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 推薦度:
-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 推薦度:
-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最近終于把《明朝那些事兒》都看完,不知道算是囫圇吞棗還是淺嘗就止,反正是斷斷續(xù)續(xù)的看完了。7本《明朝那些事兒》篇幅是有些長,可是我知道真實的歷史更長。慶幸看完了還有些感觸,于是想表達一下,怕不寫下來,又會被其他的瑣事所打擾,遺忘,然后就像一場夢一樣,醒來后只記得做過一場夢,卻再也想不起來所夢為何事。
任他人怎么評判歷史是可愛的或者是枯燥的。與我而言,歷史的主色調(diào)就是兩種顏色,紅色和黑色的。歷史終究還是充斥著血淋淋和黑暗多過所謂的正義和光明。正義不就是這樣披著紅色的外衣穿過重重黑暗終于迎來一場光明,
歷史不就是人來人往,你下了我上,我下了再他上。歷史也不過就是正義與邪惡做周旋,無可厚非“邪不勝正”是真理,只是這個時間比書本與電視劇冗長的多了,有太多人把鮮血和骸骨埋葬在這兩者之間。有時候在想,是權(quán)利和貪婪造就了邪惡,還是正義用一灘鮮血和骸骨遍地戰(zhàn)勝了邪惡。歷史縱然造就了英雄。但有英雄的地方必有小人出沒,敗類林立。不知道是亂世造就了英雄,還是小人敗類造就了英雄。有時候想來,歷史的真面目終究還是面目猙獰,可怖不堪的。
年少欽佩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于萬千敵軍中取敵將首級的猛人;再年長先,折服于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智者;讀罷《明朝那些事兒》,思索良久,在我腦海久久不散的不是猛人,不是言官,不是帝皇,也不是宦官,唯其二者:楊漣和楊繼盛。
亂世造英雄,卻不知道埋了多少忠魂在這亂世。
有人臉盲,見過人后,在腦中就是想不起來模樣;而我,是“名盲”,看了全書《明朝那些事兒》,卻真心想不起來幾個人的名字和事跡。有時候在想,歷史上那些過眼云煙的名字又何必深究,自有世人銘記之。可是楊漣和楊繼盛我想用心銘記之。
楊漣(1571-1625年),字文孺,號大洪。因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誣陷“受賄一萬兩”,歷經(jīng)拷打,慘死獄中。
歷經(jīng)拷打:全身的肋骨被敲碎,用土袋壓頭,用釘子釘進耳朵,最終一根大鐵釘,釘入了楊漣的頭頂,當場死亡,年五十四。
每每看到這一段,都會不寒而栗,我不敢相信當遭受這一系列慘絕人寰的折磨,他到底是怎么撐下去的。他不是鋼鐵俠,沒有高科技鋁合金護身;他也不是金剛狼,一身鋼筋鐵骨,更不是絕世高手,練就金剛罩鐵布衫,他只是一個肉體凡胎,而且也不會武功,不是世外高人,更沒有超越常人的強健的體魄,他只是一個只讀圣賢書的文弱書生。對不起,他是書生,但是他并不弱。他是沒有鋼筋鐵骨,他是沒有銅墻鐵壁,但是我相信是正義,道統(tǒng),光明灌注了他全身每一個經(jīng)絡(luò),讓他在面對奸佞當?shù),朝綱動蕩,屹然選擇了堅持,拒絕向惡勢力低頭,即使一路走到黑,哪怕奉獻生命。
楊繼盛,上書彈劾奸臣嚴嵩,列舉其十大罪五奸,被污下獄,并受到嚴刑摧殘。臨刑,還吟詩明志“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被廷杖60,一同僚好心送蛇膽一副,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我楊椒山(楊繼盛號椒山)自己有膽,用不著這個!”嗟乎,真英雄也廷杖最終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一片血肉模糊,在蠅蟲滋生,骯臟陰冷的牢房,傷口開始惡化感染。
然后就發(fā)生了接下來的一幕,他沒有麻藥,也不用鐵環(huán),更沒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低著頭,拿著一片破碎碗片,不停地刮著腿上感染的腐肉。沒有手術(shù)燈,沒有寬敞的營房,沒有消毒的手術(shù)刀,只有他自己和往日吃飯用的碎碗片。然而碗片并不鋒利,腐肉也不易割斷。當腐肉已經(jīng)刮得差不多了,骨頭露了出來,他開始截去附在骨頭上面的筋膜。
“在昏暗的燈光下,楊繼盛獨立完成著這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以肯定)的手術(shù),當年關(guān)老爺刮骨療毒(真假還不一定),也還有個醫(yī)生(特級醫(yī)師華佗),用的是專用手術(shù)刀,旁邊一大群人圍著,陪他下棋解悶。”——《明朝那些事》
百無一用是書生,呵呵,略顯可笑。也許他們耍不了大刀,上不了戰(zhàn)場,殺不了敵人,也許他們只會動動筆桿,寫寫文書,動動嘴皮子,但是在道統(tǒng)正義面前,他們同樣可以拋頭顱灑熱血,縱使殺不了奸佞,也絕不茍同,沒有驚天沒有動地,但是可以用一片丹心震驚朝野,留名于青史。
