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知識
重陽節(jié)知識1
家里的老人好"九"不見,我心里"九九"想念,問候直上"九"霄,祝福依然"九"遠,費了"九"牛之力,湊足"九"個"九"。在重陽佳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預祝天下老人重陽節(jié)快樂,幸福長"九"。
凋零的不是那季節(jié),而是花朵;成熟的不是那果實,而是歲月;南飛的不是那大雁,而是心情;牽掛的不是那日子,而是朋友。重陽節(jié),氣候變,請注意健康!
圣旨到:今日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凡頭銜帶"老"的人,必須互相問候,如:老公老婆、老哥老弟、老姐老妹、老爸老媽、老板老大、老友老伴......欽此!
再美的日子,沒人關懷就是遺憾,也許祝福只是一種形式,卻能給我們帶來溫馨——所以我們都不吝嗇寄給彼此關心,一樣的日子,一樣的牽掛,祝重陽愉快!
秋天注定是一個思念的季節(jié),恰逢重陽節(jié)的到來,思念變作了雙份。窗前的落葉風干了記憶,愿秋雁將我無限的祝福寄托,祝你重陽節(jié)快樂,愿幸福的陽光灑遍你生命的每個角落!
喝了一杯重陽酒,許了一個小心愿,愿你幸福'酒酒',吃了一口重陽糕,送了一個小祝愿,愿你生活步步'糕',插了一枝小茱萸,發(fā)了一個小宿愿,愿你快樂有'萸',重陽節(jié),愿你吉祥如意。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又是一年重陽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你我相隔天涯,有菊不能同賞,有酒不能同飲,只能將所有的思念,化作點點的祝福,讓短信送到你的身旁。祝你重陽節(jié)快樂!
時間久了,果實就會紅;秋意深了,會惹來一個冬;牽掛久了,思念會更濃。九九重陽節(jié),久久的情誼,久久的問候,愿你快樂久久,好運久久,幸福久久!
重陽節(jié)到了,回憶起你我當初在一起的日子,那是一段永遠難忘的友情歲月,當你在孤獨時別忘記還有一位老朋友惦記著你,真心祝你一切順利,天天開心。
九九重陽一杯酒,短信聯(lián)系好朋友。東籬把酒黃昏后,賞罷菊花香盈袖。衣帶漸寬因秋愁,人與黃花誰更瘦。登高望遠上西樓,千帆過后水悠悠。賞菊插萸喝花酒,青山綠水好碰頭。接頭暗號:重陽節(jié)快樂!
九九重陽已來到,平安的大橋為你架,健康久久;美好的道路為你鋪,幸福久久;吉祥的云朵為你飄,好運久久;快樂的浪花為你嗨,開心久久;愛情的美酒為你釀,甜蜜久久;事業(yè)的云梯為你搭,精彩久久;真摯的祝福為你發(fā),情誼久久。愿您度過一個愉快的重陽佳節(jié)!
重陽節(jié)到,天高氣爽,賞菊品酒,登高遙望。登高有歡樂,看晚菊傲霜,古楓吐艷,在這豐收的季節(jié),祝你前途寬廣,健康幸福,好運不斷!
一條小路彎又長,是否看見那青磚碧瓦房,是否聞到那門前的桂花香,是否已收到來自遠方的祝福,一條短信,一聲祝福,都是那永久的幸福,重陽節(jié)快樂!
久久的快樂,來自于內心的.知足;久久的好運,來自于上天的眷顧;久久的成功,來自于努力的付出;久久的健康,來自于自己的愛護。久久重陽,久久的友情,來自于真誠的祝福:愿你種一棵叫夢想的樹,走一條叫順利的路,在長長的人生,享受久久的幸福!
九月九,再聚首,重陽相聚會老友;是親友,是朋友,一切盡在杯中酒;情也深,愛也久,佳節(jié)團圓來敘舊;念今昔,盼永久,每年相聚九月九。重陽節(jié)快樂!
秋涼,菊黃,茱萸葉長,又到重陽;云歸,雨飛,千山萬水,思念相隨;葉落,蕭索,關山漠漠,情意如昨;鴻雁,翩躚,劃過眼簾,留在心間;登高,遠眺,敞開懷抱,驅走煩惱;祝福,幸福,收納百福,一生有福;朋友,長久,遙送問候,愿你無憂!
秋來天氣漸轉涼,不知不覺近重陽,溫馨問候情意長,真誠關懷存心房,秋菊艷艷多欣賞,秋雨瀟瀟添衣裳,秋風送去我祝福,幸福永伴你身旁!預祝重陽踏秋快樂!九九重陽將到,登一登高山,心情舒暢,健康久久;望一望遠方,愜意逍遙,開心久久;插一插茱萸,驅邪避兇,好運久久;賞一賞菊花,眼界大開,愉悅久久;發(fā)一發(fā)祝福,情誼綿綿,幸福久久。預祝你重陽開懷,幸福永久!
