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1
路,就是書。以足跡為筆,以學識為墨,以大地為紙,以山河為硯。去做一個行者,一個追尋歷史的行者,一個探溯文化的行者。用腳丈量這大地,用心品味這旅途之苦、之澀。
——題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边@句話一時火遍了大江南北。而我在讀過《文化苦旅》之后,竟也有沖出家門去看一看世界、去尋一尋那沉甸甸的歷史的沖動,即使再苦,也義無反顧?晌椰F(xiàn)在還做不到,只能無盡地想象,我的靈魂便在這想象中,與余秋雨先生一同踏遍了這大江南北。
那個黃昏,那抹晚霞,無邊的凄涼!澳抢,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到底是怎樣的傷痛,以至于血染天邊,我抬眼望去,只剩下觸目驚心……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那個不惑之年的余秋雨先生,背對著血色殘陽,伸出雙臂攔下了偷送經(jīng)書的車隊,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老長,是那樣的無奈。
他苦苦辯訴,終于,斯坦因被他說服,留下車隊,那一行人離去了,卻一次次回頭,仍存覬覦?蛇@些不過都是不堪一擊的幻想,不過是想抓住那一絲虛無縹緲的.希望。到最后,只有沙漠里的痛哭,仿佛是受傷的狼最后的掙扎、哀鳴。他在哭訴什么?是這個民族的傷痛嗎?我好像在這里初嘗到了苦,歷史的悲劇明晃晃攤在你眼前,又怎能不苦?
當然,并不僅僅只有歷史的沉痛是苦澀的,那些美景、文化背后也有著隱隱苦澀。多少人的放棄與執(zhí)著,才成就了杭州西湖比西子那樣的美景;多少人奮斗幾十年尋找歷史遺跡,卻無法深入探究……余秋雨先生的筆墨寫下了他們的愁苦思緒,他在這場近乎宏偉的旅途中,品到了歷史與文化的苦澀。那是作為一個行者的價值觀念,他腳下的路和心中的路,都匯聚在一起,成為眼前這本《文化苦旅》。
走時別忘了看看腳下,那是文化的根。政府的無為,王圓箓的無知,讓多少古籍經(jīng)書流失海外,讓玄奘的多少努力功虧一簣,我們的文化不能再這樣輕易地丟失。“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弊屛覀円黄鹌纷x《文化苦旅》,將歷史長河中隕落的文化一一拾起,一起翻過南山,渡過北水;讓我們一起享受這文化之旅,感受這天地之大。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最近拜讀了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余秋雨不僅僅只是介紹這些風景和古跡,而是通過它們揭示了更為深層次的內(nèi)涵。
其中有一篇文章《道士塔》,說的是莫高窟如何在一個無知的王道士手中被“搶掠”一空的事情。看后我很受感染。余秋雨在文中寫到“……‘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zhuǎn)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作者是在為那一副副畫像、一尊尊雕塑,一卷卷經(jīng)文的丟失感到可惜;是在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遺失而感到惋惜;更是為當時清政府的無能而感到痛惜……
莫高窟被搶掠并不是王道士一人的錯,更是當時無能的清政府的錯。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重視一下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chǎn),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有那么一點骨氣,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考慮長遠一點,那么那些外國人怎么可能就那么輕易地將如此之多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掠奪走?
可是就在這清政府之前的幾百年,我們的國家還是世界的強國,唐朝的空前繁榮,元朝的空前強盛,我們的國家吸引著多少外國人前來經(jīng)商、學習?蔀槭裁吹搅饲宄湍敲吹膫涫芷哿枘?