一部明朝史,我只記住了兩個人,是否太過可笑。但是細想來,歷史又有幾人能從長河中穿梭而來,用生命在向我們述說:那些所謂的勇氣與堅韌,正義與光明,如此想來是否倍感欣慰,可喜萬千。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筆濃厚的色彩,自然有許多與之相關(guān)的書籍。在這些歷史典籍中,我最喜歡讀的便是《明朝那些事兒》。因為多次翻開,反復(fù)咀嚼,相關(guān)情節(jié)我早已爛熟于心,可隱藏在情節(jié)背后那一位位滿腔熱血為國為民的英雄卻常讀常新,讓我反復(fù)感動。
明朝276年的歷史盡數(shù)被記錄在這本書中,歷史不會重演,但通過這本書中,歷史卻在我的腦海中回放:明憲宗的貪玩,楊繼盛的無畏,魏忠賢的狡詐以及朱棣的英勇......都仿佛出現(xiàn)在眼前一樣。歷史是一首悲壯的歌曲,而這本書便是歌曲的歌譜,將歷史的悲壯盡數(shù)體現(xiàn)其中。
英雄是王守仁,文武全才,與星河燦爛。堅持一直都是成功的名片,叩響成功大門的路上必定荊棘叢生,不僅需要知識武裝,無畏加持更需要堅持相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之志。”面臨困境往往最需要的便是堅持。王守仁從小就不安分,因父親帶其去關(guān)外便想帶兵出征,并以馬援為偶像。長大后為了成為圣賢便開始格物致知,卻因格竹而生病。后來上書彈劾劉瑾被發(fā)配龍場,在困境中堅守本心,最終一朝悟道。縱觀他的一生,孤身一人逃出南昌城,敗寧王,平思田。所作的一切無非為了平民百姓。因此當明憲宗想要釋放寧王親自平叛時,他毅然決然地違抗皇命,帶著寧王前往南京。他這一生無愧于本心,無愧于百姓?v使名傳天下,卻仍四處游歷講學(xué),不分貴賤。老后思田叛亂,國家命王守仁出戰(zhàn),雖明知這次將一去不回卻并未拒絕,為了黎明百姓他費盡心思,為了國家安定他孤身平叛,為了百姓安樂他違抗皇命。這些出于他強大的內(nèi)心及堅持不懈的精神。心學(xué)的流傳、于社會的貢獻是無價、無法以言語表達的。這就時王守仁,心懷天下,無愧于心,一心向善,心懷圣賢之理,身懷無畏之心,堅韌前行不懼苦難,這就是堅韌之行,便是堅韌相伴下的王守仁。
英雄是于謙,清白坦蕩,與日月同輝。明朝以朱子理學(xué)為科舉的根基,所有在朝為官的人大都滿腹經(jīng)學(xué)。但后世常認為這是明之后中國衰落原因,認為為官者滿腹經(jīng)綸卻只為一己私欲,認為百姓疾苦無人體會。但悠悠276年其中英雄人物又何曾少過,少時孤燈下苦讀,少時宋瑞前起誓,宦官當?shù)罆r的原則,危亡時的堅持,面臨污蔑時的淡定,死亡當頭時的無畏......這些一切都源自內(nèi)心中圣賢的武裝。所過之地?zé)o處不稱贊于謙,因此于謙還有“于龍圖”的美稱,且當于謙死亡時史書稱“天下冤之”。他的偉大不需任何人肯定,石灰吟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便是他一生的'寫照。他以圣賢之學(xué)為武裝,一切行為都無愧于內(nèi)心,都無愧于天下蒼生。以圣賢作為準則,于危難中挺身而出,身居高官卻清廉正直,死亡面前無懼,困苦面前無畏。這便是圣賢之學(xué),便是以圣賢之學(xué)武裝下留名青史的于謙。
英雄是朱重八,心系天下,與江河同壽。他于亂世中崛起,彼時的他只希望有一個平淡的生活,卻被大元的貪官及天災(zāi)毀滅。他心懷仇恨,在一番內(nèi)心斗爭后參加農(nóng)民起義,并將名字改為朱元璋。璋為尖利的玉器,即為誅元璋。在亂世中他多次以弱勝強,以自己及大臣多次扭轉(zhuǎn)乾坤。他或許慌亂過、擔(dān)心過、害怕過,但他總保持著一顆無畏之心。并以此成功打敗許多強敵,建國后他也不曾懈怠過,廢除丞相后全國政務(wù)都由他一人承擔(dān),堪稱歷史上的勞模,常常處理政務(wù)到夜不能寐。他于戰(zhàn)爭中的無畏,成功后的不懈,都值得人稱贊。或許他嗜殺,或許他有過過錯,但誰也沒有資格否定他的成就,他注定與山河同壽。困境中不懼,懂得畏懼并且能克服恐懼這便是無畏,便是無畏武裝下的朱元璋。
所謂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張居正、林則徐......他們堅信自己生來不同,認為自己有責(zé)任與義務(wù)關(guān)懷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在國家危難時去捍衛(wèi)自己不認識的人,無論前途何其渺然仍相信太平盛世到來的人。這才是封建士大夫,我認為對于他們的評價我們不應(yīng)處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去隨意批判他們,而應(yīng)立足當時場景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
《射雕英雄轉(zhuǎn)》中成吉思汗曾問郭靖:“我建立如此龐大的帝國,歷史上無一人能與我相較,我算不算是英雄。”但郭靖卻認為他不能算英雄,縱使成就功勞之大但所過之處遍地骸骨。歷史的英雄層出不窮,他們都有共同點:關(guān)懷百姓。合上書籍,回想著這些英雄,腦海中不禁想起金庸先生筆下郭靖的名言“俠之為大者,為國為民!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朱重八,快來領(lǐng)取勤勞獎!”“哦,來了來了!”掌聲響起來……
這個暑假,我有幸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兒》一到七部,感受到了明朝二百多年間的歷史文化。這不,我專門為明朝的皇帝舉行了個頒獎晚會!
