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合集)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1
演講既然是一門工具,一門科學、一門武器、一門藝術、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社會實踐活動,當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學好的。但也絕不是像有的人所想象的那樣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探索古今中外著名演講家的成功之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那些聞名于世的杰出演講高手都不是生就的天才,而是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鍛煉成功的。正如,美國久負盛名的演講家戴爾卡耐基說的那樣:"演講絕不是上帝給予少數(shù)人的特別的才能。"世界上沒有什么天生的演講家,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奮斗不息的你。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呢?根據(jù)二十多年來學習演講,掌握演講,運用演講的實踐經驗,本人認為,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才,就必須要做到"八多":多看、多聽、多問、多寫、多記、多想、多學、多練。
第一節(jié):多看、多聽、多問。
演講是借助有聲語言和態(tài)勢語言的藝術手段,面對聽眾的講話,是一人講、眾人"聽"、眾人"看"的實踐活動。一個人要想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面對聽眾講話,就必須首先做到"多看"、"多聽"、"多問"。
多看的含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多看一些演講與口才方面的書籍和文章。演講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因此,演講者必須認真系統(tǒng)的看一些與演講相關的書籍如:演講學、演講美學、修辭學、邏輯學、心理學、語言學、交際學、倫理學、教育學等,全面掌握演講知識和規(guī)律,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后,再由理論到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樣就能使自己的演講與口才水平在實際運用中得到較快的提高。
目前,國內和國外的演講理論、演講實踐和演講技巧的書籍越來越多,數(shù)不勝數(shù);演講與口才的雜志和報刊也紛紛面世,而且深受歡迎。如邵守義老師主編的《演講與口才》雜志,自1983年來創(chuàng)刊以來,越辦越火紅,發(fā)刊量早已突破一百萬,被廣大讀者譽為"說辯的良師,交際的指南,公關的益友,人才的搖籃。"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期刊獎,是全國百種重點期刊之一。
第二、多看別人演講,多看一些名人的演講錄像,多看一些電視談話節(jié)日和電視論辯賽。這樣就能增強對演講的感性認識,提高對演講態(tài)勢語言技巧運用的理解,并從中感悟出演講的要蒂和精義。
看演講,特別是看演講高手風度瀟灑,動作優(yōu)雅,舉止得體,表情豐富的演講,是一種美的享受,藝術的熏陶。在古希臘時代,人們都以看名人演講為榮。在國外,人們參加演講活動都要穿上正規(guī)禮儀服裝,衣冠整齊,懷著十分虔誠和崇拜的心情注視著演講者,他們把看名人演講,作為一種文化層次高、社會地位高的標志之一。
第三、"多看"的含義還表現(xiàn)在要求演講者要認真仔細地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觀察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系和變化,觀察與演講內容相關的事物。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表面,看本質,看點,看面,看深,看細,看過去,看現(xiàn)在,看未來。對客觀世界的方方面面切不可心不在焉,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而是要用眼睛做攝像機把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現(xiàn)象和素材拍攝下來,經過大腦的分析,整理后在儲存在腦海里或記錄在本子上。
演講活動是一種高級交際活動,也是一項復雜的智力活動。演講者往往身負嚴肅的政治使命或教化使命,經常面對著生疏的變換著的聽眾,只有符合社會需要,符合聽眾的心理特征和交際需求的演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因此,演講者在臺上演講時,還要多看聽眾,多用眼睛和聽眾進行交流,觀察聽眾的表情和反映,以便及時調整演講思路和演講內容。
演講者要把話講給別人聽,要使自己的演講動聽,其前提之一,就是演講者自己首先要多聽。
一是多聽別人演講,多聽別人說話,以提高有聲語言的表達能力。資產階級革命家、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林肯,是聞名于世的大演講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了對演講口才的刻苦練習,并做到了多看、多聽。他年青時當過農民、伐木人、店員、郵電員以及土地測量員等等。為了成為一名律師,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家、演說家的聲若洪鐘、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后也學他們的樣子,對著樹林和玉米地反復練習演講。演講的成功使林肯終于成為一名雄辯的律師并最終踏入政界。
二是多聽電臺、電視臺播音員、節(jié)日主持人播音、講話,提高自己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和音色、音質、音量的水準,以達到演講語言流暢悅耳、優(yōu)美動聽的目的.。