驕傲。就是因為我們太驕傲了,我們變的封閉,我們變的遲鈍,我們變的木訥。所以也就有了王道士這樣的人,也就會出現(xiàn)莫高窟里的文物僅僅只用了一點點的銀元一點點的'物品就被交換走,也就有了那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文化遺產(chǎn)被掠奪走的實在太多了,做為國人,真的有無限的痛惜,但這已經(jīng)是歷史造成的悲劇了,無力挽回,或許這正切合了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苦”字吧。我們現(xiàn)在能做的只有吸取前人的教訓,不再讓這悲劇再次上演。
《文化苦旅》讀后感3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用他獨具的慧眼和親身的感悟?qū)懴铝诉@些文章。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很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讀完這本書后也從中找出了絲許的感覺。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在游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nèi)サ搅四骋粋地方參觀旅游,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曾經(jīng)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fā)生過的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里,那所有的一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升,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了一般。那我們的`教書育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與學生們做著不同的互動,在同他們的交流中,我感覺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此時作為一名教師我感覺自己是自豪的。我們在默默耕耘的同時,看到學生們快樂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的游歷,我感覺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并不僅是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里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jīng)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
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教學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著眼。更不能因長久以來受應(yīng)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而習慣于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以剝奪學生個性為代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教學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讀著《文化苦旅》,讓我漸漸地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想,讀一本書除了能夠獲得理性和知識的收獲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種喜悅,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種喜悅。讀《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讀著讀著,便會有所收獲。猶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fā)現(xiàn)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更加無法整齊劃一。而真正能夠給學生以偉大啟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的細節(jié)。要知道學生們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想聽的是什么,感興趣的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真誠地賞識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有責任心還是不夠的,變單純的“責任”為豐富的“情感”,才是真正的關(guān)鍵之所在。這些是我在讀完《文化苦旅》后的所思,所想,所感。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議頗多,如今看過并粗略的研究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然的。總體評價這本書:文化苦旅,不苦很酸,文人的酸腐都體現(xiàn)出來了。