“首先,我們有請大明創(chuàng)始人,朱元璋先生上臺領(lǐng)獎!祝賀他榮獲勤勞獎!”至于朱先生的獲獎原因,請聽我慢慢道來:在朱先生執(zhí)政的幾十年間,那可真是農(nóng)民安居樂業(yè),官員樂容常在。這是為什么?我覺得和皇帝勤勞有關(guān),每天起早貪黑地閱覽奏章,處理國家大事,一個人干許多人的活。比如,本來忙的要命的內(nèi)閣大學(xué)士,因為皇帝幫他干完了活,所以整天都只要待在家里,等著俸祿送上門來就好。朱先生能獲此獎,理所當然!
“接下來,有請我們的朱厚照大爺上臺領(lǐng)獎!”(轎子抬上來了,里面出來了一個肥唇大耳,一肚子似蹦床一樣有彈性的'胖子。)“恭喜朱大爺獲得無能獎!”至于朱大爺?shù)牡锚勗,真是令人感到幸福,尤其是學(xué)生這么認為!要知道,朱大爺?shù)囊簧捎靡粋字來概括,就是——玩。估計是他老爸的童年太黑暗了,所以就決心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而朱大爺老爸萬萬沒想到,他不是給了朱大爺一個快樂的童年,而是一生!由于朱大爺在童年只會玩,所以導(dǎo)致他一生沒有好好讀書,成了個文盲。既然成了文盲,還怎么管理國家!“據(jù)說朱大爺臨終前還在釣魚,對嗎?”(朱厚照漲紅了臉)“被你發(fā)現(xiàn)了!”所以,無能獎給朱厚照大爺,實在是絕配!
“下面,我們還要為朱翎鈞同志頒發(fā)屬于他的壓抑獎!”(剛說完,站領(lǐng)獎臺上的朱同志就痛哭起來,還拿手機放了《涼涼》一歌。)就朱同志的人生,那真是一個凄涼!十歲父親便撒手人間,于是他便生活在張居正的控制下,假如張居正說東,朱同志可是連小半個西字都不敢說!而且,在他執(zhí)政的十幾年間,倭寇猖狂,蒙古人大規(guī)模掄劫,朝廷內(nèi)紛爭不斷,就連明朝三大疑案,也都是他的萬歷年代發(fā)生的!“你別說了!”(此時正站在旁邊的朱翎鈞又痛哭起來。
下面,我們還要頒發(fā)智慧獎、迷信獎、懶惰獎、好戰(zhàn)獎……我忽然發(fā)現(xiàn),獎臺下面多了個黑衣人,仔細一看,那不是當年明月嗎?看他在晃動的嘴巴,似乎說了一句:“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呀!”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4
就在昨天,我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七部,下面就讓我來說說吧。
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他的殘酷之處在于: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嘉靖萬歷天啟都挺過來了,居然亡在了崇禎手里。有時候還是不得不認命,可惜了曹文詔,盧象昇,孫承宗這些不世之材。
有正就有惡。公正的一方也將取其害,除其惡,修剪異肢,輔佐臂膀,站穩(wěn)腳跟再大顯身手。雖過程非黑也白,但因不同派別所屬目標和利益的不同,會分為正義與邪惡。正義為大道行事,邪惡為私欲茍活。楊漣是正義的,為道統(tǒng)奔走,一生自傲,舍財、舍色、舍權(quán),清廉自律,家徒四壁,要立志為民請命,一生報效國家,相信規(guī)則,相信自我尊嚴和價值,相信千年之后,正氣也必定長存。因此堅守信念,明知一死,也要維護正義,為國獻身。這就是中國之氣節(jié),中國之精神。是千百年傳承中華子孫繼承的寶藏。我們一直相信自己捍衛(wèi)正義的`力量,因此無論何時都有前撲后繼的烈士作為先驅(qū)與邪惡勢力做斗爭,一批一批的先靈點燃了所有人的斗志,點燃了百姓的怒火,掀起了層層反惡的巨浪。
成功只有個方法——按照的式,去度過。但可不是所有都是朱由校(皇帝)那樣的,不但憂,且當匠就只是當匠,全憑興趣。我們部分還是要努的,努讓變得強,努學(xué)更多的知識,努賺更多的錢。有太多太多的欲望要滿。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
這套書讓我愛上了歷史類圖書,筆法幽默,情節(jié)生動而且都切合真正歷史。各代皇帝各有特點。而讓我誤會最深的是明成祖朱棣,以前看歷史書總以為他篡位逼建文帝下落不明,現(xiàn)在看來其中的誤會太深了。
完全看下來,朱棣沒有錯,他只是想自保,前期他有野心但沒有干任何出格的事,他的`皇位能奪來,靠得是他自己的一切才能,而他也確確實實開創(chuàng)了一代大明盛世,當時的明朝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朱棣功不可沒。得知朱棣死了,真的好傷心好難過,就像一步一步陪他把江山給打下來,讓鄭和下西洋讓世界各國知道當時最強的中國實力……他一生馳騁沙場,能力才華應(yīng)有盡有,他堅強的意志最讓我佩服。遷都時克服一切苦難,眼光獨到狠辣。佩服佩服,“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他是一個好皇帝”。
朱祁鎮(zhèn)最讓我唏噓,這坎坷的皇帝-俘虜-囚犯-皇帝的經(jīng)歷,可謂天堂與地獄的輪回吧。其實被俘后他真的只是想回家,只是想跟苦守等候,整日哭泣以致眼盲的皇后或者說妻子在一起。哪怕他想要保住一顆用以乘涼的大樹都做不到,哪怕一代皇帝被囚禁,宮門半步踏不出去,哪怕整日吃不飽,哪怕堂堂皇帝皇后親自動手紡織去換米糧,但他不怨不恨,因為他跟妻子在一起。
為什么要一步又一步的去逼迫他,想他們死??因為權(quán)力親兄弟可以反目成仇,為了妻子,他也只能把皇位奪回來。他有錯,他錯打一仗,錯殺一人,而這兩個錯誤也差點毀了整個明朝。但是他也沒有錯,他奪位篡位都是當朝者的欺人太甚,而且這皇位本就屬于他,本就是他的。他只是把暫代出去的東西拿回來,無可厚非,權(quán)力往往最不可靠,往往最讓人迷失自我,沒得到之前不想要不代表得到之后還會還回去。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6