遠也好,近也好,只要牽掛就好;平淡也好,富貴也好,只要健康就好;霜降也好,重陽也好,只要問候就好;電話也好,信息也好,隨著我的祝福,你幸福就好。
重陽節(jié)知識2
知識一
重陽節(jié),它也叫敬老節(jié),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jié)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知識二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jié),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jié)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輕(軒輊,車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軒,比喻高低優(yōu)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痹凇肚寮武洝分杏浱K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蛴趶V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绷砣纭督鹌棵贰、《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jié)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并將菊縛扎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笢亟腥俗魑男λ,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妇罢辙k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庇浰宕L俗,已與后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侨铡霞蔚驱埳铰涿保瑴Y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明清時,北京地區(qū)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辈徽撐娜税傩,都喜歡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陽于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又如廣州地區(qū),游客多于重陽登上白云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干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陽節(jié)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臺古跡,也吸引著許多游客。由于重陽為秋節(jié),節(jié)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jié)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边@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可能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于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一說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yè)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jié)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jié)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jié)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jié)”。茱萸是重陽節(jié)的重要標志。重陽節(jié)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侗静菥V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jié)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jié),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jié)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jié)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jié)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風箏始見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筆記中說 “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xiāng)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制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后,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帮L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 鳴,俗呼風箏!碧埔院螅L箏盛行,并定清明節(jié)為風箏節(jié),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后,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于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風箏制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制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wěn)、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按我國的傳統(tǒng)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tǒng)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據說,早年不家用發(fā)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鐘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知識三
為什么要將九月九叫做重陽節(jié)呢?
在中國一般將奇數像一三五七九稱為陽,而偶數稱為陰。在陽中九最大,有登峰造極之意,而九月九又是雙重九,陽最盛時,可驅邪避害。早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很重視九月九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就是選擇在這一天登上王位。
重陽節(jié)知識3
有關重陽節(jié)的知識
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曬秋節(jié)、“踏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三節(jié)統(tǒng)稱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jié)的傳說故事
東漢時期,汝河邊一個村子里,住著一個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十分快樂。
天有不測風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個瘟魔,岸邊很多村莊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吹洁l(xiāng)親們不斷死去,非常著急,就決定求仙學藝,為民除害;妇盎氐郊依锔鎰e父母和妻子,一個人上路去了。
桓景訪遍了天下名山,才尋訪到在東南方的山中有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
桓景帶上一袋干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于見到了費長房。費長房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為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青龍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妇懊刻烨趯W苦練,終于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費長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說:“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xiāng)為民除害吧!八土嘶妇耙话镙侨~、一瓶菊花酒,又囑咐了幾句,先讓鄉(xiāng)親們登高避災,然后再去斬妖除魔。就用手招來一只仙鶴,把桓景載回了家鄉(xiāng)。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帶著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葉分給大家,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讓每人喝一口。安排妥當后,他就帶著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氣揚地走進村里。他發(fā)現村里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后發(fā)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沖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妇笆殖謱殑纳缴现睕_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斗。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妇皩仕暮蟊赤驳財S出寶劍,哧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
從此,汝河兩岸再也不鬧瘟疫了,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jié)”。
重陽節(jié)禮物
營養(yǎng)燕窩。先拿燕窩的價格來說,它是富有檔次的禮物,送得體面。再次,燕窩是一個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補品,常吃不僅能使人皮膚光滑有彈性,還能預防一些癌癥,自古有錢人家才能吃到。送燕窩也就是送一份健康,不僅體現您的孝心,還體現您的生活品質,也讓家里老人放心。
保健酒。送家里的爺爺老爸,就可以送保健酒,當然前提是他們會喝酒。保健酒不同于平時的酒水,它不僅保有酒的醇香,更關鍵的是它能起到抗癌延壽、軟化血管的作用。許多老年人常見的一些病痛是做兒孫最擔憂的,如果喝些營養(yǎng)酒能夠達到一定的功效,何樂而不為。很多老年人不喜歡吃藥,一聞到藥味就犯沖,如果將酒做成保健品那實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禮物,一舉多得。
除了保健酒,還可以送一些滋養(yǎng)補品,冬蟲夏草也是一個選擇,當然,近些年的蟲草價格飆漲,而且假貨橫飛,要買一盒價格實惠的真貨還真是很難。所以我們一般不選擇冬蟲夏草作為禮品,而選擇一些比較實用的禮品,例如配套的營養(yǎng)片套餐,營養(yǎng)口服液等,近年來市場上有很多以保健品為名頭的禮物,但還是希望大家能到正規(guī)一點的地方購買,營養(yǎng)套餐也可以找正規(guī)的營養(yǎng)師搭配,這樣才送得放心。
重陽節(jié)知識4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菊花節(jié)”。近年來又把這一天定為“老人節(jié)”。重陽,是明麗秋天中一個令人神往的節(jié)日。為什么叫重陽節(jié)呢?原來古人稱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極陽”,《易經》稱“九”為陽爻(音搖)。而農歷的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日月并九,故名“重陽”,又名“重九”。