在我看來,一部文學作品是否有文采,關(guān)鍵在于詩意,當然,是流淌的詩意,而非憋出來的詩意。詩意也只能證明作者的才氣,不能決定作品的高低。索爾仁尼琴與莎士比亞誰更加富于才氣?無疑是后者。誰的作品更偉大?真的很難說。
其實文學作品是個綜合的東西,一切在于怎樣描述現(xiàn)實,還有現(xiàn)實在內(nèi)心的感受,才華,是沒才華的人天天掛在嘴上的假牙。說人話,能把人話說到趣味之極的地步,這叫才華。
好作品標準就三個字:說人話。
但《文化苦旅》中說人話的作品很少,大多是用辭藻堆砌出來的空洞文章,或是強加情感的矯情文章。所以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并不高。
他寫的《三十年的重量》這篇文章中寫到,"記得我那篇得獎作文是在一個夏天的黃昏坐在一個小板凳上一揮而就的,好像是為了應(yīng)付暑假作業(yè)吧,一寫完就飛奔出去玩耍了。待到有一天驚奇萬分地看到它刊登在報紙上,并且后面還印有口氣堂皇的長篇評語,從審題、選材、詳略取舍、辭章修養(yǎng)一一加以贊揚,我立即變得嚴肅起來了。"他被所謂的評委點評給收服了,只是一心陶醉其中,并沒有想評委憑什么能胡亂扯出文章原本沒有包含的東西,連作者本人都沒有想到的,評委又從何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呢?也難怪之后他寫文章也是這個樣貌,對所見事物喜歡強加情感,也難怪他眼睛里常含著淚水。
《文化苦旅》中很多文章是強加情感的。寫事物來寄托作者的情感,這個沒錯,但當作者的'情感過分的寄托,反而使文章顯得矯情(或濫情)。例如《道士塔》。
《文化苦旅》中很多文章是用辭藻堆砌出來的空洞文章,在一篇文章里對一個事物用很多辭藻修飾,看似浮華,就因浮華而破壞了事物原本的樣貌。他這樣寫作,證明了他懂得很多修辭手法,很多詞匯,但對文章的破壞是很大的,顯得有點做作,太過于注重修辭,見得不怎樣自然。例如《廢墟》,這個能夠和《荷塘月色》"一較高下"的文章。
余秋雨寫《文化苦旅》中很多文章,一邊用辭藻堆砌來描述景物,一邊強加情感,導致文章顯得既空洞而又濫情,雕飾感極其濃重,難道不雕飾就不是文學、文化了么?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但我并沒見到文化靈魂,而是見到作者滿紙的矯揉做作。
《文化苦旅》中說人話的作品很少,大多屬于他的回憶散文,他的回憶散文,大都是把事情敘述清楚,運用辭藻就很少,很好的表達自我的心路歷程,他不用辭藻堆砌的文章例如《漂泊者們》,給人一種清晰自然的感覺,沒有顯得做作,在《文化苦旅》中顯得極其難得的文章。
《青云譜隨想》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現(xiàn)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敘事描述都很到位,辭藻運用可是分堆砌,恰當自如,自我也沒有過分強加情感,沒有把自我胡思亂想的故事強加給文章,是一篇很好的文章。這篇文章不足之處在于,為引出朱耷花費過多的筆墨寫中國繪畫史和徐渭,如果把這些資料壓縮,減去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修辭句子,使文章感覺緊湊些,那樣讀者不會覺得作者扯皮太多,賣弄自我的知識,而產(chǎn)生疲倦。這樣的話,文章就能更近一層了。
我對余秋雨的旅行,并沒從書中感覺到有多苦,只看到他寫下的眾多空洞矯情文章,盡顯他所謂的文人情懷,可是是酸腐罷了;蛟S我的觀點有些偏激,因為現(xiàn)實中對余秋雨評價是當代散文作家的佼佼者,為當代散文領(lǐng)域供給了嶄新的范例。我不明白評價散文的標準是什么,但我明白朱自清的《背影》比《荷塘月色》好,余秋雨的《漂泊者們》比《道士塔》好,至少前者都是真情實感的敘述事情,而后者都是辭藻堆砌出來的矯情空洞文章;蛟S我的偏激源于考試中對余秋雨文章的賞析,強加的"賞析"毀了文章。
秋雨在《文化苦旅》的后記寫到:"讀者諸君如果不細心碰到了它,那就隨便翻翻。"這些文章真的不適合被強加賞析,出此刻課本和考試中實在是這些文章的悲哀,因為作者本沒想那么多,無中生有的賞析只能是破壞了文章。余秋雨如此,如果是余華的文章被選中,能夠想象到本來一篇說人話的文章,也會被"賞析"到變成說鬼話。,我覺得文章被拿來做考試賞析,是文章莫大的悲哀。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受,以上就是我的感受,大家就求同存異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5
聽著輕音樂“閑云野鶴”,靜靜地讀完《文化苦旅》,心里總被一層濃郁的哀愁束縛著,擺脫不去。本來想選這首輕音樂來釋放書卷中散發(fā)出的壓抑與沉重,奈何一個民族文化的重量將音樂的輕松死死壓了下去。
揮不去的,是一個民族的哀傷。
余秋雨曾在書的自序中說學問的弘揚并不是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輝煌的知識也不是用來給人類增加沉重的身心負擔。如果這樣,千百年文化的沉重早已將人壓得喘不過氣,創(chuàng)新何談?進步何談?奈何,懷著青春步伐輕快上路的他,走遍大江南北,從莫高窟到江南小鎮(zhèn),從陽關(guān)到天一閣……當旅途歸來時,早已步履沉重。