歷史本身并不幽默,但講述歷史的人可以是幽默的,因為即使事物的發(fā)展再悲觀,但也要積極面對充滿希望啊。
我以前便對歷史人物,事跡感興趣,奈何從小對歷史的的了解僅僅限于他人講的,故事書看的,課文之中了解的,《三國演義》,歷史書僅此而已。
這算是系統(tǒng)的了解一個朝代的興亡史了,略有感慨。
書中出現(xiàn)的那么多鮮活的人物,每每讓我驚嘆,有的讓我欽佩,像于謙,以一己之力救國于水火,奮勇前而有謀,剛烈果敢,實在是配的上國之砥柱。每當有奸臣亂世,不由之憤慨,像嚴嵩,魏忠賢,人為何能無恥到這種地步,置國家危難于不顧,置蒼生百姓于不顧,貪贓枉法,枉為人也。也有為那些能臣而感到可惜的,像袁崇煥,性格缺點造成最終結(jié)局,可惜啊! 這些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消散在了歷史的風(fēng)塵之中,但我知道在六百年前,有那么一個朝代,叫做明,出現(xiàn)了很多的人,有正有邪,發(fā)生了很多的事,有好有壞。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的真相等待著一個又一個有求知欲的人去探索。
歷史雖然最后難免出現(xiàn)悲觀結(jié)局,但生活還是要充滿希望的,你也只是歷史中的`一個渺小的點,你當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15
《明朝那些事兒》用白話文娓娓道來明朝歷史的點點滴滴,語言詼諧幽默,通俗易懂,細細讀來,卷卷有收益。作者能把晦澀難懂的正史寫得這么生動有趣,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文采、毅力和恒心。
第一卷的主人公就是朱元璋,從他身上可以學(xué)習(xí)和借鑒的東西是:每個人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心,但殊不知,每個人最最堅強的地方也是心,重要的是看我們是否有能力讓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讓我們心的力量變得強大。長期的困難生活最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難后,只能怨天尤人,得過且過,而另外一些人雖然也不得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但他們的心從未屈服,他們不斷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朱元璋正是在自己最痛苦的時候,沒有被痛苦失敗擊倒,而是化悲痛為力量,成功的將自己最脆弱的地方變成了最強大的力量的________。而陳友諒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他沒有認識到什么樣的武器是最強大的,不是軍隊的人數(shù),不是先進的武器,不是強大的艦隊,而是,人心。
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應(yīng)把生命中的磨難視作寶貴的財富,正是它們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堅強了我們的心靈。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執(zhí)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面對困難和失敗,我們要勇于調(diào)整心態(tài),讓自己的內(nèi)心更堅強,永不言棄,一路走來,你會發(fā)現(xiàn)收獲很多。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7
書看到最后的一百頁終究是停了下來,這讓我想起了一次一個人去旅行的環(huán)青海湖騎行,也是同樣剩最后的五六十公里特意的慢了下來,但不同的是最后這一百頁自己還是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走(想著挑一個清靜的`時間細細地讀完最后的一百頁),今天還是利用支離破碎的時間看完了最后這一百頁,但不同的是心情很平靜!從翻開書到今天,歷史72天今天終于讀完了此書,中間有讀讀停停,有看的欣喜若狂之時,也有放到一邊置之不理之時,此時這本書終于翻到了最后一頁,但真的就算就讀完了嗎!讀書的感覺就如書里敘述的這個朝代的興衰,可能就像作者在最后所說的,他很欠揍,但他并不欠揍,因為那個始終沒有打開的臺歷給了你答案,而我在這里是真的很欠揍,因為我沒有那樣一個從未打開的臺歷去告訴你我的那些只能意會的語言,其實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意會的你一定能意會到,你意會不到也終將意會不到。同樣,這也是那樣如此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你能意會到的意會出來。四季輪回,周而復(fù)始,你終究還是你!那個永遠自由的你!臺歷還是臺歷,它一直在那,無論你打開還是不打開!它都一直在那!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8
今天,我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他向我們展示了一段精彩的歷史,一個一波三折的故事。