重陽節(jié)起源很早,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生活于戰(zhàn)國時代的大詩人屈原的《遠游》中已出現重陽之名:“集重陽入地宮兮,造旬始(星名)而觀清都!边@里的“重陽”是“九重天”的意思,并非節(jié)日之名。但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可見戰(zhàn)國時已有餐菊之俗。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jié)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邊一隨從侍女賈氏也被逐出宮廷,嫁與平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薄芭铕D”就是用植物葉子和米面制作而成的重陽糕。這段話包括了重陽節(jié)的三個主要習俗。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稱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边@末句的“享宴高會”,就是重陽登高宴飲的意思。
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一生酷愛飲酒,性情恬淡,常常陶醉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風雅情緒之中。他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節(jié)俗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無菊無酒不重陽,不插茱萸不過節(jié)。甚至重陽節(jié)提前到九月八日開始,或推后至十日仍過重陽。宋代以降,重陽風俗基本沿襲唐代,但插茱萸之風俗逐漸衰落。
由此可見,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已開其端,漢代比較興盛,到唐代正式定為節(jié)日。關于重陽節(jié)的來歷,還聯(lián)系著一個富于神話色彩的民間傳說,吳均《續(xù)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叭缪,舉家登高,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說的是東漢時代,汝南、汝河一帶(今河南上蔡西南)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易學大師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
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鄉(xiāng)親。告訴他們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戰(zhàn)勝瘟魔;妇盎丶遥楦驵l(xiāng)親。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云霧彌漫,瘟魔來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難于接近;妇皳]劍斬魔于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見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因出門登高而幸免于難。自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這個傳說把重陽節(jié)的來歷解釋為:九月九日外出登高,是為了躲避災難,以后相沿成習,成了重陽節(jié)。
重陽節(jié)知識5
吃花糕:
重陽節(jié)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義在里面,比較吉利。
吃蟹:
重陽佳節(jié)正值九月,秋菊飄香,螃蟹膏黃美味,肉質細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節(jié)。古人有詩云:“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
飲菊花酒:
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同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
歷史含義是:認為它是延壽,不老的美稱。民間將九月也叫“菊月”或“菊節(jié)”。故賞菊是重陽不可少的活動。
吃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九月九重陽節(jié)歌曲推薦
(第一段新四軍幫田大爺修房子——)
男聲領唱: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 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 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兒轉哪 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
男聲合唱: 風車呀風車那個咿呀呀地個唱呀 小哥哥為什么呀不開言
男聲領唱: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 十八歲的哥哥呀想把軍來參 風車呀跟著那個東風轉哪 哥哥惦記著呀小英蓮
男聲合唱:風向呀不定那個車難轉哪 決心沒有下呀怎么開言 (第二段田學英在河邊收衣服——)
女聲獨唱:九九
副班長:李進(xxx 飾)
副班長:李進(xxx 飾) 那個艷陽天來喲 十八歲的哥哥呀想把軍來參 風車呀跟著那個東風轉哪 哥哥惦記著呀小英蓮 風向呀不定那個車難轉哪 決心沒有下呀怎么開言(第三段小馬撐船,李進愁思——)
男聲獨唱:九九那
副班長:李進(xxx 飾)
副班長:李進(xxx 飾) 個艷陽天來喲 十八歲的哥哥呀告訴小英蓮 這一去呀翻山又過海呀 這一去三年兩載呀不回還 這一去呀槍如林彈如雨呀 這一去革命勝利呀再相見
(第四段片尾處,李進與田學英再次相見——)
女聲領唱:九九
二妹子:田學英(xxx飾)
二妹子:田學英(xxx 飾) 那個艷陽天來喲 十八歲的哥哥呀細聽我小英蓮 哪怕你一去呀千萬里呀 哪怕你十年八載呀不回還
女聲合唱:只要你不把我英蓮忘呀 只要你胸佩紅花呀回家轉 啊…… 啊…… 啊……
重陽節(jié)知識6
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jié)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關于重陽節(jié)的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節(jié)日物語】關于重陽節(jié)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jié)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重陽節(jié),也是中國老人節(jié)。截至20xx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2億,占總人口的16.1%,其中,可能就有你我白發(fā)蒼蒼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我已經長大,你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你仍然健康。今天重陽,一起許個愿,祝家里的老人健康長壽,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接下來小編將給小伙伴們介紹關于重陽節(jié)的知識,小伙伴們要好好聽~
白鴿鳥類分割線
一、重陽節(jié)的來源
重陽節(jié)原本只是宮廷節(jié)日
重陽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漢代,過重陽節(jié)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唐朝時,重陽節(jié)才被定為正式節(jié)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jié),并且在節(jié)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白鴿鳥類分割線
重陽節(jié)原型之一: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jié)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jié)生產與季節(jié)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jié),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jié)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qū)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重陽節(jié)是中國四大祭祖節(jié)日之一
提到祭祖,我們總是首先想到清明,不要忘了,重陽節(jié)與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除夕并為我國四大祭祖節(jié)日。祭祖是重陽節(jié)古有之意,早在先秦時期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如今,很多地方的人們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甚至在有些地方,重陽比清明更為重要。福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日子,鄉(xiāng)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那么,重陽節(jié)有哪些習俗呢
二、重陽節(jié)我們可以做什么
登高
重陽節(jié)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jié)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jié)。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jié)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賞秋
重陽節(jié)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qū)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xiāng)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的一種時尚。
剪刀虛線分割線
習俗那么多,小吃肯定也不少。來跟小編看看都有些什么吃的吧。
三、重陽節(jié)可以吃什么
每逢佳節(jié)胖三斤,吃貨們一定迫不及待想問,重陽節(jié)該吃什么?最傳統(tǒng)的食物是重陽糕,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蓬餌,用以代替登高習俗,寓意百事俱高。同時,各地的重陽節(jié)又有五花八門的各種食物。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jié)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jié)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重陽節(jié),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長洲縣重陽節(jié)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jié)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桐廬縣重陽節(jié)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湖北省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jié)。
四川省南溪縣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即使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他們也會為我們高興。;丶铱纯窗,看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很多長輩。小伙伴們要記得喲~
關于重陽節(jié)的知識,你了解嗎?