他說,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其實,一個民族的文化何嘗不是這樣?當手指緩緩拂過隋唐脂粉堆積的淺淺笑容,劃過宋朝文人心底的一道道傷痕,掠過元代的遼闊疆土,伸手迎接明清逐步灰暗舞臺時,心底的愁苦應(yīng)當如何傾吐,又將向誰傾吐?茫茫天地間,滿滿的都是華夏子孫,卻沒有一個能承受住一個民族文化的重重傾壓。它太過于復雜,又經(jīng)歷得太多,以至于沒有哪一個舞臺可以完完整整地演繹這一半榮半衰、色彩及其絢爛又極其灰暗的風云變幻。這一文化,吸引著無數(shù)社會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科學家從不同角度對準它,選擇不同的清晰和模糊來展示和還原它。可是不可否認,能完完全全將它表現(xiàn)出來的,僅有歷史。
讀第一章“道士塔”的時候,你可能會咬牙切齒地痛恨王道士,也怨泱泱大國的浩瀚文化竟這樣被一個不知名的小生拱手送人,還那樣的輕描淡寫。如果這些文物是在一場戰(zhàn)爭中被敵軍當做戰(zhàn)利品浩浩蕩蕩地拖走,也不至于如此荒唐?珊薜木褪,它丟的太隨意,留給人的只有事后哭天搶地的懊惱和惋惜。接著讀下去,你這種憤怒就會被漸漸壓下去,取而代之的只是沉重的嘆息和深深的無奈,仿佛由血氣方剛的小伙子而逐漸步入人生的暮年,回首這一生所經(jīng)歷的世事,只能感到歲月的滄桑和深深的無奈。
莫高窟的洞壁流淌著歷時千年的文化足跡,沿著這一足跡往前走,也是沿著歷史的腳步從更久遠的時代向現(xiàn)在靠近。跟隨著線條的粗細和色彩的濃淡從南北朝走到元代,隨著色流的激蕩而心潮澎湃、隨著其平緩而安靜淡然。
一個浩大的民族文化正是這樣,它必須結(jié)合著時間的延伸和空間的鋪陳,也必須凝聚著創(chuàng)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觀看者的陣陣驚嘆。這樣它才是立體的。
記得有人寫過一篇《文化苦旅》的讀后感,叫做《行走在寂寞間》,我覺得這個名字起得很好。的確,在整個旅途的過程中,余秋雨是寂寞的,獨自一人品嘗一個民族文化的傷痛,那寂寞無人可以理解。這樣的寂寞,或許我們可以從他在陽關(guān)和月牙泉的點滴文字看出!坝羞@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迸c其說是在蒼茫的天地間行走偶,弗如說是在蒼茫的歷史間行走,同樣的一個人,同樣的孤寂,也同樣的,感嘆著自身的渺小和外界的浩瀚。侏儒變成了巨人,是因為只有他一個人在天地間行走,沒有參照物;巨人變成了侏儒,是因為只有自己和天地存在,天地便成了參照物。而這個參照物又是何其龐大,無論個體再高大,在他面前也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種悲哀,也是美學中所說的三大哀事之一:“宇宙的博大和自身的渺小!
他在“沙原隱泉”中提到一泓泉水,他很欣喜,可是此刻自己卻站在狹隘的山頂,而那泓清泉卻委身山底,想要接近那泉水,就意味著剛剛千辛萬苦爬上山丘的努力完全化作徒勞。這樣的'悲哀,該是幾千年來所有帝王的悲哀吧,高高在上卻無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群臨天下的外表下藏著的竟是如此寂寞的一顆心。
我一直覺得作者對廢墟的看法很獨特,他說:“廢墟就是建筑的黃葉”,我一直很喜歡他這個比喻。因建筑凋零了,廢墟便產(chǎn)生了,黃葉的意義在于哺育春天,因為沒有舊的凋零也就不會有新的崛起。因此,廢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定格于空間卻延展著時間。
同時,不得不承認廢墟本身也是“一種形式美”,它從出生開始便挺立在浩瀚的天地間,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之后,也漸漸滄桑和疲憊,他承受不起時間的重量了,便倒下,回歸大地。這種美,沒有驚世駭俗的嬌艷,而是淡淡的凄涼與悲愴,以及,充滿人情味的溫暖。
一直以來,我很想找一個恰當?shù)姆绞絹肀磉_對文化消逝的感慨,可是苦于找不到一個好方法?戳藭笪蚁,這應(yīng)該是一個能很好的寄托我感情的客體吧。面對在歷史中漸行漸遠的文化,我們感嘆自己過于渺小而無能為力,弗如將它看做一道歷史的廢墟,在這廢墟面前我們可驚嘆可贊美,可惋惜可高歌……卻斷然不可自以為是地將它還原,一來我們沒有如此的能力讓它和以前一模一樣;二來,它的存在,可以喚起人們太多的回憶,關(guān)于自身的,也關(guān)于這個民族的。
看完整本書,心情始終是沉重的。也像是去走了一遭回來,似乎蒼老的許多。
雖然也有江南小鎮(zhèn)的恬淡閑適,也有洞庭湖包羅萬象的坦蕩。可心中一直有個身影,于茫茫天地間艱難跋涉,紛飛的大雪覆蓋了他身后的腳印。遠遠望去,一片潔白之中只有個小黑影,在蒼茫之中且行且駐足,不知從何處來,將要往何處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6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毕,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shù)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lǐng)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7