官場政治、帝王心術(shù)、人心道德……環(huán)環(huán)相扣,令我欲罷不能,甚至連吃飯捧著書。不過,最令我難忘的一位人物是臨危不亂、為官清廉、聰明機智的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多虧于謙力挽狂瀾,在對自己情況不利的時候冷靜思考,拼死為國,利用聲東擊西的方法,是敵人丟盔棄甲,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可是之后被奸臣謀害,于謙死后,當官員來到他家,發(fā)現(xiàn)這堂堂一品大官竟家無余財,甚至將皇帝的封賞也鎖了起來,不向別人炫耀。
英雄,名副其實地英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了不起的人! 他的一生正如這首詩,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200字 篇3
悉數(shù)最近的16天,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我居然看完了7本平均300頁的書!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很深,歷史原來可以寫得那么精彩!本冊書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開始說起,至崇禎帝逃跑結(jié)束。欲罷不能、茶飯不思這些詞語已經(jīng)不夠表達我的熱情了。作者當年明月用詼諧幽默的手法,向我們展現(xiàn)了明朝276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276年,一次次的死里逃生;276年,一次次的勾心斗角;276年,一段段的艱苦路程;276年,一年年的盛世景象。這個王朝,用最實際的方式名留青史;這個王朝,也被后人所稱頌;這個王朝,證明了中國五千年,有276年是屬于自己的。
這本書,跌宕起伏,讓我欲罷不能。你也來讀讀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9
《明朝那些事兒》,網(wǎng)絡(luò)連載小說,作者當年明月,本名石悅。邊寫作邊集結(jié)成書出版發(fā)行,一共7本。
我始終堅持著閱讀使生活更美好的信條,讀每一本好書,讓每一本好書美好著自己的生活。
記得曾無意間看到 《明朝那些事兒》的動畫版,打那之后開始期待完整版的小說了。有幸去年在圖書館讀完全套,至今回想起來感覺依然美妙,恍若昨日,書中場景,歷歷在目。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從元末到清初歷代帝王將相所經(jīng)歷的.輝煌與衰敗,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勾心斗角,深宮大內(nèi)的爾虞我詐。既有剛正不阿的忠臣悍將,又不乏卑鄙無恥的奸詐小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出身貧賤的市井小人,個個形象生動。一本書,更像一場劇,自己也置身其中,那些驚心動魄的歷史轉(zhuǎn)折點也要扼住讀者的咽喉一般,讓人時而緊張得滿頭大汗,時而焦急似熱鍋上的螞蟻,時而吃驚堪比中獎,時而平靜如行止于空巷。而整個過程似流水般自然,一氣呵成,文筆清新,且幽默風(fēng)趣,一改歷史書枯味繁雜的形象,大膽結(jié)合當代社會之潮流時尚,帶給讀者全新的感受,很好地調(diào)動了廣大青少年讀者的興趣,激發(fā)了他們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新的求知欲望。
讀史使人明智,那么,當我們遇到像 《明朝那些事兒》這樣好的書時,是否該有所行動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
徐階是嘉靖時期的首輔,是明朝諸多人物我最喜歡的一位。究其原因,就在于通過作者當年明月的筆觸,讓我們看到了乖乖大學(xué)生是如何成為一個更狡猾、更善于與他人周旋、敵對的人的。
徐階是高考中的探花,也就是當時的全國第三名。全國第三名對徐階未來的人生來說,就是意味著榮華富貴。但從后面的史實上來看,徐階沒享受過幾天好日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處于隱忍低調(diào)、卑躬屈膝的狀態(tài)。
徐階可以說是圣賢書讀的滾瓜爛熟的人,當他第一次進入官場的時候,筆者仿佛看見了同樣剛進社會的自己與同學(xué)們一樣。大家相信真理,相信仁義道德,相信剛直不阿,但進入社會久了,才發(fā)現(xiàn)這些在讀書時期被捧為圣經(jīng)的理念與思想在他人看來一毛不值。
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我們在學(xué)校學(xué)的仁義禮智信,學(xué)習(xí)的仁義道德以及各種知識真理都看來這么無用呢?老師很少給我們傳授學(xué)校以外的事情或知識,在現(xiàn)行教育制度或老師的應(yīng)試任務(wù)下,我們顯得如此一無所知。進入社會以后,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好殘酷,發(fā)現(xiàn)社會好現(xiàn)實,怎么社會是這個樣子的?一點都不通人情,一點都不仁愛,一點都沒有人情味?相對于甜蜜而言,我們可能品嘗更多的是苦悶、無語、尷尬或者痛苦。有人說,成長就是把鬧鈴調(diào)成靜音的過程。筆者認為是非常有道理的,哭鬧淚水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永遠是在知道規(guī)則情況下的技能和關(guān)系最大化。