三是多聽自己的講話練習或錄音(像)。正如羅馬哲人塞涅卡說的那樣:"在向別人說些什么之前,首先要把它說給自己聽聽。"初學演講者在正式上臺講話之前,應該反復地練習講幾遍,可以對親朋好友講,可以找個偏僻無人的地方講,也可以對著鏡子或錄音(像)機講。每講一遍,自己都要留心的聽,仔細地找出語言上的毛病,或請內行人挑刺指出弱點和不足,并認真加以改正。如果每次演講、發(fā)言之前都能堅持試講、試聽幾遍,長此以往,其口語表達能力則會不斷提高。
四是學會"聽"話的藝術。要學會說話,首先就應該學會"聽"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會"聽"話的人既能很好地領會,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又能仔細地欣賞、揣摸別人說話的技巧,更能從別人的言談中聽出言下之意和弦外之音,同時,還要做到察顏觀色。
有一個年輕人,去拜訪蘇格拉底,向他求教演講術,蘇格拉底剛開口沒說幾句話,這位年青人不但不認真聽,反而打斷老師的話,自己滔滔不絕講了許多話,以顯示自己的才能。蘇格拉底說:"我可以教你演講,但必須收雙倍的學費"。年輕人問:"為什么要雙倍呢?"蘇格拉底說"要教你兩門課,除演講外,還要上一門課:怎樣閉住嘴聽別人說話。"。
演講是一門學問,有許多客觀規(guī)律和成功的經驗。但不少人都有這樣一個誤解,認為說話是天生的,一個人兩三歲就會咿咿呀呀說話了,好像也沒有花多大功夫,自然而然就會了。因此,很多人對說話的藝術和技巧都不大在意,更談不上用心去求教,去學習,去研究了。有的人雖然覺得說話、演講有東西可學,但又只限于看看書或聽聽錄音,而不好意思開口向別人請教,結果只是事倍功半。
柏拉圖說過:"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英國詩人雪萊說過:"我們學得越多,就越發(fā)現(xiàn)自己無知"。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才,就必須放下架子,丟掉面子,向有經驗的演講者和對口才有研究的專家虛心求教,不懂就問,不恥下問,這樣就能使自己的演講與口才能力發(fā)生質的變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廣播,電視深入千家萬戶,錄像、錄音設備的普及應用,幾乎所有大型的較為重要的會議和活動都會有新聞工作者錄像、錄音,制作后多次向廣大聽眾和觀眾播放,F(xiàn)代人的說話,已經不是一說而過了,而是會音像齊全的永久保留。所以每一個人特別領導干部對自己的發(fā)言、報告、演講一定要加以重視,高度負責。在國外,尤其是發(fā)達的國家不管是國家首腦還是一般人員,他們在發(fā)表重要講話和演講之前,都要向演講口才專家咨詢求教,并接受專家的輔導和指點。在西方國家所有的演講口才咨詢服務公司,家家業(yè)務繁忙,生意興隆。可喜的是,在我國現(xiàn)在也有不少領導干部開始接受演講與口才的輔導和咨詢了。
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2
眾所周知,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要來越高,已經不僅僅限制在知識和技術的掌握上,與人的交往也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交際能力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這次參加院部干事培訓課我們一起培訓學習演講與口才,我真心的覺得口才是一種藝術,一門科學,一種能力的表現(xiàn),這是我參加完這次培訓后的體會。以前我覺得口才就是講話,只要會講話,便是有口才的人。但參加培訓后我明白其實并不是,不能僅從表面去理解演講與口才的意義。在培訓中闡述了口語藝術的特征和基本法則,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對學生進行說話、演講、辯論、語言交際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我對口才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知道了口才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如此說來,說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要把話講好就更難了。一言可興邦,一言也可抵三軍,言論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別是在課后我瀏覽了蔣維老師的很多文章,使我感受到了演講的重要性,對我們潛在的社會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我們的世界里,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溝通感想,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徑就是語言。我們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很多時候,我們在私底下可以口若懸河,但一但站在講臺上講話時,就會出現(xiàn)臉紅耳赤,說話斷斷續(xù)續(xù)、語無輪次的尷尬情況。而一個好的演講者演說家會很好的打破這種局面,因為他懂得如何在各種場合實時適時的轉變,這種轉變就會很好的使我們適應和改變。
有這樣一些人,不敢開口說話,怕被人笑。若與陌生人在一起更是閉口無言,沉默以對。造成這樣的原因,不僅僅只是怕被人譏笑,還有其他許多原因:可能是從小缺乏集體生活,習慣一個人,對別人不太了解;可能在某個場合說話產生了不好的效果的陰影,因噎廢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可能是覺得自己口才較笨,表達往往詞不達意、言不中的,因而產生了少說為佳或者干脆不開口的想法。
我一直信奉這樣一句話:成功不是盼來的,是改變了自己后主動吸引來的!要想成功,必須要學會改變自己。因此我選擇了這門課——《演講與口才》,我希望能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改編自己上臺說話緊張,結巴的狀況。即使改變起來有困難,我也要去嘗試。想想以后,因此未雨綢繆是必須的!