合上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乎乎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著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著著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久久不能講目光從那上面抽離,它要了我的魂。帶著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了。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老師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第一名。全節(jié)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其中《道士塔》《陽關(guān)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興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栋装l(fā)蘇州》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形神俱佳。
本書雖名為“苦旅”,卻實為享受,從迷離深淺,豐富稠柔的書中,還能飽覽世界各地文化風情,實為一大享受啊。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篇,一篇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注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絕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還有一篇,是《華語情結(jié)》,一個人身處異鄉(xiāng),突然聽到有相同的口音傳來,可以想象,那是多么令人快樂激動啊!但總有一些人,去了異鄉(xiāng),很快就忘記的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這些在《華語情結(jié)》中暴露無遺,真是令人心寒啊。
飽享了一頓文化大餐后,我不禁想到,歷史和文化的更替與交疊難免存在,既然如此,我們更應(yīng)保護好我們自己的燦爛文化免受沖擊?傊瑹o論是文化更替還是歷史興衰,讓我們繼續(xù)步行過這條漫漫文化路……
我想必每個人對旅程的感覺應(yīng)該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可以去一個自己不曾生活過的.地方。穿過這個陌生地方的每一條街道,領(lǐng)略不一樣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同樣,這些也是我對旅程的一個想法。所以當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記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時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點疑問。
首先,散文集多是一些優(yōu)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當然也有一些敘事性的,比如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就重點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瑣事。但是這些散文類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當看到一本以游記為主題的散文時,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類型的游記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應(yīng)該是享受的、快樂的,余秋雨先生為何要在“旅”這個字前面放一個“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們的旅程又有別樣的不同。
《文化苦旅》讀后感8
世間萬物,代代更迭,人們常將歷史比作長河,就是在映射那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的“變化”二字,宛如奔騰不息的流水。而在這浩浩長河中,人類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貫穿著整個歷史的也永遠不會是脆弱的人類生命,而是山、河、樹、石,以它們堅韌的生命,默默地佇立在河水邊,冷眼旁觀著時代變化。
很難想象,也許在未來不知多少個年頭之后,咱們?nèi)缃裆畹某鞘惺欠襁存在,是否也象如今咱們眼中的“歷史”一樣,只剩下幾方石料、一口廢井。
讀《廢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見到那一口廢井時的心情,仿佛有時間的`細流從指間流走,又仿佛時間在廢井的冷眼中緩緩凝固。那時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燒著幾百年前的這口老井,燒沸了,又燒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說,“歷史很漠然,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钡蚁耄菤v史的漠然使咱們對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個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會在意那微塵般的跌宕呢?