同樣,徐階也和我們這些剛出社會的大學(xué)生們一樣,同樣面臨著現(xiàn)實的困惑。怎么真實的社會與我們書本上學(xué)到的社會是這么不一樣呢?聶豹(徐階的老師)曾經(jīng)告訴徐階心學(xué)的真義就是四個字---知行合一。當時聶豹問徐階懂沒有?徐階說懂了,關(guān)于知行合一的真實含義和內(nèi)容自己已經(jīng)全部理解了。聶豹會意地一笑,說你還沒有懂。徐階說知行合一不就是知與行的合一嗎?從后來的故事中我們知道,徐階剛開始沒有懂得,當他想跨入帝國真正的權(quán)力核心時,他才學(xué)到了讀書時期所學(xué)不到的東西,才理解了什么是知行合一。
對于每一個讀書人來說,書中圣賢和各位名人所言的.理想與愿望看起來都是這么誘人,催人奮進。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徐階后來才發(fā)現(xiàn),真正理想的實現(xiàn),愿望的達成從來不是靠正直、一五一十做事來完成的。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基本法則是變通。只有變通,只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yīng)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徐階在權(quán)力仕途中所面臨的最大敵人就是堪稱明朝第一奸臣的嚴嵩。嚴嵩是一個見利忘義的人,他的人生方向是這樣的:只要能夠飛黃騰達、位極人臣,可以不擇手段,可以背叛所有的人,背棄人世間的所有道德?吹絿泪缘娜松鷾蕜t,讓我想起了曹操當年那句著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不過曹操較嚴嵩好的地方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曹操做事不是完全為了私利,他愛才惜才,希望恢復(fù)東漢統(tǒng)一的盛世。相較于嚴嵩的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精神不知強出了多少倍。二是曹操是真君子,有真性情。曹操敢于說自己是小人,敢于直接說出自己不是好人,敢于說出自己的野心。從某方面來說,他有真性情,不做作。而嚴嵩了,則是滿口仁義道德、圣賢要義。這也是曹操超過許多人的地方,這個世界上偽君子太多,但真小人太少。而曹操就是那個具有真性情,敢作敢當?shù)娜恕?/p>
這個世界的主題是利益,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人太多,如果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自私的話,那么社會就沒辦法發(fā)展。對于徐階這類真正的政治家而言,本身是無所謂壞,無所謂好的,關(guān)鍵是他們所做的行為是考慮自己的利益還是考慮更多數(shù)人的利益的。嚴嵩就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徐階是一個胸懷天下、懂得隱忍的人。要對付老奸巨猾、混跡官場數(shù)年的嚴嵩,徐階看起來毫無勝算。但徐階不愧是徐階,經(jīng)過了時間的淬煉,他掌握了權(quán)術(shù)的規(guī)則,通曉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她知道,仁義道德、胸懷天下是戰(zhàn)勝不了老奸巨猾、自私無比的嚴嵩的,同樣也不能真正贏得皇帝的信任的。真正能打敗嚴嵩的從來不是書本上的胸懷天下,也不是理想愿望,能打敗嚴嵩的是妥協(xié)、隱忍、時間、謹慎,是不恪守絕對的仁義道德,用利益打到利益的經(jīng)典反擊。
世界的發(fā)展前進從來都不是革命理想主義的主觀臆斷,而是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步步為營。正如陳云老先生所說的,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只有真正結(jié)合實際才能真正實現(xiàn)個人的提升,而個人的提升不僅僅是專業(yè)知識的積累,也不僅僅是普普通通的送禮拉關(guān)系。而是低調(diào)做人,高調(diào)做事,于無聲處聽驚雷。在利益的面前從來都是充滿殘酷的斗爭與犧牲,在利益的面前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妥協(xié)與抉擇。一步錯步步錯,人生就是一出戲,看你如何演。要想進入舞臺,就要遵守舞臺的規(guī)則,不遵守規(guī)則的人遲早要被規(guī)則所懲罰。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1
曾經(jīng)流行一時的《明朝那些事兒》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我是剛畢業(yè)的時候開始看的。當時一起合租的.老王沒事就碰著本《明朝那些事兒》看,還時不時噗嗤一下樂出聲來。我就很好奇,也去買來看,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那時工作也很辛苦,就趁著有限的下班時間和出差飛行途中來看書,正好非常適合在忙碌緊張之余讀來解壓。
開始讀只是覺得詼諧有趣引人入勝,讀到后面越來越多的是震撼、贊嘆、感慨、惋惜、悲憤,有時候氣到咬牙切齒、有時候又感動到熱淚縱橫......