今天,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曬秋節(jié)、"踏秋"。
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jié)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重陽節(jié),也是中國老人節(jié)。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我已經長大,你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你仍然健康。今天重陽,一起許個愿,祝家里的老人健康長壽,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重陽習俗,不只登高
登高
重陽節(jié)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jié)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祭祖
重陽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統(tǒng)稱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這一天,廣東人稱"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
敬老
重陽節(jié),也是中國老人節(jié),人們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xx年5月20日,重陽節(jié)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曬秋
重陽節(jié)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qū)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山區(qū)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
賞菊
重陽日,歷來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jié)。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jié)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佩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jié)人們喜歡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
重陽美食,傳統(tǒng)地道
飲菊花酒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jié)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jié)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并用來釀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
小貼士
中醫(yī)證明,菊花藥性甘寒微苦,有疏風除熱、養(yǎng)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酒雖達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確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此外,上海的松糕、蜜糕,福州的九重稞等,也是重陽節(jié)時人們品嘗享用的佳品。
吃羊肉面
重陽節(jié)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羊肉性溫,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五勞七傷。在《本草綱目》中,羊肉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秋冬食用,可收進補防寒的雙重效果。
小貼士
陜北有不少以蕎面羊肉為主料的著名小吃,比如羊肉臊子饸饹、羊肉蕎麥面等。而陜北人過重陽節(jié)更是要在晚上享用蕎面羊肉。
健康
小貼士
當心秋燥
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同時,秋季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對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應對秋燥,應少吃辛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養(yǎng)肝氣。這個季節(jié),喝粥可以減輕人的胃腸道負擔,對消化也有幫助。
溫暖睡眠
睡眠是養(yǎng)生的重頭戲。秋季夜里涼風習習,很容易受到"賊風"侵襲。若"賊風"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翌日清晨就會感覺偏頭痛;"賊風"吹在腹部,則會引發(fā)腹瀉;"賊風"吹在暴露于外的肢體,還會使肌肉處于緊張性收縮狀態(tài)。因此,這個時節(jié),入睡時一定要避風寒而臥。另外,秋季氣候干燥、風力大,汗液蒸發(fā)快,容易使人出現口干、咽燥、便秘、皮膚干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的濕度。
避免盲補
秋季是進補的時節(jié),很多老人在此時"貼秋膘"。現在,社會上各類養(yǎng)生與健康的科普文章很多,然而有些觀點并非適合所有人。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補,很多中藥補品非常講究體質的寒熱,服用前一定要弄清楚。
起居有常
換季時節(jié)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經形成習慣的、穩(wěn)定的生活常規(guī)。
老年人骨質較脆,是骨關節(jié)病高發(fā)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們盡量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注意保護骨關節(jié)的健康。
心情開朗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很容易因景觸情,產生憂郁、煩躁、凄涼、垂暮之感。老年人情緒不暢,更會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誘發(fā)多種疾病。子女們應多跟父母嘮嗑,多交流。
重陽節(jié)知識7
登高·賞菊·食糕 登高。這原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體育文娛活動,早在西漢時就有登高之習俗了。相傳西漢時長安城外有 一高臺,每年春節(jié)、重九,人們都要登上高臺觀賞風景,因 為登的是高臺,所以就叫“ 登高”。到了三國和晉朝時, 這種活動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登高的范圍也擴大到高山。此時秋高氣爽,云淡山青,金桂飄香,水 果成熟,莊稼金黃??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既鍛煉身體, 又留連風景,很有樂趣。
在這一天里,年輕人往往伴老年 人登高秋游,回歸大自然,活動筋骨,陶冶性情。 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九月九日,士農 工商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唐宋時 代,重陽登高之風大為盛行。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晚年落難,客居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重病纏身, 仍在重陽之日獨自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句“百年多病獨登臺”,道出了多少辛酸,更道出 了他對重陽節(jié)的喜愛和向往。 王維,唐代杰出詩人,他的《九月九日憶 山東兄弟》更是膾炙人口,堪稱重陽詩的經典之作: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的`妙處在“ 遙知兄弟登高處”———我料想你們
兄弟今天相約登高,會發(fā)現還少了一人和你們一起秋游 登高,“遍插茱萸”。王維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道出“ 佳節(jié) 念親人”的共同思想感情;“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也就成為 家喻戶曉的名句而廣為流傳。 賞菊飲菊酒。
重陽節(jié)賞菊,堪稱國人一大雅 興。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開,其千姿百態(tài)的艷容,傲然 挺立的氣質,使人傾慕,堪稱國花。據孟元老《東京夢華 錄》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 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 桃花菊’;白而檀心曰‘ 木香 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而大者曰‘ 喜容菊’,無 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蔽闹忻枋龅氖潜彼 時代,開封“ 九月重陽,都下賞菊”的品種和情景?梢 推想,宋代以后,歷代的菊展品種一定會更加繁復,菊花 大會一定會更加熱鬧。 重陽節(jié)賞菊的習俗始于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 他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號稱菊友,是 個“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們奉為“九月花神”。
他 的賞菊名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詩中寫 道: 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 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 我國歷代文人無不賞菊、詠菊。連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也曾寫下菊花詩明志: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 重陽節(jié)賞菊,又派生出飲菊花酒的習俗。唐朝詩人 崔曙有“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的詩句。菊 花杯即菊花酒。又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 日月 梭飛,轉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 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 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陽 九之厄??”這則史料,透露了菊花酒的釀制過程,“ 以 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當菊花花蕾含苞待放,采花 蕾葉莖和適當的茱萸葉莖,雜以黍米釀制,待次年九月九 日開壇取飲。茱萸是茴香科落葉亞喬木,又名藥棗皮,果 實可吃,莖葉入藥,古人將其為驅邪神物,美名“ 辟邪 翁”。菊花氣味芬芳,是延年益壽佳品,美名“ 延壽客”。 這表明當時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已成為一種時尚。
吃重陽糕。此俗源于魏晉時代,初曰面餅,唐 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重陽糕由 粉面蒸制而成,輔料有棗、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陽糕已 基本形成定制。據《東京夢華錄》載:“ 都人重九前一二 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饋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饤果實, 如石榴籽、栗黃、銀杏、松子肉之類!笨梢娭谱饕严喈斂季。明代蒸花糕,“如大盆鋪棗二三層。有女者迎歸,共 食之!