歷史中的咱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甚至象渤海國這樣繁榮的大都市也不過在歷史中存在了幾百年,還不如一個傳承幾代的文明。一切活著的都將死去,在歷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為自己一時的起伏長吁短嘆,可倘若更加達觀地來看,也許依舊沒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保持一個淡然的心態(tài)。而當咱們真的放下了、看透了,無論到哪里都能隨遇而安。
這是冷眼教給咱們的,也是歷史教給咱們的。
再回頭看那顫巍巍佇立在土地上的廢井,盡管破敗卻顯得堅韌。那副冷眼已經(jīng)見慣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會為什么所動了。歷史是漠然的,但它使咱們寵辱不驚,使咱們看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我想,這已是歷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讀后感9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么余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yǎng)。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yǎng)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shù)特色。
這書里寫的,不僅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這些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啜飲著文化的甘泉,印刻著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他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虬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艷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余秋雨鄙棄陳詞濫調(diào),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著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輕柔婉轉(zhuǎn)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
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感知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間游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xiāng)愁,怎樣回旋的流水唱著抑揚有致的曲調(diào)。的確,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余秋雨是懷著俠士般的情懷和心胸去旅行,孤獨地在敦煌、陽關(guān)、柳祠、三峽、西湖、天一閣?在江邊、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歷史的脈博上行走,在責任與道德的正中心行走。帶我們游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的同時,又不忘將中國的歷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現(xiàn)給我們的除了令人癡迷的風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現(xiàn)象,還使讀者對文化產(chǎn)生某種反思,與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
人的一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都可以像余秋雨這樣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這樣冷靜而痛苦地揭露,歷史留給我們的大多都是疼痛和傷疤,即使有時光這樣的良藥,也難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時光當成忘憂草,有些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他們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澀,而這份苦澀還會一代一代地遺傳。
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xiàn)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山重水復,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走走止止,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也許《文化苦旅》就是面前的一杯濃茶,入口時苦澀,但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一直以來,很向往做個自由無拘的行者,像余老師那樣,將對文化的追問與探索打進簡單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賞,尋找浩瀚歷史與泱泱文化的鏗鏘足音,瀏覽內(nèi)心深處絕美恬靜的風景。這種感覺,一定爽歪歪。讀余老師的《文化苦旅》,給自己的心靈營設(shè)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與水村山郭的悠然。你會陶醉其中,仿佛沿著風景名勝的足跡傾聽到了遙遠浩淼的回想。心境是風景的亮?。喜歡在路上的感覺。珍藏這樣一本書,絕對物超所值……
我開始了解《文化苦旅》源于初中時學的一篇課文《信客》,那也是我與余秋雨老師的第一次接觸。開始讀《信客》,只是把它當作一篇虛構(gòu)的小說,雖然對故事中的人物充滿了敬佩、感動,甚至有點無奈,但畢竟并不真實,以至于當看到這篇文章選自于《文化苦旅》時,竟對這本書的名字感到有些詫異,似乎這份虛構(gòu)不應(yīng)出現(xiàn)在似乎如此真是厚重的書中。然而當我真正真正接觸這部書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當初的.感覺是多么可笑,在這部書中,我們伴隨著作者的足跡,領(lǐng)略的并非只是那一個個令人稱奇的名勝古跡,還有那一個個飽含滄桑歷史背后的那一份無奈……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文化是什么?以前我是不太喜歡思考這些久遠、深重的東西,但這次拜讀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一書才深有體會。
全書包括“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手法,體裁,閱讀視域是不盡相同的,但每個部分卻都能流露出書香味,描繪出人文味,傳達出情懷味,這是令我這個晚輩后生所深深迷戀的,深深敬佩的,深深感動的。
文化不是傳統(tǒng),或者說是不等于傳統(tǒng),它是表現(xiàn)在每個國家上,體現(xiàn)在每個民族中,深鑄在每個靈魂里的。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它“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洗且泣”。書中的“文化”所談?wù)摰氖恰爸腥A文明”,但又不止于“中華文明”,而余秋雨老師又相信“最美麗的月色,總是出自荒蕪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總是出自無字的曠野”,于是為尋找,為探索,為重拾那些被丟失,被掩埋,被遺忘的`文化,那些在塔里,在井中,在雪下蘊藏千年的故事,他出發(fā)了!
