚,遮避風雨。最大的難處是糧食沒有來源。漢獻帝派人到處奔走,要各地官員給朝廷輸送糧食。但是大家正在忙著搶地盤,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誰也不肯送糧來。

  朝廷大臣沒有辦法,尚書郎以下的.官員,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這些平時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官員,哪兒受得了這個苦,有的吃了幾頓野菜,就倒在破墻邊上餓死了。

  這時候,曹操正駐兵在許城(今河南許昌),聽到這個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謀士商量,要不要把漢獻帝迎過來。

  謀士荀彧(音yù)說:“從前晉文公發(fā)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今洛陽),成為霸主;漢高祖為義帝發(fā)喪,天下人都向著他。這樣的例子歷史上是不少的,F(xiàn)在皇上到了洛陽,困苦不堪。將軍如果能把皇上迎來,這正是順從人們的愿望。要是現(xiàn)在不及時去接,一旦讓別人搶先迎去。我們就錯過機會了!

  曹操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刻派出曹洪帶領(lǐng)一支人馬到洛陽去迎接漢獻帝。

  董承等大臣害怕曹操,發(fā)兵阻攔曹洪的人馬。后來,曹操親自到了洛陽,向他們說明現(xiàn)在洛陽缺少糧食。許城有糧食,但是運輸不便,只好請皇上和大臣們暫時搬到那邊去。免得在這里受凍挨餓。

  漢獻帝和大臣聽說到了許城有糧食,都巴不得早點遷都。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迎到了許城,打那時候起,許城成了東漢臨時的都城,因此稱為許都。

  曹操在許都給漢獻帝建立了宮殿,讓獻帝正式上朝。曹操自封為大將軍,開始用漢獻帝的名義向各地州郡豪強發(fā)號施令。

  首先他用獻帝名義下詔書給袁紹,責備他地廣兵多,只管擴大自己勢力,攻打別的州郡,不來幫助朝廷。

  盡管袁紹勢力大,但是名義上他還是漢獻帝的臣子,接到詔書以后,沒法子,只好上個奏章給自己辯護。

  曹操又用漢獻帝名義封袁紹為太尉。這一下,袁紹可生氣了。他覺得曹操當大將軍,自己反在曹操底下,太丟人啦。就氣沖沖地說:“曹操要不是我,哪有今天,F(xiàn)在他倒用皇上的名義來號令我起來了!彼蟼奏章把太尉辭了。

  曹操覺得自己地位還不鞏固,不愿和袁紹鬧翻,就把大將軍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改稱為車騎將軍。

  許都的情況暫時穩(wěn)定下來了。但是日子一久,大批官員和軍隊的糧食供應(yīng),就發(fā)生困難。經(jīng)過十年混亂,到處都在鬧饑荒。如果許都的糧食問題不解決,大家也呆不下去啦。有個官員棗祗(音zhī)向曹操提出一個辦法,叫做“屯田”。他請曹操把流亡的農(nóng)民招集到許都郊外開墾荒地,由官府租給他農(nóng)具和牲口。每年收割下來的糧食一半歸官府,一半歸農(nóng)民。

  曹操接受了棗祗的建議,發(fā)布命令,實行屯田。許都附近的荒地很快就開墾出來了。一年下來,原來已經(jīng)荒了的土地上獲得了豐收。光是許都的郊外就收到公糧一百萬斛。曹操又在他管轄的州郡都推行屯田制,設(shè)置田官。以后,凡是實行屯田制的地方,谷倉都裝得滿滿的。

  曹操用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又采用屯田辦法,解決了軍糧問題,還吸收了荀攸、郭嘉、滿寵等一批有才能的謀士,他的實力就更加強大起來了。

歷史小故事13

  漢高祖定軍心

  漢高祖在洛陽南宮,從閣道上望見許多將領(lǐng)常常三三兩兩坐在沙地里議論。漢高祖問道:“這是在說些什么?”留侯張良答道:“陛下還不知道嗎?這是在圖謀造反啊!备咦嬲f:“天下剛剛安定,是什么緣故還要謀反呢?”留侯說:“陛下以平民的身份起兵,靠這班人打下江山。如今陛下貴為天子,而封賞的都是陛下親近、喜愛的蕭何、曹參這些老朋友,而誅殺的都是陛下平常怨恨的人。如今軍吏計算功勞,認為天下之地不夠封賞,這班人既擔心陛下不能全部封賞,又害怕被懷疑到往日的過失而遭受誅殺,所以就聚集在一起圖謀造反!备咦嬗谑菓n心忡忡地問:“該怎么辦呢?”留侯說:“陛下往日憎恨的人,群臣都知道的,哪個最為厲害?”高祖說:“雍齒與我有舊怨,他曾經(jīng)多次困辱我。我想殺他,因為他功勞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說:“現(xiàn)在趕緊先封雍齒給群臣看,群臣見到雍齒受封,那么大家對自己受封都會堅信不疑!边@時漢高祖便設(shè)置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并加緊催促丞相、御史論功行賞。群臣參加酒宴后,都歡喜地說:“雍齒都能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不必提心吊膽了!

  張良的謀略舉世聞名,但是因為體弱多病,沒有直接的戰(zhàn)功,卻在很早就被封侯。劉邦的`將領(lǐng)大都出身農(nóng)民,目光比較短淺,所以愛發(fā)牢騷,但是也容易籠絡(luò),張良建議將名聲最不好的雍齒封侯,一下就將他們的疑慮冰消瓦解。

  【感悟】

  抓住下屬的心理,巧妙地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是領(lǐng)導者解決諸如職稱評定之類的難題的方法。利益均衡,不傷害屬下感情,又能提高自己的威信。

歷史小故事14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quán)。劉邦的四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己亥日,劉恒病死于長安未央宮。死后的廟號為太宗,謚號為文帝。 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偉業(yè)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歷史小故事15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時候在畫畫的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的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guān)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jīng)》中受到啟發(fā),開始用心讀書。轉(zhuǎn)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jīng)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jīng)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zhí)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fù)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yīng)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jīng)》,把中國的茶藝文化發(fā)揚光大!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劇=K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chǔ)。

【歷史小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的歷史小故事-歷史故事06-24

歷史小故事07-27

歷史小故事11-13

歷史小故事05-12

哲理的歷史小故事03-05

【熱】歷史小故事07-19

歷史小故事(優(yōu)選)10-07

(優(yōu))歷史小故事01-23

數(shù)學的歷史小故事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