到清代,花糕制作更精美,成為親朋好友互相饋 送的節(jié)令禮品,如同中秋送月餅一樣。《帝京歲時紀勝》 曰:“京師重陽花糕極盛,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敝 作考究者把花糕做成寶塔樣的九層,上面精心做兩只羊, 象征重陽(羊)。
在制糕、食糕、贈糕的過程中,人們往往還賦予重陽 糕以文化內涵。重陽糕的“糕”字與“高”同音,重陽節(jié)登 高之時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這樣,重 陽糕就成了吉祥物,成了吉祥食品。在北京,重陽時節(jié), “市上賣糕人,頭戴吉祥字”,一看即知。明代謝肇淛《五 雜俎》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重陽清晨,把花糕切成薄 片,貼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地祝福道: “愿兒百事俱高!”這充分體現出古人望子成龍的美好心 愿。 在長江中上游地區(qū),每到重陽節(jié),民間都要蒸糕,迎 接嫁女回家吃糕。孩子們臂系茱萸,手束菊花,口唱兒 歌:“ 中秋才過有重陽,又見花糕金黃黃??”其實,四 川、重慶、湖北一帶重陽節(jié)所吃的花糕,就是農村所說的 泡粑,是將大米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細漿,經發(fā)酵后蒸熟而 成,食之松軟甜香,可口宜人,也可作為節(jié)日饋贈禮品。
重陽節(jié)知識8
一、重陽節(jié)的由來: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關于重陽節(jié)的由來,源于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xiāng)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恒景歷經艱險,終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并密傳授降妖劍術。恒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訣,讓恒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xiāng),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xiāng)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fā)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恒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jié)又叫老人節(jié)。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彼衙鞔_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二、重陽節(jié)的習俗:
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后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還有重九節(jié)、茱萸、菊花節(jié)等說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jié)與除、清、盂三節(jié)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jié)日又被稱為老人節(jié)。在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有下列習俗: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jié)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jié)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各地過重陽節(jié)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jié)形式。
重陽節(jié)在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jié),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云:“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曲》曰:“驚聞佳節(jié)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yōu)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后置于蒸籠于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xiāng)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后,重陽節(jié)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我國重陽節(jié)定為老人節(jié)。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yǎng)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三、重陽節(jié)的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采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游人幾度菊花叢。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
唐·宋之問
鳳剎侵云半,虹旌倚日邊。
散花多寶塔,張樂布金田。
時菊芳仙醞,秋蘭動睿篇。
香街稍欲晚,清蹕扈歸天。
《九月九日望蜀臺》
唐·蘇颋
蜀王望蜀舊臺前,九日分明見一川。
北料鄉(xiāng)關方自此,南辭城郭復依然。
青松系馬攢巖畔,黃菊留人籍道邊。
自昔登臨湮滅盡,獨聞忠孝兩能傳。
《奉和圣制重陽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懷》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慚弱質。
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
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
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
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
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王績
野人迷節(jié)候,端坐隔塵埃。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jié)回。
映巖千段發(fā),臨浦萬株開。
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xiāng)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xiāng)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沉醉東風·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登高》
唐·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
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xiāng)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廣陵道中》
唐·羅隱
秋山抱病何處登,前時韋曲今廣陵。
廣陵大醉不解悶,韋曲舊游堪拊膺。
佳節(jié)縱饒隨分過,流年無奈得人憎。
卻驅羸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重陽節(jié)知識9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媽媽乘車到市里玩。雖然是早晨,但太陽光還是肆無忌憚地顯示著它夏日的威力,熱辣辣地照射下來。要不是我一再央求,這樣的日子媽媽是不會帶我出門的。
我們是在家附近的公交車站上的車,還好,在鄰窗的地方,我們尋到了兩個座位,心安理得地坐了下來。售票員阿姨仍在聲嘶力竭地呼喊著:“遼陽”走不走了?一會兒功夫,又上來好幾個人。不要說坐的`地方了,就是站的地方也是人擠人的。車里悶得喘不過氣來,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終于,車子開動了,有一絲絲的涼風從窗口吹進來,吹在我的臉上、身上,舒服極了。我在心里暗自慶幸自己和媽媽得到了座位,媽媽也很開心,攬著我的肩頭,沖著我會心的笑了笑。 車子行至中途,有一件事情深深影響了我。那是一個小站,公交車從一路疾行之中逐漸減速并停下車來。車身剛剛站穩(wěn)就從下面吃力地擠上來一位白發(fā)斑斑地老爺爺,只見他滿臉皺紋,駝著背,背部的粗布衣服早以被汗水濕透。他左手拎著一個看起來很重的包袱,右手抓住車頂上的橫梁,以防摔倒。汽車重新起動,老人站在那里被擁來擠去,處境很是艱難,他又恰巧站在媽媽座位的旁邊。媽媽連忙站起身來:“大伯,您請坐!