旅行是苦的,但更苦的是創(chuàng)造。歷史創(chuàng)造出文化,時間孕育了文明,也許是因為歷史創(chuàng)造出了文化,使它漠然,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甚至不講道理,但好在文化不會因為人類的一點錯誤而拋棄人類,不會在人類喪失自信力的時候否決人類,這是身為“人”的我們的一點慶幸。但只是一點,因為文化很脆弱。它于歷史中誕生,卻不只是依附于歷史,它是由人類與自然共同締造,共同鑄成。但自然卻比歷史更漠然,它的冷眼,連地球都不寒而栗。所以說,人類真正能靠的只有人類自己,只有靠自己才可以守住文化的根脈。但凡事都有正反,人類之中也有險惡的,他們被欲望,名利,權(quán)位蒙蔽,拿起“棍子”,把文化套上了自己想要的“帽子”,使文化呼吸急促,胸悶氣短,日漸衰弱。我們當然不可以與其同流合污,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堅守文化,傳承文化,在無聲中改變那種漠然。
“一個風云數(shù)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zhì)彬彬的凄怨靈魂!睍械脑捒偸橇钗忆粶I下。悲,為歷史而悲,但更多的是幸,為文化而慶幸。那些“強者雄姿”多是雄心壯志的文化新興者,而“凄怨靈魂”則代表文化守護者,這可能從表象來看是對文化的摧殘,但我認為從深處細觀會有所明悟,這實質(zhì)上是文化的升華,是文化的進化,這實在令人慶幸,畢竟,它的枝葉可能會在不同朝代而有所更替,時光流轉(zhuǎn)之中都被修剪,被搖曳,但是,它的根基仍然穩(wěn)固具在,非但沒有因為那暫時的動蕩而燒毀,挖掘,砍裂,反而更加龐大,更加強壯,更加充滿生機!
歷史可能沉默,或許漠然,但它不會忘記,那埋藏已久的文明,那悠久綿延的文化,因為它的根就在那,只等我們來尋!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在廣為傳頌的中國大地上,流浪教師余先生,在文化的苦旅中,跨過大山,走過雪地,回到歷史的陌陌。他理性而嚴厲,回味苦澀,焦慮過后是理解,沉思之后是放松,是老幼,是言辭激昂的氛圍,是能吞噬世界的深刻評論!@是《文化苦旅》。這就是文化的苦旅。
沙漠的荒涼,黃河文明的興亡,江南文化與人情的美麗與落寞,古城風貌與歷史。在《心靈之旅》中,余先生以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感悟與藝術(shù)表達,再現(xiàn)了隱藏在時間底層的深層思考,展開了山水與歷史精靈的遠程對話。太棒了!神奇!
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nèi)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才會領(lǐng)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庇嗲镉陮τ谖幕慕(jīng)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后博發(fā)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于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fā)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內(nèi)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xiàn),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華語情結(jié)》是一本書,有美麗的文字,但有意義的文字。這本書讓我南北旅行,帶我穿越時空,經(jīng)歷了唐宋元明清的歷史。這本書寫的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可以說是游記;其中記載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歷史記載;全書中的喜怒哀樂、詩畫,使這本書成為一部非常好的散文集。
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洞察,對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用他細膩的筆觸,進行了一次“苦澀的旅行”,對中華文化進行了審視。這本書里有太多的辛酸,讓我難以承受,無法親身經(jīng)歷?酀奈兜溃诳吹健段幕嗦谩分,大概不會想到一個引人入勝的景點和歷史遺跡背后會有如此深刻的含義;作者把他的精彩文字和干凈優(yōu)美的散文結(jié)合成精彩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和思考,不禁認真起來。我像一個被流放的孩子,被流放到一個我不熟悉的土地,這迫使我前進。我面前莫高窟有洞窟。洞穴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舊寂靜。我靜靜的看著投射在巖壁上的光影變化,就像他們靜靜的看著千年敦煌的變化。千年前的第一刀,千年后開啟了雄偉的`莫高窟。它遭受了浩劫:王道士手里的一串鑰匙守護了敦煌幾千年,卻把它留在外人手中,而華夏子孫也拋棄了它。那輛馬車和裝載文物的馬車被出口到外國。多年后的今天,這個神秘而有意義的洞穴為什么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它不是一種耀眼的外表,而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它的深層內(nèi)涵。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到,美也有一個宗教的世界,它是一個千年中國的標本,一個同樣美的標本,盡管它曾經(jīng)是不完整的、無情的、任意的改造。
