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呢?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典故吧,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呢?,歡迎閱讀與收藏。
【挾天子以令諸侯成語出處】
《后·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1]
《-武帝傳》:“建安(196-220)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
《·梁紀上·武帝上》:“今以南康置人手中,彼挾天子以令諸侯,節(jié)下前去為人所使,此豈歲寒之計!
明《》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zhàn)孫氏報仇》: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立魏王,篡奪漢室!
清·《續(xù)子不語·麒麟喊冤》:朕命白虎馱邱生來,原惡其自矜漢學,凌蔑百家,挾天子以令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
【挾天子以令諸侯成語故事】
戰(zhàn)國中期,秦國因為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而逐漸強大起來,便開始謀求開疆擴土。那么,先攻打哪里最好呢?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18年),大臣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就此問題展開了一場爭論。
張儀說:“我們先跟魏國和楚國搞好關系,然后出兵三川(今河南洛陽一帶,因境內有、洛河、伊河三川,而稱為“三川”之地),堵住韓國的要塞,再讓魏、楚兩國配合我們,就可以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和宜陽(今河南宜陽西),逼近東西二周的城郊,討伐周王。周王自知沒有人能救他,必然會獻出象征天下王權的九鼎寶器。我們九鼎在手,地圖、戶籍在握,挾持天子然后向天下諸侯發(fā)號施令,這就是王業(yè)啊!那小小的蜀地,不過是僻遠之土,夷狄居住的地方。俗話說‘爭名于朝,爭利于市’,三川和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和‘市’。我們放著這樣的好地方不去,卻偏偏要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去占領蜀地那個窮鄉(xiāng)僻壤,這不是離大王的霸業(yè)越來越遠嗎?”
司馬錯只是微微一笑,搖了搖頭說:“事情不會像你說的那樣簡單!闭f著,他把臉轉向惠王,伸出三個手指說:“大王,下臣聽說,要想成就霸業(y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富國,二是強兵,三是要天下人響應。要想富國,就要想辦法開疆擴土;要想強兵,就要使百姓豐衣足食;要想讓天下人響應,就要廣施德政。這三個條件具備了,大王一統(tǒng)天下的霸業(yè)也就完成了,F在大王您地少人稀,下臣覺得還是應從容易的地方入手。蜀地地域偏遠,是戎狄之邦,首領暴虐,國內混亂不堪。我們秦兵一到,就如同猛虎進了羊群,不用費什么力氣就可以占領蜀地。我們有了那里的土地,擴大了疆土,從那里得到的財物可以使我們的百姓生活得更好。我們的軍隊不受損失,蜀地的百姓也不受傷害,而我們還獲得了除暴安良的好名聲,豈不是名利雙收嗎?”
司馬錯說到這里,轉頭對張儀說:“你說要攻韓、劫持天子。天子力量雖弱,但眾諸侯表面上還得尊崇他,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擔這樣的惡名。其他六國地域相連,他們一旦看清了利害關系,必然會聯兵抗秦。憑我們現在的力量,滅掉蜀國是不會有問題的,但要擊敗六國的聯軍,恐怕還不行,那又何必自找麻煩呢?”
秦惠王最后決定采用司馬錯的主張,立刻興兵伐蜀。蜀地被征服后,秦國更加富強,諸侯國相比之下更加弱小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呢?】相關文章: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經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7-02
歷史的典故06-14
經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典的歷史典故05-30
經典歷史典故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