老人推遲了一會兒,終于耐不住媽媽的勸讓,坐了下來。并連聲道謝。媽媽只是微笑著說:“沒事兒,大伯,您坐好!”
那一天,我們玩得很開心。媽媽告訴我人老的時候身體不好。我們對待老人就要像對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樣,做人應當富有同情心,做一個尊老、愛老、敬老的好孩子。
今天,媽媽給我上了生動的一堂課,我謹記了。
重陽節(jié)知識10
河北省香河縣,在9月9日的時候他們有聯(lián)姻關系的.家庭互相送禮,重陽節(jié)這天被稱為追節(jié)。
在山東省地區(qū),昌邑北部在重陽節(jié)的時候吃胡蘿卜湯,鄒平地區(qū)祭祀范仲淹,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不能在重陽節(jié)回娘家。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親友送菊花,菊糕,婦女采茱萸
江蘇省南京人在庭院中插旗,常州縣吃駱駝蹄,無錫縣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這天互相拜訪,還有地方9月9日祭祖稱為秋祭。
安徽省銅陵縣九月重陽為龍燭會,削竹馬為戲,迎山神。
山西省自古就有9月9日登高的傳統(tǒng)習俗。
四川省南溪縣讀書人在重陽節(jié)這天紀念岑參,并且四川重陽節(jié)前后要蒸糯米酒。
河南省南陽市西陜縣成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xiāng),在重陽節(jié)這天會舉行中國西陜重陽文化節(jié)。
福建省重陽節(jié)會互相贈毛豆,又被稱為毛豆節(jié),還有些地方放風箏為戲。
湖北省武昌縣重陽節(jié)釀酒,應城縣重陽節(jié)還愿,祭拜萬社田祖之神。
上海市于重陽節(jié)舉辦菊花會。
廣東省在重陽節(jié)的時候童男童女到城外聚在一起對歌。
江西省在重陽節(jié)的時候舉辦曬秋活動,把大量的新鮮瓜果蔬菜曬干貯藏,在重陽節(jié)這天又被稱為曬秋節(jié)。
重陽節(jié)知識11
重陽節(jié)是我國源遠流長的一個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重陽節(jié)的民俗活動主要有登高、賞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所以重陽節(jié)還有登高節(jié)、茱萸節(jié)、菊花節(jié)等說法。
登高
重陽節(jié)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jié)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于重陽為秋節(jié),節(jié)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人稱重陽節(jié)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的記載。明清時,北京地區(qū)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惫蕦m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唐代王勃于重陽節(jié)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古人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另一種說法是,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和藥材。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吃重陽糕
和登高相聯(lián)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jié)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F在重陽節(jié)吃糕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據史書記載,重陽節(jié)吃糕早在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别D,即古代之糕。《周禮》記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蓬餌就是最初的重陽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重陽糕又稱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飲菊花酒
菊花,是我國是長壽名花,又名“延壽客”。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jié),更要飲菊花酒!肚G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泵鞔t(y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睍r逢佳節(jié),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
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茱萸雅號“辟邪翁”,它是重陽節(jié)的重要標志。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jié)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jié),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時必須防蟲。但是在近代,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眾的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重陽節(jié)養(yǎng)生知識
當心秋燥
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同時,秋季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對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應對秋燥,應少吃辛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養(yǎng)肝氣。這個季節(jié),喝粥可以減輕人的胃腸道負擔,對消化也有幫助。
溫暖睡眠