在留侯廟前,柳宗元的一生被一尊石像銘記,從文采到降職,被貶謫,劉墉二州是個偏僻的地方。因此,他把自己置身于山水之中,把自己凄苦感傷的心境寄托在觀光和寫文章上,使中國文學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優(yōu)秀的山水文學,這樣一代文人
苦和甜屬于一個家庭?酁橄龋馂楹。就像余虞丘拿冠軍一樣《文化苦旅》!但是苦難中處處有希望。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余秋雨先生著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臘梅”一文,文章分為四段,圍繞一個中心——臘梅。
在第一段中,余先生就以簡練的筆法,道出對人生的感悟:“是的,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過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苯又f:“它是一枝臘梅,地處不遠就在上海西郊的一個醫(yī)院里。它就是我在茫茫行程中經(jīng)常明滅于心間的一個靜光點。”
在第二段中,描寫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病人偶爾停步攀談幾句,三句不離病,出于禮貌又不敢互相多問。”可見,處在天地窄小,生活單調(diào)的環(huán)境里,加上身患疾病,思想憂慮,使他們蒙上陰影。”寫到這里,作者馬上轉(zhuǎn)入主題:“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覺得空氣中有點異樣,驚恐四顧,發(fā)現(xiàn)院子一角已簇擁著一群人,踮腳一看,是一枝臘梅,淡淡的晨曦映著剛張開的嫩黃色的花瓣……。一種高雅淡潔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懾住。故意去嗅,聞不到什么,不嗅時卻滿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弊髡呶⒚畹匕岩恢εD梅與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聯(lián)系起來,寫得淋漓盡致。
第三段中,主要是講述病人、護士愛花、護花的生動場景:現(xiàn)在,所有病人的感情都投射在臘梅上了,帶著一種超常的執(zhí)迷。一早醒來就聞到了臘梅的香氣,有一位甚至說他被香氣熏倒……。病人們簡直愛花如命,似癡似醉,每天增加幾個花蕾,經(jīng)常會發(fā)生爭論,爭論不下,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細清點。有一天早晨起來,天氣奇寒,推窗一看……,突然有一位護士沖過去,撐著陽傘遮蓋臘梅……。作者把病人、護士愛花、護花以及臘梅對病人的積極影響作用,刻劃得入木三分。
第四段是本文的結(jié)尾:春天來了,臘梅終于凋謝。病人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臘梅樹前看一會兒。有的康復病人說:“今年冬天,我一定再來看一回臘梅!弊o士說:“你們不會再回來,我們也不希望健康人來,這臘梅只是給病人看的!边@對話有多好,病人感激和眷戀臘梅;護士卻祝愿出院的人不再生病,不回醫(yī)院。寫得太精彩完美了!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散與不散相統(tǒng)一,結(jié)構(gòu)嚴密,靈活自由,含意深邃,耐人尋味,百讀不厭。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文化苦旅》是一個文化的祭奠,也是一次心靈的叩問。文章讀來有一種讓人嘆息的滄桑也有一種細膩的溫情,我想這中感受源于作者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眷念。一篇篇散文中包含著作者的這個中國悠久的文化的感慨和嘆息,人歷史自然交融在一起,有一種吞吐千年的歷史厚重感。
在書的第第二節(jié)道士塔中寫道一個姓王的道士粉刷了莫高窟的雕像,將中國的文物讓外國人一件件一車車的用錢財珠寶換走了: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jīng)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jīng)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又用少量的.銀元換去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中國敦煌石窟的珍貴文物一件件的少掉,而王圓箓卻毫不心疼。當代的文官也將這些文物拿來送人。這讓我十分痛惜中國千百年留下的文物竟被這樣的送出去了。他們這些賣國賊,真想將他們五馬分尸。他們是千古罪人,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人而恥辱。以前的政府可真是腐敗啊!別人販賣中國文物他們不管也就算了,他們自己也拿來送人真是可恥啊。
《文化苦旅》讓我了解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讓我知道了以前的中國人是那么腐敗,我為現(xiàn)在的中國人而自豪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好句07-03
文化苦旅作文12-16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文化苦旅有感10-17
文化苦旅的感悟10-24
文化苦旅隨筆03-25
文化苦旅的經(jīng)典語錄07-01
《文化苦旅》好詞好句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