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的飲食文化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的飲食文化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了解我國烹飪流派的形成及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重點掌握我國烹飪“十大流派”的名稱、主要特點及代表菜肴;了解其他菜系的名稱及特點。
2、了解中國酒的歷史和文化,重點掌握中國名酒的分類及代表名酒。
3、了解中國的茶文化和《茶經(jīng)》,重點掌握中國茶的分類及其特點。
4、了解中國中國著名的中藥材和中成藥
第一節(jié)中國的烹飪流派
所謂菜系是指:在特定的區(qū)域內(nèi),在物產(chǎn)氣候、歷史條件、飲食習俗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發(fā)展演變形成的具有獨特味型和穩(wěn)定風格、并被普遍認同的風味流派。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
中華飲食文化內(nèi)涵大體上可以概括成為四個字:
精,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它貫穿在飲食活動的全部過程之中,選料、烹調(diào)、配伍、制作等過程無不體現(xiàn)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xiàn)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征。中華飲食征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在于它的美,味道美,造型美,顏色美,色、香、味三者俱全。其次,“美”貫穿于飲食活動全部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餐具的使用,環(huán)境的布置,無一不美。
情,中華飲食文化與西方飲食文化一樣,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的重要途徑。
禮,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國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大關(guān)系。
二、中國烹飪流派的分類
。ㄒ唬┮勒盏赜蚍秶鷦澐
早在明清時代,我國就大體上形成了魯、揚、川、粵“四大菜系”。解放后開始出現(xiàn)了“菜系”這一特指烹飪風味的名詞,同時,又增加了浙、徽、湘、閩四個菜系,形成了魯、揚、川、粵、浙、徽、湘、閩“八大菜系”。
解放以后,由于北京、上海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兩地飲食文化的快速發(fā)展,新增了北京和上海兩大菜系。此后,“十大菜系”很快在全國流行開來。
。ǘ┮罁(jù)原料的使用劃分
我國的菜系分為:葷菜和素菜兩個流派.
葷菜:是以各種動物性原料為主的菜肴。
淮揚菜也叫做江蘇菜,是揚州、淮安、鎮(zhèn)江、南京等地風味菜肴的總稱。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唐宋時已成為“南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形成流派。
淮揚菜的特點是:
。1)選料。不拘一格,以鮮活、鮮嫩為主要特點。講究刀工、火工和造型。
。2)烹調(diào)技法。擅長燉、燜、煨、焐,重視調(diào)湯。
(3)味型。重清爽、鮮淡、平和,強調(diào)原汁原味。
2.代表菜肴
清燉獅子頭、三套鴨、叫化雞、松鼠鱖魚、雞湯煮干絲、清燉蟹粉、水晶肴蹄、鴨包魚等。
3.風味小吃
黃橋燒餅、蘇州糕團、常熟蓮子血糯飯、太湖船點等.
(五)浙菜
1.形成與特點
浙菜由杭州、寧波、紹興三地風味為主,以杭州菜為代表。浙菜的特點是: (1)選料。注重時令,講究時鮮,烹制海鮮有獨到之處.
。2)烹調(diào)技法。以燉、炸、燜、蒸見長。
。3)味型。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
2.代表菜肴
西湖醋魚、東坡肉、龍井蝦仁、虎跑素火腿、干菜燜肉、西湖莼菜湯等。
3.著名小吃
寧波湯團、五芳齋粽子等。
。┗詹
1.形成與特點
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風味構(gòu)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
徽菜的主要特點是:
。1)選料。善于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
。2)烹調(diào)技法。擅燒燉、蒸制、少爆炒。重油、重色、重火工。
。3)味型。味道醇厚。
2.代表菜肴
符離集燒雞、李鴻章雜碎、葫蘆鴨子、火腿燉甲魚等.
(七)湘菜
1.形成與特點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湘西山區(qū)三地風味組成。
湘菜的特點是:
(1)選料。用料廣泛,刀工精湛,技法多樣。
(2)烹調(diào)技法。以小炒、清蒸見長,兼臘、燉、泡等.
。3)味型?谖吨乩彼、香鮮。
2.代表菜肴
麻辣仔雞、生熘魚片、清蒸甲魚、臘味合蒸、油辣冬筍尖、吉首酸肉、洞庭肥魚肚等。
3.著名小吃
糯米藕餃餌、蝦餅、姊妹團子等。
。ò耍╅}菜
1.形成與特點
閩菜主要由福州、閩南、閩西三地特色為主。
閩菜的主要特點是:
(1)烹調(diào)技法。以炒、熘、煎、煨為主。
。2)味型。福州偏酸辣,閩南多香辣,閩西喜濃香醇厚.
2.代表菜肴
佛跳墻、淡糟鮮竹蟶、沙茶燜鴨塊、荔枝肉、雪花雞、菊花魚球等。
3.著名小吃
手抓面、蠔煎、蠣餅、油蔥稞等。
。ň牛┚┎
1.形成與特點
京菜是以北京菜為中心的菜肴總稱。
京菜的主要特點:
。1)烹調(diào)技法。以炸、涮、烤、扒為主。
。2)味型。以北方濃郁酥爛為主,兼具南方嫩脆清鮮.
2.代表菜肴
北京烤鴨、白煮肉、涮羊肉、蛤蟆鮑魚、砂鍋羊頭等.
3.著名小吃
栗子面小窩頭、龍須面、豌豆黃等。
。ㄊ
1.形成與特點
滬菜廣泛地吸收南方各流派的特點,其主要特點是:
。1)選料。多以河鮮、海貨為原料。
。2)烹調(diào)技法。以紅燒、生煸、煨、炸、蒸、糟為主.