睡眠是養(yǎng)生的重頭戲。秋季夜里涼風習習,很容易受到“賊風”侵襲。若“賊風”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翌日清晨就會感覺偏頭痛;“賊風”吹在腹部,則會引發(fā)腹瀉;“賊風”吹在暴露于外的肢體,還會使肌肉處于緊張性收縮狀態(tài)。因此,這個時節(jié),入睡時一定要避風寒而臥。另外,秋季氣候干燥、風力大,汗液蒸發(fā)快,容易使人出現口干、咽燥、便秘、皮膚干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的濕度。
避免盲補
秋季是進補的時節(jié),很多老人在此時“貼秋膘”,F在,社會上各類養(yǎng)生與健康的科普文章很多,然而有些觀點并非適合所有人。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補,很多中藥補品非常講究體質的寒熱,服用前一定要弄清楚。
起居有常
換季時節(jié)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經形成習慣的、穩(wěn)定的生活常規(guī)。
老年人骨質較脆,是骨關節(jié)病高發(fā)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們盡量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注意保護骨關節(jié)的健康。
重陽節(jié)老人養(yǎng)生吃什么
調節(jié)飲食平衡也是防病護體的根本。秋季飲食老年人應以平補為主,盡量多吃性平味甘的食物,如玉米、豬肉、百合等就是最佳飲食。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因此,老年人可適當進行潤補,即養(yǎng)陰、生津、潤肺。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養(yǎng)肝氣。
重陽“三寶”
重陽節(jié)將至,飲菊花酒、吃羊肉面、吃花糕是重陽節(jié)的三大飲食習俗。
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
第二是吃羊肉面!把颉迸c“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jié),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第三是吃花糕。重陽節(jié)敬老,登高以避災!案狻迸c“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jié)日食品。
多喝粥
歷代醫(yī)家和養(yǎng)生家對老人喝粥都十分推崇!峨S息居飲食》說:“粥為世間第一滋補人物!敝嘁紫⑽,能和胃、補脾、清肺、潤下。清代養(yǎng)生家曹慈生說:“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計頓,亦能體強健,享大壽。”這個季節(jié),喝粥不但可以減輕老年人的胃腸道負擔,對老年人的消化也有幫助,稀粥里可加一些養(yǎng)胃健脾、滋陰潤燥之品,可起到養(yǎng)肺潤燥的效果。
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補品。老人最喜歡小米,把小米當成最好的滋補佳品,體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補身體。祖國醫(yī)學認為,小米益五臟,厚腸胃,充津液,壯筋骨,長肌肉。清代有位名醫(yī)說:“小米最養(yǎng)人。熬米粥時的米油勝過人參湯!毙∶字嗍遣诲e的養(yǎng)生粥。
對呼吸系統(tǒng)不太好的老年人來說,如今新上市的黃澄澄的雪梨,就是非常好的“補藥”,可以用雪梨熬成雪梨粥,每天晚上喝一碗。除了雪梨,像秋季上市的京白梨、鴨梨等,都是做梨粥效果最好的好材料,價格還便宜,粥做起來也很簡單,將粳米放在鍋中熬至八分熟,然后把洗凈的雪梨連皮一起切成塊,放進粥里再熬十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在粥中加入同樣能夠滋陰潤肺的百合,3~5克就可以了。
多喝湯
老人們多喝湯,能夠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中醫(y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意思是人體的生理機理應與四季氣候的變化密切相應。湯,是人們所吃的各種食物中最富營養(yǎng)、最易消化的品種之一。
老年人多喝湯不但有助于營養(yǎng)的吸收,還能起到調理腸胃的作用。要注意多喝點骨頭湯,把骨頭打碎了,熬點骨頭湯,以髓補髓,這是中醫(yī)的理論。
養(yǎng)成飯前吃飯時不斷進點湯水的習慣,還可以減少食道炎、胃炎等的發(fā)生。當然,飯前喝湯并不是說喝得越多越好。一般情況下,中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而早餐前可適當多些,這是因為一夜睡眠后,人體水分損失較多。進湯時間以飯前20分鐘左右為好,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但切忌“狂飲”。
多吃魚
每周做三頓魚菜或每天吃30克魚肉,能夠使中風風險降低50%。醫(yī)學研究證明,經常吃魚的日本人和愛斯基摩人與很少吃魚的民族相比,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要小得多。
海魚的含鋅量高,且屬于動物性食物,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對于老年人來說,海魚蛋白質含量豐富,容易消化,又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對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除含鋅量高,海魚所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D、鈣、錳、碘、硒等微量元素也比肉類豐富,對于老人的營養(yǎng)平衡有益。
建議老人每周吃一到兩次海魚,每次100克左右。鱸魚、黃花魚、鲅魚都很好,金槍魚屬肉食魚類,盡量少吃。適合老年人的海魚吃法是清蒸和清燉,可以保證魚肉中營養(yǎng)不易流失,且味道鮮美。吃前一定要洗凈,去凈鱗、腮及內臟,無鱗魚可用刀刮去表皮上的污泥部分,因為這些部位往往是海魚中污染成分的聚集地。
重陽節(jié)知識12
重陽節(jié)賞菊
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過年吃餃子,即將來臨的重陽節(jié)你知道應該吃什么嗎?你對重陽節(jié)又有著哪些了解呢?通常人們都認識到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重陽佳節(jié)應該吃什么?對于賞菊有著哪些說法呢?