無論如何,帝王將相的故事已落幕,但是氣節(jié)和良知、理想和信念、使命感和人性的光輝,無論時隔多久,都會令人肅然起敬。
明朝三百年,有太多精彩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明朝,又覺得史書太嚴肅、門檻高,那么這本書是很好的通俗易懂的入門級讀物。
也有人質(zhì)疑它不夠嚴謹,那不妨把它當做一部明史演義來看,就會不那么糾結(jié),就會讀得很痛快。但還是要說,一本書能夠激發(fā)人們學(xué)習(xí)和了解歷史的興趣,能夠引發(fā)人們想讀更多的書,是有其意義的。我一直認為“開卷有益”,不一定非得一上來就要讀所謂高大上的書籍,可以先引導(dǎo)興趣,而后循序漸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2
我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常常讀著讀著就合上了那疲憊不堪的雙眼。但《明朝那些事兒》卻不同于其他的書,它用有趣的言語便可將讀者帶入那個充滿傳奇的年代。
我向來喜歡聽別人講歷史故事,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以史料為基礎(chǔ),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小說筆法的這樣一部有趣的書。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這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朱棣。也許,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好皇帝。自古以來,皇帝這個位置就被無數(shù)的人垂涎,更何況這個出身于皇室,卻又被侄子奪取皇位的人。雖然他造反謀得的這個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趕了下去,但他卻不負眾望,富了國強了兵。
《永樂大典》這部光耀后世的'書,要想修好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卻修得如此完美,沒有強盛的國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這個能力。也正是因為他的支持,我們?nèi)缃癫艜吹竭@不朽的巨著。
當然,他做的事不止這一個,還有很多。其中對我們影響深遠的便是遷都。這無疑是一件很耗費人力、財力以及精力的事。當時,大臣們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如果當時他沒有這個決心,也許現(xiàn)在的北方,放眼望去,盡是荒涼,黃沙滿天飛的景象。也正是因為遷都,才有了故宮等著名建筑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無可否認,這是朱棣的功績。
我想,如果就這樣讓我說下去是說不完的。朱棣是一個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愛戰(zhàn)爭和打仗,這也注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結(jié)束他的一生。終于,在遠征途中,那個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風(fēng)波的傳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獲得了永久的安寧。我不會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在不同的人眼里,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壞,但我可以肯定,他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以歷史為鑒,我們的國家更繁榮;以人物為鑒,我們自己會收獲頗豐。所以,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吧,和明朝的每一位皇帝,每一個傳奇人物對話(當然,要和朱棣聊聊),豐富自己的知識。也不枉歷史從我身邊走過,我不曾辜負。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3
中華上下五千年,六百多個春秋的塵埃掩蓋了當年鐵馬金戈的農(nóng)民起義與風(fēng)云莫測的封建宮廷,但遮擋不住當年明月筆下《明朝那些事兒》散發(fā)的歷史光芒。作者對明朝人物的描繪給我們搭建了一個波瀾壯闊的舞臺,臺上的世事變遷歷歷在目:從朱重八——朱元璋開始,到崇禎的自縊結(jié)束,276年歷程、16位帝王,一個不朽的朝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明太祖朱元璋失去了父母,受到暴政壓迫;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瓦剌蒙古,戰(zhàn)敗后淪為囚徒;明孝宗朱佑樘即位時奸佞當?shù),改革?chuàng)新舉步維艱。他們都受到了很多挫折與磨練,但正是這些苦難讓他們強大,縱橫于天地之間,成就了一番偉業(yè)。
成功,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人生。在我看來,明朝很多興衰起落、很多王侯將相、很多無奈更替、很多風(fēng)云變幻,都是歲月的篇章,可能一個自以為成功的選擇就會改變歷史的走向。明英宗在土木堡戰(zhàn)爭中的失敗;萬歷四十七年在與努爾哈赤進行的薩爾滸之戰(zhàn)的失;明清松山戰(zhàn)役,主將洪承疇本已定下步步為營的戰(zhàn)略方針,無奈糊涂的崇禎逼他出戰(zhàn),結(jié)果大敗。每時每刻都是歲月的篇章,翻過去的每頁日歷都是記憶的永恒,一去不復(fù)返。故而所謂千秋霸業(yè)、萬古流芳只是短暫;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凡明君,在面臨失誤、重大挫折時必須要及時懸崖勒馬,樹立成功的目標并為之持續(xù)努力,否則將會陷入萬劫不復(fù)的局面。
歷史是塊試金石,大浪淘沙方顯英雄本色。書中出現(xiàn)了很多風(fēng)口浪尖的人物,有死而后已的忠良,更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他們在身后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但在當時卻是風(fēng)光無限,當年奮起反抗魏忠賢而被迫害致死的'楊繼盛,卻為世人仰慕,流芳百世,但在當時他只是個階下囚罷了。這讓我明白了,歷史的真實性就是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但一部分壞人卻和王振一般猖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身正不怕影子斜,大可不必計較他人與自己不同的眼光,堅持原則,歷史自會給出公斷。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這是朱元璋的己欲。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這是倪文俊、陳友諒與徐壽輝之間的背叛。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嚴嵩、夏至、徐階與高拱、張居正之間的權(quán)謀。
