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上是本文反復詠唱的主旋律,透過文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中寫了哪些人呢? 學生明確:“君子”“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善假于物”;吾“嘗終日而思”“而望”,知道“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知道“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個境界。 教師適當引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抑“惡”揚“善”,避“惡”就“善”,所以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學習的重要性。 3.請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兩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適合的段落中去,并簡要說明理由。 教師略作解釋:冥冥:精誠專一,埋頭苦干。昭昭:明顯的樣子。:同“冥冥”。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蓬生麻中”點出外部環(huán)境,與“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勸學》第3段論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應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積”“鍥而不舍”“用心一也”同“”相呼應,故第2句應放在第4段段尾。 應從詞語的照應關系來著手解答問題。 這樣分析,把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層次,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 1、以“我的求學故事”為題演講 學習課文之后,要求同學們暢談自己對學習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交流學習的方法、經(jīng)驗及感受。通過彼此交流,相互借鑒,同學們逐步樹立應對困難、超越自我的堅定信念。如有的同學力主“學海無涯樂作舟”一字之變,對學習的主動需求已充分展現(xiàn);有的同學針對“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談身處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和較好的學習環(huán)境,應學會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專心學習,發(fā)展自我。當然,也有個別同學傾吐求學的苦衷,如“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只要發(fā)諸真情,就應該肯定,并作正確引導。 教師也可積極參預該項活動,針對“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談其時代意義,提倡終身學習,并結合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學生所受教益頗多。 2、挑戰(zhàn)荀子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與孔子主張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同學的看法是:我們追求完美,但我們更渴求真實。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是否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相同,都強調學習與思考應緊密結合,二者不可偏廢。 同學的看法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強調 |