賞菊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TAG:重陽節(jié)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jié),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jié)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輕(軒輊,車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軒,比喻高低優(yōu)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痹凇肚寮武洝分杏浱K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蛴趶V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绷砣纭督鹌棵贰贰ⅰ陡∩洝返葧幸灿匈p菊之記載。
至今,重陽節(jié)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并將菊縛扎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重陽節(jié),亦稱登高節(jié)、重九節(jié)、九月九、茱萸節(jié)、菊花節(jié)等。是農歷九月九日。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F時我國將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jié)。重陽由來已久,《易經》載:“以陽爻為九! 曹丕《九日與鐘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眰髡f重陽節(jié)吃重陽糕可消災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惡!洱R人月令》:“重陽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遠。”唐代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獨為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晉代陶淵明詩:“菊花如我心,九月九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鼻甯徊於爻纭堆嗑q時記》:“京師謂重陽九月九日。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磕,出郭登高??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重陽節(jié)知識13
重陽節(jié)的習俗與養(yǎng)生保健——賞菊篇
重陽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時間是農歷九月初九,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更是適合養(yǎng)生保健的季節(jié)。每年的重陽節(jié)一般都處在深秋,此時天氣開始轉涼,萬物逐漸失去生機。但是這也是一個收獲的時節(jié),玉米可能收罷了。但是山楂、柿子、大閘蟹等物產也很豐富。重陽節(jié)同時也是極具文化內涵的節(jié)日,又被成為老人節(jié)。所以借此秋冬交替之際,回家看望老人,給老子賣點保暖的.衣服,滋補食品或者保健品是比較適合的。送父母長輩保健食品可以選擇體恒健蜂膠膠囊和破壁靈芝孢子粉(靈芝的精華,營養(yǎng)豐富)。其實,重陽節(jié)的習俗也是不少的,比如說賞菊。
說道重陽賞菊可以大有學問。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jié),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jié)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菊花除了凌霜綻放,香艷絕塵外,還具備清熱解毒等功效,比如市面上賣的菊花茶。秋冬滋補可搭配合理的飲食結構,尤其是葷素搭配。
另外,加班勞累,神經衰弱,需要增強免疫力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面恒健破壁靈芝孢子粉和蜂膠膠囊。
重陽節(jié)知識14
重陽節(jié)(TheDoubleNinth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登高節(jié)、菊花節(jié)、茱萸節(jié)。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民俗活動
重陽節(jié)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登高
重陽節(jié)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jié)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lián)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jié)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jié)。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jié)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jié),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jié)。茱萸入藥,可制酒養(yǎng)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jié)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jié)知識15
重陽節(jié)為什么要登高
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jié)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jié),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抖Y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過,也有說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币虼耍仃柕歉、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登高采集
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yè)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重陽節(jié)登高的好處
重陽登高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那么登高有什么好處呢?健康專家指出,所謂登高一般是指爬山運動,一步一步往高處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huán)增強,腦血流量順暢。大山周圍有青松翠柏,空氣新鮮,是座天然的“大氧吧”。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能促進和調節(jié)人體的生理功能,對一些慢性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醫(yī)講究秋季養(yǎng)肺,肺的功能正常,才能把二氧化碳排出去,把氧氣吸進來,把痰和廢物咳出去,幫助心臟把氣血津液散布于全身。山里的空氣質量高,在山間行走,對于改善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處。另外“人往高處走”對心臟功能的改善效果也很明顯。人們通過登高活動的鍛煉,將使心臟搏動更加有力,心肌的微循環(huán)改善,腦血流量增加,進而全身血液循環(huán)得到加強。
爬山屬于有氧運動,能使肌肉獲得比平常高出10倍的氧氣,從而使血液中的蛋白質增多,免疫細胞數量增加,幫助體內的有害物排出;在促進新陳代謝的同時,還可以加快脂肪消耗,因此爬山也有塑形功效。堅持下肢承受力的運動,有助于改善關節(jié)功能,保持肌肉和運動器官的協(xié)調,還可以增加骨中礦物質的含量,減少骨質疏松,有利于刺激骨細胞的生長。
在爬山的攀登動作中,你的臀大肌和股四頭肌(即大腿前側肌肉)將得到有效鍛煉。爬山對減少腿部脂肪,塑造上翹的臀部很有幫助。這點很多經常健身的'人都明白,在跑步機上也可以設置坡度,相當于爬坡,這種運動非常有助于腰、腹部的鍛煉,尤其有助于塑造曲線優(yōu)美而飽滿的翹臀。
廣東重陽節(jié)習俗
廣州番禺人把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每當重陽來臨,人們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結伴來到蓮花山、白云山、大夫山、滴水巖、十八羅漢山等登山覽勝。許多都是在重陽日到來的前夜就開始登山,并備好食物和帳篷,露宿山頂,等待日出。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jié)放紙鳶,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jié)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東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遠連州保安鎮(zhèn)的重陽“大神”盛會已持續(xù)千百年。每到重陽日家家戶戶貼門對,村村寨寨結彩門。盛會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搖高神”、“扮故事”等節(jié)目。
佛山重陽節(jié)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舊時的重陽節(jié),掃墓人士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帶上祭品上山拜祭先人。而今的重陽節(jié)則由上山掃墓祭祖演變?yōu)榧抑屑雷妗?/p>
潮州人過重陽節(jié)不但有放風箏的習俗,還會制作美味的“油麻團”作為祭品。放風箏,潮州人叫做“放風禽”或“放風琴”。這是因為風箏都是以飛禽或相似飛禽的形狀制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稱謂。又因潮語的“禽”與“琴”諧音,故又稱之為“放風琴”。
在潮州地區(qū),當地人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里讀“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jié)“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重陽節(jié)當天,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
【重陽節(jié)知識】相關文章:
重陽節(jié)知識02-21
重陽節(jié)知識(熱門)09-17
重陽節(jié)節(jié)日知識10-11
(實用)重陽節(jié)知識10-21
重陽節(jié)習俗知識05-08
重陽節(jié)知識14篇02-21
重陽節(jié)養(yǎng)生知識10-19
重陽節(jié)知識(14篇)02-21
重陽節(jié)知識13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