剛開始自己是懷著無比熱情的心情來上這門課的,可老師前五次課竟然都沒來。終于在第六次課上,老師姍姍來遲!這老師就是集風趣幽默與聰明睿智于一身的譚業(yè)庭教授。
一門課要想上的成功,并且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老師在這里面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而譚老師就是屬于那種能把無聊的東西通過某種方式,講的讓人很感興趣的老師!他還能結合自己的經歷給我們講一些知識,做到了言傳身教。譚老師給我們上的這門課讓我在有限的學時中學到了無限的知識。
通過這門課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他讓我知道演講既然是一門工具,一門科學、一門武器、一門藝術、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社會實踐活動,當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學好的。但也絕不是像有的'人所想象的那樣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探索古今中外著名演講家的成功之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那些聞名于世的杰出演講高手都不是生就的天才,而是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鍛煉成功的。正如,美國久負盛名的演講家戴爾卡耐基說的那樣:“演講絕不是上帝給予少數(shù)人的特別的才能!笔澜缟蠜]有什么天生的演講家,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奮斗不息的你。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呢?這門課告訴我,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才,就必須要做到“八多”:多看、多聽、多問、多寫、多記、多想、多學、多練。當然這只是一些概括性的知識,而真正要想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同時我個人認為一個演說家如果不幽默,那這一定不是一個成功的演說家,幽默是人類同自己做斗爭而鍛煉出來的一種武器,也是一種引發(fā)喜悅,以愉快的方式使人快樂的藝術。幽默是人的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在語言運用上的結晶。笑話,是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不可少的藝術手段,它往往是一個短小的故事。但笑話不一定就等于幽默。也就是說,幽默的人可能會說笑話,而會說笑話的人未必一定是幽默的人。在一般情況下,聽眾都渴望聽到輕松有趣的演講。那種基調過于嚴肅,內容過于單調的演講是難以得到聽眾好評的。演講者應當善于在演講過程中穿插一些趣聞、軼事、幽默、笑話等方面的內容,使演講的觀點既能形象化、生動化,又能夠加深聽眾對觀點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增進演講者與聽眾的交流,調動演講氣氛,強化現(xiàn)場效果,消除聽眾的壓力,振作聽眾的精神,使聽眾的注意力集中于演講本身;同時還能給聽眾帶來歡樂,讓會場充滿笑聲,使聽眾更喜歡和信任演講者。大凡有口才的、出色的演講家都十分注意在演講中運用幽默的語言。因此,初學演講者就必須在背誦較多的笑話和幽默語言的基本上靈活地使用幽默語言,才能熟能生巧的逐漸地提高自己的幽默感。而譚老師就是非常幽默的人,它能讓激起我們在學這門課熱情。
我感覺,真正的知識并不是老師手把手教給自己的,而是老師給你指點,你自己去領悟并且多練多做才能成功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奧巴馬,都希望自己是克林頓,到希望自己一站在講臺上就成為明星,一開口說話就成為矚目的焦點,其實,大家都不知道,想他們這樣的人,背后其實是付出很大的努力的,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雖然這選修課上的課時并不是很多,但我真正從這幾節(jié)課里學到很多東西。認證負責的譚老師,及熱情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自己能通過這些知識,讓自己的演講變的更好!
【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12-06
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11-16
(精選)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05-27
《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01-27
(經典)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11-27
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11-04
經典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02-19
【精選】演講與口才心得體會05-28
《演講與口才》07-20
演講與口才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