。3)味型?诟星宓v求嫩脆酥爛。
2.代表菜肴
青魚下巴甩水、白斬雞參、松江鱸魚、貴妃雞等。
四、其他菜系簡介
(一)宮廷風味萊
清代的宮廷菜主要由三種風味構(gòu)成,即山東菜、滿洲燒烤牛羊肉和蘇杭口味。其主要特點是:
1.選料考究、配料嚴格
宮廷菜的原料十分珍貴,多為貢品,山珍海味俱全。各種配料亦有嚴格的規(guī)定,不得隨意更換。
2.烹調(diào)細膩,講究刀工
烹調(diào)技法講究旺火急爆,刀工精細。涮羊肉切出的肉片薄如紙片。
3.造型優(yōu)美,寓意吉祥
宮廷菜富麗堂皇,每道菜做成后像盆景一樣可供觀賞.
菜名寓意吉祥且具有較高的文化內(nèi)涵,如百鳥朝鳳、龍鳳呈祥、游龍戲鳳等。
4.講究時令,注重食補
宮廷菜肴講究時令,注意膳食的搭配,如立春吃春卷,夏至吃水晶肘子等。
代表菜式有:魚藏劍、燕窩賀宇、萬字扣肉及荷包里脊等。
。ǘ┧夭
素菜又稱“寺院菜”。清代時素菜逐漸形成三個派系,即寺院素食、宮廷素食和民間素食。素菜的特點是: 1.原料全素,講究時令
素食不用動物性原料和韭、蔥、蒜等辛香類蔬菜,多選用時鮮菜蔬、豆制品和面筋等。
2.講究形似,以素代葷
擅長烹調(diào)形葷實素的菜肴,如素火腿、紅燜鴨等。
3.花色繁多,制作考究
寺院素食就地取材,烹調(diào)簡單,品種不繁。宮廷素食清秀典雅,注重造型和格局。民間素食與民俗密切相關(guān),菜肴風味獨到。
素菜的代表菜有:半月沉江、紅燜鴨、炒腰花、醋熘素黃魚、脆皮燒雞等。享有盛名的素餐館有天津的素園、上海的功德林、北京的全素齋和廣州的菜根香等,它們都有自己特制的風味菜肴。
。ㄈ┧幧
藥膳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知識與烹調(diào)技術(shù)有機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我國食品和藥品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藥膳根據(jù)食用者的生理特點分為:增進健康和延緩衰老兩大類。
按功效可分為:滋補強身類和保健益壽類。
藥膳代表菜:有天麻燉甲魚、蟲草鴨子、山藥茯苓包子
中國的名茶、名酒、名貴中藥
一、名茶
我國三大特產(chǎn):茶葉、絲綢、陶瓷
世界三大飲料:茶葉、咖啡、可可
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世界第一部關(guān)于茶的專著
1、茶葉分類
角度不同,分類不同。
2、名茶產(chǎn)地和特點
(1)綠茶:不發(fā)酵的茶
西湖龍井(獅、龍、云、虎、梅五個品類;“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
太湖碧螺春
黃山毛峰
六安瓜片
。2)紅茶:全發(fā)酵茶
安徽祁門紅茶(英國人稱為“茶中英豪”;世界三大高香名茶:祁門紅茶、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茶)
滇紅
。3)烏龍茶(青茶):半發(fā)酵茶;
“綠葉紅鑲邊”或“三紅七綠”
武夷巖茶、鐵觀音
。4)白茶:鮮葉加工時直接干燥的茶
白毫銀針、白牡丹
。5)緊壓茶(邊銷茶):以精制成品茶加工而成
磚茶、沱茶、圓茶、餅茶、方茶
。6)花茶(熏花茶、香片茶):茶葉、香花窨制工藝制成
茉莉花茶、白蘭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
二、名酒
1、酒的分類
釀酒方法分:蒸餾酒、發(fā)酵酒、配制酒
酒精含量分:高度酒(40度以上)、中度酒(20度~39度)、低度酒(20度以下)
商業(yè)習慣分:白酒、黃酒、葡萄酒、啤酒、果露酒、藥酒
2、白酒(燒酒、白干)
(1)香型
醬香型(茅香型):茅臺酒、郎酒
窖香型(濃香型):瀘州老窖特曲、五糧液、古井貢酒、劍南春、沱牌曲酒
清香型:汾酒
米香型:桂林三花酒
兼香型(復(fù)香型):董酒、西鳳酒
(2)國家名酒
茅臺酒:“國酒”、“酒中明珠”
。ㄊ澜缛竺疲好┡_酒、法國科涅白蘭地、英國蘇格蘭威士忌)
汾酒:色、香、味“三絕”
瀘州老窖特曲:窖香濃郁,清冽甘爽,回味悠長
3、黃酒(釀造酒)
紹興黃酒:加飯、元紅、善釀、香雪、花雕
4、葡萄酒
山東煙臺張裕葡萄酒廠
5、啤酒:“液體面包”
青島啤酒、北京特制啤酒(豐收牌)、十二度特制上海啤酒(天鵝牌)
6、配制酒、果酒
配制酒:藥酒、露酒
竹葉青酒、園林青酒、煙臺金獎白蘭地
三、名貴中藥
中國三大國粹:中醫(yī)中藥、中國國畫、京劇
1、中藥材
人參、三七、冬蟲夏草
2、中成藥
云南白藥、漳州片仔黃
【中國的飲食文化教案】相關(guān)文章:
中國飲食文化10-18
中國的飲食文化07-02
中國飲食文化07-20
中國飲食文化07-29
中國飲食文化翻譯07-01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07-04
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06-27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07-04
中國的飲食文化禮儀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