歷史留下的是教訓(xùn),是經(jīng)驗。我們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走別人已走錯的路,這才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更是《明朝那些事兒》暗含的道理。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4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三年級的時候和外婆一起去書店挑書時看到的。和周圍整潔的新書相比,它破爛的書面都快掉了。我估計是從二手市場淘的,只有一套,七本,無人問津。
當時的我,礙于外婆的“淫威”,這次被要求買十本書回去,因為沒找到其他想看的書,就索性把這套買了回去交差。那時,我對這套書并不感興趣,任由它們在我龐大的書柜里積灰。
第一次翻看它,是在我五年級的暑假。外婆說,預(yù)備班就要開始教歷史了,你之前不是買了一套書么,先去看看熟悉一下吧。
我只好不情愿的翻開了那本書,第一次打開了它,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歷史的'魅力。
它并沒有當時很火的“半小時漫畫中國史”那樣又去的配圖,風(fēng)趣的語言,形象的比喻,甚至連張“插圖”都沒有!但是,那泛黃書頁的楷體,卻能讓你忘記了時間,徜徉于歷史的長河。
在那之前,歷史對我來說是非黑即白的。我崇拜海瑞、張居正等人,也痛恨嚴嵩、汪直這樣的奸臣。對我而言,好人一定是好人,他們是完美的;壞人就是壞人,他們無惡不作,愚蠢至極。
但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海瑞偏執(zhí)、孤僻,而張居正貪財,就連小時候看過的“點秋香”的唐伯虎,也只不過是碌碌無為一書生。嚴嵩的兒子嚴世蕃,跟著父親貪贓枉法、把持朝政,被天下人唾罵,卻也被稱為“嘉靖第一鬼才”。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也是人啊。不是黑白的紙片。我第一次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人應(yīng)該是什么?當時的我沒有想出答案,現(xiàn)在的我也沒有。可是《明朝那些事兒》卻被我翻了好多好多遍。我渴求的不僅僅是這個答案,更是歷史的精彩。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睍侨祟愡M步的階梯,書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我喜歡看歷史書,歷史是什么?歷史無趣嗎?是那些紙都發(fā)黃了的書本嗎?不,并不是。在那些塵封的歷史背后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故事中那些人物,沒有因為年代的'久遠而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的崇高人格、才高識遠的智慧,熠熠閃光,成為歷史中一個個耀眼的亮點。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喜歡的一本歷史書。此書主要講述了從朱元璋建立明朝至崇禎自盡明朝覆滅,300年間的歷史。書中記載了很多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于謙是我最欣賞的一位。于謙,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樂年間進士,曾巡按江西,巡撫河南、山西,政績卓著。志向遠大,勤奮好學(xué)。少年于謙就把文天祥作為自己膜拜的偶像,“殉國忘身,舍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茍而全!”是他對文天祥的贊詞,也是他對自己一生行為的承諾。他敏而好學(xué),卻不拘泥于書本知識,食古不化,他十分喜歡閱讀,讀了大量的史書、兵法,為自己報效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政績突出,清正廉潔。于謙三十二歲時,官居三品,出任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等地,在十九年的地方官生涯中,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在百姓中威望很高。重要的是,雖然他權(quán)力很大,卻不貪一針一線,清正廉潔!敖伵聊⒐郊熬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成為廣為傳頌的千古名句。
無畏無懼,力挽狂瀾。在國家出現(xiàn)危難時,于謙無所畏懼,堅毅剛強,勇?lián)負?dān)。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發(fā)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主張,力阻南遷,親自指揮數(shù)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擊退瓦剌,挽狂瀾于既倒,在中國歷史上抒寫了壯烈輝煌的一頁。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很多位如于謙一樣的英雄人物,正是有了他們,我們偉大祖國才能在經(jīng)歷一次次風(fēng)雨、磨難后,發(fā)展、進步,走向光明。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從于謙的身上,我學(xué)到了要為一個長大后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首先要胸懷大志,從小要有為國爭光的雄心,志當存高遠。其次要腳踏實地,勤奮學(xué)習(xí),掌握豐富的知識、有了本領(lǐng)才能報效祖國。第三要有為國獻身的勇氣,在祖國需要時能挺身而出,無所畏懼,面對困難、挫折,堅毅剛強,百折不撓。讀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書是神圣的,書是偉大的,就讓我們遨游在書的海洋中,去尋找人世間最真的智慧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相關(guān)文章: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1-08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2-04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感想最新09-13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5-02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2-22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2-12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推薦]10-22
(必備)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09-23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